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中国远古帝王谱 >

第6部分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6部分

小说: 中国远古帝王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泥雨点般四处飞溅,瞬间变成了无数的男女,密密麻麻跪成一大片向她磕头,尊她为祖宗。大洪水后,中国人就是这样延续发展起来的。

    女娲用手捏成的男女后来都成了有钱的贵族,那些用草绳鞭挞出来的男女则成了贱民。历史上总是有钱的贵族少,没钱的穷人多,其根源就是女娲当初造人不平等所致。

    女娲补天固地和用黄土造人的传说虽然都是神话,但古人用这种浪漫和夸张的手法告诉我们,在遥远的古代女人和土地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根,女人是人类延续之本,女人和土地主宰着人类世界的发展。

    至今女娲故乡的人们仍保留着崇拜泥土和女性生殖符号的习俗,他们用泥土捏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玩偶,并在玩偶身上庄重地刻上女性生殖符号,借以表达中华儿女对大地母亲永久性的尊重和怀念。

    女皇十年(甲辰,前7697),女娲宣布废除旧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家庭也由原来的群体大家庭分裂成以女人为主体的独立家庭。不过这种家庭并不稳定,因为对偶婚是女人娶男人为夫,被娶来的男人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除了劳动和与妻子过性生活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没有丝毫权力。妻子随时可以把丈夫赶出去,再与外族团其他男子成婚。这种婚姻多则数月,少则几日,能保持一年以上的极少。因此,对偶婚的女人,一生可能会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婚姻。健康的男人一生可能充当几次或几十次丈夫,但当他们年老体衰时,就会被赶回本族团,依靠自己的外甥女来养老送终。

    郭沫若先生在谈到对偶婚时,把对偶婚称为“男人的三从”,即少年从母,壮年从妻,老年从女(外甥女),这是十分准确的。由于女人经常更换配偶,使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个男人在她体内播下了种子。因此,这一时期的人类仍然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

    女娲晚期,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村庄的出现,使人类由原来的流浪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拥有了更丰富的生活资料。人类已经从渔猎社会逐渐进入到了农业社会。

    女娲在位执政共记五十五年,病逝于女皇五十四年(戊子,前7653),享年107岁。她的遗体葬在风陵渡(今山西运城市芮城县西南)。尊号女皇。庙号女娲。

    女娲在位年表

    前7706(乙未)元年

    前7705(丙申)二年共工氏欲自立为帝。

    前7704(丁酉)三年

    前7703(戊戌)四年

    前7702(己亥)五年

    前7701(庚子)六年

    前7700(辛丑)七年

    前7699(壬寅)八年

    前7698(癸卯)九年

    前7697(甲辰)十年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前7696(乙巳)十一年

    前7695(丙午)十二年

    前7694(丁未)十三年

    前7693(戊申)十四年

    前7692(己酉)十五年

    前7691(庚戌)十六年

    前7690(辛亥)十七年

    前7689(壬子)十八年

    前7688(癸丑)十九年

    前7687(甲寅)二十年

    前7686(乙卯)二十一年

    前7685(丙辰)二十二年

    前7684(丁巳)二十三年

    前7683(戊午)二十四年

    前7682(己未)二十五年

    前7681(庚申)二十六年

    前7680(辛酉)二十七年

    前7679(壬戌)二十八年

    前7678(癸亥)二十九年

    前7677(甲子)三十年

    前7676(乙丑)三十一年

    前7675(丙寅)三十二年

    前7674(丁卯)三十三年

    前7673(戊辰)三十四年

    前7672(己巳)三十五年

    前7671(庚午)三十六年

    前7670(辛未)三十七年

    前7669(壬申)三十八年

    前7668(癸酉)三十九年

    前7667(甲戌)四十年

    前7666(乙亥)四十一年

    前7665(丙子)四十二年

    前7664(丁丑)四十三年

    前7663(戊寅)四十四年

    前7662(己卯)四十五年

    前7661(庚辰)四十六年

    前7660(辛巳)四十七年

    前7659(壬午)四十八年

    前7658(癸未)四十九年

    前7657(甲申)五十年

    前7656(乙酉)五十一年

    前7655(丙戌)五十二年

    前7654(丁亥)五十三年

    前7653(戊子)五十四年

第12章 嬟移(伏羲氏3)() 
在位起讫:公元前7653前7615年。

    生卒年:公元前7685前7615年。

    出生地:泌阳(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西)。

    立都:凤城(今河南济源市西)。

    年号:嬟移元年(己丑,前7652)。

    嬟移,女,姓风,名嬟移。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三任帝。

    嬟移的曾祖是伏羲,曾祖母是女娲。她是伏羲氏族的直系玄孙,出生在女皇二十二年(丙辰,前7685)。公元前7653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二任帝女娲去世,伏羲氏族推举她继承帝位。以己丑年(前7652)为嬟移元年。

    嬟移是一位身材魁梧性格泼辣的女子,她即位后,有一位燧人氏部落的后裔不服,说这天下本来应该是他们燧人氏部族的,伏羲女娲氏是窃取了他们的权力。因此便时常带着一伙人闯入伏羲氏的领地,肆意践踏他们的禾苗,烧毁他们的房屋。嬟移忍无可忍,便亲自挑选了五十名身体强健的姐妹,在这伙人时常出没的地方设伏,把闹事的十几个人全都活捉了。嬟移命人把他们关进了一处坚固的屋子里,直到他们认错服软,最后由他们的大酋长担保,才把他们放回去。

    由于史料缺失,嬟移在位执政时的事迹暂无。

    嬟移执政的后期,凤城再次遭受大洪水的袭击,许多村落被洪水吞没。嬟移被迫率领幸存者迁居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在那里重建新都。

    嬟移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九年,卒于嬟移三十八年(丙寅,前7615),终年七十一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帝嬟移。

    嬟移在位年表

    前7652(己丑)元年

    前7651(庚寅)二年

    前7650(辛卯)三年

    前7649(壬辰)四年

    前7648(癸巳)五年

    前7647(甲午)六年

    前7646(乙未)七年

    前7645(丙申)八年

    前7644(丁酉)九年

    前7643(戊戌)十年

    前7642(己亥)十一年

    前7641(庚子)十二年

    前7640(辛丑)十三年

    前7639(壬寅)十四年

    前7638(癸卯)十五年

    前7637(甲辰)十六年

    前7636(乙巳)十七年

    前7635(丙午)十八年

    前7634(丁未)十九年

    前7633(戊申)二十年

    前7632(己酉)二十一年

    前7631(庚戌)二十二年

    前7630(辛亥)二十三年

    前7629(壬子)二十四年

    前7628(癸丑)二十五年

    前7627(甲寅)二十六年

    前7626(乙卯)二十七年

    前7625(丙辰)二十八年

    前7624(丁巳)二十九年

    前7623(戊午)三十年

    前7622(己未)三十一年

    前7621(庚申)三十二年

    前7620(辛酉)三十三年

    前7619(壬戌)三十四年

    前7618(癸亥)三十五年

    前7617(甲子)三十六年

    前7616(乙丑)三十七年

    前7615(丙寅)三十八年

第13章 师嬟(伏羲氏4)() 
在位起讫:公元前7615前7569年。

    生卒年:公元前7637前7569年。

    出生地:凤城(今河南济源市西)。

    立都: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

    年号:师嬟元年(丁卯,前7614)。

    师嬟,女,姓风,名师嬟(yi,同音代用字),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四任帝。

    师嬟是纯血缘伏羲氏族传人,其祖辈为伏羲女娲政权二任帝女娲,母辈为三任帝嬟移。

    师嬟生于嬟移十六年(甲辰,前7637),从小聪明机智,深得族人喜欢。少年时便得到了帝嬟移的器重,多次派她担当族内的重要工作。嬟移晚年,她被族人选定为帝位继承人。

    公元前7615年,伏羲氏三任帝嬟移去世,师嬟受命在汶上继承了帝位。

    师嬟即位后,以丁卯年(前7614)为师嬟元年。

    由于史料缺失,师嬟在位执政时的事迹暂无。

    师嬟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卒于师嬟四十六年(壬子,前7569),终年六十九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帝师嬟。

    师嬟在位年表

    前7614(丁卯)元年

    前7613(戊辰)二年

    前7612(己巳)三年

    前7611(庚午)四年

    前7610(辛未)五年

    前7609(壬申)六年

    前7608(癸酉)七年

    前7607(甲戌)八年

    前7606(乙亥)九年

    前7605(丙子)十年

    前7604(丁丑)十一年

    前7603(戊寅)十二年

    前7602(己卯)十三年

    前7601(庚辰)十四年

    前7600(辛巳)十五年

    前7599(壬午)十六年

    前7598(癸未)十七年

    前7597(甲申)十八年

    前7596(乙酉)十九年

    前7595(丙戌)二十年

    前7594(丁亥)二十一年

    前7593(戊子)二十二年

    前7592(己丑)二十三年

    前7591(庚寅)二十四年

    前7590(辛卯)二十五年

    前7589(壬辰)二十六年

    前7588(癸巳)二十七年

    前7587(甲午)二十八年

    前7586(乙未)二十九年

    前7585(丙申)三十年

    前7584(丁酉)三十一年

    前7583(戊戌)三十二年

    前7582(己亥)三十三年

    前7581(庚子)三十四年

    前7580(辛丑)三十五年

    前7579(壬寅)三十六年

    前7578(癸卯)三十七年

    前7577(甲辰)三十八年

    前7576(乙巳)三十九年

    前7575(丙午)四十年

    前7574(丁未)四十一年

    前7573(戊申)四十二年

    前7572(己酉)四十三年

    前7571(庚戌)四十四年

    前7570(辛亥)四十五年

    前7569(壬子)四十六年

第14章 太昊(伏羲氏5)() 
在位起讫:公元前7569前7527年。

    生卒年:公元前7593前7527年。

    出生地:泰安(今山东泰安市大汶口)。

    立都: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

    年号:太昊元年(癸丑,前7568)。

    太昊,男,姓风,名太昊,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五任帝。

    太昊是纯血缘伏羲氏族传人,他的祖辈是三任帝嬟移,母辈是四任帝师嬟。

    太昊生于师嬟二十二年(戊子,前7593),是纯血缘伏羲氏族的一位绝顶聪明的男子。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女人为尊,男人从属于女人。因此,各部落大酋长多数都是女人。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资格被选为部落首领。太昊就是其中一个。

    公元前7569年,四任帝师嬟病死于宫中。师嬟去世后,族人推荐他即帝位,以癸丑年(前7568)为太昊元年。

    太昊执政时期,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和山东半岛的山地,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里清楚地说明,当时伏羲女娲政权所统治的区域在中国的北方和东部,而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及西部高原,同时还活动着其它部族的中华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氏族联盟政权。

    太昊初都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晚年时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北)。

    太昊执政时期除继承了先祖伏羲所创造的远古文明外,还有了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在生活上的发明主要有三项:一是进行农田改革,放水浇田,史称“畎田”。当时气候多雨,洪水不断泛滥,黄河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冲击着下游洼地,形成大面积的平原。当时人们称这种河水冲击形成的平原为“息土”、“息壤”、“宿沙”、“夙沙”。太昊时期发明的“畎田”就是在这些平原上开沟挖渠,即可以灌溉农田,又可排泄洪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伏羲氏因有畎田之利,后被周边氏族称之为畎夷。

    二是对大风雨表的改革,太昊以前的大风雨表为木质,称木主,极易损毁。太昊改用石主为碑,以象髀骨,树立测试风雨的山碑天齐石主。又称石晷。

    三是发明草编织物蓑衣。当时的气候晴天少阴雨多,夏季里更是经常阴雨连绵,麻类织成的衣物不利于田间劳作和渔猎。这时候,民间发明了用草和树皮编成的防雨工具,称作蓑衣,以适应当时的恶劣天气。后来,人们便把这项发明归功于太昊了。

    太昊娶五世女娲氏女子为妻,生有四子。长子名重,次子名该,三子名修,四子名熙。这四个儿子后来都得到了太昊的重用。太昊执政时,提升葛天氏后裔木正勾芒(又作句芒)为天栋勾陈柱下史总官,拜为上相。改任长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职,主东方木星,龙星的观测。因为人们习惯于称木正为勾芒,便把重称作勾芒。此后“勾芒”便成了木正官职的代名词。太昊任命次子该为金正,号蓐收,又称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观测。又以三子修和四子熙共主北方水星,号为玄冥,负责北方辰星的观测。

    太昊时期在文化上的重大贡献是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