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中国远古帝王谱 >

第84部分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84部分

小说: 中国远古帝王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的人,他知道凭自己现在的力量是斗不过族兄的,索性主动地把王位让给了族兄。他这样做一是使族兄姒廑对他不再有戒心,他在朝中可以得重用,二是可以在群臣中标榜自己的高尚和贤德。果然不出他所料,他此举不仅赢得了群臣的赞扬,族兄姒廑也非常高兴。

    于是,姒廑便顺利地坐上王位,以甲戌年(前1727)为帝廑元年。

    姒廑即位后,立刻任命他的族弟姒孔甲为国相,参与朝中军政大事的决断。

    帝廑元年,夏王姒廑向大臣们提出了迁都的建议,在朝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夏王朝自公元前1910年九任帝姒杼迁都于老邱,历一百八十余年未曾徙都,臣民百姓都已经习惯了这块风水宝地,对国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姒廑即位后,认为老邱的都城时间太久了,城郭狭小,宫室陈旧,已经不再适宜做国都。他看中了洛水以西的一处小村落,不顾群臣的反对,下令在那里建造新的都城。姒廑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上万人的工匠和奴隶,向各诸侯国征集钱粮和建造宫殿的物资,历时三年才竣工。

    帝廑三年(丙子,前1725),姒谨下令迁都于西河(今洛阳市西渑池县境内,因境内有一条小河位于洛水之西,故称西河)。

    但是,老邱的大多数贵族和平民都不愿搬迁,有道是故土难离,他们几代人都居住在这里,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如今既无天灾又无人祸,为什么一定要搬迁呢?人们都持观望的态度,谁也不肯领头搬迁。姒廑见大臣和百姓们都迟迟不肯行动,便下令凡带头搬迁者,大臣加官进爵,贵族和平民减免赋税。凡迟迟不搬者,大臣免职罢官,贵族降为平民,平民降为奴隶,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圣命难违,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人们在姒廑高压政策的逼迫下,只好忍痛搬迁,许多老年人和妇女因为留恋故土,哭声一片。

    人们都暗中咒骂这位新王。还有人预言,说无故迁都这是亡国的信号,夏王朝恐怕从此将会多灾多难了。

    也许是迁都惹恼了天神,亦或是百姓的咒骂起了作用。姒廑迁都以后,各种自然灾害频频降临。古本竹书纪年载:“帝廑即位,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这里的“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完全是古人的一种假想传说唐尧时天有十日并出,尧命射官羿射落了其中的九个,只留一个在天上给人们输送光明和温暖,从此每天日升日落,天象恢复了正常。但是,那射落的九个太阳并没有死掉,它们都躲藏在地下观察人间,如果发现哪个帝王无道,它们就轮番跑出来作乱,肆虐人间。姒廑迁都以后,遇上了历史上少见的大旱,许多禾苗都被晒死,一些河道里的水都干枯了,每天烈日当头,人们就怀疑有十个太阳轮流出来烘烤大地,是天降夭孽来危害人间。

    由此可见,“十日并出”完全是一种神话传说。总之,它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十日并出”象征着帝王无道,而无道的帝王又怎么能长久呢?天灾人祸必将酿成可怕的动乱,夏王朝已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帝廑十八年(辛卯,前1710),诸侯昆吾氏迁往许地。昆吾氏一族是颛顼的后代,己姓,颛顼的后人陆终生有六子,长子名叫己樊,封于昆吾(今河南濮阳市),故称昆吾氏。昆吾氏是夏王朝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是夏后氏的重要同盟军。这一年,昆吾氏一族不知因为什么从黄河以北的故地,迁移到黄河以南的许地(今河南许昌市)。

    帝廑二十年(癸巳,前1708),姒廑在国人的咒骂声中死去,遗命传帝位给他的儿子姒覃。

    姒廑五十一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一年(帝王世纪),死于帝廑二十年,卒年七十一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夏王廑、夏后廑,谥号帝廑。

    姒廑在位年表

    前1727(甲戌)元年

    前1726(乙亥)二年

    前1725(丙子)三年

    前1724(丁丑)四年

    前1723(戊寅)五年

    前1722(己卯)六年

    前1721(庚辰)七年

    前1720(辛巳)八年

    前1719(壬午)九年

    前1718(癸未)十年

    前1717(甲申)十一年

    前1716(乙酉)十二年

    前1715(丙戌)十三年

    前1714(丁亥)十四年

    前1713(戊子)十五年

    前1712(己丑)十六年

    前1711(庚寅)十七年

    前1710(辛卯)十八年

    前1709(壬辰)十九年

    前1708(癸巳)二十年

第230章 夏王姒孔甲(1)() 
在位起讫:公元前1708前1677年。

    生卒年:公元前1763前1677年。

    出生地: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立都:西河(今河南洛阳市西渑池县境内)。

    年号:孔甲元年(甲午,前1707)。

    夏王姒孔甲,姓姒,名孔甲。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十六任王。

    姒孔甲的祖父是夏王朝十二任王姒泄,父亲是十三任王姒不降,十四任王姒扃是他的叔叔,十五任王姒廑是他的族兄。

    姒孔甲是姒不降的少妃所生,是姒不降最小的儿子。他生于帝不降五十五年(前1763),出生在王都老邱王宫。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姒不降已经年近八十岁,按常理推算,如此高龄还能生育,这似乎不太可信。但是,世间的事什么奇迹都可能存在,也许姒不降就是一位身体发育超出常人的特殊人物,年老时体内精子依然活跃,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才老来得此贵子。当然了,其中也不排除他的妃子有偷情的可能,因为他以前的十几个儿子都不成器,一个个愚傻呆笨,唯独这个小儿子却绝顶聪明,这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但是,别人的怀疑都是没用的,姒不降自己却深信儿子是自己的,他对自己的少妃和小儿子都十分宠爱。

    不降五十九年(前1759),夏王姒不降把帝位禅让给了弟弟姒扃,当时姒孔甲还只有五岁,还不懂得争位,可是后来逐渐长大,明白的事情越来越多,野心也越来越大。他很讨厌坐在王位上的叔叔,觉得那天子的宝座应该是他的才对,怎么可以让给叔叔呢?他就开始埋怨父亲,说父亲当初就不该那样做。姒不降很明白儿子的心思,便对他说:“你放心,只要你有治国的能力,将来你的叔父一定会把王位传给你。”

    姒孔甲牢牢记住了父王的话,希望叔父将来能把王位还给他。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叔父执政时期逐渐把国家的军政大权转移给自己的儿子姒廑,姒廑又靠手中的权力结交了朝中的一些大臣和贵族,成为朝中最有权势的重臣。而此时的姒孔甲虽然有争夺王位的野心,却没有夺取王位的实力。姒孔甲清醒地认识到,凭自己现在这种状况,恐怕很难与这位族兄争夺王位了。

    夏王朝十四任王姒扃去世后,就王位继承人的问题,朝中大臣发生了争执。有人站出来替姒开甲说话,认为姒孔甲有治国才能,又是先王直系正统,应该由他继承王位。但多数大臣都表示反对,认为先王已将王位禅让给弟弟姒扃,姒扃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也顺理成章。姒孔甲是个极聪明的人,他知道凭自己现在的力量是斗不过族兄的,索性主动地把王位让给了族兄。他这样做一是使族兄姒廑对他不再有戒心,他在朝中可以得重用,二是也可以在群臣中树立自己忠厚贤德的品质。

    果然不出他所料,姒廑即位后立刻任命他为国相,让他参与朝中军政大事的决断。

    姒孔甲很聪明,表面上处处维护这位坐在王位上的族兄,暗地里却效法族兄姒廑,利用职权拉帮结伙,培植自己的势力,为将来夺回王位做准备。

    而十五任王姒廑对他却十分信任,对他没有丝毫的防范,这就给他的儿子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公元前1708年,夏王朝十五任王姒廑去世,遗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姒覃。但姒孔甲此时已全面控制了夏王朝的军政大权,宣称自己是王室正统,理应继承王位,便把姒廑的儿子姒覃赶下台,自己坐上了王位,改甲午年(前1707)为孔甲元年。

    姒孔甲这时已经五十六岁,他即位后并没有考虑如何去治理好动荡不安的国家,而是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迷信鬼神,乱无度。史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乱”(史记,夏本纪)。中国古史有一种怪现象,凡是不好的帝王几乎都是贪图享乐乱迷信之辈。姒孔甲是如何乱迷信,史书上没说,我们也无从知道。但他能够治国三十余年而国家没有大的动乱,想来也不至于太坏吧!

    史书上记载:孔甲三年(丙申,前1705),王命“采铁铸剑”(资治通鉴纲目)。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中国最早的采铁记录。如果这一记录无误,那么,中国冶铁的历史就已经有三千七百多年了。但是近代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一记录是错误的,认为我国大量使用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夏代不可能使用铁来铸剑。

    那么,中国最早使用铁是在何时呢?

    据考古所见,我国最早使用铁是在商代。

    1972年河北荣城商代遗址和1977年北京平谷商代墓葬各出土过一件铁刃铜钺,说明我国早在商代时就已经开始使用铁。笔者大胆猜想,或许夏王朝时就已经有了铁,不然史书上为什么会记载呢?难道真的是笔误吗?我看个别学者这样的认定古史未免过于武断。众所周知,铁是最容易腐蚀的金属,年代久远的铁是很难完好的保存下来。不能因为我们的考古没有发现夏代的铁,就认定夏代没有铁。既然出土文物确切地证明商代已经出现了铁,那么夏和商相距只不过几百年,铁的发现就完全有可能追溯到夏代,甚至更早。

    远古时代的创造发明,在普及和发展上都极为缓慢,比不得现在的高科技时代,发明和创造极快,一项新成果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可以换代;那时候局部的一项新发明往往持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很难得到普及和推广。因此笔者认:为夏代个别地区已经在使用铁完全是有可能的。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突然之间就从某处地下挖掘出夏代残存下来的铁。到那时候不知道坚持“夏代无铁论”的学者又会做出怎样的一番解释!

第231章 夏王姒孔甲(2)() 
孔甲五年(戊戌,前1703),姒孔甲始作东阳之音。吕氏春秋,音初篇载:“孔甲乃作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什么意思呀?就是说夏王姒孔甲爱好音乐,善于写词、作曲、编舞,这一年他创作了一首歌曲,名为破斧之歌,历史上称作东阳之音。

    破斧之歌是什么内容,姒孔甲为什么会创作了这样的音乐呢?

    原来,姒孔甲喜欢打猎,有一次他带人到东阳的负山(即首山,又称龙首山,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去打猎,天忽然刮起大风,瞬间便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姒孔甲和数名随从被大风刮的迷失了方向,走入山中一猎户家中。他们走进院子时,猎户家的女主人正在给孩子喂奶。那孩子白白胖胖,生得眉清目秀,十分讨人喜欢。

    一个随从说:“这孩子面有福相,将来必定大富大贵。”

    另一个随从仔细看了看,说:“非也,此子面相不吉,必死于利刃之下。”

    姒孔甲笑道:“生死祸福都是人做出来的,与人的面相何干,从今天起,我把这孩子收为义子,在王宫里养着,看谁能杀得了他?”

    于是,不由分说,命随从把孩子从母亲怀里夺下来,强行带回王宫。

    两年后,在宫女们的精心护理下,婴孩已经学会了走路,时常在宫中奔跑,姒孔甲十分喜欢,经常到后宫和他一起玩耍。

    谁知乐极生悲,一次孩子在宫中玩耍,奔跑,不小心跌倒,恰巧撞在锋利的斧刃上,当场死去。姒孔甲伤心地为孩子哭了一场。为了记念这个可爱的孩子,姒孔甲特意为他作了一首破斧之歌。破斧为东音之始,“东音”也就是东阳之音(东阳是地名,在今山东临沂市费县西南)。

    中国远古时代有两个人叫孔甲,除夏王姒孔甲外,黄帝时期还有一位音乐史官也叫孔甲。汉书,艺文志有盘盂二十六篇,传说为黄帝时之孔甲所作。

    孔甲九年(壬寅,前1699),商侯子主癸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把国都从黄河以北的殷邑(今河南安阳市)迁回黄河以南的谷熟(今河南商丘市东南谷熟集)。子主癸就是商汤的先祖。此时殷商一族的势力已经很大了,不仅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还对黄河以南的中原沃土垂涎三尺。因此,这次南迁,对于殷商一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甲十七年(庚戌,前1691),刘累迁居于鲁阳。

    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尧的后代陶唐氏衰败以后,他的后人散居在今河北、山东一带,从事着各种行业。其中有一人名叫刘累,据说他曾经拜豢龙氏为师,学习过养龙技术。后来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两条酷似龙的小动物,献给夏王姒孔甲,说这是上天所赐的真龙,取自于汉水,雌雄各一,把它们养大后可以驾龙车,供天子出游。

    姒孔甲非常高兴,便赏赐了刘累,并把他留在宫中,专门负责饲养二龙。

    刘累很会讨好夏王,他除了养龙外,还善于烹饪,时常做一些可口的饭菜献给夏王。

    姒孔甲吃了刘累送来的饭菜以后,觉得味道好极了。对比之下,原来的御厨豕韦氏做的饭菜简直是糟透了。豕韦氏乃祝融之后,姓彭,八任帝姒少康时封于豕韦(今河南安阳市滑县东南),因其族善烹调,帝少康便命他们住进宫中,专门负责王室的饮食。此后世代沿续,豕韦氏一直为御厨。姒孔甲认为豕韦氏故意把饭菜做得难吃是藐视君王,犯有欺君之罪,便将其罢官夺爵,没收其封地,使其族人入宫为奴。他封刘累为“御龙氏”,命其专门负责王室的饮食,取代豕韦氏。

    此后,刘累便成了姒孔甲的宠臣。不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