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中国远古帝王谱 >

第92部分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92部分

小说: 中国远古帝王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鞅比肿宓淖艹疲饕植荚诨坪由嫌渭案仕辔鞅辈浚┎⒀扒笙梢I胶>M馕骶颜饧赂窕傲耍档厶炫赏趺偷任餍校蛭魍跄盖蟪ど焕弦M趺偷热诵兄琳煞蚬绷妇。路脖皇髦卫昧耍蔷涂坎烧肮浼ⅲ∈髌の隆K嫡煞蚬挥心腥嗣挥信耍扛瞿腥硕寄苌礁龆印F渌邓涫粜罨牡茨苡辛χっ鳎谏坛焓逼谌肥岛臀魅止赐

    太戊三十一年(辛巳,前1480),子太戊命费侯中衍为车正。中衍亦称仲衍,是战国时秦国人的祖先。中衍的先祖是大费,大费就是伯益,又称益。益是氏族联盟时代少昊氏的后人,赐姓为赢,封于费(今山东临沂市费县西北),故称费侯。伯益在舜帝时任掌管山泽的官员,后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大禹选定为接班人。大禹死后,他与禹的儿子姒启争位,后来被姒启所逼,逃入深山隐居。商灭夏后,他的后人被商王重用,一直在商朝为官。车正是夏商时期的重要官员,主要掌管车辆的制造、使用和管理。车辆是夏商时期的主要交通工具,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极为重要,所以当时的车正在朝中很有地位。

第248章 商王子太戊(2)() 
太戊三十五年(乙酉,前1476),这一年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车,称作寅车。车早在夏以前就出现了,早期的车主要用于交通,为有钱的贵族外出时乘坐。夏朝时发明了一种钩车(据说是夏王姒相的大司马相土发明的,相土就是商族的先祖),专供战争时运送武器和粮草。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输车。这时的车虽然是为战争服务的,但并没有直接用于战争。而太戊时所发明的寅车,是一种专门用于作战的精巧战车。“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诗经,小雅,六月),描写的就是商朝时的战车,意思是商军的十辆全副武装的战车,已经飞快地奔赴战场。战车的出现使战争进一步升级,由原来士兵面对面撕杀的步战,上升为快速进攻的车战。这是太戊时期的一项重要发明。

    太戊四十六年(丙申,前1465),这年是子太戊执政以来最好的一个丰收年,家家有余粮,户户有衣穿。当然这里指的是贵族和自由民,而奴隶却依然过的是饥寒交迫的生活。

    太戊五十八年(戊申,前1453),子太戊下令在东夷靠近渤海的地方建造蒲姑城(今山东滨州地区博兴县东北)。这是我国历史上在黄河下游近海地区所建最早的城市。

    太戊六十一年(辛亥,前1450),东方夷族的九个方国都陆续归顺了商王朝,并派使臣入朝纳贡,向天子祝贺。这九个方国合称九夷,它们的名称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元夷、风夷、阳夷。九夷实际就是古代中原以东的九个部落,相当于今山东东部和江苏东北部沿海地区。显然,子太戊在靠近渤海建造蒲姑城,主要是针对东夷诸国。蒲姑城建成后,商王朝派出一支重要军队驻扎在城中,他们的任务就是保卫边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打击一切敢于入侵的敌人。东夷各国正是在商王朝的强大威势下才归顺了商王朝。

    今本竹书纪年载:“大(太)戊遇祥桑,侧身修行。三年之后,远方慕明德,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这里的“祥桑”意思为妖桑、凶桑,不吉祥的意思。就是说子太戊自从发现有不吉祥的桑谷之树出现后,严以律己,认真治国,三年后国家就开始复兴起来。他的贤德不仅使百姓称颂,诸侯臣服,就连不属于商王朝统治区域的夷族方国都对他景仰,这些国家陆续派出使者入商和商王朝交往,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施行互通有无的商贸往来,使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在经济和文化上有了广泛的交流。在子太戊执政的七十五年时间里,与商王朝的夷族方国多达七十六个。可见子太戊执政期间,对商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子太戊三十一七任王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七十六年(今本竹书纪年),卒于太戊七十五年(乙丑,前1436),享年106岁。他是商王朝执政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一位帝王。他死后遗体葬在商王太戊墓(地址不详),尊号商王太戊,谥号帝太戊,庙号“大戊”。

    在殷墟卜辞中,子太戊被列为直系先王祭祀。

    太戊在位年表

    前1510(辛亥)元年

    前1509(壬子)二年

    前1508(癸丑)三年

    前1507(甲寅)四年

    前1506(乙卯)五年

    前1505(丙辰)六年

    前1504(丁巳)七年

    前1503(戊午)八年

    前1502(己未)九年

    前1501(庚申)十年

    前1500(辛酉)十一年

    前1499(壬戌)十二年

    前1498(癸亥)十三年

    前1497(甲子)十四年

    前1496(乙丑)十五年

    前1495(丙寅)十六年

    前1494(丁卯)十七年

    前1493(戊辰)十八年

    前1492(己巳)十九年

    前1491(庚午)二十年

    前1490(辛未)二十一年

    前1489(壬申)二十二年

    前1488(癸酉)二十三年

    前1487(甲戌)二十四年

    前1486(乙亥)二十五年

    前1485(丙子)二十六年

    前1484(丁丑)二十七年

    前1483(戊寅)二十八年

    前1482(己卯)二十九年

    前1481(庚辰)三十年

    前1480(辛巳)三十一年

    前1479(壬午)三十二年

    前1478(癸未)三十三年

    前1477(甲申)三十四年

    前1476(乙酉)三十五年

    前1475(丙戌)三十六年

    前1474(丁亥)三十七年

    前1473(戊子)三十八年

    前1472(己丑)三十九年

    前1471(庚寅)四十年

    前1470(辛卯)四十一年

    前1469(壬辰)四十二年

    前1468(癸巳)四十三年

    前1467(甲午)四十四年

    前1466(乙未)四十五年

    前1465(丙申)四十六年

    前1464(丁酉)四十七年

    前1463(戊戌)四十八年

    前1462(己亥)四十九年

    前1461(庚子)五十年

    前1460(辛丑)五十一年

    前1459(壬寅)五十二年

    前1458(癸卯)五十三年

    前1457(甲辰)五十四年

    前1456(乙巳)五十五年

    前1455(丙午)五十六年

    前1454(丁未)五十七年

    前1453(戊申)五十八年

    前1452(己酉)五十九年

    前1451(庚戌)六十年

    前1450(辛亥)六十一年

    前1449(壬子)六十二年

    前1448(癸丑)六十三年

    前1447(甲寅)六十四年

    前1446(乙卯)六十五年

    前1445(丙辰)六十六年

    前1444(丁巳)六十七年

    前1443(戊午)六十八年

    前1442(己未)六十九年

    前1441(庚申)七十年

    前1440(辛酉)七十一年

    前1439(壬戌)七十二年

    前1438(癸亥)七十三年

    前1437(甲子)七十四年

    前1436(乙丑)七十五年

第249章 商王子仲丁() 
在位起讫:公元前1436前1427年。

    生卒年:公元前1509前1427年。

    出生地: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立都:嚣邑(又称傲,今山东新泰市东南)。

    年号:仲丁元年(丙寅,前1435)。

    商王子仲丁。姓子,名庄,号仲丁,甲骨文作中丁。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十一任王。

    子庄的祖父是商王朝七任王子太庚,父亲是商王朝十任王子太戊。八任王子小甲和九任王子雍已都是他的伯父。子庄生于太戊二年(壬子,前1509),出生在亳都王宫,是商王子太戊的长子。他成年以后一直在朝中为官,掌管着商王朝的军队。

    子庄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没有人与他争位。可是父亲偏偏长寿,居然活了一百多岁。子庄年过七十,已经是满头白发还没能坐上王位,心中未免有些沮丧,以为这辈子大概是与王位无缘了。还好,公元前1436年,他的父王子太戊终于寿终正寝,子庄这才即位称王,号仲丁,以丙寅年(前1435)为仲丁元年。

    今本竹书纪年载:“王(仲丁)即位,自毫迁于嚣”。嚣又作傲,史记,殷本纪说:“帝仲丁迁于傲”。嚣、傲实际是一个地方。

    那么商王子仲丁为什么要迁都呢?

    原来,商王子太戊末年,黄河水多次泛滥,严重地威胁着商都的安全,当时子太戊曾下令调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治理黄河,可是他自己年老体衰已经无力亲自督查。那些治水的官员乘机中饱私囊,侵吞治河的物资,使治河工作成效甚微,这种情况子仲丁是有所耳闻的,但他是个不识大体不讲原则的人,不愿为此事而得罪治河的官员。此事也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及至他自己坐上王位,才想起黄河水泛滥这一重大问题。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家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加大治河力度,在雨季来临之前修筑好危险地段的堤岸,就可平安无事。但也有人提出水火无情,万一黄河决堤,王都必受其害。不如将王都迁至远离黄河之地。子仲丁年已老迈,只想逃避灾难,享受几年帝王的乐趣,根本不去想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于是便决定把国都迁到远离黄河的嚣邑。

    关于“嚣”的地望问题,历来众说不一。有人说在河南荥阳的敖山(帝王世纪、括地志等),还有说在河南的开封(东晋的李顒等)。上个世纪也有学者考证认为今郑州商城遗址就是史书上的嚣邑。这三种说法似乎都不正确。前边说过,子仲丁迁都的主要原因是怕黄河水泛滥,那么他迁都的新址不可能在黄河附近。荥阳与开封两地都距黄河不远,子仲丁怎么可能把国都迁到那里呢?至于说郑州古商城即为“嚣”,就更难让人信服。

    郑州古商城遗址,无论考古资料分析还是碳十四年代测定都证明:它的建筑年代当在公元前16世纪至17世纪,也就是商王朝建国初期的一百五十年左右。从商汤迁都于郑毫算起(前1591)至子仲丁迁都于嚣邑(前1435),历经子天乙、子外丙、子仲壬、伊尹、子太甲、子沃丁、子太庚、子小甲、子雍已、子太戊十任帝,时间跨度一百五十七年,和考古测定基本相符。而子仲丁迁“嚣”,前后只有两任王,子仲丁在位九年,子仲壬在外十五年,总共才二十四年时间,与一百五十年相差甚远。据此我们便完全可以推翻嚣邑亦郑州古商城之说。我国着名学者丁山先生在商周史料考证(龙门联合书局,1960年)一文中主张,嚣邑在鲁地敖山(即今山东新泰市东南),笔者比较赞同,因为它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状况。

    子仲丁迁都以后,国内的形势十分不稳,一些奴隶主贵族不满于迁都,到处散布不利于商王朝的言论。他们说黄河水泛滥是上天对天子无道的惩罚,天子迁都就是与上天对抗,必将会受到天帝更大的惩罚。他们在商王面前阳奉阴违,口是心非,使子仲丁下达的许多命令都很难得到落实。一些诸侯方国也乘机兴风作浪,他们不但不如期朝贡,有的还入侵商朝边境,抢掠和杀害商朝的百姓。

    子仲丁为了稳定局势,一方面在国内施行严酷的刑罚,出动武装部队打击那些不法的豪强贵族,另一方面征召青壮年入伍,加强军事力量,出兵讨伐那些不肯臣服的诸侯和方国。

    仲丁六年(辛未,前1430),子仲丁派兵征讨蓝夷。蓝夷是商代东南诸夷的一个方国(其地望约在今江淮一带),经常入侵掠夺商朝的百姓,使商朝东南边境的居民无法安居。子仲丁决心要用武力将其征服。不过这场战争打得很艰难,直到子仲丁去世也没能完全征服蓝夷。

    子仲丁七十四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十年(今本竹书纪年),病逝于仲丁九年(甲戌,前1427),终年八十三岁。死后葬在商王仲丁墓(地址不详),尊号商王仲丁,谥号帝仲丁,庙号“中丁”。

    在殷墟卜辞中,子仲丁被列为直系先王祭祀。

    仲丁在位年表

    前1435(丙寅)元年

    前1434(丁卯)二年

    前1433(戊辰)三年

    前1432(己巳)四年

    前1431(庚午)五年

    前1430(辛未)六年

    前1429(壬申)七年

    前1428(癸酉)八年

    前1427(甲戌)九年

第250章 商王子外壬() 
在位起讫:公元前1427前1412年。

    生卒年:公元前1492前1412年。

    出生地: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立都:嚣邑(又称傲,今山东新泰市东南)。

    年号:外壬元年(乙亥,前1426)。

    商王子外壬。姓子,名发,又名癸,号外壬,殷墟甲骨文作“卜壬”。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第十二任王。

    子发的祖父是商王朝七任王子太庚,父亲是商王朝十任王子太戊,十一任王子仲丁是他的长兄。

    子发生于太戊十九年(己巳,前1492),出生在亳都王宫,成年以后先后在父、兄两朝为官。公元前1427年,他的长兄子仲丁去世,他以兄终弟及的祖传遗命继承了王位,号外壬,以乙亥年(前1426)为外壬元年。

    子外壬即位时,商王朝正处于动乱之秋,不仅国内政局混乱,一些夷族方国也不断入侵掠夺。战争连年不断。就在他的长兄去世时,他的弟弟子整正在率军征讨蓝夷。他使人快马加鞭赶往军前报丧,子整才留一半军队守卫边境,自己率另一半军队归国奔丧。

    按照贯例先王去世新王即位时,各诸侯国都应该入朝奔丧,悼念死去的先王,并祝贺新王即位。当时大多数诸侯国或国君亲往,或派大臣代往,基本上都如期而至,只有靠近东夷的邳国和侁(shen)国没有到。不但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