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中国远古帝王谱 >

第93部分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93部分

小说: 中国远古帝王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贯例先王去世新王即位时,各诸侯国都应该入朝奔丧,悼念死去的先王,并祝贺新王即位。当时大多数诸侯国或国君亲往,或派大臣代往,基本上都如期而至,只有靠近东夷的邳国和侁(shen)国没有到。不但没有到,两国还公开宣布叛离商王朝,并组织起武装力量对抗商王朝的军队。

    邳国在今山东济宁市微山县西北,是夏禹时大臣奚仲之后,奚仲姓任,为夏禹的车正,初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他的后代仲虺是夏王姒履癸的大臣,后来叛夏投商,被商汤拜为左相,封于邳邑。邳国是商王朝一个较大的封国。一直是商王朝忠实的同盟军。

    侁国在今山东菏泽地区曹县北,它的统治者是有莘氏贵族,商朝初年,有莘侯曾将女儿嫁给商汤为妃,商汤的右相伊尹就是随着莘侯的女儿以“媵臣”身份陪嫁到商朝的。侁国就是有莘国,因为伊尹从小在那里长大,对那里有着深厚的感情,故而在他执政时改国名为侁。并在各方面给与支持和援助。侁国在伊尹的扶植下,很快变成了一个诸侯强国,同时也成了商王朝的忠实同盟军。

    这两个反叛的诸侯国都是当时声势强大的贵族,他们反叛的理由是:商王不尊祖训,不守祖业,随意迁都,动摇了国家的根基。其实这只是借口,他们反叛的真正原因是:商王迁都于嚣,占据了他们的统治区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拒绝接受商王的命令,也不服从商朝的法律,并且停止了向商朝缴纳赋税,他们还筑城扩兵,侵略周围弱小的诸侯国。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准备与商王抗衡到底。

    子外壬十分气恼,便想派兵征讨,但是国库空虚,根本没有力量组建更多的军队去征讨反叛的诸侯国。他打算增加赋税,以改善国家资金贫乏的困境,但大臣们纷纷反对,说各地连年受灾,百姓连活命都困难,哪里还有钱交赋税,不要说增加,就是现有的赋税也很难征收上来。大家都建议暂时先不要发动战争,待过几年经济好转时再组织军队征讨也不迟。子外壬无可奈何,只好听从大家的意见,任由邳、侁两国独立。

    此头一开,麻烦可就大了。其他诸侯国见天子软弱可欺,也都打起了自己的算盘。国力强大的便效法邳、侁二国拒不缴纳赋税,国力较弱的便装出一副可怜相,声称国内受灾严重,无力缴纳赋税,请求商王减免。这样一来,各诸侯国的赋税十之八九难以入库,王宫的日常开销全靠国家直属土地的税收来维持。而商王朝的开销照样有增无减,国库空虚,经济上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面对这些叛乱的诸侯国,子外壬却束手无策,只好召集大臣们,让大家出谋献策,为国分忧,为君王分忧。但是这些个大臣们都很自私,心里只想着如何地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根本不在乎国家的利益和君王的处境。这让子外壬很是失望,心想:我也是七十来岁的人了,满打满算还能活几年,你们不在乎我怕个啥?要混干脆大家就一起混吧!他索性采取得过且过的办法,小车不倒只管推,一年一年的往下混,十几年的时间很快便混了过去。

    终于有一天他再也混不下去了,因为他突然得了急病,救治无效,一命呜呼。

    子外壬六十六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十六年(通鉴外纪),卒于外壬十五年(乙丑,前1412),终年八十一岁。死后葬在商王外壬墓(地址不详),尊号商王外壬,谥号帝外壬,庙号“卜壬”。

    殷墟卜辞中,子外壬被列为旁系先王祭祀。

    外壬在位年表

    前1426(乙亥)元年

    前1425(丙子)二年

    前1424(丁丑)三年

    前1423(戊寅)四年

    前1422(己卯)五年

    前1421(庚辰)六年

    前1420(辛巳)七年

    前1419(壬午)八年

    前1418(癸未)九年

    前1417(甲申)十年

    前1416(乙酉)十一年

    前1415(丙戌)十二年

    前1414(丁亥)十三年

    前1413(戊子)十四年

    前1412(己丑)十五年

第251章 商王河亶甲() 
在位起讫:公元前1412前1403年。

    生卒年:公元前1486前1403年。

    出生地: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立都:相邑(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东南)。

    年号:河亶甲元年(庚寅,前1411)。

    商王河亶甲,姓子,名整,号河亶甲,又称整甲、亶甲,甲骨文作“戈甲”。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十三任王。

    子整的祖父是商王朝七任王子太庚,父亲是商王朝十任王子太戊,十一任王子仲丁和十二任王子外壬都是他的兄长。

    子整生于太戊二十五年(乙亥,前1486),也是出生在亳都王宫。先后在父亲、长兄、次兄三朝为官,算得上是三朝元老。

    公元前1412年,商王朝十二任王子外壬病死于宫中,他的弟弟子整即位,号河亶甲,以庚寅年(1411)为河亶甲元年。

    子整即位于嚣邑(今山东新泰市东南),他即位时面对的是两位哥哥给他留下的一堆乱摊子,外有夷族方国入侵,内有诸侯贵族叛乱,内外矛盾重重,百姓人心惶惶,子整是将军出身,能文善武,曾多次领兵出征,是个很有头脑的指挥官。他认真地分析了当前的严峻形势,认为邳、侁两个诸侯大国所以叛乱,主要是商王朝迁都造成的,因为迁都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才和商王朝对着干。如果此时把王都迁走,两国的矛盾就可能得到缓解。只要这两个领头的大国不再继续闹事,其它诸侯国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因此,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黄河以北的相邑(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东南)。这虽然被动了一点,但在当时国力不强民心不稳的情况下,以此来缓解国内的主要矛盾,也不失为是个好办法。

    号称统领全国的天子,竟然被自己的臣子诸侯威逼得迁都,可见当时的商王朝已经衰弱到了极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商王朝如此衰弱呢?其根源主要还在于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商王的软弱无能,商王朝的贵族和大臣们几乎全都是以权谋私,他们对上侵吞国家的财产(如赋税、贡品等),对下残酷的剥削民众。使得国库空虚,民力衰竭,根本没有力量来应付突发的自然灾害和战争。

    河亶甲元年,商王朝迁都相邑。这是商王朝建国后的第三次迁都。商王朝首次迁都是在商汤二十七年(庚寅,前1591),子天乙将国都由西毫迁至郑毫,迁都原因是西毫风水不好,不利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第二次迁都是在仲丁元年(丙寅,前1435),子仲丁把国都从郑毫迁至嚣邑,迁都原因是躲避黄河水患。迁都后仅二十四年就被迫第三次迁都,这一次应该算是逃避人祸。

    河亶甲迁都后,把占据的原属于侁国和邳国的封地重新归还了他们,两国国君表示愿意支持新王的工作,并主动提出此后每年将会按期交纳贡赋,决不拖欠。河亶甲心里明白,这种口头上的承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有王廷的势力强大起来,才能真正把他们制服。眼下也只好因势利导,表彰表彰他们,也好给别的诸侯做个样子。果然,其余诸侯国见这两个大国都交税了,哪个还敢抗税,于是国内的矛盾很快得到了缓解。

    河亶甲二年(辛卯,前1410)春天,彭国(诸侯国,今江苏徐州市)与邳国(今山东济宁市微山县西北)因边界纠纷发动了战争。河亶甲认为这正是收拾邳国的好机会,便出兵协助彭国攻打邳国。邳国在两军强大的攻势下连吃败仗,最后退守都城,只好向商王请降。河亶甲为了稳定国内的局势,采用了宽仁的政策,没有灭掉邳国。邳侯感激涕零,率全族扣谢王恩,发誓永不叛商。

    河亶甲三年(壬辰,前1409),河亶甲联合彭伯战胜邳国后,又联军攻打侁国(今山东菏泽地区曹县北),侁侯闻讯不敢与之交锋,率族人逃往班方(古东夷族的一个方国,在今山东东部沿海地区)。

    河亶甲四年(癸巳,前1408),河亶甲平定国内的叛乱后,又出兵征讨南方的蓝夷(约在今江苏省境内)。这是河亶甲第二次出兵攻打蓝夷,间隔时间已经二十余年。这一次河亶甲出动了国内的主要兵力,对蓝夷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击,蓝夷军队节节败退,商军一股作气攻下了蓝夷都城,俘虏了大批的蓝夷人,还有牲畜、珠宝和粮食,凯旋而归。

    河亶甲五年(甲午,前1407),子整又命彭伯和韦伯(韦国的诸侯首领,其地在今河南安阳市滑县东南)率两国军队联合攻打班方,班方被击败,向商王朝纳贡称臣。侁侯一族在班方避难,见班方投降,知道已经在劫难逃,只好自缚其身向商王请罪。河亶甲为了收买人心,以利国家的稳定,便全部释放了他们,并准许其复国。

    河亶甲恩威并用,在短短九年的时间里,不仅平定了国内的叛乱,还征服了入侵的夷族方国,使商王朝转危为安,从衰弱中逐渐走向强大。

    河亶甲七十五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十年(今本竹纪年),于河亶甲九年(戊戌,前1403)病逝于相邑,终年八十四岁。死后葬在商王河亶甲墓(地址不详),尊号商王河亶甲,谥号帝河亶甲,庙号为“戈甲”。

    在殷墟卜辞中,子河亶甲被列为旁系先王祭祀。

    河亶甲在位年表

    前1411(庚寅)元年

    前1410(辛卯)二年

    前1409(壬辰)三年

    前1408(癸巳)四年

    前1407(甲午)五年

    前1406(乙未)六年

    前1405(丙申)七年

    前1404(丁酉)八年

    前1403(戊戌)九年

第252章 商王子祖乙() 
在位起讫:公元前1403前1384年。

    生卒年:公元前1453前1384年。

    出生地: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立都:相邑(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东南)。

    迁都:邢邑(今河北邢台市)。

    年号:祖乙元年(己亥,前1402)。

    商王子祖乙,姓子,名滕,又作胜,号祖乙,殷墟甲骨文作祖乙、下乙、高祖乙、中宗祖乙。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十四任王。

    子滕的祖父是商王朝十任王子太戊,父亲是商王朝十一任王子仲丁,十二任王子外壬和十三任王子河亶甲都是他的叔父。有的人以为子滕(子祖乙)排名在河亶甲之后,就是河亶甲的儿子,那就错了。

    子滕生于太戊五十八年(戊申,前1453),出生在商都郑亳,是子仲丁最小的儿子,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动乱年代度过的,因此他对时局和国政都很关心。特别是他叔父子河亶甲执政时,不畏强暴,南征北战,成功地运用胆略和智慧,仅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把一个危机四伏、国力衰弱的国家改变过来,使他深受鼓励。他认识到: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作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子滕在政治、军事、品德等诸方面都表现得很突出,他积极帮助叔叔子河亶甲出谋献策,多次带兵平叛,在同辈兄弟中成为佼佼者。子河亶甲认为子滕有帝王之德,临终前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把一王位传给了他。

    公元前1403年,商王朝十三任王子河亶甲去世,子滕在相邑王宫继承了王位,号祖乙,以己亥年(前1402)为祖乙元年。

    子祖乙即位后,任命彭侯和韦侯为侯伯(诸侯之长),任命他的儿子子旦为将,掌管军队,并辅佐他治理朝政。

    祖乙元年夏天,卫河水泛滥,冲毁国都相邑城郭,许多民房倒塌,王都损毁严重。子祖乙和大臣们商议,准备将王都北迁至商先祖的故居之地。

    祖乙二年(庚子,前1401),商王朝再次将国都迁于邢,这是第四次迁都。

    古本竹书纪年载:“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

    “庇”即“邢”,也作“耿”。有的史书上记载,认为“邢、耿、庇”是三个地方,经专家考证,此说有误。迁都并非儿戏,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子祖乙是个聪明的帝王,他会慎重考虑迁都的地址,不可能一迁再迁。更何况子祖乙在位不满二十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怎么可能有三次迁都呢?史学家丁山先生曾在商周史料考证中,从音韵学角度证明“邢、耿、庇”为一地,这个结论是合理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子祖乙在位时只有一次迁都,那就是邢邑。

    关于“邢”的地望,括地志载:“邢国故城,在邢州外西南角。”

    十三州志云:“殷时邢国,周朝时封周公旦的儿子为邢侯,都此。”

    元和郡县图志也说“邢州,亦古邢侯之国。”

    以上所说的邢州和邢国,就是商朝时的邢邑。这一结论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考古资料中得到印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北邢台市发现了贾村、尹郭、曹演庄、葛家庄等十余处商代遗址,这些遗址经考古分析,其时代都在盘庚迁都以前的商代早期,和祖乙迁邢的时代基本一致。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及科学论证都证明:祖乙迁都于邢(庇)的地望,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市。

    迁都前的邢邑还只是个稍大些的村镇,一些大臣建议先按王都的标准动工修建,宫室和城墙都建造完毕再迁都。子祖乙没有同意,他主张先迁都,然后再动工修建。便下令将当地的居民迁走,使人临时修建了简易的宫室,便搬迁了过去。

    祖乙三年(辛丑,前1400),子祖乙任命巫咸的儿子巫贤为卿士(相),并负责督建邢邑的王宫和城墙,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次修建王都,子祖乙没有向全国征调大量的民工和摊派许多钱粮,而是就近组织了一支专业的工程队,所用钱粮一律由国库支付。但这并不能证明他是一位节俭的帝王。事实上,新的王宫修建得也是金碧辉煌,极为豪华。王宫的建筑一直持续了五年,直到祖乙八年(丙午,前1395)才竣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