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恐怖悬拟电子书 >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

第69部分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第69部分

小说: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说谎的放羊娃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都不理睬他。结果,他的许多羊都被狼吃了。

    在一次性博弈中,村民预期小孩说的话是真话。如果这时候村民不去相救,那可能会因此落下个不好的名声(1个单位的收益要远远小于5个单位的收益),所以他们都选择了去救小孩。

    但是,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村民知道了小孩总是在撒谎寻开心。这样一来,去“救小孩”就等于白跑一趟并被小孩嘲笑,5个单位的收益小于0收益,所以村民就不再想去救小孩了。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狼来了”的真实事件,那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西周的末代天子周幽王,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得一年轻漂亮的少女褒姒,百般宠爱,不久废了申后,立她为后。

    褒姒有个怪脾气——她从来不笑,不管多么有趣的事情,她都不露笑容。幽王觉得十分纳闷,对褒姒说:“王后生得这般妩媚,若再开颜一笑,必定更加动人了。”褒姒淡淡地说道:“贱妾生来就不喜欢笑,大王不必见怪。”幽王不相信,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众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

    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正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诸侯们这一阵奔忙,可把褒姒给逗笑了。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知道受了愚弄,都气坏了。

    后来申后的父亲得知幽王废掉了申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设计借戎兵推翻幽王。幽王看戎兵打来,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诸侯们还以为这又是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

    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也被戎人抓走了。

    匹诺曹又称木偶奇遇记,是18世纪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留给世人的经典童话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老木偶匠杰佩托亲手雕刻的一个小木偶,他的名字就叫做匹诺曹。在魔法为匹诺曹注入了神奇的生命力之后,匹诺曹便一心渴望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男孩。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匹诺曹找到善良的蓝仙女。蓝仙女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有一个附加条件:匹诺曹必须学会诚实、勇敢、不自私自利。同时作为惩罚,每当匹诺曹说谎时,他的鼻子便会不断地变长。可惜诚实并不是可以轻松拥有的美德,还没有意识到诚实的重要性的匹诺曹,鼻子很快就越变越长,并且麻烦事儿也接踵而至终于,经过无数艰辛的磨难和考验,匹诺曹总算了解到了诚实的含义。匹诺曹最终得到仙子的奖赏,实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梦想——变成一个真正的“人”。

    说谎会自食其果,其原因在于:在重复博弈时,别人可以选择在下次博弈时报复你,所以,你这次说了谎,下次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

    博弈智慧

    在一次性博弈中,别人不可能报复到你,说谎就成了每个人的重要选择之一。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赌桌上,不能相信赌徒的话,而在和别人的长期交往中,说谎会给自己带来危害。

第181章 霍布森选择()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企业的老板在挑选部门经理时,一般都会选择在自己的企业内部,或者是自己的圈子中挑选,结果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就很容易出现“霍布森选择”的局面。甚至出现“矮子里拔将军”的惨淡状况。

    所谓“霍布森选择”,是指在别无选择的条件下作选择。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在卖马时承诺:“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但有一个附加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

    其实这是一个圈套。

    霍布森的马圈大大的、马匹多多的,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眩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在这个故事中,看似人们作出了选择,但是由于有附加条件的限制,人们作出的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是一个陷阱。

    管理上有一条重要的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毫无疑问,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无所谓择优,没有了择优,决策也就失去了意义。

    用一个呆板不变的标准来要求员工的管理者,会激起员工的不满与愤怒。管理者应该不要使员工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更不能把他们约束在任何一张无形的铁床上。

    所以,管理者寻马”,就要当个好“伯乐”,跳出马圈的圈子,到大草原上去寻马”,到全世界去寻马”,打开思维空间,扩大资源的配置半径。一般地讲,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大,企业就越处于优势;反之,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小,企业就往往越处于劣势。只有放宽眼界,打开思维,放眼世界,才能选到世界级的“千里马”。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道理很简单,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前途。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想要改变就必须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放大选择的半径,人们的选择余地自然大了很多,但是同时面临的选择也就多了很多。这个时候,一些人就容易犯犹豫不决、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毛病,在面对两个条件比较接近的选择时,不是犹豫不决,不知道该选哪个,就是两个都不想放弃,最后错失大好的机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布里丹的驴子”这个寓言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着种种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选择,常常在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古人讲:“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有个农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时被洪水冲走,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妻子,不幸孩子被淹死了。对此,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说农民先救妻子做得对,因为妻子不能死而复生,孩子却可以再生一个;有的却说农民做得不对,应该先救孩子,因为孩子死了无法复活,妻子却可以再娶一个。

    一位记者听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问那个农民,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想不到农民告诉他:“我当时什么也没有想到,洪水袭来时妻子就在身边,便先抓起妻子往边上游,等返回再救孩子时,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之大忌。当我们面对两堆同样大小的干草时,或者“非理性地”选择其中的一堆干草,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饿死。

    博弈智慧

    打开眼界,开拓思维,扩大资源的配置半径,是选择的前提之一。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直觉、想象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

第182章 鲜花插在牛粪上() 
假设有三个人,a是一朵“鲜花”,b是一位“俊男”,c是一堆“牛粪”。现在是,b和c同时在追a。而“俊男”b在追求“鲜花”a的同时,也有几个很不错的女孩子在追求他。但“牛粪”c由于相貌差,没有美女敢追。假定“鲜花”a,当然也是从心里有点喜欢“俊男”b的,但由于美貌,她选择伴侣的标准也就与众不同,看谁追她更具有耐心,找一个更爱她的人做老公。因为她想找的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做伴侣。

    根据博弈论的基本原则,因为参加博弈的每一个人都是十分理性的,正是由于人的理性,选择的方案也当然是最有利于自己的。现在的情况是,由于“牛粪”c没有人追自己,所以他是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的,反倒可以全心全意地去追那朵“鲜花”a。追到了,他的人生目的也就实现了一半,当然,就算没有追到,他也没有什么损失。但“俊男”b就不行,因为在他追“鲜花”a的时候,也有几个女孩在追他。所以,如果他追不到“鲜花”a,也就意味着“满盘皆输”,因为追他的几个靓妹也恐怕没有了。所以“俊男”b追“鲜花”a的风险要比“牛粪”c的风险大很多。

    也因此“牛粪”c在追“鲜花”a的过程中,在行动上就会更无后顾之忧,一往直前,如果追得到,则其受益将无穷的大。相反,“俊男”b在追“鲜花”a的过程中就没有“牛粪”c积极了。因为一方面,在他追“鲜花”a的同时,还有靓妹在追他,在“俊男”b经过艰苦的追求“鲜花”a后,迟迟不见回应时,“俊男”b会考虑:究竟“鲜花”a是怎样想的?会不会答应他?如果追不到,那会不会失去靓妹假如“俊男”b选择伴侣的标准是,如果不能找到自己所爱的人做伴侣,那么就找一个爱他的人做老婆。那么,“俊男”b最优的选择结果,当然就是选择追他的靓妹。也因此,他要两线作战,既要不断地去追“鲜花”a,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好和那些靓妹的关系,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免自己鸡飞蛋打,因为如果追不上“鲜花”a,起码也不会失去追他的靓妹。

    由于上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鲜花”a心里的判断结果是:“牛粪”c更爱她,“牛粪”c能保证她终生幸福,因为他对自己死心塌地,丑点有什么关系,毕竟“俊男”b还是花花心肠不可靠。她会觉得“俊男”b如同一个花瓶,虽然鲜花放在花瓶里,很好看,但鲜花也会因为缺少营养而慢慢枯萎或者花一枯萎就会被扔了,而插在牛粪上,这种危险会很校

    博弈智慧

    诚然,在“鲜花”a的心目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心里多少会有些遗憾,但是根据她选择伴侣的标准,她宁愿要一个爱她的“牛粪”老公,也不要一心二用的“花瓶”做老公。于是,根据这种逻辑,“鲜花插牛粪”的现象就很自然了。

第183章 倒推目标() 
做事情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于“条件导向法”,即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条件有多少,就做多少,也就是说,条件决定结果。而智慧的人善于用“目标倒推法”,即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分析要达到设定的目标,现有条件的瓶颈和制约在哪里,然后缺什么,想办法补什么。

    倒推法是分析动态博弈的一种有效方法。下棋是对弈双方相继行动的动态博弈,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向前展望,估计对手的意图,然后倒后推理,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其中是一条线性的推理思维链:如果我这么做,那么他会怎么做,那么我该怎么做来反击他的这种做法。也就是自己的下一步完全取决于对手的上一步。通过这种博弈,寻找出最佳的行动方式。

    1987年英国大选,撒切尔领导的执政保守党面对的是以金诺克为首的工党的挑战。大选期间,双方都要选择是走平坦大道,即以就事论事为原则进行竞选,还是走崎岖小径,即进行人身攻击。选民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对撒切尔夫人的政绩深表满意,因此,假如双方按照相仿的规矩拉票,将出现整个竞选一面倒的局面,撒切尔夫人就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