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宋权臣 >

第41部分

大宋权臣-第41部分

小说: 大宋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避免马军遭受重大伤亡外,在四面合围上犯了忌讳,契丹军队前锋本就是天下精兵,把人家困死了,即便是消灭了,自己肯定会伤筋动骨,放开一条路反能扩大战果。

    可惜的是,他已左右不了战局,战场上永远没有完美的计划,无论是悔恨还是豁然,下面比拼的是双方主要将帅毅力,还有将士决死的战意。

    其他的一切是苍白的,好在大宋马军实力未损,步军仅是数字而已。是很残酷,更悲哀,却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传我令,我部马军迅速脱离战场,绕过羊山东麓,出长城口,把契丹粮草营给我毁了,步军集中兵力对契丹左翼进行合围。”

    王璇短时间内做出决断,既然口子被撕开,全歼几乎不可能,那就最大限度杀伤契丹人。

    两支马军部队彻底脱离步军,展开单独行动,实施对契丹后方补给点的袭击,扩大战果,削弱契丹主力进攻能力。

    步军则留在主战场,全力围住契丹左翼各部,在狭小战场上,彻底发挥步兵所长,利用近战全歼契丹左翼部队。

    耶律隆庆没有再犯错误,生死关头用本族将士担当敢死士,而不是心存二念的属国军,终于得到了回报。

    弘义宫宫帐军将士拼死冲杀,付出损失几乎七层兵力之后,在乙室部的支援下,终于打通了突围通道。

    右皮室军一部立即两翼展开,死死地坚守通道,契丹大军如潮水般,没命地沿着山道退却。

    杨延昭、杨嗣两支兵马奋力向前,却无法阻止契丹大军的退却,反而被他们冲乱阵脚,好在有宣毅军余部的支援,所部骑兵受损较小。

    此时,秦翰的马队率先追了上来,李继宣的三千骑兵也从赤虏到达战场,契丹大军不敢恋战,夺路而逃。

    三千振武轻装步军部队终于杀过契丹后卫,率先到达羊山南麓,一部立即上山配合宣毅军截杀,被撕开的军阵豁口,开始慢慢弥合。

    一炷香后,秦翰主动退出战场,加入对契丹后卫的进攻,李继宣并没有直接攻击耶律隆庆,而是绕山缓缓行军。

    王璇所属数千骑兵几乎没有参战,而是沿东麓环山向北急行军。

    随着突破口的打开,契丹大军人心乱了,纷纷争夺而逃,自相践踏而死很多,抛弃兵器、战马也不少,人人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赶紧逃出去,这鬼地方一刻也不能呆不下去。

    在宋军步军部队不断打几下,契丹后卫部队坚守防线做困兽之斗,但他们已经无可作为。

    宣毅军居高临下,两翼又有精锐马队的支援,被硬生生撕开一条口子,本身就是极度羞耻的侮辱。

    随着契丹军各部战意下降,各顾逃命的机会,他们在振武军的支援下,立即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努力,军阵终于再次弥合。

    还没有逃出的契丹军队再次被困住,又是一阵血雨腥风,整个羊山南麓成了血地。

    耶律隆庆虽破围而出,但他的噩梦并没有终结。

    李继宣马队是一支还未投入战斗的生力军,沿着山坡追赶,有几次接触战,却因地形原因无法咬住契丹军,最终在羊山北麓的牟山谷把契丹败军拦截住,双方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

    牟山谷是逃生的最后一关,如果突围出去,就能沿着长城口北逃,否则等待他们的依旧是全军覆没。

    耶律隆庆别无选择,他对围困中的大军已不抱任何希望,没有冲出来的部分主力,或许能牵制宋军在羊山的兵力,现在能做的就是率军杀出去,无论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杀出去。

    此时,整个战场分为三个部分,除了耶律隆庆率军拼死突围外,还有正在羊山南麓挤作一团的部分契丹军,遂城至羊山道路上的契丹后卫部队。

    时间,一刻刻过去,每一呼吸,都有人血溅沙场。

    在宋军主力强大的攻势下,契丹后卫部队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支毫无希望的队伍,在广锐军八千铁骑发动最后冲锋时,再也没有力量组织抵抗。

    铁林军早已全军覆没,其它几支部队在广锐军重骑兵的肆意践踏下,陷入绝望的挣扎中。杀红眼的宋军将士,不需要俘虏,他们收割的是头颅。

    威虏军城下,竟还有两万五千马步军未动,并非王显不想投入这支生力军,而是狭小的战场,容不下宋军再投入兵力了。

    到处是无助的契丹败兵,被宋军铁骑驱赶着,不知该往哪里去,宋军骑兵则非常享受捕杀契丹军的,毫不留情地进行斩杀,仿佛在郊外猎杀动物一样,他们需要首级。

    在羊山南麓,上万契丹将士还在浴血奋战,不断冲击宣毅军的防线,双方都杀红了眼。

    在交战地域,两军几乎是在厮打,完全没有规律可言。在宣毅军战线稳固后,振武军轻步兵退出战场,避开契丹军猛烈冲击的山口,在侧翼列开军阵,分割契丹残部。

    他们是轻装部队,甲胄轻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阻击战。

    契丹将士急红了眼,宋军将士同样杀红了眼。此时,在南麓坡地上,已经没有任何荣誉而言,更没有面子可说,要做的只是杀人,不断地杀人,然后是被杀。

    王璇指挥步军部队已介入契丹军队在羊山南麓山脚下,他的选择非常明智,不对羊山南麓进攻,实行月牙形包抄,再以宣毅军为支点实施封口,直接造成五六千契丹左翼骑兵陷入包围圈。

    随着无左翼掩护,宋军主力步军不用担心侧翼安全,进军速度大增,开始对羊山南麓契丹军背后发动致命一击。

    不到半个时辰,契丹左翼几支属国军,再也支撑不住了。

    如果说刚才他们还在为生存战斗,现在面对数倍于己的对手,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希望,要么被杀要么放弃抵抗。

    仗打到这个份上,没有人是傻瓜,此时送命毫无意义,不少部队的将领在混战中阵亡,即便能够侥幸逃脱,也脱不了主将死,全队皆死的惩罚。

    成队投降是不错的选择,至少没有宋军将校敢指挥部署,对大批降兵进行屠杀,杀戮降兵仅限于个人行为。

    羊山之南,完全变成一边倒的屠宰场,牟山谷却成为最激烈的战场,契丹军突围残部能否真正脱困,就在于能不能击败李继宣的三千骑。

    李继宣的马队却是大宋禁军最精锐的骑兵,捧日军左厢所属第五军骑兵并拱圣军三指挥,他们展现出相当强悍的战斗力,从下而上死死咬住契丹军不放,部分无法归队的振武军将士,沿着山道在后面追着契丹军打。

    完全是一场无可奈何的混战,耶律隆庆脱困后,随着宣毅军合阵,他已无法控制全军,所能做的就是用帅旗指引残兵方向,部分契丹军队用俘获宋军的弓弩进行反击。

    宋军骑兵遭到忽然打击,猛冲的劲头暂时被压了下去,甚至连李继宣的战马也被射倒了。但他不是孬种,从马上扑倒在淤泥中,艰难地爬起来再次换了匹战马,继续指挥战斗。

    死在他手中的契丹将士,也有十余人之多,浑身上下都是殷红的血泥。

    捧日第五军每一名军人的体型都是最孔武的,有着最优厚的待遇,最精良的装备,他们是第一次跟随李继宣出战,当然要争取自己的那份荣誉。

    拱圣军虽少,却也是精锐的殿前司马军,攻击力绝不逊于捧日上军。

    平心而论,此时的上禁军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毕竟他们的血性并没有被消磨。

    虽然,那些老将们逐渐凋零,但他们注入的精神还在,上四军并非后世那么不堪一击。他们奋勇向前,不断地去箭矢切割契丹军的队伍,每一张能用的弓弩都用到了极限。

    李继宣已经第三次换马了,仍然在忘死的冲杀,但契丹军大部分已经越过牟山谷,剩余一些残兵败将,再也无力抵抗捧日军这支虎狼之势的追杀。

    不少人坠落山谷摔死,也有人在决死的反击中被砍杀。

    细雨笼罩,混着泥土、血迹,整个战场模模糊糊,当两支步军部队在羊山南麓会师之后,笼罩在战场上的迷雾终于散开。

    王璇非常兴奋地看到彻底的胜利,在他的影响下,历史终于被改写,成就一场稍有遗憾的歼灭战。

    “一将功成万骨枯!”王璇在兴奋之后,是无限的悲哀。

    此时此刻,深深体味到这句话的寓意,面对血流成河的战场,他再也无法高兴起来。

第90章 开始() 
背竖三角红旗的急脚子一路报捷,沿途各军州皆惊,最终惊动了整个朝廷。

    威虏军大捷,各路大军并未享受胜利的喜悦,在王璇的建议甚至是强行主张下,极短时间内集结完毕。由王显率步军主力回防唐河一线,马军休整后,在侧翼警戒,并上书朝廷,准备应急契丹主力进犯。

    威虏军之战为王璇带来极高威望,成功树立他在诸将心目中的地位,王显亦是客气有加。

    商议之后,当天,王显率五千马军、七万步军西调,奔赴定州,莫州部署桑赞率一万步军留守威虏军,并在羊山北麓设下两座大寨,掩护经过血战的马军休整。

    好在宋军在这场战役中,马军损失并不算大。契丹兵溃之际,为了沿山麓突围,大半舍弃战马。

    故宋军俘获甚重,马军整体力量反倒加强,稍事休整后,便可以投入新的战斗。

    无论是前方将帅还是朝廷重臣,心中那块石头都没有完全放下,仅仅三天就传回朝廷的旨意,同意三路都部署司的建策,并下令马军后撤退出战场。

    同日,另一队急脚子向雄州出发,朝廷已恩准西上阁门使、制置屯田使,雄州知州何承矩的“围魏救赵”的战术。

    由他率数千雄州、沧州兵马,在整个河北防线最东段的乾宁军,搭乘水军刀鱼船自界河入海,在辽境的平州登陆,向浑泥城发动袭击,以吸引辽军主力回救。

    自雍熙北伐以来,宋军第二次动用水军跨海进攻,当王璇听到消息后,忽然眼前一亮。

    都堂、枢密院和三衙的文武大臣举一反三,为了减轻河北西线压力,传令在河北东线的淤口关、益津关,出兵对契丹境内展开了牵制性进攻。

    王璇很担心,担心自己当了露头鸟。

    的确,他确实从开始就策划、参与并强制性地牵动威虏军之战。在战后,还利用在诸将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威信,联合七位前方铃辖,半请半强迫使王显答应率军立即赶赴唐河,与留守的三路行营铃辖韩崇训会兵,在唐河组成大阵。

    现在,紧张的心理稍稍放松一下,意识到这场仗没有打完之前,朝廷断然不会轻易处置他。

    他在那天的战场上,甚至抛下步军部队,带着秦臻、江云并卫队百骑,一路尾随契丹溃兵,与李继宣分左右,杀过长城口,给予契丹溃兵很大杀伤,进入契丹国境十余里。

    最后与火焚契丹粮草营,抢掠大批金帛的广锐、云翼数千骑会师,把粮草营辎重全部毁去后,用行军队列,浩浩荡荡南归。

    “和上,这场仗打的很艰难,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啊!”在几天来,王璇一直奔波于各营寨,挑拨粮草、看望伤患、安抚百姓,尽一份做地方官的本份,好不容易才回衙门。

    明秀的神色也很严肃,他不断为战死者超度,目睹一具具残缺不全的尸首,心情很是不好。

    在王璇说完后,他叹了口气,说道:“好在打胜了,但子正仍需防备御史弹劾。”

    王璇点了点头,明秀的脸色看在他眼中,真正的战场,他算是第一次经历,令他窒息、干呕的场面,到现在还没有统计完对方战死、俘获数目。

    让他吃惊的是,正如历史所记载那样,当他回兵之际,火光冲天的夜空中传来的悲悯的哀号,声震原野,格外凄凉,让他心中久久伤感,不能平静。

    “是打胜了,我也明白御史定要弹劾我,光一个擅改军阵,不遵天子阵图的罪名,足以让我丢官罢职。”

    “也不一定,胜利者永远是对的!”明秀一笑,他用耐人寻味的目光盯着王璇。

    王璇闻音而知雅意,他从始至终都牵引战役,得到前方大将的认同,战后连王显也不能不上书请罪。

    胜利者永远是对的,说的一点不错,面对一场大捷,朝廷中就算有人想对付他,也要考虑一下皇帝心思和士人议论。

    对于明秀的见地,他认同地笑了笑,道:“这些日子,就有劳和上操度法事了,过后我还有事请教。”

    “贫僧眼里一切皆空,人生死超脱,并无汉胡之分。”明秀合十,神色庄重、慈悲。

    在几天里,王璇考虑了很多,鉴于这场战役,给予他极大地启发,从军事体制、军队编组、战役指挥到粮草运输、城池道路、伤患救助、卫生保障等重新进行思考。

    当然,也对与契丹的关系、大宋日后发展重新思考,他所知道的几乎都存在误差。

    朝廷内,正如王璇所忧虑,一些人对王璇伙同前方大将阳奉阴违非常不满,尤其是以陈尧叟为首的文官,不断上书弹劾王璇“身为守臣、擅专兵机,僭越大帅、有违上意”。

    词锋非常犀利,句句只指向王璇与诸将逼迫王显就范,言下之意,以文官竟让延边主要将帅违抗圣旨,逼迫主帅用计,无论怎样都犯了朝廷制衡大忌。

    又是契丹人帮了王璇大忙,当朝廷中攻击他声音日盛之际,

    不甘心前锋大败的耶律隆绪,亲自率十余万主力南下。

    由于契丹主力进攻迅猛,对王璇的非议才稍稍退去。

    耶律隆庆鉴于在威虏军的战败,契丹军人心有余悸,他小心的避开了威虏军,取道易州境内直扑威虏军西边的满城,前锋直抵满城之南五十里的方顺河,与刚刚到达定州沿唐河布防的王显、韩崇训大军遥遥相对。

    十月二十八日,耶律隆绪的御营大军抵达满城,契丹国内最精锐的左右皮室军、拽剌军开始南下,更大规模的会战一触即发。

    天气——战争的成败决定因素之一,威虏军之战,耶律隆庆之所以大败,除了王璇的因素,更重要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