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00-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的历史上,本来就是苏尔寿第一个制造出1米气缸发动机的公司,但是这台发动机并没有投入生产,而是一直作为陈列展出,因为1米气缸出现后就一直是一个纪律,50多年后才有人打破这个记录。
但是这个历史上,杨潮帮迪塞尔提前完成了这个记录,不仅比苏尔寿早,而且已经准备大规模生产了,技术历史就这样被杨潮又扭转了一下,科技树上又长出了一只歪枝。
“哇,真是台大家伙!”
到了厂房里,杨潮昂着头看着高大的机床,不仅感叹了一声,不过心里却十分高兴,这才是科技吗,就是要勇于挑战,这样的重型机床,大概相当于后世的数控中心了,是高科技的象征啊。
杨潮还知道,上面用到的科技很多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西门子为了这台机床,专门人工制作了三个超级大线圈,用来转动同一根转轴,因为这根转轴太长了,他们不得不隔着两米距离,分装到三个地方,否则转动过程中就会产生严重的震颤,影响加工精度。
“开始吧!”
杨潮说着,按下了电机按钮,周围响起一阵阵掌声,竟然都压过了机床转动的声音,机床果然够安静的,这说明震动真的不大。
果然要电动机才行,用柴油机、蒸汽机都不行,为此迪塞尔还专门在远处安装了一台5000千瓦发电机组,专门给这台大家伙和厂房供电。
三十多名穿着干干净净的紧身衣服的技术人员,已经匆忙的在机床跟前忙碌起来,带着大号电动机的机床在轨道上滑动,慢慢进刀,很快就跟一根2米粗的实心铸钢圆柱接触,吱吱声响起,一圈圈金属丝被钻了出来。
进刀很缓慢,而且技术人员不是停下来测量各种数据,一切都是十分正常。
当然正常了,这台机床的导轨、滚珠丝杠等等部件,杨潮都用飞船的加工能力进行了第二次加工,此时这台机床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是最精密的。
1米直径的气缸,2米的孔深,一次钻探成功,也必须一次钻探成功,之前就是因为没有能够一次钻探的机床,不得不两两面对钻,所以才一次次不合格。
现在有了这台大家伙,就可以大批量的生产了,而第一代发动机,已经找到了卖主,正是跟英国海军激烈竞赛的德国海军,这台发动机将安装在一艘青岛即将下水的万吨重巡洋舰上,然后开始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中德共享。
德国海军,这才是大买卖,一台发动机卖给他们收他们十万美元他们对不在乎,而卖给别人恐怕三万美元以上,他们就会叽叽歪歪了。
迪塞尔的发展杨潮还是满意的,跟钢铁厂、兵工厂都有合作,尤其是最终选择在莱芜建厂更让杨潮高兴。
德国人当然希望迪塞尔去青岛的,甚至连地皮都愿意免费提供,可是他们一开始实在是太不重视迪塞尔了,他们可以帮助齐柏林建工厂,却根本就没有搭理迪塞尔。
迪塞尔一直就在莱芜兵工厂,他跟这家工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莱芜炼钢厂投产后,已经成了迪塞尔最大的原料供应商,所以选在莱芜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造船厂却在烟台和青岛,工厂放在销售市场附近,还是选择在原料产地附近,这是一个永恒的工业布局争议。
迪塞尔甚至想过在市场和原料地中间建设工厂,比如同时连接烟台和青岛的潍坊就很合适,在潍坊建设一座柴油发动机厂,甚至都进行过选址,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这是迪塞尔第一家工厂,他还是需要跟莱芜兵工厂紧密合作,所以才留在了莱芜。
杨潮对迪塞尔也相当重视,但是却并没有把迪塞尔列入龙头企业,因为杨潮发现,无论是给轮船还是火车、飞艇制造发动机,迪塞尔的地位不过是一个零部件供应商而已,他永远无法成为飞艇公司和西门子这样的龙头企业,哪怕他很高科技也不行。
所以在杨潮下一阶段的工业计划中,没有迪塞尔的位置,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慢慢去发展了。
没错,杨潮的新一轮工业计划已经开始规划了,虽然北方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目前双方都还在冰天雪地中对峙,战斗再次发生,至少要三个月后的春夏之交,但杨潮却开始计划下一轮工业发展了。
因为现在已经是1912年3月了,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只剩下两年了,刚好是一轮工业企业的建设期,甚至大型工厂都无法投产,但战争第一年也不可能有太多的需求,得给西方国家一年时间消耗他们的库存弹药。
因此杨潮有三年时间,充足的推动一次大规模的工业投资。
只是麻烦的是,两年前因为投资过热,他甚至发动了战争化解了这股热潮,现在在要把这个热潮推动起来,却又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杨潮不得不好好想点办法,至少得恢复德国人向中国投资的信心。(。)
第一百九十一节 敬佩的人()
大头哥已经在各方势力之下,重新改组了内阁。
以唐绍仪为总理的内阁比过去看起来都更像样:
国务总理为唐绍仪,内务部总长为赵秉钧,外交部总长是陆征祥,财政部总长是熊希龄,陆军部总长是段祺瑞,海军部总长是刘冠雄,司法部总长是王宠惠,教育部总长是蔡元培,农林部总长是宋教仁,交通部总长为唐绍仪兼任。
甚至还给炮哥的兄弟留下了两个位置,陈其美是工商部总长,黄兴得到了参谋部总长,但这两人都没有到北京就任,而是跟老大炮哥一起跑去了日本。
这个内阁中,有大量同盟会和其他势力的要员,比如财政部长熊希龄有维新派、实业派背景,但却以在地方上办教育成名的,张謇一般的人物。
熊希龄少年成名,15岁就中了秀才,22岁举人,25岁进士,有湖南神童的美誉,很受张之洞等一干洋务派的欣赏。甲午战争爆发后,熊希龄年轻气盛,自感读书无用,要投笔从戎,想去朝鲜打仗,最后被刘坤一给拦回去了。
百日维新的时候,他站在维新派一边,积极奔走呼吁,是一个典型的维新派。但是维新很快失败,他受到了牵连,政治前途暗淡,幸好有张之洞一干大臣保护,他才得以在湖南乡下安身。
但是他不干寂寞,积极奔走,先后开办航运等实业,又自筹资金在湖南兴办新式教育,在民间名气很大,维新变法事件平息后,他又得到了重用,还跟端方等大臣出样考察过宪政,回国后担任东三省农工商局总办等官职,因为能给官府筹到钱,有理财能手的称呼。
由于在洋务派中有很大的人脉,而且一向跟袁世凯有联系。所以袁世凯选择熊希龄当财政部总长,其实也是培植他自己的势力。
剩下的段祺瑞更不用说了,这是袁世凯的心腹手下,即便袁世凯下野多年都没少了联系。更是发出通电威胁清帝退位,袁世凯一被起用,立刻就把他第一时间调了回来,这次被袁世凯推到陆军部总长的位置上,也是在培植势力。
赵秉钧也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自己人。刘冠雄是北洋海军元老级人物。庚子年的时候,接受袁世凯的建议,带海军舰队南下到上海参与互保,不参加跟洋人的战争,显然跟袁世凯早有勾结。
司法部总长王宠惠,这是一个学者型官僚,十分精通业务,著名的伍廷芳对他都十分敬佩,一直屈居在他之下。这个王宠惠原本的历史上,还参加了联合国宪章的起草工作。对国际公法和西方法律十分熟悉。他还是北洋大学第一个大学生,在美国耶鲁大学留过学。
虽然王宠惠不算是袁世凯的‘自己人’,但是这样一个专业人士,其实对袁世凯的权力并不构成威胁。
剩下的教育总长蔡元培,这是光复会的人,显然是处于拉拢才给了一个不威胁自己权力的教育总长职位。宋教仁是农林部总长,此人是黄兴华兴会的副会长,黄兴跟炮哥并列,都是同盟会中的巨头。给一个跟炮哥和黄兴这样的人物有密切联系的人一个部长,显然还是处于政治拉拢手段。而给他一个农林部长,这简直就是用闲职来打发他。
可以看看大头哥的内阁,显然这是一个北洋掌控大局的内阁。
利用这个内阁,大头哥不但稳定了国内局势。而且还完全掌控了权力。
掌权之后,大头哥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对俄战争的态度问题。
“当然,我们将继续战斗下去!我们会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民族尊严的问题上,是不会有任何妥协的!”
在袁大总统用力挥舞的手臂间。一声雄浑有力的声音,从他那粗短的脖子里喷射出来。
大头哥显得那么意气风发,显得那么激情昂扬,在他四周仿佛有一道强大的气场一般,让采访他的记者崇拜不已。
不过大头哥是不会自己去打的,甚至都不会派他自己人去送死,打还只能是杨潮去打。
大头哥跟杨潮商量过,杨潮表示俄国人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后,大头哥就决定要打了,如果他刚刚上台,就能有一场辉煌的面对洋人的胜利,显然对他的政绩大有好处。
不过杨潮也不白给大头哥卖命,管大头哥要了五亿两白银。
张之洞死前,一共发了五匹国债,前两次各一亿两,后来次各两亿两,第五次四亿两,总计十亿两。也许是感觉到自己身体不行了,最后一次发债券的时候,张之洞发了远多于实际需要的数量,而且全都直接存进了杨子银行,让杨潮可以随时取用。
现在这十亿两银子,还没有完全花完呢,一百万人两年时间发出去的军饷不过三亿两,武器弹药消耗了五亿两,其他各种物资消耗一亿两,到现在还剩下将近一亿两,还能支持一阵子。
但是对于即将发动的下一波春夏攻势,这点钱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杨潮才要了五亿两,但大头哥的钱可不是那么好要的,大头哥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借款可以,但是关税差不多都抵押出去了,大头哥要用山东境内工厂的出厂税作为抵押来贷这笔款。
杨潮也同意了,这笔钱将在上海筹措,由杨子银行联合三十家大型钱庄承销,虽然会在未来十年用山东工厂的出厂税还款,却也相当于买断了山东工厂要上交中央的税款。
五亿两足够杨潮发动一次反攻了。
“反攻,一旦时机合适,我们就会反攻。将战争推进到敌人的国土上去,直到俄国人认输为止!”
大头哥继续回答着记者的提问。
“我军的作战目的?我军作战目的一直对十分明确,那就是收回东北权利,废除不平等的条约,将咸丰以来俄国人从中国割占去的领土都收复回来。”
大头哥明确的表态,向外界公布新政府的政治追求。
不用说,大头哥这样的表示,会让刚刚平静下来的中国百姓再次热烈起来。
此时在直隶南皮一个小地方,一座不算太豪华的大坟前。
杨潮拿着一瓶酒,一束鲜花,还有一叠火纸。
一边烧纸,一边念念碎,好似在跟一个老朋友说话一般。
“张相啊,不要怪下官冒犯,您死的可真不是时候啊,还真是让下官难做。”
这是张之洞的坟墓,坟上的新土还没有干透。
张之洞昏迷十天后就去世了,都没有来得及交代一下遗言。
张之洞在世的时候,不贪财、不恋权,一心洋务,建了大量的新式学校,选派出了三万多留学生。
当李鸿章紧抓海军,这种能提高他政治权力的洋务的时候,张之洞却老老实实将练好的新军在朝廷的命令下转交给两江;在李鸿章开办开滦煤矿这种赚钱的洋务的时候,张之洞却吃力不讨好的而要修建卢汉铁路,为此还建立了一个以汉阳铁厂为核心的大型重工业集团;当李鸿章死后给儿孙留下了两千多万两银子的时候,张之洞留下的,是湖广大大小小的新式学堂,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初级教育体系。
“老大人,以前下官以为,这时代的人物,我只佩服三个半,李鸿章、袁世凯、张謇,您老人家只是半个,但是现在我觉得,我又多敬佩了您半个。而且是敬佩!”
张之洞死的时候,没有人关心,袁世凯刚到北京,代替张之洞成了新任内阁总理大臣,手握重权所有人都巴结着往袁门赶,却不知道一个老人刚刚去世。
是张家的人,给他悄悄收敛了尸体,并且是求到杨潮哪里,才给安排了一列专车,护送到了老家南皮,接着悄然下葬,除了三五好友之外,都没有人来参加葬礼。
甚至杨潮都因为在东北,没有赶回来,这次是他第一次来张之洞的坟前。
杨潮是来跟张之洞告别的。
“老大人,下官就要出征了,此次北去定给您带回来一个好消息。如果有九泉的话,我相信您一定会笑起来的。”
火纸慢慢烧成了灰烬,杨潮拨弄了一下,确认烧干净了,然后站起来,默默的朝着墓碑鞠了一躬,然后大踏步走了。
原本的历史上,在五十年后,就有一波年轻的学生,以革命的名义,挖开这座坟墓,开馆倾尸、曝于野外数时日。
对张之洞的死杨潮并不伤心,人终有一死,但死后落到一个不该落得的下场,才是最让人伤心的,尤其是那些学生的领袖,还是张之洞办的教育系统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尤为让人感到伤心。
杨潮不知道这个时代这样的悲剧还会不会发生,杨潮不知道他能不能扭转一些错误的历史,能不能让国家民族平稳的转身,但是他希望不会,他希望能,他希望能。
直鲁地区已经是春暖花开,但是北方的春风却丝毫没有暖意,依然凛冽如冬。
但杨潮也即将起身了,在出发之前,他召开了第一次富强党大会,要将一些重要的事情统统安排下去。(。)
第一百九十二节 富强党大会()
“我知道在坐的很多人,都对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感到十分振奋。清帝退位了,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