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00-第3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选择股票稀缺,是上海市场比美国市场更疯狂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中国人其实比美国人信心更强,也是原因之一,美国的乐观是出自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的天然心态,中国的崛起之势显然比美国更强劲,中国人有理由比美国人更乐观;还有一个原因则是中国投资者的经验远远比不上美国人,美国人玩股票已经超过了100年以上,而绝大多数中国投资者,其实都是刚刚接触股票证券这种新事物而已,因此要盲目的多。
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造成了铁路公司股票被热捧,一路飙升到了150亿两,折合美元都快200亿了。(。)
第五百三十九节 大选年()
今天恢复正常更新,因为今天上班了,如果有月票的话,依然会加更哦。推荐票30票,月票5票。
————————————
铁路公司5月份上市,热潮一直持续了3个多月,杨潮持续打压之下,股票走势稳中有升,从15两涨到了16两,17两,最后在18两附近徘徊了两个月之久,最终还是在8月末涨到了20两。
中国铁路总公司市值估值达到200亿两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甚至刺激的其他国家的股市都有些上扬,当然主要是投资者信心受到鼓励,更敢从银行借钱投入股市,飙升的故事又让他们能抵押到更多贷款。
而杨潮也将全部股票抛售一空,均价18两,让杨潮收回了近百亿现金,全都购买了国债券存放在杨子银行之中。
此时杨潮手里的轻资产超过了200亿两,这就是世界首富的底气,当然如果按照估值来算的话,恐怕罗斯柴尔德家族,甚至是洛克菲勒手下的石油资产也能达到这个数目,甚至更高,可是他们那是估值,很多资产并不具有流动性,而杨潮持有的则是轻资产,是净资产,是高度流动性的现金和票据。
当然如果放到市场上估值的话,把杨子银行团拿到市场上去估价,恐怕会是一个恐怖的规模。
当然杨潮还有30亿负债,他当然有负债了,不然以前那些巨额投资是怎么来的,不可能用自己的现金,作为一个资本运作的内行,杨潮可做不出手持大量现金的举动来,所以尽管他资产庞大。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从银行融资的,好在自己有一个银行,好在自己的信用十分坚挺,杨潮在白纸上写一个数字,签上自己的名字就能提1亿两的笑话,其实是真相。
中国任何一家银行都愿意收这个白条。这就是信用的力量,这就是老摩根没给儿子留多少遗产,他儿子却能做英国战争期间的总代理的原因,因为摩根留下了坚挺的信用,这是最大的遗产。
杨潮欠下的30亿债务中,15亿是欠杨子银行的,剩下的是欠杨子银行团其他银行的,有了现金,杨潮立刻就将这笔钱还了。不过是划划账而已,划到杨子银行账下的15亿,依然能让杨潮随时调动,却省去了不菲的利息,没有利息就没有了税收,等于是少向政府交税了。
正常的避税并不丢人,更何况,杨潮很清楚。大危机时代是一切秩序崩溃的时期,政府手里的权力就是最大的资产。政府到那时候已经不需要钱了,有权力,敢动权力,才是那时候政府该做的事情。
8月份,随着铁路公司这个巨头的上市,给上海股市注入了一股强心针。让上海股市总值首次摸到了600亿的门槛,主要原因就是铁路上市刺激带动的,铁路公司上市之前,上海股市始终在500亿左右徘徊,铁路公司一上市。自己的市值立刻就价值200亿,同时让总市值增加了100亿。
铁路公司价值200亿,却只增加了总市值的100亿,显然其他股票缩水了100亿,事实确实如此,铁路公司上市后,绝大多数其他股票都有所下跌,都不是这些股票不被人看好了,而是因为大批投资者需要出售其他股票来购进铁路公司的股票,相比之下,他们更看好铁路公司这只新股。
这是正常的现象,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的时候,许多同类型的中国概念股都纷纷下跌,最大跌幅高大十几个点,就是因为投资者在筹集资金购进新股所致,相比铁路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股市中显然比重更大,几乎影响了所有的股票,而跟铁路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几家航运公司股价更是跌破了三分之一。
但总体来说,股市规模还是膨胀了五分之一,显然有新的大笔资金入市,规模高达10亿两之巨。因此说29年夏天上海股市跟天气一样炽热毫不夸张,但跟股市一样炽热的还有政坛。
因为这又是一个大选年。
潘训、米青和李富安,这富强党三驾马车齐齐出场,同场竞技。
中国政坛跟美国不一样,美国是两党制,不是宪法规定只能两党,而是其他党派都不具有竞争力,就好像中国目前没有挑战者一样,其他党派根本就不来竞争,所以富强党一次可以推出三个人打擂台。
美国因为两党旗鼓相当,所以都要全力以赴,两党各自退出一个竞选人,目的是为了集中资源全力支持本党当选,于是他们还要进行一次党内选举,选举出候选人,而中国不需要这一步,即便强行推行,恐怕潘训这样的政客如果失败了,他还是会强行自己初选的,总之同样的制度,不同的国家来玩,结果是不可能一样的。
杨潮终于离开了西伯利亚,也来到了上海,借口是处理铁路公司上市事宜,可其实他真正关心的还是大选。
最让他头痛的是潘训又一次竞选了,杨潮可是有些担心中国出现终身总统这种情况,美国人没有这种情况,不是美国宪法有规定,而是华盛顿等人的自我约束,华盛顿当年拒绝第三次参选,也是给后代总统订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没人打破这个规矩,所有人都很自觉的当完第二任就滚蛋,无论他有多么成功,也不会再参选,比如原本历史上的柯立芝。
而其他国家就不这么玩,比如后世的俄罗斯联邦,哪怕宪法有规定不能连任两届以上,普大总统还是可以玩总统总理的轮换游戏,始终把持国家政权,这不是一种好的政治生态,会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
这是一个笑话,既然想玩美式,那就好好玩,所有的制度其实都一样,只要遵循规矩,没有玩不好的,中国人又不比美国人笨。
所以杨潮得严防潘训再次连任,哪怕潘训是这些年培养出来的难得的政治家,具有现代思维和传统道德伦理的绝佳人选,可杨潮依然不愿意他连任第三届,宁可接受他隔一届之后再次出来当选,也不能让他第三届连任,否则他可能就会当选第四届,第五届,成为终身总统,从而给后面的人留下一个坏印象,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个连任失败者不甘心失败,然后通过其他手段上台的,比如兵变。
因此杨潮道了上海,还跟潘训的两个竞争对手,分别秘密会面。(。)
第五百四十节 支持谁()
米青和李富安同时出选,是他们看到了机会。
潘训上次之所以能够连任,是因为突然发生的中美冲突,让他得到了广大的民族分子的支持,但是经过四年时间的消磨,这种民族激情已经消磨干净,这几年中潘训有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政绩,他虽然始终热衷搞教育,但这几年政治力量对比,已经不是几万个老夫子就能决定结果了。
教育虽然是一个惠及全民的事业,可却是一个水磨工夫,需要的耐心的培育和积累,百年树人或许夸张,但百年树校却并不夸张,要建一所世界名校,没有个百来年的积累,是很难达到的。
所以中国目前普及了基础教育,大学却只有50所,大学在校学生不到15万人,而其中负有世界名誉的大学,目前还真的找不出来,最好的大学还是德国人当年在青岛建立的几所大学,最好的大学教授,依然是从德国聘请来的大学教授,毕竟不能指望茅以升这样30来岁的年轻博士,能够拥有普朗特这种大师的水平,他们起码要浸淫个几十年,等他们到50多岁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大师,中国那时候才有可能涌现出一批世界名校。
因此这次是潘训最为虚弱的时候,但执政期间的经济繁荣,还是让他有大量的拥趸,比如很多经济界认识都认为,这些年的繁荣,是跟潘训始终执行的缩减开支政策分不开,潘训通过裁军,第二个任期的四年中,将中国国防军数量降低到了100万人,军费开支缩减到了最高峰的三分之一,同时又通过变卖政府资产和土地等方法。偿还了上百亿政府债务,将政府负债水平降低到了30亿两,已经跟每年的财政收入持平了。
共和国的财政收入并不算多,相比这么庞大的国家,30亿确实少了,但这只是中央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每年还能收到差不多50亿的税收,作为一个地方势力强大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难得了,这其实也算是潘训这几年的一个政治运作结果。
要知道他上任之初,中央财政跟地方财政相比,只占到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当时中央和地方基本上是二八分成的。
潘训通过十几次国会的激烈争斗,才通过了多项财政措施,将财政分配比例提高到了现在的3比5。一个政府最重要的只能就是收税,能收上税也是证明一个政府良性运转的一项重要标志,大明当年灭亡就是因为地方拖延税收,堂堂世界第一富国,税收收入跟同时期的英国差不多,而当时的英国还只是一个吊丝国家,还远不是日不落帝国呢。
同时能提高自己掌握的财政实力,也是一个政客能力的体现。这一点上潘训十分合格。
但即便以潘训的能力,也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现在的国会依然是地方势力的代表,这不奇怪,美国国会同样是各地利益的代表,可既然都是地方势力的代表,那么就天然排斥降低地方财政实力的政策。
潘训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完成的。
第一是改革税制,通过多轮投票通过了将全国性企业的税收交由中央。而将地方性企业的税收留给地方的法案,通过这个法案,铁路公司、制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税收成了国税。
潘训给国会议员的理由是,各地为了税收争斗不休,各自出台了许多争锋相对的政策。比如各地纷纷提高食盐这种必需品在各地的消费税,还呈现出互相抵制的态势,产盐的四川倾向于少税收,可临近的湖南、湖北则倾向于多收盐税。
产煤的北方对南方对北方煤炭收重税很不满;南方则对北方省份对茶叶销售的税收税率颇有微词。同样生产钢铁的山东和东北、上海和广东,都对对方的钢铁产品进入本地十分不友好,出台了许多小动作来限制。广东为了将自己的荔枝卖到北方,就对南洋来的同类产品进行限制,向广东的专门运输南洋荔枝的运输公司收取特别税收。
等等不一而足,各地的官司没少打,在国会中争斗不休。
潘训就利用了这种矛盾,才通过了跨省性的企业都归中央直管的法案。
这个法案的通过,让大企业的税收基本上都归了国库,因此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
当然地方议员不是傻子,很明显山东这种大型企业最多,受损是最大的,因此是坚决的反对派,联合了上海、广东和东北的势力抵制。
但潘训则游说了西部和内陆的大批省份对抗。
跟人们印象中不同的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中,越是富裕的地区越倾向于du立,越是贫穷的地区,反而越是支持中央。
原因很简单,中央财政对贫穷地区的补贴最大,比如贵州的基础教育经费80%基本上都是中央补贴的,而山东、山海的基础教育经费,则全部自己承担。
第二是提高关税分配比例。
此前的关税分配比例一直是二八分,这还是康保皇当年为了换取地方支持对抗张之洞,在清朝时候就确立的。
潘训要求将中央分配的比例提高到4四成,达到慈禧时候的水平,自然还是要受到山东等进出口贸易大省的抵制,连湖南湖北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可是潘训得到了陕西、甘肃等西北省份,尤其是得到了四川这个人口大省的支持,尤为重要。
经过更激烈的争吵,才勉强将关税分配比例提高到了三七开。
第三步是增加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税。
这一项反对声音倒是低了一些,毕竟在一个有几千年办教育传统的国家,办教育是积阴德这种观念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但都很认同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而且那个议员如果反对,恐怕会被骂祖宗八辈,因此教育税反而很轻易就通过了。
光是提高政府财政这一项,就足以证明潘训已经对中国式政治模式的掌握的炉火纯青了,他确实是目前最有能力的政客。
在看他的竞争对手。
米青这几年踏踏实实深入基层,在广大的工人同胞之间活动,她出入各个工厂车间,跟大批工人直接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当然不是真正想知道他们所想,而是做给外界看的,她每次出行,必然是要让报纸跟踪报道的,视察完,说两句同情工人的话,很容易引起一片赞誉。
用了4年时间,米青将富强工会组织已经覆盖到了全国百分之60的工厂,控制了7成的工人,但仍然有3成工人被其他组织所影响,最大的就是北京的大招先生组建的组织,跟苏俄意识一致,信奉马教的势力。
米青通过富强工会,已经在自己身上完全贴上了工人老大姐的标签,她也确实已经是一个老大姐了,年纪已经到了50岁,而且去工人间活动的时候,刻意不化妆不打扮,时刻显露出斑白的头发。
李富安则完全是另一个路数,他始终打着自己是杨潮正统继承人的旗号,将自己的各种观点打扮成杨潮当年的执政方法,并且从历史上寻找各种证据。
李富安的执政思想,是继续推动工业发展,相比米青那种要求提高工人待遇的竞选口号,李富安则跟资本家********一致,哪怕是为了提高选票,他也是建议通过减少企业负担来让企业返利给工人。
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