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00-第4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潮是真想留下这个人,不是因为迷恋她的身体,而是真觉得这是一个人才。
李米勒微笑了一下,然后伸长脖子,在杨潮脸上亲了一下。
接着一边捡起衣服穿了起来,一边惋惜的说道:
“不了,我在哪里都是完全自由的。”(。)
第六百七十八节 渤海隧道开通()
李米勒还是在中国留了
经过两年多的施工,34年底隧道主体就对接完成,然后又用了两个月时间,将隧道封顶,其实就是在预制的隧道上面,先铺上厚厚一层细密的黏土,接着盖上碎石和细沙,用这种三合土一样的方式封顶可以防止渗漏,直到将基槽填平,与海底一致,这样就不会受到海潮的影响。
之后才用大型抽水机两头抽水,抽干海水就用了三个月时间,抽干海水之后,有在内部用水泥建筑一圈内壳,彻底防水。
这时候隧道主体才算完成,可以进行下一步施工了,下一步施工,其实就是在隧道中铺设一条复线铁轨,而且是载重钢轨,每米钢轨重量75公斤,是现在最高规格的重轨,保证这条复线轨道年通行能力可以达到1亿吨。
至于汽车通道根本就没有考虑,载客、载货都优先火车,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开通载车平板,将小汽车开到平板火车上固定好,由火车带过去就行,人甚至都不需要走下汽车。
35年一整年都在进行后续施工,年底基本完成铺轨,然后检查试验、进行后期处理,直到36年3月,才完成最终的施工,在里面铺设了照明设施,通风设备等等,并且通过了试车,达到了通车条件。
“这是工程学的奇迹!”
杨潮用赞叹的口气向李米勒介绍道。
杨潮并没有出息庆典,剪裁是总统的活儿,他可不想抢这个风头,但在第一列挂着红绸的列车上,却一定会有杨潮的一个座位,而且是一个包间。
李米勒可顾不得杨潮,拿着相机透过窗子,不断的拍照。
她已经了解过这个工程了,这确实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不止是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海底隧道,长达123公里的隧道,更因为这个工程,中国人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而国际工程学界的公论是他们一百年都建不成。
火车很快就通过了隧道,一路上都很平稳,因为这种工程,根本不会在铺轨上省钱,采用了国际最好的技术,德国刚刚研出来的无砟轨道技术,也就是整条隧道没有砟石,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整体基础,轨道铺在这种几乎一体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上,不但强度够强,而且震动也大大降低,其实无砟轨道是西门子给高铁路研的,因此这条隧道其实有高铁路的潜力,等将来运行起来后,运营时有望过12o公里,理想时是15o公里。
之所以目前还达不到,不是铁轨的问题,问题出在牵引动力上,西门子目前还没有解决引电弓跟高压线在高状态下的稳定接触问题,时过15o公里,就有可能脱弓。
即便这样,从烟台到大连,也不过用了一个半小时。
在大连,同样有热闹的庆功会,这里还有特殊客人,朝鲜相金九。
对这条隧道,金九可谓期盼已久了,但是能这么快通车,着实让他欣喜若狂。
朝鲜的纵贯线早在去年中旬就已经从南方的釜山港,一路纵观朝鲜半岛,连接了汉城、平壤等各大城市,最后到达了大连,就等着隧道修通,就可以开着火车直接到山东半岛了。
朝鲜原本的铁路,是日本人当年修建的,日本的铁路系统是窄轨,规矩是1米,日本人修建铁路之初,出于成本考虑,选择了米轨,结果到现在为止,日本的铁路度都很难过时4o公里。
后来日本修建新干线,就选择了1。4米的标准规矩,其实也未必米轨就不能实现高,而是因为这不是标准轨道,没人愿意在这种轨道基础上进行展罢了,日本新干线采用了德国的无砟轨道、意大利的摆式列车、法国的动力等,全部都是欧洲人研究出来的技术,日本人进行了整合,而这些新技术,全都是基于标准轨道开出来的,在窄轨上用不了,在宽轨上也用不了。
所以朝鲜人修建铁路,也选择了标准轨,并且这条路修通之后,还会将日本人修建的窄轨进行更改,让朝鲜的铁路都成为统一规格,只有深山之中的运木材的铁路,才维持窄轨。
这两年通过从中国引进投资,朝鲜经济飞展,城市化率大大提高,中国的投资,虽然赚走了利润,但却带动了朝鲜资本的展,引入1亿中国资本,能带动3亿朝鲜资本,这就是吸引投资展经济的最大好处。
高展的经济,不但没有让金九自满,反而让他感到更加紧迫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赶日本的好机会,不趁着大危机期间弯道车赶日本,以后再想越,就不那么容易了,金九很清楚日本人的积累远不是朝鲜能比的,明治维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o年,积累的技术、资本和知识,远不是才刚刚d立还不到2o年的朝鲜能比的。
因此金九还不满足,他希望快点,再快点。
可是交通是最大的制约,虽然跟中国海路相通,货物往来便利,但是人员往来就太慢了,坐火车绕渤海湾一圈,比跨海远了两千多公里,渤海隧道修通之后,会减少至少12oo公里,大大缩减中国,尤其是山东到朝鲜的时间,会让更多的中国资本家更方便的往来朝鲜半岛,会让他们更愿意到朝鲜投资。
所以隧道修通之后,金九是要参加的,是必须要参加呢。
但渤海隧道可不是给朝鲜人修的,主要是为了便捷中国国内交通,准确点说,就是为了沟通东北和山东两地,两地都是中国经济达地区,虽然这几年被上海越,并被广东仅仅追赶,但东北地区,还是力压江浙,位于中国重工业第二的位置,仅次于山东。
所以东北政要更是等在了大连,迎接米青、杨潮乘坐的第一列火车开来,见证这个新的时代。(。)
第六百七十九节 重工业基地()
山东人口已经到了七千万,成为仅次于四川的第二大人口大省,而且工业发展比较早,人均收入颇高,城市化程度也最高,已经到了35%,经济危机之前,城市化速率很高,要不是这次大危机恐怕都快到一半了。
巨大的城市人口,这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东北轻工业品的最重要的市场,渤海隧道通车之后,东北到山东距离缩减一千多公里,这对于单价本就不高的东北农产品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东北正要对渤海隧道极为重视,奉天、吉林、黑龙江以及乌东和黑北五省省长全都到位。
但不仅仅如此,另一个原因,就是东北经济实在是不景气。
东北是第二大重工业基地,但是跟山东的重工业相比,却显得粗放了一些,他们规模庞大的钢铁工业,可是主要以生铁和粗钢为主,不像山东早就转向造船用钢和特种钢铁了。
这种粗放式的重工业,在繁荣时期,效益还算丰厚,一旦遭遇经济危机,抗风险能力太差,经济危机一爆发,几乎所有的钢厂都开始亏损,接着就是减产和破产。
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东三省的几个省长统统换了一茬,但谁上台接手的都是一个烫手山芋,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见到总统米青和总理杨潮之后,东三省官员一个劲的哭诉,显然这才是他们的目的。
而他们哭诉的也十分有道理,因为全国各地都得打了国家项目的支持,唯独东北没什么动静,就算改造旧城项目,东北得到的照顾也最少,因为发展的晚。反而方便统一规划,加上东北富庶,所以东北的城市基础设施本就比较好。
而国家投资兴建大西南水电项目,一举就能让西南三省成为电力工业重地,在江西修建粤赣运河,大运河改造工程更是能惠及从山东以南直到长江的整个江苏。以及大半个浙江,从苏北徐州到长江这一段,改造完成后,直接可以通行2000吨级船舶,轻松组编一万吨的驳船没有问题,等于是给江苏在修建一条纵观铁路,还是最高标准的铁路,而对于浙江则让宁波海港跟运河相连,江海互动前景广阔。
其实东北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都很好,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大,土地肥沃,同时还有渤海湾、日本海的漫长海岸线,还有沙俄时代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当年杨潮除了建设山东外,东北是第二个建设的地区。
但是劣势很也明显。海岸线漫长,但是每年有半年日本海方向的港口是冰封的。别说庙街的港口,就是海参崴冰封时间也长达半年。而且孤悬关外,自身几乎就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无法跟内地联动,发展后劲乏力。
所以东北正要想得到更大的支持,希望国家能给他们投建大型项目。
国家的大项目可不是胡乱砸钱。那是杨潮设计的国家整体效率提高的大局,大西南是人家有那个条件,江西水系跟广东水系在分水岭只有十几公里距离,这些都是自然条件,是老天爷给的。东北可羡慕不来。再说,东北的水运其实并不落后,他们不需要修建什么运河,从康熙那会儿,辽河就是黄金水道,直接从营口能逆流而上到达吉林。选择则有600公里可通轮船的水道,通过浑河和太子河,奉天、本溪、铁岭、抚顺和辽阳城市带都能通过轮船直达海口,河海联运极为通畅。
另外黑龙江、乌苏里江的通航条件也都比较优良,只有冰封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水运也不是东北正要争取的,他们争取的是类似山西那种火电项目。他们认为东北煤矿资源丰富,也有条件发展火电。至于水电,东北虽然有辽河等大型河流,可是水电开发条件却不好,第一是平原落差太小,无法拦河建坝,第二是每年都有封冻季节,对电力供应要求稳定的特点不符合,所以东北水利建设最合理的是防洪和灌溉,没有发展水电的条件。
东北的煤炭资源倒是可以建设火电,可问题是买给谁?距离上距离关内太远,不如山西位于中部,方便向周边省份送电。因此东北火电应该立足自给自足,就像他们的地理位置一样,自成一体。
“东北人口现在还不到1亿吧?”
杨潮叹道。
东北人口高峰期已经超过了1亿,可是大都是移民,经济危机爆发后,大量移民都迁回老家去了。
“东北目前的经济,除了奉天周边的重工业地带外,其他城市主要以轻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为主,我没说错吧?”
杨潮又问道。
东北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条件太优良了,因此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这种条件太适合发展食品工业了。所以食品加工业极为发达,大连经济危机之前有榨油厂100家,安东这方都有30家,资本额以千万计算,每年东北豆油出口100万吨。哈尔滨的面粉厂有30多家,整个东北更是多达300家以上,东北面粉供应了北方大城市三分之一人口的口粮。
而且东北有利的一点是,不是某一个城市发达,而是整体发展都不错。
作为经济中心的奉天,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火柴、酿酒、食品、饮料、服装、制革、机械、肥皂、蜡烛、印刷、烟草、建材、造纸、电力等工业都有。
单像安东这种小城市甚至小县城,都有自己专营的产业,比如安东有丝厂50多家,机器设备1万多台。西丰县这种县城也有丝厂40多家,机器设备5000多台。盖平、海城各有丝厂12家,机器9000台。营口的织布厂有近百家,还有织袜、织带、毛巾等等工厂。
以奉天为中心,发展出了不少专业分工的工业城市,比如哈尔滨的面粉和榨油两个产业占哈尔滨工业总产值的80%;大连榨油业占当地工业的90%;长春的面粉工业占总工业产值的75%;齐齐哈尔的酿酒业占总工业产值的42%。
可以说东北的轻重工业搭配均衡,工业化全面发展,工业格局相对健康。
“现在消费市场已经开始恢复,我相信东北经济很快就会恢复的。”
杨潮对东北经济发展抱有信心,因为消费市场不是在恢复,而是杨潮担心的都在压制,生怕引起通货膨胀,在各种调控之下,依然在慢慢恢复,一年之内就能恢复到经济危机之前的状态,毕竟日薪不是白白提高的,那时候就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大风口。
但是看到东北正要失望的神色,杨潮突然心中一动,美国政治是资本家和平民,是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在相互博弈和妥协中发展前进,中国政治却更多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如果地方不能从中央得到实惠的时候,很难说不会出现离心力,挑战大一统原则,割据还不至于,但在各种政策上,消极抵制,甚至对抗,却不是不可能。
出于政治考虑,也不能在这个艰苦的时刻,中央忽视地方诉求。
想到这里,杨潮看了看米青。
“大总统,您看是不是这样,东北经济确实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中央免除东北工业企业三分之一税收,用来鼓励他们更新设备增强竞争力。”
米青很聪明,立刻领会了杨潮的意思,点了点头。
“就这样办吧。”
东北政要这才露出喜色。
这些年随着中央权力加强,主要是在潘逊手中将中央税收比例提高到了跟地方对半的程度,过程充满了博弈色彩,利用中西部贫穷省份的支持,在国会惊现的通过了这样的税收分配比例。
说起来很怪,在平稳的社会,越是落后的地方,就越是支持中央增加权力,越是富裕的地方,越是希望中央少干涉,原因很简单,穷地方更依赖中央的支持,如果没有中央的财政倾斜,中西部地区有一大半省份现在都不可能完成义务教育。
杨潮接着又道:“当然,你们也不能完全指望中央,你们地方政府也要拿出相应的减税政策,我建议你们也免除三分之一的税收。当然这些减免的税收是作为专项资金的,必须让企业拿出更新设备的票据来核实才能抵税。如果东北工业都能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