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国崛起1900 >

第53部分

大国崛起1900-第53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190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大人放心,山东设厂一事,老朽老夫应下了!”

    张謇说的很果决。

    杨潮倒是很意外,之前一直都不肯答应,如何突然答应了。

    张謇看出了杨潮的疑惑,解释道:“杨大人救灾一事,实乃大善事也,朝野莫不称颂。”

    杨潮想明白了,张謇是看到自己当时动员了上万人救灾,又出了一大笔钱购买物资的原因,知道杨潮是真心为民办事的。

    好吧做好事确实有好报。

    接着张謇邀请杨潮到他的企业看看。

    大生纱厂确实规模不小,厂房面积上百亩,纱锭四万多,占据全中国纱锭的一成以上。

    接着又去了张謇在南通海边圈占的盐碱地,看到数千亩良田连成一片,分成一块一块,每块二十五亩,上面有一座房子。

    张謇开了这些盐碱荒滩后,将土地分成一块一块,每一块租给一户人家,这样就给了一户人家生计。

    只是杨潮觉得,这样岂不是把土地资源分散了,不是历史大势啊,不过此时中国人口大大富裕,无业人口太多,人口问题才是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张謇的所作所为放到当下,杨潮也不知道是对是错。

    杨潮来看张謇的荒地,另一个目的是学习,他手里也有大批的盐碱地,不知道怎么处理,当地农民都不知道怎么开荒,杨潮就更不知道了。

    询问张謇后才知道,麻烦着呢,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办的事情。

    张謇的方法称作:铺生盖草,防盐保苗。

    所谓铺生,就是从别的地方挖出生土盖在盐碱地上,在割荒草铺上一层,跟原来的盐碱土层隔绝开来,然后在其他地方挖来土壤铺垫,这才能种庄稼。

    很显然这是一种很费力的工作,如果一家小农户,是没有能力去做的,因为不等他们开出一亩地,就得饿死了。必须是有资本有实力的人家来经营,张謇就是筹建了一家通海垦牧公司,在海边雇人开荒种地,开出的荒地又转手租给百姓。

    看到连片,长势极好的棉田,杨潮想了想,东营村哪里的荒滩不比南通这一代少。

    南通一直北到海州(连云港)过去都是盐场,但是河流淤积,海岸向大海推移,很多盐场废弃了,造成了绵延数百里的盐碱荒地,面积足足五百多万亩。

    山东哪里的荒地只多不少。

    “山东近海也是荒滩无数,张公若去了,定能大有一番作为。”

    杨潮对张謇说道。

    张謇笑道:“还要仰仗杨大人多多扶持了。”

    杨潮笑道:“张公客气了。张公开一厂,活一方百姓。在下敢不支持!”

    杨潮的态度让张謇很满意。

    他办实业,不是没有掣肘,就是江苏本地许多官员都反对,中国古老的政治体制下,如果要找人解决问题总是找不到人,可是如果要做些实事,却总是有人管这管那。

    很少遇到杨潮这么支持的人,所以办纱厂,也只能是张謇这种人脉深厚,官民两界都有深厚背景的人来办了。

    张謇招股的时候,多次向商人保证,凡是官方的问题,他一力承担,这才招到了一部分商股,可即便这样,商人依然十分担心,张謇的股份中,八成以上都是官股,纱锭都是张之洞和刘坤一先后拨付给他的官办纱锭。

    “不知张公何日北上办厂啊?”

    杨潮借机问道,想尽快将这件事确定下来。

    张謇道:“等老夫筹够了股银即可前去。”

    杨潮笑了:“如果是别的问题也就罢了,如果只是银子的问题,那就交给在下了。张公只管带人去,三百万两够不够?”

    张謇一愣:“够了!就三百万。久闻杨大人家财万贯所言不虚。”

    杨潮笑道:“若是其他就没银子,若是办厂,那就有的是。”

    张謇叹道:“只希望杨大人切莫再卖宅子了,否则这钱老夫可不敢要啊。”

    说完两人哈哈笑了起来。

第七十五节 并轨() 
又等了张謇几日,直到张謇安排好了人手,才跟着杨潮一起回山东。

    张謇派了他的得意弟子江导岷跟杨潮一起先行去山东。

    江导岷曾经在崇明瀛洲书院,江宁文正书院读书,而他读书期间,张謇恰好都在两座书院当山长,因此张謇就成了江导岷的恩师,后来江导岷在两江陆军学校学习测绘,毕业后就到了张謇这里,帮助开荒测地。

    这次他先期去山东,就是要先进行测绘工作,选择厂址等等。

    “条件简陋,不要嫌弃!”

    把江导岷和同行的十余人先带到烟台下船,接着辗转到了大石房,安排他们住进里面。

    大石房确实很简陋,里面的房子说白了就是一个石洞,因为整个一体,进出大石房就只有四个门,石壁上开了很小的窗子,看着像监狱多过像住宅。

    大石房是圆形的,进入里面穿过走廊,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圆形的大场地,然后是一圈贴着圆形空地的房屋,其实也就是紧贴这墙壁的才有房子,中间要是建房子的话,可没法开窗子了。

    但是江导岷这些人却啧啧称奇,他们都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人,见到这座怎么看都是一整块石头的房子不由得惊奇,但是跟杨潮不熟悉,他们也不敢问,只能暗自猜测是如何建造的。

    有人说是用石头雕凿而成,有人说不可能,工程量太大,应该是用石头堆砌,然后用洋灰灌缝,还有的是应该是洋人那种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灌的。

    任由这些人去猜,杨潮也不解释,安排了他们的屋子后,叮嘱住在这里的士兵们互相照顾,然后杨潮就离开了。

    江导岷他们则开始围绕大石房向外开始测量,第一步就直接爬到了大石房的屋顶,架着测绘仪器绘制地形,之后才会向外面扩展。

    杨潮则赶回烟台,因为从潍县到烟台的铁路接通了。

    去年年前才开始测绘,今年年初组建团队,这才十月份竟然就通车了。

    中间还因为大雨耽搁了一个多月,这让杨潮不由得感到震惊,要知道德国人的胶济铁路此时还没有修到潍县呢,而德国人的技术力量,肯定比詹天佑团队强大的多。

    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快的进展,完全是靠着人的力量,人的精神意志加班加点日夜施工,最终超过了德国人。

    “开车了,开到烟台去,找杨大人!”

    杨潮收获的声望,主要是在救灾的时候,这些工人就跟着杨潮一起救灾,那时候就认定杨潮是一个好官了。

    杨潮招募他们修铁路,不时向他们灌输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铁路修好了,不但能让国家强大,不受洋人欺负,还能让山东的百姓日子好过起来。

    对此这些来修铁路的年轻人其实最为期待,因为他们最为贫穷,否则不会为了一顿饭,就免费来工地上干活(杨潮口中这些人都是因为爱国才来的),所以他们更期待能富起来。

    老百姓总是容易对好官产生信心,虽然好官未必就有能力。但老百姓偏执的认为,如果好官没办成事,那一定不是好官的错,一定是有奸官从中作梗。因此今天今天眼见他们亲手参与修建的铁路并轨了,这些年轻汉子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贫穷有时候是不好,因为你发展的根基浅,你要付出的代价更大,但是贫穷也有好处,那就是贫穷的人动力大,正因为穷才要发展,正因为穷才有发展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贫穷国家的发展潜力更大。

    从这写拼命往车上拥挤,一个个还露出兴奋和渴望神情的青年就能看出来,他们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但这只是一辆试验车,基本上就是一个车头,加一节车厢,因此根本装不下。

    铁路在这里合拢之后,数以万计的工人都集合在了一起,人数多达五万人。

    五万人,五万免费的劳动力,都是来自登莱青胶三州一道的农家子弟,当然这不算多,相比三州一道上千万人口来说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津浦路修建的时候可是动员了二十万民夫的。

    当然津浦路是官府动员,而杨潮这里则是百姓自愿。当然有他们慢慢觉醒的爱国热情,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这里可以吃饱饭,而且吃的很好。杨潮不给他们发工资,但是也没有省钱,没一顿都得有肉。杨潮坚持重体力劳动如果不补充肉食,很容易亏空身体,因此无论发不发工资,都是给吃肉的。

    杨潮不知道这五万人中有多少是冲着吃肉来的,但是他更愿意相信所有人都有爱国心。

    火车的汽笛响起,钻进车里的,站在车顶的,挂在车外面的工人大声欢呼,而没有能够挤上车的工人则惋惜不已,很多人蹦蹦跳跳的跟着启动的列车跑着,似乎要跟火车赛跑。

    詹天佑等一干工程师站在路边,每个人都很激动,尤其是詹天佑已经热泪盈眶了。

    知道的人知道他是高兴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没有挤上火车伤心呢。

    当杨潮看到一列满是人的火车头的时候,不由的吓了一跳,还以为到了印度呢。

    心惊肉跳的看着火车停下来没有人掉下来后,杨潮在几个背着步枪的士兵保护下走向火车,杨潮的士兵现在也有枪了。

    刚开始跳下火车,站在修建的烟台火车站上的工人见到杨潮,还有些紧张,不知道该不该行礼。

    但是很快他们就放松了下来,因为杨潮频频向他们招手打着招呼,还喊着‘兄弟们辛苦了’。

    工人们则高叫着‘杨大人’,还有人往前挤的,被黑牛蛮横的骂走。

    黑牛也跟在杨潮身边了,因为他儿子出生了,媳妇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这小子乐坏了,而且也终于用孙子把他父母给接到了大石房,有了孙子老两口也不在乎被人赶出家门的说法了,当然照看孙子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力的理由。

    “黑牛,你客气点!”

    杨潮一边骂着黑牛,一边笑着跟工人们打招呼。

    等了很久。

    “怎么不见詹天佑?”

    杨潮有些奇怪,人都下来了,却不见总工程师。

    黑牛拉过一个工人喝问:“詹天佑呢?”

    工人有些怕怕的回答道:“詹大人没挤上车。”

    杨潮愕然,他倒是不觉得詹天佑挤不上车,等级观念浓厚的清朝还不至于有人敢跟詹天佑抢位子,怕是他不愿意跟高兴的工人抢车位。

    “立刻发车,把詹天佑给我接过来。还有,想来青岛的工人都给我接过来。本官今天要给大家办庆功宴!”

第七十六节 铁路改线() 
烟台各大酒楼生意爆棚,五万的食客,让杨潮把烟台所有的饭馆酒楼都包了下来。

    杨潮将德国人交货的十六列火车全都开了出去,才把所有人都接到了烟台。过程还有点麻烦,因为此时铁路只是并轨,还没有通车,而且又是单线,开过去容易,开回来难,没法掉头啊。

    最后解决的办法是,每列火车挂两个车头,一前一后,去的时候前边的车头拉,回来的时候后面的车头拉。

    烟台法国人开办的顺德饭店中,一群洋人陪着一行中国工程师。

    这里也是一个庆功宴饭局。

    这里是烟台最好的饭店,顺德饭店,但是烟台人并不知道这个名字,因为饭店只挂着洋文招牌,平时也很少中国人来。

    之所以选在这里,是英国人张罗的,杨潮本想放在中国人的地方,可是实在是很难找到这么大的,如果去妈祖庙有些不太合适,而洋人又积极的邀请,杨潮考虑了一番之后,就答应了,毕竟詹天佑这些人都很西化,用一顿西餐犒劳他们,也是应该的。

    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连日本人都来了,可就是不见德国人,其实虽然修了青岛港,但是在烟台这里,德商的势力还是很大的,仅次于英法,只是最近美国人在这里的拓展速度很快,隐隐有将德商压制下去的势头。

    德国人之所以没有来,那是因为谁都知道,烟台铁路针对的就是德国人,德国人实在是没有脸来参加这样的庆功宴,所以他们装不知道。

    英国领事牵头,各国驻烟台使馆共同出资,举办了这场盛大的庆功酒会。

    有吃有喝,有音乐,有舞蹈。

    越是热闹,散场就越是寂寥。

    但是詹天佑却一点都不寂寥,他已经开始跟杨潮谈下一步的建设计划了。

    詹天佑不打算休息,他要加紧时间将铁路修到济南去。

    詹天佑这次打算分为两段,四路对进,以淄博为中心,往东西同时推进,另一边则是潍县和济南,这样詹天佑估计明年年中就能修通,然后在用半年时间试车,年底前就能正常运营了。

    杨潮笑着告诉他不着急,强令他在烟台修养十天,也给那些工人们好好放个假。

    但是没想到,酒会德国人没来,酒会结束后,德国人就急匆匆来找杨潮。

    谈的同样是铁路的事情,因为德国人的铁路也要修到潍县了,因为中国铁路的竞争,胶济铁路不得不加快了修筑速度,德国人今年修到潍县,明年是一定要修到济南的。

    但是杨潮也修了一条潍县到济南的铁路,这样的话,双方就发生了竞争关系,德国人认为这条线上并存两条铁路的话,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将来肯定产生都拉不到足够货物的事情。

    德国人的建议是,让杨潮放弃修建潍县到济南的铁路,跟胶济铁路合办这一条路。

    杨潮也认为德国人说的有道理,而且心里很清楚,如果将来跟德国人在这条路上展开积极竞争的话,德国人肯定又会出什么幺蛾子,杨潮其实也不想惹麻烦,在不太重要的问题上,他也愿意息事宁人,他需要的是时间和稳定。

    于是想了想,杨潮同意了,双方合办潍县到济南段铁路。

    不过杨潮也不放心德国人,德国人可是被法国人称作野蛮人的,跟俄国一样在欧洲名声并不好。就是因为他们做事有时候显得太过于野蛮霸道不讲规矩,虽然是合办,可是如果将来德国人玩弄手段,不让这条铁路上的货物往烟台发的话,杨潮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