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国崛起1900 >

第8部分

大国崛起1900-第8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190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一节一户农家

    “张国柱!”

    杨潮跟上尉刚到操场上,突然朝着不远处正练习跪射的一个人喊了一嗓子,那个士兵脖子动了动,却没有回头,显然德国人的军规还是很严格的,虽然他听出来那是杨先生的声音,而他对杨先生还是很敬佩的,但是却也不敢回头。

    “上尉,把那个人叫过来。”

    杨潮只能让法尔肯海帮忙。

    法尔肯海立刻给班长下命令,那个班长这才让张国柱出列,然后看着他跑步到杨潮和法尔肯海跟前,向两人敬礼。

    “国柱啊,多长时间没有回家了?”

    杨潮亲和的问道。

    张国柱脸上稍微有些不自在,因为这个名字,国柱这么上档次的名字,不太像士兵的名字,杨潮翻遍了花名册,上面多是二狗、三蛋之类的奇葩名字,很显然这些士兵都是底层出身,家里没文化起好名字,一个类似小名的狗蛋能够叫一辈子。

    当然也可以找文化人帮忙起名字,但往往都是要钱的,至少一挂肉是少不了的,可是清末的社会,老百姓家里每年吃肉的次数那可太少了,哪里有闲钱用实惠的肉来换一个不实惠名字。

    这种惠而不费的事情,杨潮最喜欢干了,于是他耐着心帮士兵们一个一个的起名字,不但给他们起名字,还用心的在名册上将他们的名字更改过来。

    没错还是小恩小惠,但是其中表露出来的,其实是尊重。

    而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士兵从对杨潮有好感,现在已经变得发自内心的尊敬,因为他们感觉到杨潮是真心尊重他们,对他们好的。

    张国柱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他原本的名字叫做张二柱,杨潮改了那个‘二’字,改成一个‘国’字,并且耐心的解释名字的意义,是告诉他要做国家柱石的意思。

    “两个,两个月了。”

    张国柱摸着后脑勺笑道。

    杨潮点点头:“那你想不想回家看看?”

    张国柱小心的看了看德国上尉法尔肯海。

    “你不用看他,我说了算。你就说你想不想回家看看?”

    张国柱犹豫道:“想是想。可是还没到三个月,不能放假啊。”

    德国人的军事规定很详细很严格也很刻板,三个月休一次假,一次十五天,明文规定,一直认真执行,谁都无权更改,德国人认为德军战斗力的保障就是严格的军事制度。

    但是这拿在中国就有些不好使了,发生那种亲人离世却无法回家的情况,就是因为假期还没有到,所以不允许回家。

    杨潮道:“这就行了,既然你想回家,那就回家吧,我跟你一起回去,到你家看看。”

    “啊!”

    张国柱一愣。

    “怎么,不欢迎我去你家?”

    杨潮故作生气道。

    张国柱当即道:“欢迎!咋不欢迎呢。”

    就这样,在法尔肯海的特批下,张国柱提前休假,带着杨潮一起回他的村子。

    杨潮还专门雇了一两马车,同时让张国柱穿着整整齐齐的军装,去外面捡了个头发,收拾的精精神神的回去。

    坐着马车的张国柱格外的激动,他家就在青岛口附近的一个村子,平时可设不多坐车,但是这次是公家出钱,他乐得出这个风头,谁不想风风光光的回乡呢,而且收拾一番也都是公家出的钱,都是杨潮申请特批的。

    马车摇摇晃晃的用了一个多小时总算赶到了胶州城旁边的一个村子。

    进村后看到有人,张二柱立刻拉开车帘打起招呼来。

    “大嫂子,俺回来了。”

    车外一个正在井边打水的农妇突然听见有人喊他,回头一看,竟然是熟人。

    “呦,是二柱子啊,这都坐上车,出息了啊。得是当官了?”

    “没有,没有!”

    张国柱赶紧澄清,可是农妇眼中却露出浓浓的不信。

    “呦,出息了就出息了,还怕人知道啊。咱又不想沾你的啥。”

    “大嫂子误会了。真的没有升官。”

    说完张国柱不敢在说话,立刻收起车帘子,很尴尬的重新坐好,还对杨潮不好意思的一笑。

    杨潮一直稳稳当当的坐在车里,一直在看着张国柱的表情,对他来说,张国柱的心理,要比外面的风景更值得他注意。

    马车一颠一颠的从村里的石头路往狭窄的街道深处走进去。

    同时张国柱回家,同时还坐上了车的消息,也通过大嫂子那张大嘴传遍了整个村子。

    当张国柱回到家门口的时候,门口竟然挤了不少邻居,好奇的看着张国柱的马车。

    这马车是一辆西洋四轮马车,但是不是杨潮上次做的总督的那辆马车,而是属于总督府的公车,平时很多人都可以申请乘坐,这次是杨潮申请的。

    “二柱子下来了。”

    “咋还有一个人?”

    很快大家看到张国柱下车,但是有看到紧跟着一个人也下车,这人穿着一身奇装异服,还没有辫子,留着短发,好似青岛口的洋人的打扮。

    一下子大家就把眼光从张国柱身上移开,转移到了杨潮的身上。

    “都别看,看啥看。”

    张国柱有些尴尬的轰他的邻居们,这些看热闹的凑得最近的,大都是半大的小子,真正的成年人大都远远的站着。

    杨潮呵呵一笑,对着这些村民,不管老少,轻轻抱拳行礼,如同他见袁世凯那样行礼,不卑不亢。

    “大家好啊。我是二柱子军中的顾问,来二柱子家拜访一下长辈。”

    杨潮说明来意,二柱子脸上顿时露出一种略带兴奋状的感激和自豪。

    几句话就让一个人感到舒服,这就是杨潮长久以来培养出来的本能。

    “张先生快进屋吧。”

    张国柱带着笑容推开了自家的家门,很奇怪外面这么热闹张国柱的家人竟然没有出来,但是当杨潮也跟着进门后,突然就有两个穿着破烂的粗布衣服的老人从里屋钻了出来,边走还边骂张国柱有客人来怎么不提前通知一声。

    原来作为父母,是不会来迎接儿子的,但是有客人的话就不一样了。

    杨潮看了看,张家的院子很简单,四堵墙,还都是土坯堆起来的墙,最里面靠后墙有几间土坯房,显然这是一家穷人家。

    “在下杨潮,见过二老。”

    杨潮同样拜见走到跟前的两位老人,同时将手里提的一份礼物递过去。

    “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两个老人没见过杨潮这样的客气,觉得只有文化人才会这么客套,生怕自己举措不当,失了礼数,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杨潮见状一笑,将礼物转交给张国柱,然后笑着对二老说道:

    “两位老人家不请我进去坐坐吗?”

    男主人黑黢黢长满皱纹脸上突然绽开,忙道:“快请进来,快进来。”

    然后就要拉杨潮,手伸到半路却感到有些失礼,跟他儿子一样,憨厚的笑了笑,收了回去。

    杨潮却顺势牵住老人的手,一路往里走去,感受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上面硬壳一样的老茧子摩挲着杨潮的手心。

    “劳动人民的手!”

    杨潮心里说道。

    很快就走进了张家的后屋,他家总共三间屋子,不分大小的三间,老人带杨潮走进了靠左手边的一间屋子,杨潮知道,过去的规矩,左手是上房,是长辈住的。

    房间里很昏暗,能看到一张小床,上面有带着许多补丁的两床棉被。

    还有一张老旧的桌子和一张椅子,张国柱又不知道从哪里搬来了两张椅子,这样杨潮和张家父子两都坐在了一起,而张国柱的老娘却出去了,女人不陪客,这也是老规矩。

    老人不知道说什么,一直喊着老婆子上茶之类的。

    杨潮却首先说话了。

    “老人家,您儿子张国柱在军队里表现很好,这次放假回来呢,我也来您这里走走,叨扰了。就是来村里看看,不知道家里还有什么困难没有?”

    先夸奖一番,在嘘寒问暖,这一招好使。

    “没啥困难的。娃娃也都出息,都出去挣钱了,俺也老了,干不动了,就伺候伺候庄稼,也没有啥难的。”

    杨潮笑了笑,然后环顾了一下四周。

    突然对张国柱说道:“国柱啊。房子盖修一修了,等挣够了军饷,盖成砖瓦房。也让老人享享福。”

    张国柱唯唯诺诺。

    老人家却道:“不用盖新房子。费不着那个钱,俺两口都老了,不求享那个福。只求儿孙有福。要是攒了钱,得先尽他哥,得起一个新院子,该给老大娶个媳妇才是正理。”

    杨潮笑道:“张大哥不在家吗?”

    老人家道:“出去学徒了,学们手艺在身,才饿不死。”

    过了许久,张家主妇,才回来了。

    给杨潮沏上茶,用这么久时间,杨潮怀疑弄不好茶叶是临时去借的,或者买的。

    “真是让老人家破费了。好茶,真是好茶。”

    杨潮品茶后赞叹道。

    其实不是什么好茶,但是对农家来说,没有喝茶的习惯,茶叶平时也算是奢侈品。

    确实让张家小小的破费了一番,不过老人却很高兴听到杨潮的夸赞。

    老外有一点没有评价错,中国人确实很热情,有客人上门,那可是想尽办法让客人高兴的,愿意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

第十二节 挨家劝说() 
第十二节挨家劝说

    老主妇沏茶之后就走了出去,很快就张罗了一桌子饭菜,粗茶淡饭,有青菜、蘑菇、土豆,还抄了一个鸡蛋,凑成四个菜,主食是一大碗面。

    对杨潮来说,显得清淡了些,但是平时吃饭谁家会炒菜,杨潮知道张家又破费了。

    吃过饭后,杨潮对老两口说,自己还有些事情,得让他儿子跟着去做,就先告辞了。

    老两口客气了几句,最后表示正事要紧,让他儿子跟着杨潮好生做事,做不好打断他的腿云云。

    杨潮要张国柱带着是去拜访另外几家人家的,这几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中都有子弟当过兵,当过华勇,但是都跑了回来,这个村子里就只有张国柱一个人还在青岛当兵。

    杨潮要将这些人带回去。

    第一家就吃了一个败仗,这家人倒是热情,只可惜他们的儿子不在村里,而是去高密做工去了,要到夏收才能回来。

    村里当过兵的一共有五个人,其实基本情况都是这样,中国老百姓喜欢扎堆,有一个人去了,其他人才跟着去,没有带头的,往往都不会去开拓。

    去了第二家,家里没有人,打听了之后,在地里忙活呢。

    这失节不是农忙时节,他家在修房子,因此都去地里打泥坯去了。

    杨潮跟张国柱所幸直接去了地头,看到几个年轻壮小伙子,二三月的天气里光着膀子,还浑身冒汗,轮着石锤一下一下的杵泥浆,也有四十来岁模样的男女在一旁帮衬着。

    “黑牛,快过来。”

    张国柱韩了一嗓子,一个正在杵石杵的汉子抬头看了看,一张黑脸露出会心的笑。

    “二柱子你回来了。还去不去?”

    张国柱道:“当然去了,俺大哥明年娶媳妇,得花钱呢。”

    黑牛有些遗憾:“俺还以为你也不去了,正好给俺帮忙呢。”

    说完又埋头干手里的活,不理会张国柱。

    张国柱有些脸上挂不住,大声喊道:“快甭干了,先过来。杨先生来了。”

    黑牛不耐烦的扔下石杵,不得不走了过来,一边走一边嘀咕。

    “着急个啥么,俺这正忙着呢。”

    边抱怨边慢悠悠挪了过来。

    “黑牛,这是杨先生,是咱连里的顾问。”

    黑牛还没到跟前,张国柱已经等不到给他介绍杨潮了。

    杨潮对黑牛笑笑:“黑牛,我是连队顾问,想问问你,还愿不愿意回去?”

    一听回去,黑牛也露出一种向往,可是随即就摇了摇头。

    “不敢回去,要吃军法的!”

    其实在德国人哪里当兵,挣的钱要比在别的地方打工强多了,哪里能找到一个月八两银子的工作?

    所以很多离开的士兵心里其实还是有些后悔的,尤其是军队里还能吃饱饭,在家里只能饥一顿饱一顿,闲时吃粥忙时吃干,吃惯了军队食堂后,还是有些不习惯的。

    但是却畏惧军法,因为他们也知道,德国鬼子的军法很严格,该罚就一定会罚,他们这属于逃兵了,很多人都传回去会被枪毙。

    杨潮认真保证:“你放心,有我在,没人敢治你的军法。”

    黑牛不由有些动心,但还是不太放心,看了看张国柱。

    张国柱冷哼道:“杨先生说的话算数,杨先生是顾问,只听总督和连长的。”

    黑牛一顿:“那杨先生是坐第三把交椅的了?”

    杨潮不由赧然,到底是山东人啊,梁山泊排座次啊。

    但是此时务必要让黑牛信服,杨潮只能顺着他的话:“没错,我只听总督的。连长只是跟我平级。”

    黑牛不由道:“那你是跟连长一边大了?真不治俺的军法?”

    杨潮保证道:“我说话算数,只要你肯回去,军饷照旧领,吃饭管饱。”

    黑牛更为动心:“那俺得跟俺娘说说。”

    杨潮笑道:“我等你的信,替我给你家人问好。想好了,去二柱子家找我。”

    杨潮说完也不想跟黑牛家人打招呼了,因为这家人是村里有名的不好说话。

    主要原因还是时间紧迫,张家湾村可是有好几户人家要去走访的。

    又走了两家,这次运气不错,正主都在家。

    只是两家还是很犹豫,其实主要还是怕回去被治罪,当初跑回来各自有各自的原因,受不了长久的规律军事生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回家后又开始怀念军营,家人也因为缺少了那不菲的军饷而拮据起来。

    这两家都很动心,但是却不肯给杨潮一个保证。

    杨潮略微有些沮丧,出师不利啊,老百姓防范意识太强了。

    已经出来很长时间了,天色到了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