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三国新马超 >

第42部分

三国新马超-第42部分

小说: 三国新马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得近前,杨阜仍专心自己的著作,丝毫不未来人所动。马超与贾诩也不打扰杨阜,只是马超低下头来,来看清那竹简上,已经密密麻麻写下了不少字迹:

    羌人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欺零侵害。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此乃汉羌矛盾之源也。

    羌族其人,崇拜武力,以战死为吉利,病死反而不祥。堪耐寒苦,善于山谷游骑作战。非汉人武力可征服之。

    羌人风俗奇异,比如父兄死,后人可续其妻,以故繁衍很快。没有名义上的君长,择强者而奉之。此等风俗,大异汉族,攻之不尽,守则穷匮,如之奈何?

    这些,马超看了七七八八,总算明白了,杨阜被困在扶风当中,居然还在忧心汉羌矛盾,还在苦思解决汉羌矛盾的良方秘药!

    好个杨阜,不愧是西凉第一良臣!困身于此,仍不忘汉羌大事,如此胸襟谋略,焉能不成就一番大事?

    而杨阜写到这里之后,皱了一下他那宽宇的额头,似在思索良策。许久,或是仍无头绪,才从思绪当中挣出,抬头看了一眼来人。

    而当杨阜看到来人之后,杨阜立时神色大变,慌忙起身整理一下囚服之后,躬身拜倒。

    马超一下傻眼了:这怎么回事儿,莫非是自己的王霸之气突然爆发,适才虎躯一震、再震、狂震,震得杨阜心悦诚服,叩首请降,誓死要辅佐自己建立西凉的新未来?

    早知道自己一出面,杨阜便纳头便拜,那自己当初还磨磨唧唧让马腾、庞德、丑哥这些人想方设法去折磨人家干啥?干啥啊?!

    马超正要开口,打算让杨阜起身:意思意思就行了,只要你忠心辅佐,咱也不是小气之人,日后只要是你想要的,咱就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你!什么吃香喝辣,什么高官厚禄,都不在话下啊

    可是,杨阜一张口,马超的脸立马就黑了,因为他发现,杨阜跟本没鸟自己,他下拜的对象,居然是贾诩那老狐狸!

    “恩师前来,受弟子一拜!房屋恹仄,衣冠不整,还望恩师勿怪弟子失礼”

第86章 贾狐狸完虐杨阜() 
“起来吧,老夫不过在游历期间,教过你两年韬略,还称不上你的老师。”贾诩虽然嘴上这样说,身子却是纹丝不动,坦然受了杨阜这一礼。

    杨阜见贾诩如此,心下更是惶恐,又见贾诩是同一锦衣少年一同前来,心中竟有些不祥的预感:“恩师莫不是也来劝阜投诚的?若如此,阜宁死不从!”

    杨阜并不认识马超,一来是在战场上之时,马超在城墙上指挥郡兵防守,两人即便有过一面之缘,但杨阜也想不到马超的身份;二来是杨阜被俘期间,马超心中膈应,虽然让马腾、庞德、丑哥、韩枫等人均来劝诱过杨阜,但马超却并未亲自前来。

    但此时贾诩从容进得这个房间,那些侍卫又对贾诩及那锦衣少年极为恭敬,杨阜眼光何等毒辣,一眼就猜出了贾诩来此的原因。

    “劝你投诚?呵呵,老夫游历多年,也曾指导过不少天资聪颖的士子,但如你这般妄自尊大、异想天开的徒弟,还是第一次遇到。自此之后,莫要再向他人说起你曾从学于老夫,免得他人认为我贾诩有眼无珠!”贾诩拂然作色,起身就要离去。

    马超看着贾诩假惺惺的表演,虽然心中好笑,但对贾诩的威望及评价,却是又高了几分:这老狐狸,居然还学子遍天下,若他的徒弟都是如杨阜这般的青年才俊,那一统天下也指日可待啊!

    贾诩转身欲走,马超也一幅悻悻的模样跟着,唯独杨阜慌了神儿,赶忙抱住贾诩的大腿,口中连连告罪说道:“恩师勿恼,徒儿知错,徒儿知错”

    在古代,讲究这天地君亲师五常,这老师的地位,可比现代社会高太多了。尤其是授业恩师,那更是高到没边儿了,基本上就跟那徒弟的亲爹一般。所以,杨阜此时的表现,虽说有些肉麻,但也在情理之中。

    看到杨阜这般作态后,马超心中不禁喟叹一声:杨阜啊,你这要是还能逃出贾狐狸的手掌心,那你也就不是他徒弟、而是他爹了!

    不过,这贾狐狸不按套路出牌啊!靠老师身份来压人家,简直就跟游戏当中靠顶级装备完虐敌人一般,丝毫没有技术含量嘛而自己要是早知道他跟杨阜还有这么一层关系,那之前还先瞎折腾个什么劲儿啊?

    “先前见你在那纸上还写着汉羌之策,嗯,如此这般身陷囹圄却不失大志,勤勉好思,算得上是心智坚毅之辈,若不是如此,老夫定然与你割了师徒情分。”打一棒子,再给一个甜枣,贾狐狸这手儿,玩得儿实在漂亮。

    “恩师教导的是,然汉羌之间,积怨已深,仇兵连年不解,实属我大汉心腹之患。恩师在此,还望教阜”杨阜之前本就陷在这个无解命题当中,听到贾诩说到这些,自然躬身请教。

    “你也知晓,为师毕生的心愿,就是看到汉羌一统,和睦共荣。你所书问题,为师自然也有解决之道。然为师今日要告诉你的是,空想误国,躬身力作方可兴邦。似你这般思虑万千却不为一事,焉能想出解决之道?”

    马超愣愣看着贾狐狸:这老货啰里吧嗦说这么多废话到底是啥意思?

    不仅马超如此认为,就连杨阜也是一脸迷茫,抬了抬头,恭声问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恩师学谋似海,正当躬身力作;阜学识鄙陋,茫然无绪,即便想为,却有心无力也。”

    “今日恰逢高人在此,徒儿何弃美玉而问砖石?”贾诩似笑非笑看着马超,一幅坐岸观火的神情。

    而马超心中同时也一动,不禁佩服贾诩的手段:先是敲山震虎,打消了杨阜的傲气;再怀柔之策,又给了杨阜希望;最后让自己华丽丽出场,这短短几句话之间,竟用了三个计策,真是人老成精!

    而之后,马超也知道这是戏肉来了。贾诩不道明自己身份,明显是让自己先忽悠了杨阜,最后再由贾诩说明自己已经是西凉马家的军师,那老师都是军师了,你这学问不如人家、长相也不人家的家伙,还等什么?还不磕头就拜、誓死效忠?

    老狐狸啊老狐狸,你真是卖了人家杨阜,还让人家杨阜帮你数钱得亏你不是我的敌人,你要是我敌人,恐怕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而杨阜看得马超年轻,心中不禁有些疑惑,然而恩师亲口说出的话,又岂会有假?于是,杨阜不得以,向马超作了一揖,恭敬说道:“还请小先生教阜。”

    其实,对于汉羌之间的问题,马超心中早有腹稿——不要忘了,这厮当初可是给西凉马家定过大战略的!——贾诩来了之后,马超更是将心中的所想与贾诩交流了一番,两人最终确定了对羌族的解决方针。

    由此,马超便也还了一礼,装作牛气哄哄的样子说道:“诚如义山所言,汉羌之仇怨,已积百年,若想汉羌和睦,也非一日之功,然万物有源,寻根探底,终有律也。解决之道,正是在律之间也。”

    挠了挠头,马超感觉,跟这些知识分子对话,真他娘费劲,赶紧转入正题继续说道:“汉羌矛盾之源,便是世人生硬划出了汉人和羌人的界限。若以天下为一家,无论羌胡还是蛮夷,奉大汉为主者,皆是大汉之子民,无分亲疏贵贱。皆可有耕种的田地,放牧的草场,织布的桑蚕,劳作的活计,贩卖的商贸,甚至,也可入朝入郡为官。使得这些人少有人养,老有所依,男子有立世的骄傲,女子有温馨的家庭。如此这般,焉又有汉羌之怨?”

    “先生大才,此语旷世之论,阜闻所未闻!”马超这一开口,立时就惊倒了杨阜,其实这也难怪,在古代,谁又提出过‘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个一思想论点?

    “先生虽道出汉羌矛盾之源,然汉羌之间,现已经连年刀兵不解,先生又以何策,才能使得汉羌一家?”杨阜细细思索了马超的话后,立时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马超既然已经把根源说出来,那解决之术,自然也不在话下。

    “诩先生满腹韬略,在下得益于诩先生指导,加以鄙人的揣摩推论,最后,我二人均认为,做到以下三点,便可令汉羌一家。”马超也瞅了一眼贾诩,心想:这花花轿子大家抬,既然贾诩给了自己那么大的一个架子,自己又岂能不识趣、不去再抬一下贾诩?

    而贾诩那老狐狸听到马超如此说道,不禁给马超露出一个‘孺子可教、后生可畏’的眼神,唯独被蒙在鼓里的杨阜,只觉这一老一小先生俱是大才,他这辈子能得到两人的指点,虽死无憾矣!

第87章 咦?我的杯杯呢……() 
“敢问小先生,是那三点?”杨阜躬身请教,这次,端得要比之前那次情真意切多了。

    “汉羌仇怨,已成沉疴。若要汉羌一心,首要便是对羌族示之以威。”话说得有些多,马超便吩咐亲卫去弄几杯水过来:看来,劝诱一个良才,不仅需要魅力、能力、时间和耐心,更是要需要好多口水

    “先生之前不是还说不分汉羌,何以此时又说要对羌族示之以威?”杨阜看到这锦衣少年竟然可以指使那些亲卫,心中便对马超的身份起了怀疑。然而,此时这锦衣少年说的良策,又正抓着他的心思,他便也无心问询其他。

    “羌族乃游牧民族,汉族乃耕种民族,两者彼此的关系,就如同狼和羊。在羌族看来,他们久遭汉人侵略,汉人又占据大好良田牧场。而他们却只能生活在边塞荒凉之地,如此,每当羌族粮食短缺之时,劫掠汉地,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就如狼要吃羊一般,天经地义。”侍卫已经将水端了过来,马超喝了一口后,继续说道:“若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军事震慑,使得羌族不敢再冒犯大汉天威,那之后两策俱是空谈,毫无可行性矣。”

    “先生所言极是,汉羌之间,历来纷争不休,但却未有过臣服。若是羌族惧于大汉威势,不敢再踏足汉地一步,那只需从本源上,认可羌族,天下归心,或也是有可能的。”杨阜点了点头,武力震慑羌族,是必要的,而且是目前最急迫的。

    “不错,示之以威,是前提,同时也是保障。昔汉武大帝兵出匈奴,致使匈奴心惊胆丧,遁于漠北,再也不敢兴起吞并汉朝之心,此便是示之以威之功。然武帝虽雄才大略,却穷兵黩武,一味征讨匈奴,却未怀柔以安匈奴,使得匈奴归心,由此使得如今汉朝,仍要面对匈奴的报复。”贾诩听得两人讨论,谈兴也被调起。

    “若无此,那西凉马家的长子马超出兵边塞,一举使得羌族各部战栗,甚至铁羌盟由此分化成东西两羌。此举看来,也算是示之以威了。”杨阜败于马家之手,却也不以为耻,还能客观以马家的功绩来论证,此等胸襟,可称广博。

    而马超与贾诩对视一眼,两人眼中均有一丝笑意:有门儿啊!看来杨阜对马家并无芥蒂仇恨,之所以不降,而是不知马家值不值得投靠

    “示之以威,乃是前提保障,但若是要让羌族归心,融为一统,还需待之以公。”马超趁热打铁,将第二策说了出来,以期尽快说服杨阜。

    “此言何意?”杨阜此时已经被马超的思路吸引,浑然没有自己去想。事实上,只要杨阜此时能静下来心,便也可猜出‘待之以公’的意义。

    “汉羌祸端,大抵是羌人不通汉礼,不懂汉律,肆意妄为。而汉人也视羌人为蛮夷,轻则鄙唾,重则欺凌。汉羌祸端之始,莫不是汉人侵了羌人牧场或是巧取豪夺羌人财产妻女,而羌人诉苦无门,报应无端,自是连伙起兵报复。”

    马超这番话倒是实情,说实在的,汉人也不全是受羌人刀兵的可怜鬼,往往是一些大户仗着手中权私,侵夺羌人财物,而汉人那些官员尽是想着法儿袒护那些大户。

    大丈夫生于世间,焉能受人欺凌却无动于衷?别说就羌人,就算是只兔子,逼急了也咬人。由此,汉羌两族之间,你来我往,仇怨越积越深,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听完这些,杨阜又点了点头,完全认可马超的论断。不说其他,就说他在冀城,也少有接到羌人诉冤之事,即便偶有几起,那些官员也都是想着法儿偏袒汉人。

    “所以,对羌族要在示之以威的基础上,待之以公,宣法纪,权轻重,调阴阳。依时依事,秉公论断。若是后期,还可对羌族宣教化、倡礼仪,羌族之人,只要心向大汉,亦可为官为将。将羌胡当做亲族,予以尊重,不可轻贱欺凌,合汉夷才能睦家邦。”

    “先生此言,甚是一针见血,直指要害。而解决之道,有先有后,有张有弛,既不偏袒汉人,又不贬压羌人,端得是良善之策!”杨阜又做了一揖,随后说道:“此礼,乃阜代万千汉羌百姓向先生行礼,还望先生莫要不受?”

    “岂可如此?”马超急忙扶起杨阜,看到杨阜已然心悦诚服,但却还未到那种死心塌地的地步,便乘胜追击:“有此两策,只能是让汉羌和睦。然而此等状况,并非我与诩先生心中良景。”

    “噢?如此这般,先生竟还不满足?”杨阜这下惊诧了,锦衣少年这两策,只要贯彻下去,定然能彻底解决汉羌百年来的仇怨,然而此刻这锦衣少年居然还说这不是他想要的?

    那他到底想要啥?

    “示之以威、待之以公后,却还不能使得雍凉两州的汉羌之民安居乐业。必须还得予之以事。”

    “予之以事?”杨阜诧异,这一条,他真心不懂。

    “神农、大禹之为治,以谷物为立国之本,食物便无穷尽,以货币进行流通,则百姓各取所需。文景之治,休养生息,三十税一,则万民归心,终成武帝之霸业。重农桑而薄徭役,使得汉羌之民均可工不失务,农不失时,士不失养,官不失禄。由此各安其业,各司其职,方才是某等心中之汉羌之美景”

    其实这番话,按照现在翻译就是:睦邻友好,发展经济,打造汉羌两族和谐社会新篇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