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帽子王崛起-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何要设立学部?
立国之后,秦宜肯定是想普及教育,藉此改变寒门现状,摆脱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这是新朝廷要干的第一件事,普及初级教育,而且要免费。
为何要设立财部,设立银行?不光是为了收税,秦宜显然要引入资本。
发展工业就需要资本支持,虽然只是萌芽状态,饭要一口口吃,第一个愿意吃螃蟹的人大有人在。
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即将发生巨变,靠土地垄断延续世家命运,必将是一条不归路。谁要是还在土地上做文章,秦宜保证他只是一个土地主而已,稀松平常。
有一点秦宜很明白,惯性力量非常强大,那些世家大族中或许有人非常灵敏,及时转变方向,但大部分人还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想对抗吗?然并卵,江东世家就是例子,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元气。
秦宜为何给他的属下股份,除了利益均沾,其中有赏赐的含义,也有引导的含义,同时,构筑一个共同体。
事情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不可阻挡。
改朝换代过程中,旧的利益体遭受空前打击,这是一般规律。一些世家在战火中毁灭,一些世家选择了敌对势力,就算有些世家保存下来,在新政权统治下,影响力大大减轻。
新的权贵无疑将是跟随秦宜打天下那帮子文武官员,他们才是最大受益者。
秦宜要做的是正确引导他们,彻底摒弃土地兼并这条路。
除了世家大族占有的土地以及其他个人所有,凡是屯田兵掌控的土地以及开疆扩土得到的土地,都将归秦宜所有,一切财富归皇室。
而这些数不尽的土地就成了秦宜手中的武器,没有人能够抗拒。
在秦宜心里,大华帝国千秋万代,也要靠这些土地作保障。
有关蔡夫人的事说清楚了,秦宜突然想到诸葛孔明之兄诸葛瑾:“孔明,我记得你有个兄长,叫诸葛瑾是吧?还想有大才,为何不让他出仕?”
“。。。。。。”
孔明从未在秦宜面前提自己兄长,以为他不知道。
岂不知,秦宜不仅知道,而且还知道有大才。
这件事诸葛孔明还真难做,他的权利已经够大的了,虽说主公信任自己,但自己也要自觉,举荐自家兄长出来当官,有点过分。
重要的是,那些同僚们怎么看待自己?
秦宜一看诸葛孔明的表情,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谓举贤不避亲,有才不用是浪费。这样吧,也不为难你了,本州亲自举荐,让他出来做郡守,先干干看看吧。”
秦宜举荐,那就与诸葛孔明没有半点关系,剩下的就是选择某一个郡县的事,诸葛孔明打算把诸葛瑾弄到偏远地区。
建安五年(200年),诸葛瑾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只不过他还没来得及与孙家挂上钩,孙策已经灭亡,所以只能滞留在江东。
秦宜压根就没有去过江东,除了那些降将,也没有提拔江东人选。
但是,诸葛瑾这个人,秦宜还是知道的。
诸葛瑾有才,却不如诸葛孔明,有了孔明,秦宜也不着急招揽诸葛瑾。
“亮代替家兄谢谢主公。。。。。。”
诸葛孔明却不知道秦宜的心思,还以为看在自己面子,照顾自家兄长。
若诸葛瑾做了官,大概心里也会感激秦宜。
所以,秦宜不仅施恩于诸葛孔明,也施恩与诸葛瑾,两头赚。
“这倒不必谢我,做官除了施展自己才华,主要还是为百姓服务。”秦宜时常把为百姓服务挂在嘴边,这也算是潜移默化影响别人,至于别人能不能效法,那就另说了。说道做官,秦宜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孔明,官员是不是也要考虑异地为官,在本地为官似乎不妥吧?”
孔明一愣,而后回答:“这个嘛,倒是惯例,只是没有条例明确而已,既然主公提到这一点,那就固定下来。”
秦宜又补充一条:“还有一条也要形成制度,为官到期,要接受审计,在审计结束之后,才有资格继续调离、升迁。作为防止官员腐败、怠政的一种制约。”
制度设计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能局限于眼前。新立朝廷大都有新气象,腐败现象较轻,时间久了就很难说了。后世腐败历历在目,秦宜特别重视制度建设。
为什么选诸葛孔明做宰相?不就是他在历史上廉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嘛。
skbshge
第300章 大华帝国富有天下()
大汉朝廷傀儡皇帝随着曹操去了西部,至于小皇帝命运如何,至今没有听到消息。除了曹操封锁消息这一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因为曹操远在中亚,与内陆隔绝,即便发生了点什么,内陆也不清楚。
走到这种地步,相信曹操很快建立新的朝廷,至于是不是需要打着汉朝的旗号,这种事难说,全看曹操自己的意愿。
小皇帝是死是活其实不重要,总之,大汉朝走到了终点。
中原不可一日无主,诸葛孔明、陈群、袁焕等人早就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筹备建立新朝廷。
新朝廷新气象,秦宜将纪年改为公立。
公元203年1月1日,新王朝成立,国号“华”,皇帝自然是秦宜。
只不过皇帝秦宜特别强调帝国二字,也不管别人怎么想,非要称呼大华帝国。
皇帝金口玉牙,诸葛孔明等人见秦宜坚持,也不不管了,帝国就帝国吧,尽管秦宜有些提法很不合规,竟然用公元纪年。
在秦宜看来,不采用帝国,似乎不威风,帝国意味着强大,难道大华帝国还不强大吗?
是啊,整个亚洲几乎都囊括在手,貌似很强大。
所谓强大,也不过相对而言,至少这个时代周边国家不能与大华帝国相比较。
至于大华帝国的都城设在那座城市,秦宜觉着还是设在寿春城为好。
建新皇宫劳民伤财,秦宜不想再破费。
现成的都城有不少,许都城里有曹操所建的皇宫,长安有西汉王朝皇宫,哪怕洛阳皇宫,修缮一下也可以用,再加上邺城袁绍的官邸,其实都不错。秦宜决定将那些地方都变成行宫,住在哪个地方,哪里就是皇宫。
论规模,长安的西汉皇宫规模最大,最完整,用作皇宫做好不过了。只不过也有缺陷,距离中原太远。如今疆域要比汉朝扩大好几倍,权利中心所在地,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交通。
而目前最好的交通就是水路,运河将北方大河与南方大江以及淮河连贯,运河遍布中原。寿春可以通过淮水可以进入大江,也可以进入运河,至少在中原可以四通八达。
想想杨广征发百万人修建大运河,被文人喷的臭不可闻,反倒是便宜了唐王李世民。
秦宜不知道后世人怎样看他,他只对大华帝国人民负责,至于外族人,他才不管呐。
修建这些运河所动用的人力何止百万,大概五六百万人都有,只不过全都是战争掳来的奴隶。后人如何看待秦宜所作所为,真的无所谓,文人那张嘴,其实价格不高,笔下生花,喷一个没有还嘴能力的死人,太简单了。
大运河运输效率是陆路交通的数倍,水路便捷才会保证大华帝国繁荣昌盛,交通四通八达,才能保证天下政令畅通,政权才会巩固。
不难想象,若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华帝国政权如何掌控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亚半岛?又如何掌控中南半岛,更何况还有气候恶劣的极北之地?
大大华帝国皇帝并不满足现有的疆域,他还要向外扩张。
西面是曹操、刘备的势力范围,但是,他们不愿意停留在北方地区,一定会向南发展。那么,北方那片土地就不能浪费,收入囊中在所难免。
秦宜结发妻子杜妹儿被封为皇后,皇贵妃为貂蝉、大乔、小乔、小袁、孙尚香、步练师、甄洛。下设贵嫔、贵人、常在等若干等级,蔡夫人被列为贵嫔。
蔡昭姬为宫中大管家,皇宫也分内外,她负责内宫事务。
虽然做了皇帝,秦宜也想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是,经历过战乱,刚刚稳定下来,秦宜不想太作。再说了,人口下降的厉害,相应的美女资源也少得多,何必到民间去搜刮。
慢慢来嘛,只要权利在手,自己还会缺少美女吗?
所以,大皇帝很克制自己的欲望,至少目前没有继续扩大美女数量,还是在等些年吧。
其实,天下很多大族都在等大皇帝广招美女,谁不希望自己家有人当上妃子之类,借以上位。
尼玛,太坑人。。。。。。
大皇帝下设内阁和外阁,内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外阁专管法律法规以及监督内阁,相互制约,给秦宜这个大皇帝减少麻烦。
内阁由丞相孔明领衔。下设工部尚书华歆、学部尚书刘晔、财部尚书杨宏、农部尚书张昭、吏部尚书阎象
外阁由律政院和稽查院组成,分别有御史陈群和袁焕领衔。
律政院主管法律法规,稽查院专管稽查、审查、司法,同时,这两部门都对内阁有制约作用。
这种设计,是诸葛孔明、袁焕、陈群等在充分讨论,经秦宜认可的方案。
此方案充分考虑了远近结合,就目前而言,秦宜的威信空前高,可以放手给孔明大显身手。这一代人怎么折腾都行,怕就怕第二代、第三代,谁都不想出现一个短命的王朝。所以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让皇权逐步退出矛盾中心,而将矛盾集中在内阁。
内阁不是终生制,干不好就要下去,干得好也要有年限,两院的眼睛都盯着,上面还有一个大皇帝管着,属于夹芯板,苦差事。
总之,要风水轮流转,内阁成为聚焦点。
嗯,有点像君主立宪制。
但又不是立宪制,国家一切权利归皇室,至少军队与内阁挂不上边,只有大皇帝秦宜,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这个设计,非常怪异。
大华设置三级政府,州、郡、县。
无论州、郡、县,管理架构都采取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而且都是上下垂直领导,互不干涉。地方长官干得好与不好,全在稽查、律政这两方监督之下,更别说贪腐,随时可以参你一本。
县以下采取乡自制,当地人举荐乡绅,主要采取道德约束以及调解为主,解决各类纠纷。如果乡绅解决不了,再送往县衙通过诉讼程序解决。
而村一级,每一个村要制定村约,主要依靠道德约束村民。
三级政权大大简化了公职人员,实现秦宜所要求的的小政府架构。
设大元帅府,秦宜自领大元帅。
大元帅府下设参军部、兵部、安全部以及保障部。
参军部成员包括庞统、徐庶、贾诩、步鹫。参军庞统领衔。兵部由高顺领衔,安全部由陈宫领衔,保障部由鲁肃担当领衔。
任命高顺、张辽、于禁、赵云、关羽、张飞、周瑜为上将军。太史慈、黄忠、魏延、纪灵、甘宁、凌统、凌操、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等为中将军。其他少将军无数。
设立北部边军,由中将军太史慈领衔,主要防御西部。
设立南部边军,由中将魏延领衔,主要防御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平原与西部山区交界处。这一时期,次大陆人口并不是很多,都被驱赶到临近贵霜国东部,贵霜国在波斯国东部,暂时形成缓冲地带。
设立东北屯军,规模一万人。设立北方屯军,规模一万人。设立西北屯军,规模二万人。设立东部屯军,规模一万人。设立东南屯军,规模一万,南部屯军,规模一万人,西南屯军规模二万。
为什么只有一万人?数量太少。
其实,一万人也用不上,只不过为了将军队分散布置而已。无论是西北、北方以及东方,除了屯田兵之外,再也没有人,哪里需要军队驻防?
西南方向战争还没有结束,从云贵一直向南延伸到中南半岛,十万大山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
常备军总规模五十万,分散在二线人口密布小的位置。边防军三十万,布置在西北和西南方向。
将屯田兵改名为建设兵团,总规模二百万。
目前来看,这二百万建设兵团大部分都是管理者,只有少量技术兵种还在亲自动手劳作。那么,二百万管理者,他们将会管理几千万劳动大军。
大华不缺乏劳动力,三韩五十万奴兵正在扶桑岛攻城略地,俘虏的倭人运往其他岛屿作战,不适合作战的都塞给建设兵团。
大华人口粗略计算四千万,大部分基本集中在中原地带,人口相对稀薄。
但是,大华皇帝秦宜手里掌控的建设兵团,奴隶组成的劳动大军足有几千万,你说他有多么富有?哪怕四千万人口不从事农业,光是建设兵团所生产的粮食,也能够养活所有的人。
从地域上将,中原之外几乎都是无人区,都属于建设兵团所有。
在中南半岛,数以千万计的奴隶在劳作,种植稻米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大草原上主要以畜牧为主,为中原提供肉食品。
所以,饥饿已经远离中原,大华帝国百姓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生活。
别看中原刚刚结束战争,与历朝历代不同的是,大华帝国富甲天下,民众衣食无忧。一切源于帝国开疆扩土,掠取他人财富、劳动资源,为中原百姓服务。
有那么多人为大华帝国服务,再不富裕就没有道理了。
大皇帝秦宜野心勃勃,眼光看的更远。。。。。。
skbshge
第301章 曹操求援()
三月,曹操使者满宠来了。
满宠来可不是专门来给秦宜道喜来的,而是来求助的。
原来,曹操占领的地盘与贵霜国相邻,曹操扩充地盘,自然而然惊动敌人,双方交战不可避免。
秦宜给曹操那份欧亚大陆简易图,其实都标注过那个位置有些什么国家,虽不尽翔实,却也能大概能看出来。除了大汉朝,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帝国,也就是罗马帝国。
至于波斯帝国,早就灭亡了。
而在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