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仪活动,难道只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礼品吗?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对礼仪活动对象有真正的内在感情。孔子将这种内在真实的感情叫做“仁”。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表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内涵和礼仪精神,是施礼者、参礼者以及观礼者对于行礼对象的内心真实感受。比如,关于赡养父母,子女同样地给父母饭吃,但如果子女对父母没有必要的、真正的尊敬的情感,没有孝心,那么,赡养父母这种礼仪行为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论语·为政》:“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用孔子这一思路来看,祖先崇拜仪式所表达的,只是基于宇宙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自然的追思缅怀之情。《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礼记·祭统》。意思是说,祭祀“自中出生于心”,强调祭祀必须有内在认识、情感等基础,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之义。
这种具有人文精神的祭祀原则,到后来一直延续下来,也可以说是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我们也可以说,“黄帝”概念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内涵,黄帝陵祭祀也是如此。
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黄帝时代中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比如,从传说看,黄帝时代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养蚕和缫丝,在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兵器;发明了文字,制定了历法和甲子,发展了原始农业,美术、音乐和舞蹈创作也繁荣起来;创制冠冕衣裳,开始设区治民,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推崇黄帝,充分肯定黄帝时代在中华文明开创史上的地位。
从考古成就看,黄帝时代确实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以及原始的理性思维,都从无到有地产生了。我国文明起源与原始农业有密切关系,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遗址的广泛发现告诉人们,距今七、八千年,我国原始农业已有相当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有中华文明的起源。例如,我们看到,在一些仰韶文化遗存中出土了陶纺轮、石纺轮和有孔的小骨针,这说明先民们已开始缝制衣服。他们还知道如何储备粮食(粟)。还可以看到,黄帝时代的先民们创制了一些简单的谷物加工工具,例如把谷物放置在石制的碾磨盘上,然后手拿石棒或石饼反复碾磨,这既可脱去谷物外壳,又能将其磨碎,便于食用。这说明先民们在谋求保护自己的时候,希望通过自身的活动在自然界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这一目标得到实现,便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提高。有了理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又有农耕物质条件的逐渐成熟,这才有中华文明的产生。
我们在祭祀黄帝时,也应该说,祭祀礼仪本身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及参礼者、观礼者对这种人文精神的体验、感受等无形的礼仪,比起有形的礼仪行为活动更加重要。在黄帝陵祭礼中,有形的礼仪,如人们在黄陵县桥山轩辕殿广场的行礼仪式、排列组合、先后程序等;而无形的礼仪,如以黄帝祭祀为契机,反思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增强爱国心和民族凝聚力等。这就意味着,在黄陵祭礼中,要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宣传,尽量体现出黄帝时代文明创造的人文精神;我们施礼的人要用我们的心,用自己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正认识、真实情感来实施礼仪活动;我们参礼的人,也要用我们的心,用自己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来参加礼仪活动;通过这种以真性情为基础的“心祭”,使所有观礼的人,都能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感染。
我们不是古代祖先神的崇拜者。我们祭祀黄帝陵,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中华民族先辈们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因此,我们的祭祀,在形式上也应当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化的。我们祭祀黄帝,不是祭祀鬼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人文精神的陶冶、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民们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21世纪真正实现。
《黄陵文典》是围绕黄帝陵及黄陵县而组织编写的大型文化丛书,共十六卷十六册。由黄帝陵所在地陕西黄陵县来承担这项汇编工作,是恰当的。黄陵县的朋友们组成了编辑班子,严肃认真地进行汇编工作。他们那里有丰富的资料,再加上谨严的工作态度,使汇编工作取得了成果。汇编的部分稿件曾经送给我所在的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专家们审读,他们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还有其他院校的专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黄陵县的朋友们以谦虚的态度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加以吸收,做了多次修改才定稿。我衷心希望此稿出版以后,能够再次得到专家们的指正,以便使书稿质量有更大的提高。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今天,出版《黄陵文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还想着重提出,黄帝陵的整修曾经得到*同志的大力支持,他是黄帝陵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一直关心关于黄帝文化的研究,在我担任黄帝陵基金会会长期间,曾经亲耳听到过瑞环同志关于整修黄帝陵的宝贵建议。《黄陵文典》编成后,又得到瑞环同志的亲笔题词,在此,我们应该向瑞环同志表示深切的感谢。
2008年3月10日
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第一节 黄帝降生的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在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黄帝是少典之子,有熊国君。母亲名附宝,是位圣贤之人。因思念儿子心切,经常求神问卦。有一天在荒郊野外,向苍天祈祷,突然雷鸣闪电,全身麻木,眼花缭乱。从此就身怀有孕了。当时的巫婆也到处奔走相告:“不久这里必有圣人降生!”
果然,附宝怀孕24个月,天空出现五彩祥云,百鸟朝凤,二月二日黄帝在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出生了。从此,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司马迁《史记》上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意思是说,几个月就能说话,长到七八岁时就有大人风度,十二三岁就有大智慧。
黄帝长大成人后,既聪明又有才干。对人和善,处事公平,团结民众。在他十几岁时就被民众推选当了部落酋长。从此,他就带领民众挖洞穴,筑房屋,打鱼狩猎,过着安详的日子。谁知好景不长,神农氏第八代孙榆罔,经常不断前来侵犯黄帝部落。开始,黄帝一再忍让,并多次规劝榆罔。然而,榆罔不听劝阻,反而得寸进尺,认为黄帝软弱可欺,迫使黄帝不得不暂时带领他的民众向北方迁移,开始了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
黄帝每到一个地方,都虚心地向那里的先民学习。他发现别的部落先民发明了舂,可以把谷舂成米,他不只学习,还教民众学会用釜和甑,蒸米饭吃,熬鬻喝。先民们觉得特别好吃、好喝,又很少生疾病,愈加对黄帝爱戴和拥护。此外,黄帝还非常重视选用人才。他在海边打鱼,发现了一位名叫风后的渔民,交谈中发现风后很有安邦治国的才能,知道很多伏羲氏时代教民养民的道理。黄帝就把风后收留在身边,当了他的参臣。不久,又在一次狩猎中,发现一位名叫力牧的人,此人箭法很准,可以说百发百中,箭箭不落空。通过交谈,黄帝还发现力牧很懂得兵法知识,就收留他统帅部落的兵马。黄帝有了这一文一武两个人才,自信心更强了。他们当时虽然过着游牧生活,但愿意跟随黄帝的先民越来越多。从此,黄帝的人口、兵马就一天天壮大,其他部落再也不敢侵犯。
整理:兰草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第二节 天帝下凡()
神话中说黄帝就是天帝。可是天帝为什么不在天宫享清福,为啥要到人间来呢?原来上古的时候,世上的人还没开化,跟山上的鸟兽几乎没多少差别。人们的日子过得很苦,弄不到一点吃的,甚至连衣服也不穿,只把一些草叶树叶串起来围在腰间。仁慈的天帝看到天上这么美好,人间那么凄苦,不由生了怜悯之心。于是他把天上的神仙召集在云烟缭绕的金銮殿,对大家说:“下界的人,饥不饱食,寒不着衣,我心中十分不忍,所以想派一位能臣到下界去,普度众生,教化人民,众位意下如何?”大殿两旁的神仙齐声应道:“好——”“那么,谁愿去呢?”天帝连问两遍,这些神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不表示态度。还是太白星君会说话:“选神下凡,非同小可,一定得选一位德高望重、安邦爱民的神才好。”
北斗星君顺水推舟:“下界的人,心小贪利,为一点小事就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最好选一个熟知征伐的神,才能使天下归一。”
这下众神议论纷纷,这个说要选个有雄才大略的,那个说要选个心慈目明的,议来议去,一致决定选个十全十美的神。
可是,按这么严的标准,选来选去,百神中这个不行,那个也不符合要求,竟挑不出一个能当选的。争论了半天,大家再没啥说了,又唉声叹气起来。
这时候,正好上天向天帝禀报人间情况的下界小神灶火爷,一听天帝说要选神下凡教化人民,高兴地想到:如果下界的人过好了,还怕再饿着我灶火爷?他平时善知人意,嘴儿也甜,现在看到众神都犯了愁,就对天帝说:“我看当今天界十全十美的神,除了圣上您,恐怕再没有第二个了!”
众神一听,茅塞顿开,一齐拜伏在天帝脚下,禀道:“十全十美的神,确实只有圣上您了,只要您亲自走一趟,下界的人一定会永脱苦海。”
本来天帝见众神都不愿到下界去,心中很是不快,现在听了灶火爷和众神的奉承话,不免有点自得,再说自己在天庭也坐腻了,正想到下界走走,众神这样一说,也就答应下来。
这时,紫微星君说:“天帝是一天之尊,怎能随便下界,使天庭空虚,还是让我下去吧!”天帝说:“不用啦,我意已决,这事只有我亲自去才能放心。”于是天帝就下到凡界来了。那个紫微星君听了天帝的话,心中很不服气,就抢在天帝之前,偷偷下凡来了,这就是后来的炎帝。天帝下凡之后,天庭空虚,无帝管理,众神也都不断下到凡界来。
整理:郭诚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第三节 中央天帝()
传说黄帝做部落首领的时候,另有四帝雄踞四方。东有太皞(hào,音同好),因东方属木,色青而称“青帝”;南有炎帝,因南方属火,色赤而称“赤帝”;西有少昊,因西方属金,色白故称“白帝”;北有颛顼(zhuānxū,音同专须),因北方属水,色黑而称黑帝;黄帝居中,属土,色黄故称轩辕黄帝,即中央天帝。
黄帝统治的中部地区,从昆仑山向东经过恒山,是太阳和月亮所照临、江水和汉水所发源的地区,人口众多,五谷丰盛,一直到东方海边的碣石山,一共是12000里,都是他的辖区。
黄帝天性仁慈,不好战伐,修身养性,爱民如子。四方的天帝却视他为眼中钉,就联合起来对付他,常派军队骚扰侵犯黄帝的部落,弄得边城的战士每天连盔甲也不敢解除下来,昼夜巡逻防卫,时间一久,都有点疲惫不堪。黄帝本不愿看到战争与流血,就派使臣向四方游说,希望用自己善良的愿望打动他们,让他们放下屠刀。但四帝还以为黄帝软弱可欺呢,哪里听得进去,更加肆无忌惮地抢掠财物,杀人放火。黄帝对天长叹道:“一个国家君主的地位受到威胁了,百姓也无法安宁。国君如果把国家丢了,他的臣子就要给别国的国君做臣子,这是多么羞辱的事啊!而这一切的根由全在于养虎为患啊!如今,我既然位居众民之上,可四方的强盗偏要轮番不断地侵略我的国土,杀害我的臣民,这种状况怎么可以再容忍继续下去呢?”于是黄帝亲自率领着军士向四方之帝发起了反击,军士们怀着复仇的怒火以一当百,锐不可当,最终灭了四帝,统一了天下。
整理:何炳武刘杰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第四节 八大酋长比武()
轩辕星自来到人间后,人称轩辕氏。由于他才智过人,又处处为百姓着想,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酋长。当时,天下有许多氏族部落,经过比武较量,只剩下八大部落。这八个部落的酋长分别是:轩辕氏、有鸢氏、武豸氏、太乙氏、蜀山氏、白龙氏、空桑氏、大隗氏。这八个部落都吃过孤独生存的苦头,懂得合起来才有力量的道理。经过多次协商之后,一致同意建立个部落联盟。可这部落联盟的盟长又由谁来担任呢?按照惯例,八大酋长要搞一次大比武,谁最后获胜,谁就是部落盟长。
比武场设在具茨山东南一片开阔地上。比武那天,天气很好,前一天还下过场雨,空气显得十分清新。一大早,高举自己部落图腾的民众从四面八方的山路上,一道吆喝,奔驰而来,聚集在高大的祭台前。不一会儿,台下人山人海,八面部落的图腾旗帜在最前边,熊、罴、蛇、鱼、虎、豹、雕、鸢的雄姿在半空中飘动。隶属八个部落的人,成千上万,他们大声呼喊着自己酋长的名字,一个个昂首挺胸,神气活现,显示着自己部落的威风。比武场上的吼声惊天动地,热闹异常。
比武前要搞祭奠仪式。祭司是从这八个部落中推选出来最具有声望的老太婆。她穿着新制作的鹿皮祭服,肩披用血土染成了红色的披肩在呼喊中走上祭台。当她拿着龟壳占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