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猎手-第2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
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左为扌右为合
廾]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
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
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
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
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
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
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
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上为丰刀下为糸]矩之道也。
『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
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上为
丰刀下为糸]矩之道。
『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
之父母。
『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严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
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谬:亻旁]矣。
『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德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
此有用。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14』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
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
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
人。
『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上为艹中为巛下为田]必
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
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
□[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U+5BD5[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
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上为
艹中为巛下为田]害U+7ADD[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
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
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论语
《论语》
原本:
台北:文致出版社,1980。
四书五经,宋元人注,北京:中国书店,1990。
学而第一
『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⒈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⒈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⒈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⒈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⒈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⒈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⒈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⒈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⒈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⒈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⒈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
『⒈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⒈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⒈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⒉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⒉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⒉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
『⒉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⒉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⒉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⒉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⒉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
为孝乎?”
『⒉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⒉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⒉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⒉12』子曰:“君子不器。”
『⒉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⒉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⒉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⒉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⒉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⒉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⒉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
错诸直,则民不服。”
『⒉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⒉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⒉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滴蓿ǎ酰澹?br /》
),其何以行之哉?”
『⒉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
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⒉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⒊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⒊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⒊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⒊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
宁戚。”
『⒊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⒊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
“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⒊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⒊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
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⒊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⒊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⒊11』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
斯乎!”指其掌。
『⒊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⒊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
罪於天,吾所寿也。”
『⒊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⒊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⒊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⒊17』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⒊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⒊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
君以忠。”
『⒊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⒊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
,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⒊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
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⒊23』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