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挺起胸膛站排头 >

第70部分

挺起胸膛站排头-第70部分

小说: 挺起胸膛站排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心疼自己的团长,一次在他转身喝矿泉水时,俺们连长见他不注意赶紧小声的说道:“快,把团长的箩筐藏起来。”

    “我出一份力,大家就少流一把汗。”见找不到自己的箩筐,团长只好又重新拿了一对箩筐用布条做上记号,并严肃的命令道:“这是我的工具,谁也不许动!”

    堰塞湖坝顶上的巨石必须实施爆破,但爆破环境异常复杂。堰塞坝左边是滑坡的山体,右边是破碎的高山,如果预测的安全区域有误,两边的山体随时都有可能崩塌。给我们带来生命危险。

    每次钻孔装药前,团长都要拄着木棍亲自到坝上仔细查看,在大石上划定钻孔点位,然后用小石头在爆破点上简要标明钻孔深度、方向、装药量。

    炸药安装完毕,准备实施爆破时,每次团长都坚持自己亲自担任引爆手。这下战友们死活都是不肯干的。可,团长的态度也是倔强得不容置疑:“我是从炸药堆里‘爬’出来的,爆破怎样避险我比谁都清楚!”

    “轰隆隆……”一声、两声、三声……团长在心里默念着。约5分钟,炮声突然停止。“有一处没有引爆,我去排除他。”团长说完,推开劝阻的战友,爬到硝烟刚刚散尽的现场一处处仔细查寻。找到哑炮后,他蹲在地上小心翼翼的用手轻轻抹去覆盖在上面的泥土,排除哑炮。

    7天7夜后,曾被地方专家预言需要17天才能排除险情的老鹰山堰塞湖,终于在我们全体官兵面前低下了头。

    擂禹路勘察:他两次穿越生死带,用脚板丈量出最佳路线。

    “我当了这么多年工兵,没有什么事情让我犯过愁,但擂禹路的抢通真的让我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团长说道。

    这条路全长63公里,有些路段挂在峭壁上,有些路段又窝在山谷里,地震后都面目全非。沿途,要翻越险象环生的10余座山梁,趟过滚石不断的10余条河谷,期间还夜宿黑熊出没的原始森林。再通过一个叫做‘死亡谷’的路段时,突然遇到余震,滚滚的巨石在团长面前呼啸而过。整整3天3夜,他终于把这条路摸了个透。

    经过我们20多天的昼夜奋战,抢通10余里的公路时,一场持续3天的强降雨,使抢通的多处路段,因山体失稳发生二次塌方,造成河道淤塞,大部分路段被滑坡体、泥石流掩埋。

    抢修受阻,军地双方紧急召开协调会。地方专家在地图上标出一条新的路线,并说这是一条捷径。

    从地图判断,距离是短了,但地貌可能更复杂。“不经实地勘察,什么方案我暂都不能接受!我不能拿官兵们的生命开玩笑!”团长认准‘死理’不放。

    这一次,团长又沿着地方专家指定的路段,毅然踏上新的险途。

    刚刚进入山谷,一行人就遇到一阵四五级山风。碎石从峭壁上像打雷一样‘哗啦哗啦’往下掉,搅起阵阵烟尘。

    “快往后撤!”团长眼疾手快,拉住前面的工程师冯工和报道员马庆昆,迅速后退七八米。只听前方‘轰’的一声巨响,一块数十吨重的巨石从悬崖上脱落,正好砸在几秒钟前大家走过的地方。

    趟过‘虎口’,又遇陡坡。过去修在山腰上的路,已随山体滑入山谷,人也要从谷底爬上去。一名年轻力壮的战友先攀上去,找到一颗坚固的树放下绳索,形成一条临时‘索道’。

    爬上山顶后,团长才清楚的看到:脚下的位置,距离出发地只有600米!而这600迷路,大家整整爬了两个小时。

    8小时后,大家又被眼前一处200多米宽的堰塞湖拦住去路。两名水性好的战友立即游了过去,扎起竹筏,把探路的队友们一个个拉过湖……

    团长带领探路小组经过22小时实地徒步勘察,得出结论:新的路线抢通难度更大,还是按原路线抢通更为快捷!他把情况详细报告后,前线指挥部首长拍板:按你的意思执行!

    进入盛夏,在北川抗震救灾中工程量最大、风险最大、难度最大的这条乡村公路抢通现场,每天都能看到团长忙碌的身影。

    为了尽早抢通这条事关6万多群众生产生活的希望之路、幸福之路,我们团长至始至终战斗在最前沿,用果敢和智慧带领官兵,誓死为北川人民灾后重建献上一条通途! 

第一百一十四章: 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命() 
第一百一十四章: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命

    历史似乎注定了这是一个不平静的5月,汶川!地震!8。0级!这些字眼频繁地出现在各大网站、报纸、电视、广播中,我的心情也随着不断更新的灾情报道而愈加沉重。

    参加过抗震救灾,就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命,就真切的感受到了生的艰难和死的容易,就明白生命真是一种责任。就懂了爱和生命,不再为失去某种东西而悲伤难过,彻悟般明白,这个世界上物质终会消失,也不会终生为谁所有,无论什么物质在谁的手中只是一个过客。

    永安镇宿营地旁的稻子熟了,田间泛黄的叶丛中,挂满了一串串金黄色的麦穗。驻足稻田边,再回望,一遍遍悠长的回味,仿佛暖流涌遍全身。

    稻田里的秧苗是我们刚从北川县搬过来时插下的,也就是从那时起,便和乡亲们一道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灾后重建之路。转眼间,夏去秋来,这已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穿梭于永安镇与擂鼓镇苏保小学宿营地,路行两旁,乡亲们恢复了往日平静的生活,原先沿路两旁密密麻麻的帐篷群已不见了踪影,街道小区,熙攘的人群笑语欢声,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

    悲痛过去,总要坚强的站起来。在这条路上来回走得久了,会结识一些人。柳林村的蓝大爷,正忙着挑砖块拌泥浆。地震中蓝大爷失去了半辈子盖起来的房子,现在,自己拿出点积蓄,国家补给两万元。蓝大爷高兴的说,过不了多久,他们一家就要从活动板房里搬出来,喜迁自家的二层小楼。

    了从擂鼓镇步行在去苏保小学的山间小道,沿途山坡上的庄稼地一片片金黄。稻田里金黄的麦穗,淡绿泛黄的玉米地,将山野装扮得十分美丽,一阵阵微风吹过,挂满枝头的果实迎风招展。

    路上,遇见相识的张伯,他驾驶着自家的农用车正往山里桥楼村赶。见者我们,张伯坚持要载我们一程。农用车里堆满了大个大个的玉米棒子,张伯一边开车,一边告诉我们说:“地震过后,家里的玉米长势不错。今年丰收粮食增产了千把斤。”

    张伯的一番话,不禁使得我想起前些天看过的纪实片。为纪念汶川地震,四川电视台特备推出等三集纪实片。纪实片里,按时间顺序,‘5。12’大地震清晰而模糊的画面滚动地播放着,不时将我心里揪紧,但最后一组数据,却让我为之欣慰。调查显示,四川省小春粮食总产量可比去年增产1亿斤,大春作物也有望增产获丰收。

    年高70岁的刘大爷是在一个丰收的傍晚来到苏保小学宿营地,他家就在离宿营地不远的桥楼村,刘大爷在地震中失去了老伴。白发苍苍的刘大爷,一手牵着小孙子,一手提着塑料口袋,袋子里装满着淘净煮了的花生。刘大爷说,家里的花生刚采摘了好几百斤,专门送一点一点让大家尝尝,要不是你们把路给修通了,乡亲们又要过旧社会的生活。品尝着饱满的花生,战友们咀嚼得格外香甜。

    一路走来,一路回望,想起自己见着的这些,我忽然感到,在我们苏保小学宿营地,向坚强的灾区人民学习,鲜红的标语今天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在灾区很多地方,我无数次地见着这条标语,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激动过,凝视着它,仿佛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大灾过后粮食有增收,为了走出困境,我不知道乡亲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那些个痛失亲人、房屋倒塌的人们,又不知道用了多大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才有了今年的丰收。

    凝望明净的天空,想起一路上遇到的人,想起乡亲们那些个催人奋进的事。我想,我们所有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与遇到这样或那样糟糕的烦恼或痛苦,但让我们永远不要在困难面前和暂时的困境中折腰。

    如今,我们仍然奋战在公路抢修抢建中,吃工地餐,住潮湿的帐篷,穿满身泥巴的迷彩服,虽然条件有些艰苦,但心中,总是充满别样的温情。那些悲悯的泪,真诚的话,关切的眼神,感人的举动,无一不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坚守奋战,让灾区人民重拾幸福的一汩力量源泉。

    金色的回望,回望的是感动,感动的背后是力量。

    7月22日,星期二,晴。

    背上来时的迷彩行囊和被装,踏着我们抢通的道路,清整的街道,望着眼前晃过的一张张笑意莹然的脸庞,心里有一种及依依不舍又心满意足的感觉。悄悄的我们走了,正如我们来时那样,不带走一片云彩。没有锣鼓喧天的欢送队伍,没有惆怅满怀的望眼欲穿,更没有人头攒动的依依惜别。

    在部队军用大巴车的驱动中,时间过得是那么快,还没有看够眼前的道路风景,眨眼间就把我们送到了绵阳火车站。狼日的,为什么在抗震救援和灾后重建你走得是那样的缓慢,要是当时你也能开得这么快,应该还有更多伤员会得救,那条擂禹路应该早就贯通了。

    相比和那些胸带红花,被群众们敲锣打鼓送走的战友们,我们多少有些不甘心,因为修建的那条擂禹路只要再给我们一天的时间,我们就能修建过对面的元西村了。

    空荡荡的火车站,我们背着行囊列队悄悄的等着返程的列车,候车的帐篷里一群孩子看着穿枫叶迷彩军装的我们,兴奋的呀呀的叫了起来,并毫无顾忌的在我们队伍中穿梭着来回嬉戏。看那样子是想和我们亲密的交流一番,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式。

    就在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嬉戏穿梭在我们队伍间的时候,就听一个妇人的声音喊道:“宝宝,回来,别打扰解放军叔叔们。”

    本以为孩子会乖乖的听话回去。哪知,为首的一个大概的孩子回答道:“才不呢?老师说过,解放军叔叔是我们的保护神。”说完,几名小孩子试着大着胆子进一步的牵起我们粗糙的手摇晃追逐起来。

    15时35分,我们悄悄的登山了返程列车,一如我们悄悄的来时一样。走了,在一个没有伤痕累累的车站。

    说来奇怪,这火车,是那样不愿发动。但,我记得车站每一个角落的地砖的图案,天花板的色彩,栏杆的形状。却是不记得我们为何在这车站上了车。

    返程的列车上,当列车员们知道我们是抗震救灾的战士后,无不崇敬的问道:“你们这么辛苦的在地震灾区救援了这么多天,走的时候是不是很多人依依不舍呀!”

    “我们是悄悄的走的,走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我们回答道。

    听了我们回答,列车员很严肃的像是替灾区的老乡们回答道:“放心吧,你们已经被当地的老乡们记在了心里。”

    这是一个悲伤的季节,也是个成长的季节,收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该收获什么?凭谁寄托我的忧思,四川抗震救灾之行,将赋予我怎样的人生顿悟?丰富我的回忆?

    忘不了炎炎烈日下,在这老鹰岩下曾静挥舞搞头的我们,艰难的挖着坚硬无比的顽石,汗水在我们屈伸之间顺着脸颊滴落在石缝中,如火的骄阳炙烤着我们,这种炎热在平时是如何也领略不到了的,特别是中午的太阳更毒辣,真的就像火烤一般,晒得我的皮肤又红又痛,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灾区人的磨难此时需要我们扛起,让自己更加坚强,我们一次次的举起手中镐狠狠地把脚底下坚硬石头砸碎,砸烂,好像要把灾区人民失去的一切都统统的从石头间刨出来。

    我们不希望被谁记住,只希望灾区的老乡们能过得更好,更加幸福美满

    曾经稚嫩的面容已变得刚毅,汗水和泥巴掩不住钢铁般的意志。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候,年轻的我们站了出来,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的希望,扛起了受灾同胞的信心。多少人,握着我们血肉模糊的双手感激不尽;多少人,对着我们竖起大拇指久久不愿放下。。。。。。

    昨天,我们还未穿上军装前还是父母怀里娇宠的孩子。然而,当汶川大地震来袭时,我们仿佛一夜间长大,没有任何犹豫,以最快的速度挺进生死战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荣誉与责任。

    在过去半年抗震救灾的岁月里,那些事事非非的往事,如梦如烟,都将随着2008的离去

    而烟消云散。然而,常常萦绕在我心中的却是那抗震救灾,因为它给我留下了令人难以磨灭的的记忆。每当想起这些,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想抒发的情感与冲动,今天我用文字记下那些逝去的往事,就是想让它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抗震救灾的故事,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面对苦难和悲伤,我们一样热爱生命,一样深深眷念着这个世界,因为有悲伤他们追求完美,因为有苦难我们才更加珍惜有限的年华,欢愉和满足是一种境界,悲伤和苦难也是一种境界。

    我想好了,明年我复员时,一定要跪在连队门口磕三个响头,感谢他把我变成男子汉。更感谢因为参加抗震救灾,这些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飞翔已成一种思念,谁也不会明白我们为什么义无反顾,更不明白我们匆匆留下遗书。但我们知道在某个夜晚或黎明你一定会感受这些离别辞是怎样的洁净而优美;今生我会永远的记住这个春天,并将它永久的珍藏。

    (全书完)
://190147 。
手机阅读请点击://19014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