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乱世扬明 >

第410部分

乱世扬明-第410部分

小说: 乱世扬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没有吭声的黄汉生问道:“将军,难道清军南下杀多少人也能推算出来?几千万,这是多少,属下不太明白。”在军校学到的粗浅算术,只能计算到百、千、万,百万甚至千万的单位,已经超出了黄汉生的理解范围。

    夏天南自然不会说,这不是推算,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根据史学家的测算,算上隐匿的人口,明末总人口接近两亿,而清朝初年的人口统计只有一亿左右,也就是说,清军入关导致人口减少的数目至少在四千万到五千万左右。清初整个中国南北皆成废墟,直隶“一望极目,田地荒凉”,河南“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四川更是“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顺治二年的御史称:“比年以来,烽烟不靖,赤地千里,由畿南以及山东,比比皆然”,可见当时战乱后的华夏大地凋零到了何种地步。

    “汉生啊,我这么给你解释:咱们大明现在有一万万人,而以清军胡乱杀人的尿性,他们如果入关,这个数目得拦腰减半,大明的总人口得少一半。”夏天南做了个拦腰劈砍的手势。

    众人沉默了。夏天南历来料事如神,他说的话所有人都不怀疑,一听到清军入关能让大明人口锐减一半,这份沉重感压得众人都喘不过气来。

    司马德打破了寂静:“所以老天降下将军这等圣人,挽救大明于水火,剿灭流寇、驱逐鞑子的重任,除了将军和咱们琼海军,舍我其谁?”

    众人的情绪高涨起来,举起了拳头喊道:

    “舍我其谁!”

    “誓死追随将军,挽救大明苍生!”

第六百八十四章 宋献策与檄文() 
崇祯九年腊月二十日,大顺军击溃了保定总兵刘国柱的人马后,顺利地推进到了昌平,离京城只有一天的行程,大明的首都,离李自成只有一步之遥了。昌平只是一个小城,兵力不多,怎么挡得住几十万大军,大顺军毫不费力就攻下了城池,从知州到同知、判官全部沦为阶下囚,无一幸免。

    为了给大军开路,李自成派了先头部队先走一步,扫荡官兵,而主力部队则留在昌平休整一晚。自从经过了刘宗敏的教训后,他不敢再大意,把先头部队的人数增加到八万,由老营大将刘芳亮率领。至于头号大将刘宗敏,则被他留了下来,因为他还有重要的事情要交给其做。

    昌平州衙还比较宽敞,被作为李自成的临时驻地。刘宗敏驻在昌平总兵的镇台衙门,郝摇旗驻在学宫,田见秀、高一功、李过等人分别挤在别处衙门和民宅,而其他部队都分驻兵营,又在空地上搭起了许多帐篷。晚饭以后,李自成同刘宗敏稍谈数语,便命分头传知各营大将,来昌平衙门商议要事。

    自从大顺军从河南北上以来,在行军途中已经开过多次会议。而现在大军已经到了京师附近,要商议些什么,众人隐约都猜到了几分,不由得暗自激动,盘算着自己的从龙之功能带来多少荣华富贵。

    果然,李自成喜气洋洋地宣布:“先宣布一个决定:京城就在眼前,改朝换代就在转瞬之间,额决定,从奉天倡义大元帅改称新顺王,等进了京城后,就逼崇祯禅位,顺理成章称帝。”

    众人欢呼雀跃:“大王圣明,早该如此。”既然称王了,那就离称帝只差一步之遥,众人也能水涨船高,鸡犬升天了。

    刘宗敏清了清嗓子,得意地说:“顺王说了,今晚大伙好好议议,到了京城后他老人家在城外将驻跸何处,破城后从何处入北京内城,又由何处进入皇城与紫禁城,进入紫禁城以后将居住何宫,这些问题,要在今晚议个明白,以免临时慌张,手忙脚乱,失了体面。”

    众人兴奋不已,议论纷纷,可是却拿不出可行的方案。他们都是泥腿子出身,连皇宫门朝哪边都不知道,又如何懂这些弯弯绕绕。还是刘黑子提议:“顺王可以参照我家将军的路线,直接由南面永定门入城,然后从正阳门取道承天门,直接杀入皇城。至于进入紫禁城后居住何处,这个就得看顺王自己的意思了。”

    李自成按捺住心中的喜悦,问道:“额常听人说乾清宫之名,究竞在紫禁城什么地方?这皇宫可是很大?”

    其他人自然答不上来,刘黑子谨慎地回答:“紫禁城中,宫殿甚多,外人很难详知。不如把本地的官员找来询问。昌平离京城这么近,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

    “有道理。”李自成吩咐下去,“把昌平知州带来。”

    昌平知州战战兢兢地来到了衙门,得知不是要杀自己,而是打听紫禁城的情况,并且要选居住的地方,暗自松了一口气,回答:“禀闯王……”

    刘宗敏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叫顺王,早不叫闯王了。之前是奉天倡义大元帅,现在是新顺王。”

    知州心中鄙夷了一番,几个泥腿子,打了几个胜仗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又是大元帅,又是称王,过几日怕是要自立为帝吧。不过表面上不敢露出丝毫异样,毕恭毕敬地回答:“是是,下官知错。禀顺王,下官就任昌平知州之前,先为工部主事,对皇宫內苑的布局略知一二。今上召对臣子,或为平台,或为文华殿,或为乾清宫,而以乾清宫最多。紫禁城中宫殿建置,分为前朝后宫,这是就中间主要布局而言。所谓前朝,是指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而言,统称为三大殿。后宫乾清、坤宁二宫之间,有一殿,名曰交泰殿,取乾坤交泰之义。顺王进入紫禁城之后,如果能从当今圣上手中继承大统,当然应居住乾清宫中,处理国事。明朝自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至今二百二十余年,只有正德与嘉靖二帝,不理朝政,不喜欢居住乾清宫,不足为训。顺王应运而兴,以水德代火德(注1)而主天下,不住在乾清宫何以表大顺得天下之正?”

    “乾清宫?”李自成点了点头,他听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宫殿,心中有种莫名的向往,“言之有理。各位兄弟,你们觉得如何?”

    其余将领大多字都不识几个,又哪里知道这些讲究,当下胡乱应道:“甚好,便选乾清宫。”

    刘宗敏提议:“顺王,既然要夺崇祯老儿的帝位,总得讲究个名正言顺。额看别人造反都弄个文绉绉的文章公布天下,叫甚么檄文,咱们也得弄个……”

    李自成连连点头:“宗敏深得我心,凡是都考虑周全。只是这里的兄弟都没念过书,又如何写得来?”

    刘宗敏得意洋洋地笑道:“这些大老粗自然不行,额早就准备好了。昨日有个读书人来投军,还自告奋勇愿为顺王撰写檄文,额便把他留下了。如今檄文已经写好,不如叫他上来,念给顺王听?”

    “甚好。咱们大顺会武的不少,能文的可没几个,有读书人来投军,得好生对待,不可怠慢。”李自成很是高兴,顺口问:“对了,这人叫甚?”

    “姓宋,名献策。”

    刘黑子听了,大吃一惊。宋献策和牛金星、李岩三个人,正是将军再三叮嘱他要暗中除掉的对象。牛金星已经在洛阳沉河了,却没想到这宋献策无声无息通过刘宗敏的路子进入了大顺军,还出现在了李自成的视野中。这人曝光了,就不好下手了。

    一名个子矮小的中年文人进了衙门,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宋献策,见过顺王。”

    ————————————————

    注1:以水德代火德——适应古人大一统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成熟,在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际,产生了以五行生克解释朝代嬗递的道理,称为“五德终始”。所谓“应运而兴”,就是五行之运。

第六百八十五章 奇兵吴三桂() 
李自成见到宋献策之后,吃了一惊。

    为何吃惊呢,原来这位宋献策个子矮小,比寻常成年男子要矮一个头,偏偏还留了长胡须垂到了胸腹处,越发显得矮挫,形象实在不怎么样。

    看了他的模样,李自成有些不喜,只是碍于刘宗敏的情面,不在脸上显现出来,只是淡淡地说:“既然宗敏大力推荐,先生才学自然是不用说的,读书人理应优待,看座。”却闭口不提檄文一事。

    宋献策是个术士,长期云游四方,为人占卜吉凶祸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跑江湖的。这样的人,阅人无数,自然看得出李自成的心思,当下淡淡一笑,拱手行礼,说道:“山人(注1)听刘将军说,适才顺王召集众人议事,第一件事便是入京之后驻跸何处宫殿,而昌平知州推荐的是乾清宫,窃以为不妥!”

    昌平知州闻言有些忿忿,好歹我也是朝廷命官,曾经在工部干过,对紫禁城的了解胜过在场所有人,自然也包括你这个江湖术士。只是他尚为阶下之囚,还未曾投效,身份尴尬,不好明着反驳。

    李自成也有些不解,问道:“先生何出此言?额觉得知州说得很有道理啊。”

    宋献策不慌不忙地回答:“易经上说‘大哉乾元’,又说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后。故明朝修建皇宫,皇帝所居之宫取名为乾清宫,皇后所居取名为坤宁宫。‘清’与‘宁’均是平安亨通之义,故两宫之间为交泰殿,盖取易经泰卦之义,象曰:‘天地交,泰。’从这一点来看,驻跸乾清宫的提议颇合正理。”

    昌平知州有些洋洋得意,连你也这么说,那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倒看你如何自圆其说。

    宋献策话锋一转:“然而,以山人看来,崇祯虽有亡国之君之象,然与历代亡国之君不同。崇祯性情刚烈,人所尽知。城破之时,山人料定他既不肯投降,也不愿被俘受辱,必将自尽于乾清宫中,或自缢,或服毒,或自焚,甚至他会将后妃们都召到乾清宫中,一起死于火中,轰轰烈烈殉国。所以请顺王考虑另一座宫殿为驻跸之处,方免临时忙乱。”

    众人大感意外,居然是从当今皇帝的性格着手分析,而不是读书人那些弯弯绕绕。不过细想起来,颇有道理,崇祯性情刚烈也不是什么秘密,朝野上下都知道,这一番推理,倒是很附和他的性子。

    刘宗敏一拍大腿:“额说甚来着,顺王,这宋献策肚里有货吧?”

    李自成也来了兴趣,追问道:“那依先生所言,该驻跸何处?”

    宋献策回答:“知州大人也说过,崇祯皇帝除参与早朝之外,又数蒙召对,或在平台,或在文华殿。文华殿为紫禁城内一处重要宫殿,在左顺门之东,东华门内不远。这文华殿”

    李自成点头:“这文华殿很有名气,孤也常听人说起。你说下去,说下去。”

    宋献策接着说:“文华殿建于永乐年间,原来不常临御。嘉靖践祚,将文华殿重新修建,换成黄瓦,此后为春秋经筵所在地,也往往在此处召见大臣。而且文华殿与内阁很近。内阁在午门内向东拐,是从文渊阁划出来的几间房屋,为辅臣们值班之地。倘若顺王称帝,以文华殿为宫中临时驻跸之处,则内阁可以说近在咫尺。故山人冒昧建议,请顺王进紫禁城后驻跸文华殿,不必考虑其他。”

    李自成听他说得头头是道,心里已经接受了这个提议,便环顾左右:“诸位对宋先生的提议有何意见?”

    一干将领都是大老粗,自然也提不出更好的建议,纷纷附和:“甚好,便挑文华殿便是。”

    一番答对后,李自成对宋献策的印象有了改观,便问道:“听说先生早就替额拟好了檄文,愿闻其详。”

    宋献策从怀中摸出一个卷轴,却不打开,一字一句朗诵出来。

    “大顺倡义提营首总将军为奉命征讨事:自古帝王兴废,民兆于心。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诞我顺王,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渡河南而削平豫楚,入关西而席卷三秦。安官抚民,设将防边,大业已定。止有晋燕,久困汤火,不忍坐视,故特遣本首总,于本月二十日,自昌平领大兵二十万,分路进兵为前锋。我主亲提兵百万于后,所过秋毫无犯。我为先牌渝文武官等,审时度势,献城纳印,早图爵禄。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且保各处生灵。如官民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李自成击掌叫好:“好一个义旗一举,海宇归心。这提营首总将军代本王征讨,理当由宗敏当此大任。”

    刘宗敏大喜过望,他引荐宋献策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借这个檄文拿下这个代顺王征讨皇帝的提营首总将军,既可以捞取战功,也能获得足够的政治资本,在即将到来的改朝换代中获得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果然投其所好之后,对檄文很满意的李自成不出意外地将这个重要位置给了他。

    大顺军中一片喜气洋洋,而相隔不到百里的紫禁城中却是愁云惨淡。

    乾清宫中,崇祯压抑住心中的愤懑,问杨嗣昌:“闯贼已经到了昌平,一路上无人可挡,你把希望寄托在琼海军身上,只怕所托非人,难不成朕就这么轻易的做了亡国之君不成?”

    杨嗣昌的头发白了不少,闻言回答:“陛下,臣怎么可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夏天南这等无君无父之人身上?其实解救京城之困,另有一支奇兵可用。”

    “谁?”

    “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

    ————————————————————————

    注1:山人,一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谦称;还有以易经、卜卦、八卦、风水、数理、五行算命为职业的人,也称“山人”。宋献策是算卦为生,取义后者。

第六百八十六章 提前出炉的平西伯() 
如果不是夏天南的崛起,吴三桂的晋升速度在整个大明都称得上佼佼者。他参与山东平叛时才20岁,已经凭借战功升任游击,短短几年功夫,又接连被擢为前锋右营参将、前锋右营副总兵,并于崇祯八年经辽东巡抚方一藻、御马监太监高起潜,报请朝廷批准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只是在夏天南的衬托下,吴三桂的光芒显得有些黯淡无光——前者在五六年的时间里,从一介白丁一跃成为平南侯、左都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