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

第270部分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270部分

小说: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摇⒅行舜竺鳎咳站ぞひ狄担桓矣幸豢掏道粒斓莱昵冢沼诘鹊搅苏庖惶臁!�

    他兴奋地来回踱步:“斩首两千级!这是朕即位以来从未有过之大捷,朕要昭告天下!让天下臣民知道,朕是能够中兴大明的!”

    一旁的王承恩也喜极而泣:“陛下日夜操劳,终有拨云见日的这一天!有一场这样的大捷,陛下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否则继续操劳下去,陛下的龙体”

    崇祯打断了他:“王伴伴,这么欢喜的时候,干吗老提扫兴的事情?”

    王承恩伸手擦拭眼角的泪水,然后轻轻打了一下脸颊,说道:“是是是,奴婢说错话了,自己掌嘴。”

    崇祯转头兴奋地问杨嗣昌:“刘烨屡次给朕送来惊喜,真是一名福将,朕是否该赏赐他?”

    杨嗣昌适时泼了冷水:“按常理,陛下确实应该封赏。不过,刘烨的地位越高、权柄越重,陛下就越要小心,这种张扬跋扈、目无朝廷的狂徒,将来可能会成尾大不掉之势,动摇江山社稷,其危害犹胜建奴、流寇!”

    崇祯立刻冷静下来,追问道:“文弱何出此言?”

    杨嗣昌顺势就把之前发生在兵部的事情掐头去尾,修饰一番后告知了崇祯。

    “来龙去脉就是如此。陛下,一个小小的把总就敢硬顶职方司的主事,就连臣到了现场也无法制止,等到其千总赶到后,更是摆出火并的架势,对兵部、京营都不放在眼里,可见刘烨的嚣张跋扈已经深入骨髓,上行下效,其手下耳濡目染,才会如此做。一支军队的武将连兵部都不放在眼里,臣简直闻所未闻,对兵部不敬,就是朝廷不敬,更是对陛下不敬,这样无君无父的狂徒,谁知道会不会变成本朝的安禄山?”

    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他与史思明的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把刘烨比作安禄山,可谓诛心之言。

    “还有这么回事?”崇祯闻言迟疑起来。琼海军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是大明首屈一指的强军,可是事实如果真像杨嗣昌所说,整件事情就要仔细考虑考虑了。

    杨嗣昌见崇祯有些犹豫,趁热打铁:“听闻琼海镇在南京之时,还曾经与南京的神机营打了一场?这样无君无父的人,今日能打南京神机营,明日就可以打京师的京营。今日臣亲眼所见,慑于琼海镇的凶名,京营的人马到达后,畏手畏脚,连驱散对方都不敢,可想而知,倘若有朝一日刘烨真的在京师行大逆不道之事,京营十数万人恐怕敢应战者寥寥无几”

    一番话顿时勾勒出了一个跋扈、残暴、心怀叵测的佞臣形象,原本满心欢喜想要给琼海镇和刘烨封赏的崇祯马上改变了想法,他目光炯炯地问:“文弱此言,可否出自公心?”

    杨嗣昌一听,当即跪下,“臣可对天起誓,与琼海镇之前从未打过交道,也没有任何过节,这番话发自肺腑,完全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

    因为欣赏杨嗣昌的才华,对于他的政治生涯,崇祯是非常了解的,每个任命都是他亲手安排的,确实和地处南疆的琼海镇没有交集,自然也谈不上有过节。既然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那么他的观点是值得相信的。

    崇祯亲手把杨嗣昌扶起来,安抚道:“文弱的人品,朕是信得过的。既然如此,此事该如何处置?”

    杨嗣昌建议:“大捷是陛下励精图治的成果,不能埋没,应该昭告天下,但对于琼海镇,含糊带过即可”

    崇祯踌躇道:“可是仗毕竟是琼海镇打的,只字不提,会不会让人觉得朕刻薄寡闻?”

    “陛下可将刘烨爵位升为平南侯,让他得个虚名,就不会计较这些了,天下人自然也不会觉得陛下亏待了有功之臣,对于陛下而言,也是惠而不费之事。”杨嗣昌说,“对于这种军头,既要许之以利,又要小心防备,才能拿捏得住。”

第601章 阴谋() 
崇祯觉得有理,当下连连点头,叹道:“朕就是需要文弱这样的能臣助一臂之力,否则北有祖大寿之流、南有刘烨,拥兵自重,张扬跋扈,朕拿他们头疼的很。”虽然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刘烨从伯爵升为侯爵,不符合崇祯抠门的性格,但是两千余鞑子首级的赫赫战功,不给些像样的封赏,确实也说不过去,难堵天下人悠悠之口。反正刘烨已经是平南伯了,封侯也无妨,反正不给他实权,不让他有增强实力的机会就是。

    杨嗣昌趁机继续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臣提议征收练饷和剿饷,增兵十二万。只要陛下掌握了足够的兵力,不必把希望都寄托在祖大寿、刘烨之流身上,让他们没有了和朝廷讨价划价的本钱,然后在粮饷上卡脖子,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崇祯苍白的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有了你这番话,朕心里就踏实了。”

    杨嗣昌话题一转:“陛下,琼海镇负责押运首级的武将说,刘烨欲率军在天津拦截奴酋阿巴泰,但苦于一支孤军势单力薄,想要兵部调动天津一带的兵马助其一臂之力。这些话,碰巧被温首辅听去了,瞒是瞒不住了,明日朝堂之上,可能会讨论此事,陛下对此事意下如何?”

    崇祯想了想:“既然他要打阿巴泰,那就随他打啊,要调兵增援,那就调啊!如果能重创建奴,甚至阵斩一个贝勒,那可是数十年从未有过之大捷,把这两千余首级都给比下去了”

    杨嗣昌叹道:“陛下,阿巴泰不过是建奴一名闲散贝勒,地位远低于多尔衮兄弟、代善等人,就算能斩杀此人,对建奴而言,并未伤筋动骨,却有可能激怒建奴,让伪汗皇太极有了最好的借口大举入寇,让大明陷入腹背受敌之困境,得不偿失啊!”

    崇祯皱眉道:“此话怎讲?”

    “陛下明见:建奴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皇太极即位后,先后罢黜莽古尔泰、圈禁阿敏,以巩固汗位,可仍有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兄弟对汗位虎视眈眈,据说阿巴泰也是颇有怨言。正是有了争权夺利的牵制,皇太极才无法全心全意南下对付我大明,若是阵斩阿巴泰,岂不是给皇太极铲除了一个对头?届时皇太极以复仇为名,大举南下,多尔衮等人亦无法反对,同时洪承畴、卢象升诸路兵马都在陕北无法抽身,则辽东危矣、大明危矣!”

    崇祯一惊:“若非文弱提醒,朕险些铸成大错!既然如此,那该如何做?朕总不能下令让琼海镇放过阿巴泰吧?”

    杨嗣昌低声说:“很简单,一个字:拖!只要刘烨没有帮手,天津卫不供给粮草,阿巴泰便能摆脱拦截,扬长而去。这样一来,陛下不必背负骂名,还可以追究刘烨贻误战机的过错。”

    “那放阿巴泰北归,岂不是让阿济格如虎添翼,北直隶狼烟四起、生灵涂炭,岂不成了朕的罪过?”崇祯有些踌躇。

    杨嗣昌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一将功成万骨枯,陛下要成就一番伟业,些许牺牲是难免的。臣已经写信送往辽东,方一藻收到信后就会派人赶赴盛京与皇太极密谈,只要议和能够成功,北方平定,腾出手来剿灭流寇,除掉心腹之患,一切都是值得的。”

    崇祯陷入了沉默,昏暗的烛光照在他脸上,忽明忽暗,看不出喜怒哀乐。一旁的王承恩把这番对话全都听在耳中,眼中露出一丝不忍,暗中摇了摇头。他觉得这位杨大人的主意对百姓太过残忍,心中不以为然,但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不能干涉朝政,除非皇帝主动问他,才可以说两句自己的看法,眼下这样的状况,他是没法插嘴的。

    良久,崇祯开口道:“便依卿所言!”

    当夜,十余骑从崇文门出城,连夜往天津卫方向疾驰而去。

    天津卫。

    秦天按照刘烨的吩咐,带人寻找潘达,可是找了一天一夜,把天津三卫都找遍了,也不见潘达的下落。

    刘烨得知这个消息时,恨恨地说:“这厮是故意躲起来了。算了,没空跟他玩捉迷藏,做咱们的正事要紧。算算时间,阿巴泰这会只怕已经过了沧州,快到天津的地界了,安排部队准备拦截,等兵部的调令一到,就把天津、保定一带的兵马都动员起来,布下天罗地网,让阿巴泰插翅也难飞。”

    秦天问:“那粮草不要了?”

    “咱们的粮草目前还能支撑,先打完阿巴泰再说吧。等有了阿巴泰的首级在手,我就算把天津卫的粮仓砸开,也无人敢聒噪,粮草不会是问题。”

    天津卫城南的一个民宅里,潘达正满头大汗地扇扇子,大碗喝着茶。

    自从知道刘烨与温体仁的关系,他决定不给刘烨一粒粮食,但又不敢正面作对,便想到了这一招。为了避开琼海军的搜寻,他躲到了一个手下的家里,已经是第二天了。因为怕走漏风声,家中姬妾一个都不敢带来,没人服侍的日子让他很不习惯,心中对刘烨的怨恨又增添了几分。

    第二日傍晚,一名手下照过来,报告了一个消息:“大人,京城来人了,说要让你回衙门听令。”

    “京城?”潘达有些疑惑,“老子都被发配到天津卫了,往日称兄道弟的人一个个不见人影,还有谁记得我?”

    话虽这么说,他对回到京城的权力圈子还怀着一丝侥幸心理,不愿错过任何机会,问道:“来的是什么人,是好事还是坏事?”

    “听他们说,是兵部的人,说是要机密要事,必须告知大人,不能由旁人传话。现在在衙门等着呢。”

    居然是兵部来人,而且安排得这么神神秘秘,一下子勾起了潘达的好奇心。他想了想,吩咐道:“你赶紧回衙门,就说我在天津三卫点检兵马、清查空饷,让他们等等。天黑之后,我从衙门后门回去。”

    手下答应了正要走,潘达又补了一句:“不能怠慢了,好吃好喝伺候着。”

    “小的明白了。”

第602章 求援()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亮起了灯火。

    潘达在夜色的掩护下,溜出了这座民宅,抄小路回兵备道衙门,以免被琼海军的人撞上。

    进了衙门之后,潘达躲在角落,远远看到花厅灯火通明,两个武官打扮的人坐在那里,有一口没一口地喝茶,旁边有衙门的小吏站着伺候。

    不是说兵部来人吗,怎么会是两个武官,不会是琼海军找不到人,用这一招来诈自己吧?潘达眼珠转了转,心中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露面。

    这时,其中一个武官不耐烦地站了起来,用力一拍桌子,喝道:“怎么回事?说什么点检兵马,都几个时辰了,还不见人影?现在都是晚上了,黑灯瞎火的,看都看不见,他点检个屁啊!”

    旁边的小吏赔笑道:“大人息怒,马上就会回来了。”

    潘达眼神不错,一眼就看到这人腰间的佩刀不是寻常的腰刀,而是绣春刀。

    居然是锦衣卫!那就不可能是琼海军的人了,潘达连忙一溜小跑进了花厅,拱手作揖:“劳烦二位久等,失礼失礼!”

    发火的那个锦衣卫盯着他:“你就是天津卫兵备道潘达?咱们锦衣卫日夜兼程赶来传话,你居然敢怠慢,怕是吃了雄心豹子胆吧?”

    潘达赔笑道:“不敢不敢,白天有公务在身,耽误了点时间,请二位莫怪”

    坐着不动的另一名锦衣卫冷冷一笑:“官面上的事,大家心里都清楚,什么公务在身,不过是托辞罢了。你怠慢我们先不计较,这次要传的话和宫里有关,耽误了事情,你一个小小的兵备道,担待不起!”

    潘达一惊,和宫里有关!他隐约觉得这次的事非同小可,或许是自己重返京城的机会也不一定,连忙说道:“下官绝没有这个胆量怠慢二位,更不敢耽误上面交代的事情,请二位明察。”

    一边说,一边冲小吏使眼色,小吏会意,退了下去,过了一会又转回来,手里多了个包裹。

    潘达把包裹递了过去,赔笑道:“二位奔波辛苦,这是下官的一点心意,请勿推辞。”

    见潘达放低姿态,自称下官,还拿出了银子孝敬,两个锦衣卫很受用,对视一眼,一人把包裹收下来,另一人拿出一封信递给潘达,说道:“上头交代,不要问信是谁写的,也不准透露出去半个字,看完后,当着我们的面烧了,我们的差使就算完成了。”

    潘达又惊又喜,越神秘就代表涉及的人物地位越高,看来这封信很有来头。他接过信,当场拆开,仔细看了起来。

    这一看,看得潘达眉飞色舞,里面的指示和他的心思不谋而合,让他觉得异常痛快,尤其末尾给了他一个承诺,说是完成这次的任务,就考虑调他回京,在兵部任职,职方司、武选司任他选择,落款没有姓名,只有两个字“文弱”。

    兵备道虽然大多以按察司副使身份出任,但是职责却与兵部交集更多,对兵部的事非常清楚。潘达不是兵部的人,也知道这两年兵部尚书张凤翼的位置不稳,随时有下台的可能。而文弱是谁的字,言官出身的他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位可是当今圣上眼前的红人,仕途一帆风顺,前不久被圣上下旨夺情的事他也有所耳闻,看来兵部就要换主人了,面对这位抛出的橄榄枝,只要不是傻子就不会拒绝。

    潘达看完之后,长舒一口气,当着两个锦衣卫的面,把信笺在烛火上点燃了。

    黑暗中发生的这一切,刘烨并不知道,他现在全部的心思都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上。

    潘达接到京城指令的同时,天津卫兵营中灯火通明,刘烨正召集相关人员制定作战计划。

    严光正在发言:“鞑子北上必定经过天津卫,官道离卫城不到两里,这里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如果阿巴泰不想绕道保定兜个大圈子,就会一头扎进咱们的包围圈里。现在的关键就是,咱们琼海军都是步兵,缺乏骑兵,必须有其他部队的配合。根据天津卫指挥使徐忠的说法,天津三卫逃籍严重、空额太多,能拉出的青壮太少,自保都成问题,也没有多少战马,而我们这两天的查看,实情确实如此。指望他们是不成的,只能靠驻扎静海县的天津总兵王洪和驻扎霸州的保定总兵刘国柱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