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

第50部分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50部分

小说: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移动炮台这样的称谓让刘烨听着很过瘾,这是梁小明的主意,他自然信服。于是拍板敲定了这两种战舰的建造计划。“那就先试着造一千吨级的,一千五百吨级可以放在最后。至于五百吨级战舰,第一批建造5艘就够。”他对梁小明说。

第103章 给新战舰命名() 
第二天,梁小明找到刘烨他们道:“我回去想了想。既然给火炮和枪支都命名了,战舰也需要命名,不管是吨位级别还是舷号。”

    这个他不说,刘烨也知道,给各级战舰定下名称,有利于区分识别,这也是现代海军的通常做法。在后世,海军强国都给军舰分别命名,比如美军现役核动力航母叫尼米兹级、新一代核动力航母叫福特级,巡洋舰有提康德罗加级,驱逐舰有阿利伯克级,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不过该怎么命名呢?他想来想去,美军都是用总统和名人的名字命名,可以借鉴一下,于是问严光:“本朝戚继光戚将军可有什么字号,或者其他封号?”

    严光一时不明所以,好在他是兵部出身,加上对兵事感兴趣,还是略知一二,努力回忆了一下,回答:“戚将军武职最高为蓟州总兵官,后封少保,谥号武毅。”

    “少保武毅”刘烨斟酌了一番,觉得武毅更顺口,便决定了:“五百吨级战舰就叫武毅级!”

    严光这才知道是给船定名,称赞道:“主公以戚将军谥号命名战船,极为合适。”

    梁小明想了想,赞同道:“用戚继光的谥号不错,很威武。”

    刘烨兴致颇高:“还有更大的船要命名呢,你们说一千吨级和一千五百吨级用什么命名好?”

    严光皱眉道:“戚将军已经是本朝武人的翘楚,难以越,倒是有个俞大酋与之齐名,有‘俞龙戚虎’之称,不过命名更大的战船也不合适啊!除了开国和靖难之役时的勋臣,没人能在武功上压过他,再大就只有圣上了。”

    刘烨眼前一亮:“皇帝不错啊,你说说你文治武功最为显赫?”

    “若论文治武功,本朝太祖驱元兴汉,打下偌大江山,当为第一,其次就是成祖了,靖难之役以一隅之地夺了整个江山,又北征鞑虏,战功卓着。”

    “不错不错,太祖和成祖的年号是什么?”

    “太祖年号洪武,成祖年号永乐。”

    刘烨一击掌,兴奋地说道:“就叫这两个名字。最大级别的战舰定名‘洪武’,次一等定名‘永乐’,第三等的叫‘武毅’!”

    严光楞了一下,这个逻辑没错,从开国皇帝到他能征善战的儿子,再到战功卓着的武将,可是,这样的命名是不是故意迎合朝廷?“主公,属下斗胆问句,你不是不是想接受朝廷招抚,就此做一名武将?”

    “哈哈,非也非也。”刘烨仰天大笑,他看了看四周,此次议事,没有叫孙元化来,有些话可以直说,“我的志向自然不是做一介武夫,这灯烛残年的朝廷也不值得依靠。不过,这次山东之行,我感受颇深。叛军那么嚣张跋扈,还想着拥立孙元化为主,朝廷再不堪,在百姓心中毕竟还是正统,有时候朝廷这张皮还是需要披一披的,做什么事都方便些。我对孙元化说过,我不是不愿接受招抚,只是嫌琼州知府这个庙太小,这话有真有假——嫌琼州知府庙小是真话,真心受抚是假话。真要有受抚的那一天,也是为了行事方便。而且受抚的底线也和现在一样——听封不听调!”

    定下了这个基调,严光提起的心放下了。他跟随刘烨,自然不是为了做一名朝廷武将手下,一个文书之类的角色,而是怀了从龙之心。虽然刘烨目前偏居临高一隅之地,但是练兵得法,铳炮犀利,还会赚钱,又岂是四处劫掠为生的流贼能比的?再不济,也能像后金的皇太极一样,做个割据一方的霸主。

    战舰的事议完后,李福站了出来,关于新城建设有几个重要问题他必须向刘烨请示。

    “老爷,此次建新城花费了四万两银子:其中修路连材料带人工花了一万四千四百七十两,拆房补贴花了七千六百一十两,拆城墙加清运花了五千二百两,建安置房花了两万零七百九十两,合计花费四万零七十两银子。按您的规划,将来还要在县城内起商铺,还要建公用茅厕,还要建排水阴沟,这些都要花钱。问题是,之前因为杭州万花楼的的事,资金有点吃紧。我琢磨着,这新城是老爷您亲自交待的,自然不能松懈,可是船厂那边老爷也重视,怠慢不得,如何分配这流水,得老爷您定夺。”

    梁小明听到李福这么说,耸耸肩,对刘烨说道:“嗯,船厂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才能保证战舰按时下水”

    刘烨沉吟起来,资金问题是本该想到却被忽略的问题。由于之前杭州万花楼利润惊人,加上打劫大户有不少收获,资金尚且充足,暂时没有考虑资金问题。后来摊子铺开了,船厂是吃钱大户不说,兵工厂和钢铁厂开支也不少,加上新城建设一开始,花费的银子就噌噌地往上涨——这年头人工虽然廉价,而且有水泥这样的大杀器,但是架不住面积大。

    要知道,修建两条十几里的大路、将一个新城打造出了雏形,才花费几十万两银子已经很惊人了,若在内陆,按本时空的标准,没有几百万两银子想都不用想。

    现在,刘烨面临着选择:是继续推进新城建设,还是延缓进度保障战舰的建设?

    李福望着他,期待他开口说出的答案倾向于自己,他盼望着立下更多的功劳,在这个体系中取得更重要的地位。自己一个管家出身,又是半路投靠,起点本就低人一等,现在前巡抚都被老爷挖来了,不赶紧削尖脑袋往上爬,日后怎么出人头地?

    节流从来不是刘烨的主要思路,事业做大的前提不是靠省钱。他思考一番后,选择了开源。怎么个开源法,自然是问梁小明这个人形电脑、活百科全书想办法了。

    “船厂自然重要,但新城建设也不能停。老爷我不仅是建几间民房就行了,以后临高要成为一个商业中心,基础设施自然要弄好,这钱不能省!钱的事情我来想办法,你只管把进度给我抓好!”

    李福心中大喜,跟着这样的老爷那叫一个爽利,不打也不骂,从来不迁怒于人,只要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

    “不过,光投资不求回报也不符合商业规律,这么多地皮闲置着太可惜了。你这么着,先圈块地建住宅,不用豪华,普通的就行,留着拿来卖。”

    什么投资什么商业李福不懂,不过建房子卖他听明白了,疑惑地问道:“老爷,咱们大明的百姓建房子都是自己家盖,没听过建成现成的房子卖人的?”

    “这你就不懂了,现在没人买,不代表以后没人买。何况,眼下有现成的潜在购买人——工厂里不是有很多工匠吗?尤其是钢铁厂、兵工厂的那些匠人们,老婆儿子都不在身边,在这边买了房子,不就能把家人都接过来吗?我们卖了房回笼了部分资金,还能让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安心为我们做事,一举两得啊!”

第104章 广开财源() 
建商品房这个思路刘烨以前就有想过,现在正好利用新城建设一并实施。

    不过李福还是不太明白:“工匠?他们虽然工钱比在广东那边高,可是一年下来存的钱也不够买地建房啊!若是为了笼络他们贱卖房子,那我们不亏了?”

    “嘿嘿,那是你不懂分期付款这个招数!”

    刘烨解释说,工匠们收入有高有低,不管手中存了多少钱,都不会轻易拿出来,何况是购地盖房子这样的大事——再说他们中不少人都可能打着存够钱就回家乡买房置田这样的主意。分期付款买房,只要一点付就能拿到现房,对于一辈子都致力于买房置田的古人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而且看上去占了大便宜,也没有多少风险——有什么变动最多就是损失付的钱,而这点风险换来的是能够让一家人安居乐业的大房子,不可谓不划算。

    买了房子,安了家,自然就不会轻易离开临高,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工匠就不会流失——虽然用刺刀也能逼着他们留下,但是刘烨不打算用这么low的招数,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而且强留下来的工匠,生产热情高不到哪里去。

    李福的商业头脑再次体现出来,他秒懂了分期付款的含义:分期付款就如同温水煮青蛙,单次付的钱不会让人肉痛,累计起来其实很可观,不过是见效慢一点而已,工匠们只会看到低付自己占的便宜,不会计较最后自己到底出了多少银子。更绝的是,工厂和房子都是刘烨的产业,工匠拿工钱买房,那么刘烨支付的工钱就从左手回到了右手,腾出了现金以供其他开支。

    李福仔细想了一番,觉得可行,更是对老爷佩服地五体投地,若不是老爷不兴跪拜这套,他真是要跪地膜拜了。

    其实对于刘烨而言没什么稀奇的,只是把后世房地产那套搬过来而已,而且是简化缩水的版本。现代社会的打工族毕生的追求就是一套房,古代的劳动人民虽然更青睐田地,但是房产也是安身立命的所在,也很重视。用房产留住工匠们的心,顺便回笼资金,一举两得,还能为将来发展房地产行业探索前进的道路——这也是他执意要预留商业区域地皮的原因所在,只有商业繁荣起来,才有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基础。

    处理完这一堆积压的事务,刘烨满脑子都有一个词在回响:“银子!银子!”

    新型火炮也好,新型战舰也罢,加上新城建设,都是烧钱的项目,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同时护卫队员的饷银、工匠们的工钱也不能短缺。向工匠们兜售房子算是房地产业的开端,可是效果如何还待实践检验,再说相比庞大的支出,就算成功了这些收入也远远不够。

    万花楼的收益终究是有限的,无法承担越来越重的支出,在有足够的武力保护自己开展海洋贸易之前,是时候推出新的产品增加收入了。

    他对众人说:“重要的积压事务暂时告一段落,趁着大家都在,一起想想办法,集思广益。看看咱们能弄出什么东西能和万花楼一样生意红火,缓解一下银钱上的压力——全部指望着杭州的万花楼也不是长远之计。”

    梁小明点头说:“确实如此,在开战海贸前,确实得广开财源,分担一下杭州万花楼的重担。”

    众人闻言,纷纷冥思苦想起来。

    “以鄙人愚见,生意要红红火火,要么就和杭州万花楼一样,以四大名妓和新颖的模式取胜,要么就继续弄些新奇的、稀有的东西,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严光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新奇嘛”刘烨想起了自己和梁小明当时到石碌察看铁矿的时候,发现昌化县城外的石英砂,“你看玻璃算不算新奇的物件?”

    “玻璃?”严光摸了摸胡须,“南京多的是勋贵,不过能在宅中装上几扇玻璃窗户的也不多,据说此物从弗朗机万里迢迢运来,又极易破碎,价格昂贵。”

    “那么严先生认为,玻璃是否好卖呢?”刘烨来了兴致。

    “若是玻璃器皿,那不值多少钱,一般都用瓷器。恐怕那种大块的玻璃窗或者小镜颇为值钱”

    其实明代已经有不少玻璃器皿流入,但始终成不了主流,因为日常生活中瓷器更实用:一来玻璃更容易碎,遇热还易炸,瓷器不仅不易碎,磕掉个边边角角凑合着还能用;二来玻璃盛热物烫手,而且凉的快不保温,瓷器不烫手,凉得也慢;第三是最重要的原因,瓷器的成本低。这三种原因导致了玻璃器皿在明代始终只是一种新奇的玩物,无法取代瓷器。

    刘烨赶紧问梁小明:“玻璃窗和玻璃镜造的出来吗?”

    梁小明摇摇头:“我烧个玻璃球或许成,花点时间试验也许能吹个玻璃杯啥的,可是大块平板玻璃的技术含量太高,我这半桶水估计造不出来,镜子就更别提了,要求比普通平板玻璃更高,镜面不平整就成了哈哈镜”

    刘烨颇为失望,人型电脑也有不行的时候。

    这时李二狗站了起来,谨慎地开口:“老爷,我有个想法,也不知有用没用?”

    “你说你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嘛!”刘烨挥手示意他大胆地说。

    “我年轻时曾在府城给别人当伙计,那时爱喝酒,但是买不起好酒,只能偶尔打一斤客家黄酒或者土烧慢慢喝。黄酒味甜,劲道不如土烧,土烧劲道大,但味道不醇,太辣。有一次看见老板喝酒,闻着味道香醇,心里痒痒,趁老板喝醉了偷喝了几口,那口感到现在还记得,入口柔和,香味纯正,劲道很大,一杯我就喝醉了”

    众人笑了起来,李福笑着说道:“李二狗,你怕是没什么酒量,一小杯就醉?”

    李二狗辩解道:“我其它酒能喝一坛,土烧也能喝几杯的,怎么就酒量差了?明明是好酒劲道大”

第105章 二锅头() 
刘烨对古代的酒没什么概念,询问严光:“严先生平日喝酒吗?究竟什么酒才算好酒?”

    严光在南京兵部虽是一小吏,但毕竟是六部里的人,平日少不了受人宴请,酒也喝得不少。他沉吟道:“若论好酒,须先观其色,再闻其香,最后尝其味。将酒倒于杯中,其色要透彻无杂质;将酒杯置于鼻下二寸处,轻嗅其味,要香气四溢;最后尝味,要辨别味道是否醇正,咽下第一口酒后以舌抵唇,酒气从鼻而出,看是否刺鼻。只有色香味俱全,才可称得上好酒。”

    刘烨颇为汗颜,他在后世酒也喝得不少,可是没有这样的心得,看看人家,品酒的理论心得一套一套的。他转头问梁小明:“明子以前也过喝酒?你觉得好酒和烈酒的区分在何处?”

    梁小明说道:“李二狗说的是烈酒,严先生说的是好酒。土烧和好的烧酒,本质都是一样的,其实都是蒸馏酒,比酿造酒酒精含量大,度数高。好坏的区别是纯度的高低,杂质的多少——纯度越高,杂质越少,口感就越醇正,香味也越细腻,反之就会像李二狗说的,辛辣刺鼻,口感很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