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疆图-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熙谨只是一个小小的都头,在牛头集军营他是首领,但到了整个宋营之中,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军官,比他官职大的军官太多太多了,所以他行走在军营之中,并不引人注目,没人把他一个小都头当回事。熙谨也很享受这种平凡的感觉,和几个战友一起行走,渐渐走到宋营的北部。众人站在营队的边沿,遥望着十里之外的太原城。
此时正值三月,艳阳高照,虽然相距十里,仍能清楚的看到太原城廓上招展的旗帜,隐隐可以看到城廓上士兵奔走晃动的身影,显然太原城内也在做着守城的防备。
在宋营和太原城之间,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带,即无村庄,也无行人,仿佛连飞鸟都嗅到了大战一触即发的危机气息,不敢再此飞翔。
熙谨望着太原城,心情十分复杂,很快他就要加入攻打这座城池的队伍之中,他分不清这是正义,还是侵略行为?若说是正义,宋国为什么要攻打汉国,人家汉国人民好好在此生活,宋国却要攻打他们,抢占他们的城池和土地,杀害他们的百姓和人民,宋国何来正义之言?那些流失离所的百姓,在凄惨的逃亡的身影,又出现在熙谨的脑海中。若说是侵略,为什么父皇在世之时,以统一华夏的名义,也曾数次攻打汉国,意图划入周国的疆图,便是曹彬这样的仁义之人,也力主平定汉国,划为宋国的疆图,这究竟是收复还是侵略?是正义还是暴虐?
就算是收复故土,统一华夏,但汉国的百姓何其无辜,是哪个国家的百姓,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区别?他们为什么要跟着受战乱之苦?宋国没打来之前,汉国的百姓安居乐业,宋国一打来,百姓便惶惶不可终日,相信在那太原城中,不久之前,百姓还生活在一片详太平之中,而现在宋国兵临城下,那些百姓提心吊胆,哪敢睡个安稳觉?
熙谨年纪虽轻,却已经想得很多很远,他的养母被辽兵所杀,义妹被辽兵所掠下落不明,他对辽国自然是痛恨的,但在他进入燕京之后,看到燕京的辽人和宋人相安无事,生活安居乐业,与宋国百姓无异,他便开始深思战争的意义,这次进入汉国,沿途遇到的百姓,并无多少辽人,目之所及,耳中所知,汉国百姓与中原百姓根本没有不同,百多年前来,同是大唐王朝的臣民,只不过唐末战乱,分成无数个国家,才成为不同国家的臣民,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都与中原百姓无异,这让他更怀疑战争的正义性。
熙谨想到这里,不由心中发苦,几乎想抛开一切,脱离军营,脱下军装,远遁深山之中,做一个普通的百姓,再也不参与战争,再也不忍受战友被杀害之痛,更不必杀死别人。
就在这时,忽然宋营之中一阵骚动,众人回头望去,只见宋营的南方不远处,尘土飞扬,马蹄翻飞,一彪人马正奔行而来。
众人心中惊异,朱大同询问一个宋兵,那宋兵兴奋地说道:“皇上来啦!”
熙谨的心头一沉,一股巨大的仇恨涌上心胸,双目之中,不由露出浓重的杀机。
第二百六十二章:行刺未遂()
赵匡胤在太原城百里之外,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便率领一万精兵,直奔太原而来。赵匡胤一马当先,身后是潘美郭文斌等文武大臣和一万精兵。
李继勋和曹彬早得通报,率领数千部下,立在宋营之外,恭迎皇上的圣驾。
赵匡胤飞身下马,哈哈大笑:“继勋兄,国华弟,你们立了好功劳啊!”
李继勋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年龄比赵匡胤为长,曹彬比赵匡胤小几岁,字国华,所以赵匡胤称他为弟,但君臣有别,二人都以陛下称呼赵匡胤。
曹彬恭敬说道:“非臣之功,实是陛下天威所至,敌人望风而逃,我军才能剑指太原城。”
李继勋道:“陛下,我大军已经包围太原城,只要陛下一声令下,我军即可进攻,踏平太原城。”
赵匡胤道:“先不着急,待朕前去看看。”
李继勋道:“臣立即下令,我军摆开阵形。”
赵匡胤道:“不必了,让他们休息吧。谅那刘继元也不敢主动出击。”
当下,十万大军按兵不动,赵匡胤只带着此次随行的文武官员,和数百名侍卫精兵,众人拥护着赵匡胤,放缓马速,向太原城下行去。
十万大军的军士都站在帐篷的间隙之中,不敢靠得太近,只远远观看着皇帝。
熙谨和胡枫朱大同侯小仙等人,混在宋兵之中,也在观望着皇帝。
赵匡胤的部下,从军营之中最宽敞的走道行过之时,正好路过熙谨的面前。
熙谨身子微微颤抖,手掌紧紧握着腰刀的刀柄,掌心已经泌出了冷汗,看着赵匡胤渐行渐近,三十丈,二十丈,十丈……他已经能清晰的看到赵匡胤的面目了。
国家被夺,兄弟被杀之恨,充斥着熙谨的头脑,一个声音在他脑海中回荡着:杀死赵匡胤,杀死赵匡胤……
熙谨此次出征,并不是真的打算要攻打太原,他最大的愿望,是伺机刺杀赵匡胤,只要杀了赵匡胤,报了国家被夺兄弟被杀之仇,他便是立即被乱刀分尸,也在所不惜了。
他一直幻想着如何杀死赵匡胤,想像着一刀砍下赵匡胤的头颅,或是一刀捅入赵匡胤的心窝,在他的心中,他已经不知道杀死赵匡胤多少次了,但当赵匡胤真的出现在他面前的时侯,他反而紧张起来,只感到身子颤抖,双脚发软,咽喉发紧,呼吸十分困难。
赵匡胤骑在马上,行在最前面,缓缓行来,那高大雄伟的身躯,外袭着鲜明的盔甲,如同天神一般的威严,浓密的眉须,锐利的双目,还有脸上那种王者之威和仁者之慈混和的气质,都给了熙谨一份巨大的压迫感,使熙谨忽然感到自己的渺小。
赵匡胤并没注意到混杂在士兵中的熙谨,他怎么可能注意到一个小小的都头?九年来,熙谨早已经长大成人,相貌大变,便是面对面,赵匡胤也未必能认得出来,更何况熙谨混在众多的士兵之中,所以他一边缓马而行,一边与两旁的李继勋和曹彬笑谈着,指点江山,意气风发。
熙谨望着赵匡胤意气风发的样子,忽然从心底涌出一股悲愤之恨,若不是赵匡胤夺了他大周的江山,现在骑在马上的,应该是他的皇帝哥哥柴宗训,陪同在身边的两位大臣,应该是他柴熙谨和哥哥柴熙让。
想到这里,仇恨又压过了熙谨的软弱,他深深吸了口气,右手紧紧握住腰刀的刀柄,只待赵匡胤从他面前经过时,他便暴起发难,拔刀刺杀赵匡胤!
赵匡胤行的更近了,只有十步远的距离了。
熙谨又深吸了口气,只待赵匡胤行到他的面前,五步远的距离时,他便要动手了。
没有人注意到熙谨,只有赵匡胤身边的曹彬。
曹彬陪同在赵匡胤的右边,正是在赵匡胤和熙谨中间的位置,他原来微微落后赵匡胤一个马头的位置,以示对皇帝的尊重。他骑在马上,目光忽然看到路边的熙谨,发现了熙谨的眼神有异,再转眼一看,看到熙谨的手掌握在刀柄上。
曹彬暗吃一惊,但却不动声色,微微一催马匹,保持着与赵匡胤的马头平行,如此一来,便横在了熙谨和赵匡胤的中间,熙谨若是行刺,只能先杀死曹彬,才能再刺杀赵匡胤,但这样一来,先不说能不能杀死曹彬,只怕就算杀死曹彬,旁边的侍卫也能及时保护赵匡胤,熙谨不但没有机会行刺,自己也会立即被乱刀分尸,不但报不仇,自己也死的毫无价值,更何况曹彬是他的偶像,是有仁名的大将军,他怎么能忍心杀死曹彬?
熙谨的腰刀,已经拔出了一半,忽然看到曹彬横在中间,挡住了赵匡胤的身子,不由暗吃一惊,停止不动,再想拔腰刀之时,曹彬有意无意间转过头来,向他淡淡看了一眼,他更是心中惊凛,这一刀再也拔不出来,身子僵硬,怔在那里。
曹彬看了熙谨一眼,并无任何表示,又微微一勒马缰,不着声色的落后了赵匡胤半个马头,继续前行。熙谨再想拔刀行刺时,后面的大臣和侍卫已经跟随而来,他刺杀赵匡胤的最佳机会已经失去了。
没有人发现这一幕,更没有人想到,赵匡胤的生死只在一瞬之间。
赵匡胤在文武大臣和拥护下,已经行了过去。
熙谨怔怔站在那里,望着赵匡胤消失的方向,一阵微风吹来,他忽然感到一阵凉意,原来他刚才太过紧张,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熙谨回味着曹彬刚才的那个眼神,心底又是一阵寒意。曹彬刚才的那个眼神,好像已经发现他要行刺皇帝的意图,不然怎么会早不催赶半个马头,晚不催赶半个马头,恰恰在他要动手的时侯,催赶半个马头,遮住了赵匡胤的身子?若是曹彬已经猜到他要行刺,为什么不当场揭穿他,命令侍卫把他抓捕或杀死?曹彬到底有没有猜到他的真正身份,有没有发现他要行刺的意图?
熙谨正在心中忐忑不安之时,旁边的胡枫轻轻碰了一下熙谨的手臂,低声说道:“快看,那是潘大人!”
第二百六十三章:指点江山()
熙谨崇拜的是曹彬,胡枫的偶像却是潘美,所以胡枫一直留意着潘美,听了旁边一个认识潘美的士兵指出之后,连忙告诉了熙谨。
熙谨顺着胡枫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潘美正骑在马上,夹杂在赵匡胤的文武大臣之中。
潘美这次随驾出征,并没有统兵指挥,只是做为皇帝身边的参谋官员,随侍在旁,所以他并没紧跟在赵匡胤的身后,他也保持着低调行事,并没在最前面的几个大臣之中。
熙谨是认识潘美的,九年前他和熙让在皇宫中行刺赵匡胤,赵匡胤为如何处治两个小孩子,曾征询过众大臣的意见,别的大臣都劝赵匡胤斩草除根,只有潘美劝谏不要杀害周帝之子,熙谨就在旁边听着,所以他对潘美一直心怀感激,至于以后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仍然要杀害他们,那只是赵匡胤兄弟阴毒,并不是潘美的责任了。
熙谨定睛看去,九年前不见,潘美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更稳重一些,欣长的身材依然笔挺,须发依然黑亮,目光依然详和,皮肤依然白晰光泽,在人群之中如鹤立鸡群,依然是那位卓尔不凡的美男子。
熙谨望着潘美,心中充满感激之情。潘美骑在马上正在行着,目光无意中向熙谨的方向望了过来。熙谨担心潘美认出自己,连忙低下头去。
潘美并没看到熙谨的相貌,他就是看到了,也未必能认得出来,所以径直从熙谨的面前行过。
熙谨看到赵匡胤已经行远,再也没有动手的机会,只好暗叹一声,决定等侯机会,总要杀掉赵匡胤,方消心头之恨。
赵匡胤率领百余名侍卫和大臣,离了宋军军营,径向宋营和太原城之间的开阔地带行去,越行越近,城廓上的景物看得更加分明。
远远望去,只见城廓上人影晃动,旗帜飘扬,汉军已经做好了守城的准备。
赵匡胤乃是武官出身,在枪林箭雨之中习惯了的,所以胆子甚大,毫不惧怕,更何况他虽然只带了百多人,但身后就是他的十万大军,所以胆气甚壮,径向太原城下行去,一直行到距离太原城二里多的地方。
那些武官倒也罢了,那些文官却甚是害怕,担心汉国忽然打开城门,冲出一彪兵马,行得越近,脸色越惨,显出担忧害怕之色。
曹彬虽然不惧,却也要担心皇帝的安危,也不敢让赵匡胤靠得太近,看看距离差不多了,在旁边劝道:“陛下,就到这里吧。”
赵匡胤停下马来,说道:“好。”
赵匡胤一停马,后面的众人也停下马匹,齐刷刷站在赵匡胤的身后,观察着汉国朝城太原城。
太原城乃是千年古城,虽然历经战火,但每次战后都会重建起来,所以现在的太原城,东西至少有十里之远,南北也有十里之远,单是南城,就有三道城门,每道城门相距三四里之遥,每道城门又有三道小城门。东北西三个城门,也是如此。
太原城最大的城门,就是南城门的居中的这道城门,名为“延夏门”,宽和高各有三丈。
赵匡胤正面对着的就是延夏门,距离延夏门只有二里之远。城门上的守将早已经看到赵匡胤,但担心有宋军有诡计,并不敢开门冲杀出来。
李继勋指着延夏门,说道:“陛下,去年臣率兵已经赶到此地,火烧了那个延夏门,只可惜契丹的救兵赶到,陛下又下旨令臣撤兵,才又让汉国苟活了一年,这次,臣定把此门攻下。”
赵匡胤笑道:“辽国天顺皇帝刚驾崩不久,新君帝位未稳,未必肯再派兵援汉,此正是我宋国收复汉国的机会。现在太原城中,有多少汉军?”
李继勋凑近赵匡胤,低声说道:“根据无为刚传来的线报,现在太原城的士兵,不足五万,而且老残病残,不堪一战。”
赵匡胤笑道:“他们只有五万士兵,我大宋有雄兵二十万,倒显得欺负他们了。”
身后众臣都笑了起来。
曹彬却并不发笑,正色说道:“陛下,不可小瞧太原城的防守能力,去年我和继勋兄、党进兄,攻打了三个月,都没攻下此城。”
李继勋不以为然,说道:“国华老弟,你何必长敌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去年我们三人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十万,太原城内的士兵也有十万,兵力相当,汉军又是踞城而守,占了地利,还有契丹救援,我们背腹受敌,才只得退兵。现在皇上御驾亲征,我军士气高涨,兵力又远超敌人四倍,又没有契丹兵前来捣乱,这次要取太原城,易如反掌。”
曹彬摇摇头,正要再说。
赵匡胤笑道:“能不能打下来,明天便见分晓了。不过,为了不使双方的士兵伤亡太多,我还是想再给刘继元一个机会,只要他开城投降,便不用打了。”
李继勋道:“陛下仁慈,只是那刘继元不识抬举,未必便肯投降。去年陛下连下十二道诏书,劝刘继元投降,他都不肯接受,这次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