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第三帝国-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曜急忙扶起华佗,没有让对方下拜成功。
他见华佗面有不悦,便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道:“元化兄长我一岁,小弟不敢受此大礼。古有贤者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无家可归的灾民,我身为士子,哪能置身事外,自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华佗听完刘曜的这番说辞,心中好过一些,否则他肯定还会在暗暗责骂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张府君见刘曜主动给了华佗台阶下,站在一旁接着说道:“本官已上书朝廷,举荐景升为孝廉,最迟三月后便可见到中枢下来的案牍文令。”
此时的察举制和西汉年间的又有不同,西汉时州刺史或两千石的官员举荐秀才贤良,得到中枢认可后被举荐人还必须赴京接受层层考核,通过考核的才有出仕的资格。
而今朝廷内政不济,许多制度流于形式,比如察举制正逐渐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阶段演化。
至少,现在张府君举荐刘曜为“茂才”,只需花钱打点,便可不用赴京接受考核。
“茂才”就是西汉时期的“秀才”,因避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名字才更为“茂才”。
“府君仁义,请受景升一拜!”刘曜一揖到底,礼拜张府君道。
张府君左手背在后腰上,右手捻须笑了笑,待刘曜行礼结束,朗声道:“你其实最该感谢的是元化,若非他向本官介绍你们的十日之约,吾亦不知你之才也!”
华佗红着脸朝刘曜道:“不必谢我,这是你应得的。”
张府君不愿在这个问题做过多的纠缠,而是指着那些拉着石磙的佣工,好奇的问道:“此时并非农收之时,他们拉石磙碾压谷场作甚?”
刘曜道:“不瞒府君,我打算建一座窑用来烧砖,压谷场是为了盛放砖坯。”
“景升还会建造筑房之事?”华佗惊讶道。
刘曜下意识摸了一下额头,尴尬道:“这倒没有!”
“哦?”张府君更加好奇了。
刘曜解释道:“我见金钟林通往城中之路崎岖坎坷,想来雨雪天必定泥泞难行,便准备烧一批砖块用来铺路。”
张府君与华佗听了刘曜的这番说辞,顿时面露异色,他们没想到刘曜竟然对于道路的要求如此之高。
当然,在旁人看来,刘曜此等做法属于奢侈。
“石板的成本该是比烧砖要低些,景升为何不考虑?”华佗还是有点难以接受,在他看来刘曜又不是修建连接皇室宫殿的道路,没必要这样搞。
刘曜却道:“滇池百姓苦于道路泥泞久矣。”
他顿一下,道:“府君与元化兄该是认为烧砖成本高,其实我有一设想,或可降低其成本。此番所为,也是做一尝试,若能成功,便可推而广之,便行天下,造福百姓。”
张府君道:“善!如此心系百姓,不枉吾之举荐也!”
他言罢,抖了抖手,环视荒野一眼,然后向刘曜、华佗打了一声招呼,在仆从护送下先行离开,回县城去了。
没了张府君在场的尴尬,华佗身为青年人的心性顿时得到了释放。
他用力拍了一下刘曜的肩膀,笑道:“你家佣工腹泻我已将他们治好,你打算怎样谢我?”
“你以为我不知道他们只是水土不服么?”刘曜也笑了道:“如果你真想证明你的医术,还是帮我把那位感染风寒而被隔离的孝子治好吧!”
他口中的人叫程立,乃是众多灾民之中唯一一位带着老父亲逃难的青年男子。
根据陈群庆打探到的消息,程立年十七,本是东阿县人,五个月前随其父亲、叔父做阿胶生意行至九真郡,期初是赚了一笔钱,可后来遇到朱达起义,其叔父死于战乱、父亲受了重伤。
他本人为了奉养伤父,从九真逃难来滇池的途中省吃俭用,数月的奔波劳累,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或许是因为成了刘曜庄园雇农后,程立及其伤父有了落脚修养的地方,以至于他精神一松,虚弱的身体立刻染了风寒。
华佗得意道:“自不必说,刚我已给那雇农开了三副汤药,只需三日便可好转,七天后定可恢复如初!”
刘曜客气道:“有劳!”
“‘合伙人’的事还算不算数?”华佗拉住刘曜的右臂,将之扯到一旁,低声问道。
刘曜故意瞥了下嘴,道:“医馆的事不能急,先等我把庄园修建好,待一切步入正轨。”
华佗闻言,脸色一沉,寻思片刻后,认真点了点头。
刘曜说得在理,并非是敷衍,而是真正要付之行动才会如实相告。
何况,就算眼下去租间铺子开医馆,仅凭滇池县城这点人口,以及华佗的声望,根本就不会有多少问病的病人来寻。
经过东汉朝廷百十年的经略,眼下西南原居民和移民来的汉人在交流上无甚大碍,但因为地理导致的饮食作息不同,生活习性相比中原腹地依旧有着巨大差异。
比如,许多人生病,要么自己搞点草药随便治治,要么就是请巫师神婆之类的人来治疗,很少像中原人那样请医师看病。
单凭这一条,华佗在没有较高的声望之前,要想有所作为,是非常之难的。
华佗想了半天道:“如此,请允许我从你家少年家奴之中挑几名做药童,还请你在庄园内建一座房子留我居住。”
他这么说,等于是表了态,愿意先等庄园修好。
对此,刘曜内心很激动,能得到华佗相助,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在这个十人伤风感冒必有一人死亡的时代,有了华佗在身边,刘曜觉得数十年后哪怕局部地区出现瘟疫,他相信有华佗与他合力,必定可以将之控制住,不至于蔓延全国,而祸害天下百姓!
第19章 改造世界第一步()
中国的砖块历史悠久。
在春秋时代之前,因为烧砖技术的不成熟和时代背景的限制,砖块虽有被统治者使用,但并未被普及。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兴都城、建宫殿、修驰道、筑陵墓,才开始大量地使用砖块,据说历史上著名的秦阿房宫中就是使用青砖铺地。
后来随着佛教在东汉王朝的兴起,用砖建造的佛塔也越来越多,砖块逐渐普及到了千家万户。
当然,所谓的“千家万户”并不包含穷苦人,即便砖块已经普及,可其造价并不是穷人能接受的。
纵然是到了民国年间,普通老百姓也不见得就能住得起砖瓦房。
所以,刘曜构想的砖块路计划推进的并不顺利。
最初,窑洞烧砖第一窑的成品率太低,只有三成,主要原因是燃料质量差劲,导致火候不到。
当然,制作砖块的材料不达标也是一个原因,毕竟真正好质量的砖块胚子从制作到成型需要近一年的时间。
只不过刘曜急需用砖,庄园内盖房子的材料可以先购买,但未来必须要有属于他自己的砖窑厂。
而且此事宜早不宜迟,毕竟在烧砖的同时,他可以尝试着烧制实验水泥和玻璃。
幸好滇池县不缺木材,只要钱财到位,不断的烧下去,勉强能用的砖块还是能烧出来的。
所以,在正式动工的三个月后,刘曜庄园内的砖窑厂才算是彻底成熟,第一批勉强能用的砖块也顺利铺上了路。
值得一提的是,玻璃被刘曜给烧出来了,尽管只有巴掌大的一小块,虽说极其不规则,但晶莹剔透的模样还是非常令那些匠人震惊的!
至于水泥,还没有成功问世的迹象。
一旦水泥烧出来了,就能直接用水泥混合碎石子铺路,还可以配合铁质框架建造城墙。
可以说,水泥是刘曜改造世界的第一步。
当然,水泥并不好烧。
刘曜只记得水泥是由石灰石和粘土等材料混合,经高温煅烧制得,而玻璃是由石灰石、石英砂、纯碱等材料混合,经高温熔融制得。
大理石就是石灰石,滇池县到处都是。
石英砂其实也就是石英石的碎沙,和粘土一样很容易搞到。
纯碱在后世俗名苏打,古代也叫石碱,这个在多山的滇池县同样不难搞到。
烧玻璃没啥技术含量,只需要燃料的温度和窑洞的密封性达标即可。
在二十一世纪,很多人用沙子都能烧出来玻璃,尽管不是透明的,但至少有点玛瑙珠宝的韵味。
秦汉时期的玻璃制作技术大概掌握在炼丹家手里,主要是伪充真玉,或供服食之用。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道人消炼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兼鱼蚌之珠。”
刘曜和那些匠人一起烧出来的玻璃也不是纯透明的,里面自然混合了杂质。
烧出玻璃不难,把玻璃弄成片或其他形状的技术才是核心,刘曜目前并没有掌握,这需要时间摸索。
而烧水泥的关键在于,他并不记得在后世有个技术语叫“两磨一烧”。
眼看着庄园内一千亩试验田的稻子已经收归粮库,而贾小六也成功打听到了鹿角藤的下落,可刘曜的烧水泥实验还是不见成果。
令人不愉快的消息并不止这一个,庄园内的“哨兵塔”昨天夜里塌了!
说是塔其实只有两层,约六米的样子。
由于是木质建筑,塔塌了之后,被砸中的那位值班家丁仅断了三根肋骨。
还有,今早刮大风,粮仓的屋顶被掀飞了!
庄园内建筑的质量问题好解决,找一些可靠的工匠修缮下即可。
水泥烧不出来也只是暂时的,继续实验下去总会有成功一天。
最让刘曜头疼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庄园内“汉人雇农”和“夷人雇农”之间的矛盾!
这里的“夷人”是指东汉王朝西南地区的原居民,与之对应的“汉人”则是父辈或祖辈从中原地区迁移过来的国人。
西南原居民觉得汉人看不起他们,双方在一起劳作时,汉人总会事事刁难,处处为难他们这些原居民。
虽然大家发到手的工钱都一样,可平日里庄园家丁大都向着汉人,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抓着不放,总得敲诈勒索一番才肯罢休。
日子一天天过去,汉人雇农慢慢积累了点钱财,而原居民则只够糊口,存了一点余粮,可谓有苦难言。
若非在秋收后,诸多雇农还要按计划挖水渠、水塘,真不敢想象到最后两方之间会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械斗。
原居民在所有的雇农当中占了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所以是弱势,而且刘曜是原居民眼中的汉人。
其他庄园管理者,比如大管事刘彪以及大掌柜陈群庆都是汉人,所以这些西南地区的原居民雇农也只好忍气吞声。
可今早粮仓房顶被大风刮走,反而遭受到家丁痛打的却是原居民。
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之后,人们难免要争取其他的权利。
所以在雇农平静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之后,他们忘记了原先的灾民身份,他们想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利。
因此,原居民推选了一个人代表他们,找到了刘曜。
此人竟是那位天生六指的严颜!
别看他只是个童子,由于他是刘曜的家奴,在这个崇拜强者的时代,严颜毋庸置疑的成了西南原居民眼中的强者。
刘曜对于严颜是比较重视的,经过这三个月的调教,严颜已经会说一口流利的官话。
现在,他是和贾小六一样,属于大家公认的刘曜眼前的少年红人。
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很多的政权,刘曜万没有想到,他现在就要面临这个困境。
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做了一个决定,把这个以他为中心的小团体的中高层人物召集起来,临时开一场决策会议,尽快安抚众人之心!
而这些的高层人物,在刘曜看来其实只有三个人。
他本人算一个,刘彪算一个,华佗算一个。
至于陈群庆属于中层,贾小六勉强算是中层,在刘曜看来无需参加。
然而,当刘曜告诉华佗和刘彪晚上开会商讨“汉夷问题”的时候,两人竟然都建议把程立也叫上。
餐桌上,刘曜吃完最后一口米饭,问道:“此人有何能耐?”
这三个月以来,县城十多家餐馆有陈群庆在打理,庄园内的建设有华佗在盯着,至于刘彪则负责监督餐馆收入与庄园的开支情况。
刘曜则是跟雇来的泥瓦匠之流的匠人围绕着窑洞,不断实验烧水泥和烧玻璃。
因此,他对于程立的印象,还停留在三个月前。
第20章 又一人才()
程立在华佗治疗下病愈后,便加入了雇农的劳动队伍。
由于他劳作卖力,并向华佗、刘彪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让庄园的建设效率提高不少。
若是仅如此,也不会被华佗与刘彪赏识。
当初刘曜会被华佗认可,那是因为刘曜的能力乃是经过事实验证的。
程立的能力也同样!
“景升,你可知这些天与你一起研制‘六合土’(水泥)的那两位年轻的匠师,是从何处寻来?传闻这两位匠师乃传承于公输一脉,有着非同寻常的技能。”华佗放下筷子,面带笑意道。
刘曜一愣道:“那匠师之中,有一人正是之前为我做出铁砂护腕和马甲的那位,莫非是他寻来的?”
华佗点点头,继续道:“不仅如此,两个月前我们雇来教导家丁枪术、刀术、剑术的班师傅,也是他寻来的!这班师傅可是全郡最有名、最年轻的武技师傅!”
“这段时间我只签了两份为群体提供食宿的契约,那群体之头领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莫非这些能人的加入都是他的功劳?”刘曜顿时对程立充满兴趣。
华佗看了对面的刘彪一眼,道:“还是让景玉来说吧。”
刘彪尴尬一笑,抹了把嘴,然后简短的讲述了程立的“英雄事迹”。
当初庄园修建塔楼时,普通的泥瓦匠建不了,要有懂行的大匠师才行。
据说北城门外的山里住着两个兄弟,乃是师承公输班一脉,周边很多佛塔都是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