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汉第三帝国 >

第59部分

汉第三帝国-第59部分

小说: 汉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空荡的后堂之中,只有朱大鸿一人!

    “此乃大王命末将转交的文稿!”

    朱大鸿说话的同时,将一份手稿递给了程昱,另一份递给了郭泰。

    “在下还需护卫大王,诸公,告辞!”

    见文稿已经完成交接,朱大鸿抱拳朝众人拱了拱手,转身疾步出了后堂。

    程昱与郭泰见了手中的文稿,便瞬间明白了刘曜为何不见他们!

    为了避免世家大族的误会,以为刘曜太过于重视寒门及地方势力!

    刘曜没有去见世家大族的人,而是选择了去长乐宫陪他的妻儿!

    程昱得到的是一份选官制度的构思手稿,郭泰得到的是一份教育制度的构思手稿。

    刘曜既然让程昱、郭泰各写一份关于选官的条件,却把选官制度的手稿让朱大鸿交给了程昱。

    他显然是不想让郭泰看见,否则他完全可以多印刷一份,何必故弄玄虚?

    “诸君,告辞!”

    郭泰心细如针,只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文稿,就马上收好稿件,向程昱、班恭四人作揖告别。

    程昱、班恭等人亦是心如明镜,待郭泰走后片刻,他们也一同离开了建章宫前殿。

    从他们入幕后,到离开大殿,前后不到两分钟的时间。

    等他们穿越空荡无人的大殿,抵达殿外的时候,还能看见甬道上那三三两两走在一起的行人,其中就有上了年纪的杨赐、郭禧等人。

    话说,郭泰回到他在长安城的府邸之后,连衣服也没有换,对下人吩咐了一声“非要事不得打扰”,接着就把自己关进了书房。

    他从怀中掏出那份印刷的文稿,开始认真细致的研读。

    这是一份刘曜关于未来朝廷的教育制度的构思!

    亭设蒙学堂,凡年满四岁的儿童,可入本亭所在的蒙学堂接受两年的启蒙教育。

    乡设小学堂,凡年满六岁,且受过启蒙的儿童,必须强制入小学堂接受义务教育。

    小学堂学制三年,第一年学习深度的启蒙教育,第二年学习国文算术,第三年学习诸子百家。

    县设中学堂,凡小学堂毕业者,必须强制入中学堂接受义务教育。

    中学堂学制三年,第一年学习国史,第二年学习基础的八科六艺,第三年实习。

    县还设大学堂,凡中学堂毕业者,必须强制入大学堂接受义务教育。

    大学堂学制四年,前两年学习深度的八科六艺,第三年选专业专研,第四年实习。

    朝廷会给大学毕业者授予良士证书,拥有良士证书的人可享有乡亭里保之长的竞选权。

    且有良士证书者,即为士人,必须无条件加入忠义学社,接受忠义学社委员会的管理!

    所谓八科六艺,即物理、化学、算术、器械等八科与君子六艺。

    刘曜关于未来朝廷教育制度的设想,远远不止这些内容。

    他还提到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虽然分八科六艺,且学生选择专业时不限科目,有能力强的学生全选都行,但至少要选一门专修!

    最最最重要的是,他强调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乃是国民十年义务教育,朝廷不收学费,只收教材成本费,至于大学堂食宿需要学生家庭自理!

    郭泰看了这个构想,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他知道实习是什么意思,也知道义务教育与义务兵役有着一样的概念!

    他有教无类,就是希望能开启民智,导人向善,净化风气,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跟他比起来,刘曜提出的十年义务教育,手笔更强,魄力更大!

    支持,必须支持!

    这是郭泰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翻到最后一页,郭泰发现了一张巴掌大的小纸条。

    “有道先生,国家的教育大业需要你!”

第117章 支持科考() 
程昱来到长安后也分到了一套府邸。

    当郭泰在自己家书房研究刘曜给他的文稿时,在程昱的书房之中,程昱正与班恭、虞辰、张俞围着一张案几,细细分析着另一份出自刘曜之手的文稿。

    这个文稿,乃是一套选拔官员的制度构思。

    在介绍这套制度的构思之前,需要对目前刘曜治下的行政区划做一个概述。

    刘曜执行的是郡县制,确切的来说是郡县乡三等行政区划!

    九县以上设郡,一郡最多辖二十七县。

    一郡之行政中心城区称为郡府,即为郡治所,亦名某郡郡府,简称某府。

    比如,益州郡有十六个县,其郡之治所在滇池城,那么滇池城就是益州郡府,简称为益州府。

    所以,滇池城与益州府、益州郡府、益州郡治所就是同一个地方。

    七乡以上设县,一县最多辖二十一乡。

    一县之行政中心城区称为县城,即为县治所,亦名某县县城,简称某城。

    比如,庐江县有八个乡,其县治所在庐阳城区,那么庐阳城区就是庐江县城,简称为庐江城。

    如此,庐阳城与庐江城、庐江县城、庐江县治所就是同一个地方。

    至于向滇池城那样,既作为一郡之首府,又作为一县之治所的城池,里面会存在郡级、县级两套地方行政机构。

    五亭以上设乡,一乡最多辖十五亭。

    前文有提到十亭归一乡,乃是标准区划,在实际执行上,达到五个亭便可设立一乡。

    一乡之行政中心城区成为乡集,即为乡治所,亦名某乡乡集,简称某集。

    比如,顾桥乡有九个亭,为方便治理各亭,择一地建造集市为其乡治所,即为顾桥集。

    故而,顾桥集、顾桥乡集、顾桥乡治所就是同一个地方。

    有了上述行政区划的参考,才能很好的理解刘曜对选拔官员的构思。

    第一种选官方法,叫竞选制,即民选!

    刘曜认为,只有乡级官员如乡长、乡佐、游徼等,及亭长、里长、保长可以民选!

    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参与选举,只有退役军人或者朝廷认证的士人,有资格参与乡亭里保之长选举!

    第二种选官方法,叫察举制,即汉立以来一直使用的制度。

    但刘曜认为,这种方法必须规范化、公开化、制度化、法律化,否则会变成个人以权谋私的工具!

    甚至他提出了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先得到正八品及以上级别官员的举荐,若被举荐的人三年内犯法,举荐者要连坐!

    第二步,通过吏部衙门的背景审查。

    第三步,前往帝都或郡府参加一次考试,由天子或者吏部三品及以上高官亲自考核,问其才学经义、或机巧事故、或社稷建设等。

    只有通过这次考试,方可被朝廷授予贤士证书,拥有做官的资格!

    朝廷与地方吏部下属机构对于贤士,将按照其能力差异安排不同岗位,先实习观察,确定真的有能力后才外放任职!

    第三种选官方法,叫科考制,即通过科举考试取官的方法。

    刘曜认为,应该由朝廷统一命题,且必须针对不同岗位出不同试题。

    考试的时间应该放在每年的固定月份,由各郡府组织考试,每年一次。

    对于考核合格者,朝廷授予进士证书,代表拥有了做官的资格!

    接下来也是先实习观察,然后根据实际能力,授予不同职务。

    这种方法与第二种一样,也必须公开规范,形成制度法律,禁止徇私舞弊!

    当然了,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至少是县中学堂的毕业生,其他任何人都没资格!

    刘曜特别强调,第一种竞选制,只针对乡级及以下官员,不适用乡级之上的官员选拔。

    至于其余两种,县级及以下官员全部适用!

    乡长凭政绩,可以升上去做县令,县令有本事也可以升上去做郡级官员。

    郡守与中央十二部的部长乃同一个级别,县令与中央各部下属的司正乃同一个级别!

    一个人只要真的有才能,完全可以从一个乡长做起,一步步登上与中央部长平起平坐的郡守之位!

    刘曜之所以这么规定,一方面是为了缩小地方官员与京官的级别差距,让有才能的人愿意到地方上任职。

    另一方面也是给基层官员一个发愤图强的目标,乡长实力强大的话,完全可以凭优秀的政绩,用数十年的时间,爬到县令的位置上。

    而一个地方县令若能认真履职,好好干,有生之年当上郡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郡守可是与中央部长平级的职位,一旦坐上,那就觉得是光宗耀祖,振兴门楣!

    “韩非公曾曰‘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正好印证了大王的此种构思!”程昱感叹着说道。

    班恭点头道:“然也!若无地方州部之经历,便无法了解地方行政之运作,即便登上高位,亦是对国家无益!”

    丞相总理天下政务,必须有处理地方民政、钱粮的经验,才能知晓行政运行体系的利弊,方可在实际的管理之中,把握住政务的要害!

    同样的,一个行伍出身的将军,才可以说真的了解普通士卒的想法,从而真心去的关心士卒疾苦,如此将可知兵,将兵一心,战斗力就有了。

    虽然在历史上,名门出名士,将门出将种的例子举不胜举,但不能只看这一面,而一棍子把寒门出身的人都打死。

    虞辰附和道:“选拔人才,本不该只看门第出身,更应该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大王当初颁布招贤募将令,便是此理!”

    “是极!仲德应该取三种方法之一,加以延伸而为条陈,上奏大王!”张俞在一旁提出了他的建议。

    程昱看向张俞,笑着问道:“升济以为,我取哪一种较为合适?”

    张俞沉声道:“世家大族肯定支持察举制,他们乃是依此举荐家族子弟与门生,从而实现对权力的把持!大王为了平衡,必不会废除察举制,故而我以为,仲德可取科考之法!”

    “为何不是竞选制?”虞辰疑惑道。

    班恭与张俞相视一笑,似乎心有灵犀,没有说话。

    程昱看向虞辰,说出了他的猜测,道:“或许,有道先生会上奏竞选制之取官方法。”

    “可我总觉得陈太丘不会照搬察举制。”虞辰皱眉道。

第118章 取代地方品藻() 
就在程昱等人琢磨选官制度的同时,陈寔及其儿子陈纪也正绞尽脑汁寻思着。

    陈寔的书房之中,父子两人面对一张案几相视而坐,你一言我一语的不断碰撞思想。

    在陈纪看来,刘曜既然让陈寔起草一份关于选官方法的条陈,明显是对世家大族的示好。

    那么他们所构思的方法,当然要以维持世家大族存在之根——举荐权为目标!

    比如以朝廷法度的形式,授予世家大族举荐权!

    如此一来,谁有资格做官,谁没有资格做官,还不是世家大族说了算。

    陈寔人老成精,比陈纪更清楚世家的根在哪里。

    假如真的如此去搞,许多世家必然会利用朝廷法度,明目张胆地把权位传给自家人,这几乎等同于官位世袭化。

    刘曜用了整整大半天的时间跟他们一起商议,所议之事皆为朝廷制度,可见其对于制度的重视。

    由此可知,刘曜是对于过去的政权兴衰进行过深刻研究的,否则不可能提出设置帅阁、相台、御史台、谏议台这样机构的构思。

    他们这些于官场之中沉浮一辈子的政治人,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刘曜打算把统军权、行政权、司法权用朝廷法度的形式进行分割,从而在制度上防止有人同时把持军政法大权。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一方面可以降低权臣的诞生率,另一方面也让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有利于皇帝平衡手下的势力。

    陈寔学富五车,知晓许多历史典故,算是明白人。

    他非常清楚,让刘曜同意官位世袭的可能性,恐怕就像竹篮打水一样,想都别想!

    “就天下目前的形势而言,你可知此选官之权在谁手中?”

    陈寔需要让自己的儿子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这——”陈纪楞了一下,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道:“有品藻之权的地方名士手中!”

    陈寔眼露赞许之色,点头道:“然也!朝廷若想作为,必定不可放任此等风气,否则让那些徒有虚名之辈进入朝堂,岂非天下百姓之害?”

    “为了朝廷之威严,决不能助长此风!”陈纪附和道。

    历史上,从东汉恒、灵帝之期开始,随着宦官专权、太学生运动的发展,民间逐渐兴起了“品藻”的风尚。

    所谓品藻之风尚,即地方上许多名士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发发牢骚,议论时政,点评各色人物。

    就像后世的同学聚会一样,酒桌上评价那个谁谁谁牛掰,谁谁谁辣鸡,兴起的时候,还敢大言不惭的指责政府。

    后世的同学聚会多数是同班的,圈子大一点是同届的,再大一点最多是同校的。

    他们吃好玩好,各回各家,对于在酒桌上说的话,根本就是胡侃乱侃,对社会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但东汉的这个名士聚会与后世的同学聚会不一样,尽管都是私人性质的行为,无法代表政府。

    可参与者无不是在地方上很有名气的士人,在大字不识的普通百姓眼中是绝对的精英。

    历史上有名的“月旦评”,便是这个性质的聚会。

    于是乎,被聚会的名士们评价较高的人物,立马身价百倍,成为了才能的代名词。

    朝廷若不征召这样的人为官,就会被人说成腐败,若去征召的话,这些人又不能轻易出来当官。

    当时的社会风气认为当隐士才算高贵,这些人之中就会出现个别装腔作势拒绝当官的人。

    这些不愿出仕的人,三番两次拒绝征召之后,自然就会成为有名的隐士。

    而那些被征召两次后才出仕的人,往往起点也比较高。

    就这样,朝廷威信日益下降,民间沽名钓誉之辈日益增多。

    大环境如此,许多有真才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