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汉第三帝国 >

第76部分

汉第三帝国-第76部分

小说: 汉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在他赢得民心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人。

    若不是当年的并州刺史邓盛出手相救,恐怕他早就成冤死鬼了。

    此外,刘曜与刘宠、刘虞签订停战协议后,并州境内第一批上书表示愿意接受楚王统治的那一拨家族里面,就有太原王家的名字。

    刘曜后来才获知当时众中小世家愿意归顺的细节。

    原来是当时三十七岁的王允,借用刘曜“内战损耗汉室元气,给外族有机可乘”的观点,说服了他家中的众长辈。

    虽说太原属于并州南境,但并州乃是毗邻边境的边州。

    谁也不能保证草原上的那些外族,不会趁汉帝国内战的时候,对边州等郡县发动侵略。

    尽管汉室的军事力量很强大,边民都很彪悍不畏惧外族,但国内的战火一旦烧起来,谁也别想有安稳日子过。

    刘曜的观点是事实,王允深以为然,自然能说服自家众长辈。

    而后王家举全族之力,劝说并州境内的许多郡县官员接受楚王的统治。

    王家有功,其家主被刘曜授予可世袭的军公爵。

    就这样,刘曜照着处理地方大地主的那一套方案,将王家等并州豪强也整编入了楚王麾下既得利益集团之中。

    若是没有什么意外,未来王家家主去世,新的家主便是名望甚高的王允。

    文成殿受到召见的八人之中,按理说只以已展露的才能来看,能力最大的肯定是他王允。

    偏偏蔡邕在他之前受到了召见,这其中的原因,王允一时半会还没有想明白。

    就在他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

    当王允听到身后李儒与贾诩介绍各自年龄的时候,他赫然发现大殿内众人座次的排序似乎是按照年龄来的。

    就在他出神之时,朱大鸿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

    “王允,大王召见!”

    王允反应迅速,立即起身,很有礼貌的先向朱大鸿拱手致谢。

    朱大鸿没有说话,就像一个机械人,转身在前面领路。

    王允目不斜视的迈着碎步,尾随朱大鸿,绕过两道屏风,走进了书房。

    朱大鸿走进书房后,规规矩矩退到书房入口边上,一动不动。

    王允不敢抬头直视楚王,径直走到书桌前,遥遥一拜,恭声道:“微臣拜见大王,恭问大王圣安!”

    他自称“微臣”没有说错。

    因为王允原先担任郡吏时已被具为孝廉,此时虽然没有担任确切的官职,但他在楚王朝廷的官员名籍上是有名字的,仍然算是刘曜的臣子。

    “寡人躬安!赐座,上茶!”

    刘曜微微抬手,示意侍立在朱大鸿隔壁的侍女给王允上茶。

    王允站起来,走到右边,挑了一个距离书桌不远也不近的椅子坐下,位置与对面的蔡邕刚好齐平。

    “寡人有一件事,欲听一听你俩的看法。”

    刘曜没有卖关子,直接开门见山,说出了同时召见王、蔡二人的原因。

    PS:上一章的章节名有错字,“优”应该是“忧”,因为系统原因VIP章节名无法修改,检查错字不细心闹了笑话,在此向各位看官道歉!感谢投月票的大佬魔蝎三个小酒窝!感谢!!!

第152章 台相培养计划() 
历史上,有道先生郭泰曾评价王允有王佐之才。

    但是才华横溢的蔡邕,在历史上也曾被许多人所赞扬。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

    他除了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其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有许多名士死后,都以让他写墓志铭为荣。

    原历史上,他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权时,强召他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

    刘曜穿越而来,历史已经被改变。

    不过在建宁三年,即公元170年,蔡邕依然像原历史上一样,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了桥玄的厚待。

    随后他出任了河平县长,之后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

    尽管过去发生的事和历史有雷同的地方,但刘曜绝对不会让蔡邕之女蔡琰被匈奴掳走!

    历史上的蔡琰是个才女,她擅长文学、音乐、书法,著名的《胡笳十八拍》便是她所创作。

    可惜她命途多舛,早年嫁于卫仲道,而卫仲道早死,她便回到娘家,后值匈奴入侵,竟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她这又嫁给了匈奴人,并且生育了两个孩子。

    十二年之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其赎回,却又将其嫁给了董祀。

    等到后来司马一家子篡了曹魏的江山,史官因避讳司马昭的名字,将蔡昭姬硬生生改名成了蔡文姬。

    死后连真名都不能留下,真是呜呼哀哉!

    刘曜穿越而来,必将改变蔡昭姬的命运!

    他早已暗示过蔡邕,等蔡琰成年之后,自己就会纳其为妃,蔡家必须好生照顾和培养蔡琰。

    何况蔡邕在杨赐、郭禧等人的家眷至亲投奔刘曜的过程之中,出了很大的力气。

    去年刘曜按照新的官制组建政事堂,蔡邕就被任命为了教部文教署侍郎,他的家眷都住在长安。

    王允认为蔡邕之所以能当上侍郎,是因为投奔刘曜较早,以及背后有杨赐、郭禧等世家大佬支持的缘故。

    故而他才自负的认为,刘曜这次召见的八人之中,真正展露过治政才能的人,且才能最大的当属自己无疑。

    刘曜记得,历史上的蔡邕便是被诛杀董卓后居功自傲的王允下狱而死。

    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之后,录尚书事,执掌朝政。

    他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自然少不了被嘉赏和称赞,于是开始飘飘然,居功自傲。

    每当群臣集会,他很少再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权宜之计,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

    当朝文学家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

    当蔡邕得知董卓身死时感到很突然,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

    王允却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说完,便不容分辩,立即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

    蔡邕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写成汉史,便陈辞谢罪,自己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

    当时的清流之士都十分同情怜悯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蔡邕,可毫无结果。

    太尉马日磾专程前往王允住处,替蔡邕说情:“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马日磾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马日磾无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对别人说:“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就这样蔡邕最后被冤死在狱中。

    北海郑玄听闻蔡邕被下狱而死后感叹:“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之后,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对蔡邕的死议论纷纷,王允这才真正明白蔡邕的确罪不及死,后悔莫及。

    刘曜这次召见王允与蔡邕,便是打算借一个问题,来试一下两人目前的才具。

    他都是楚王了,肯定不会再让历史重演,蔡邕与蔡琰的悲惨命运将被改变!

    于是刘曜把编户民授田政策在推广过程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阻碍大略的说了一遍,尤其强调在豫章郡遭受的阻力最大。

    “王卿,诸如此类之难题,你以为该如何才能解决?”

    刘曜没有给王允思考的时间,直接把问题阐述完了之后,就向他要答案。

    “回禀大王,臣窃以为,此乃当地郡守治政能力有限所致!”王允恭声答道。

    刘曜看向蔡邕道:“蔡侍郎,你如何看?”

    蔡邕急忙站起来,走到书桌前,躬身拜道:“此等难题,臣闻所未闻,一时难以想出行之有效之方略,愿请大王治罪!”

    刘曜朗声道:“寡人只是听一听你们的看法。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不必太过在意此间得失!你起来罢!”

    通过蔡邕的这番言辞,再结合之前对于蔡邕的了解。

    刘曜相信,蔡邕是个实诚人,最适合做一个大学者,当一个大教育家,时不时给朝廷提供一些意见也行。

    真要让他去当个县令,或许可能会把一县治理不错,但让他做管理许多县的郡守,恐怕他会感到吃力,甚至无法胜任。

    刘曜望着面前保持鞠躬姿态的蔡邕,道:“眼下教部国史署侍郎一职仍空缺,既然蔡侍郎喜欢治学修史,那就暂时兼任国史侍郎罢!”

    至于如何整理东汉乃至之前的历史,刘曜也有自己的想法,需要专门抽空与蔡邕细说,但不是现在。

    “臣谢大王隆恩!”蔡邕再次拜道。

    见蔡邕坐回原位之后,刘曜看向王允道:“王卿,既然你认为是郡守治政能力有限导致政策推广困难,那寡人便任命你担任豫章郡郡守,给你六个月时间,寡人要看到你的成绩!”

    “臣领命!”王允激动无比,深深礼拜道。

    不是刘曜故意针对或者打压王允,而是因为王允这一路走来,发展的太顺了,没有经历太大的挫折。

    虽然曾经被下狱,但那时他年少热血,争强好胜,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做事往往凭着一腔热血。

    历史上年轻的曹操在担任基层官员时,就干过许多普通官员不敢干的事情。

    类似王允、曹操年轻时的作风,乃是许多有志向的年轻官二代们经常会犯的毛病。

    这样的人都是人中之龙,稍加点拨和历练,便能担当大任。

    刘曜放曹操、袁绍去地方上做县令佐官,便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

    如今已经快接近不惑之年的王允,若是再去形势复杂的豫章郡历练一番,未来接替杨赐等老一代台相,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便是刘曜的台相培养计划!

    王允何等聪慧,自然明白楚王是有意栽培,颤抖着嗓音,拜道:“臣谢大王隆恩!”

    ps:求票票!月票,推荐票都要!看在我一直保持着每天两更的份上,请支持刘曜,支持汉第三帝国!

第153章 王之诏令() 
刘曜安排好了蔡邕与王允之后,对钟繇与田丰也进行了召见。

    他对于钟繇的重视,就像曹操、袁绍一样,是作为台相来培养的。

    所以简单与其聊了几句之后,便任命其为豫章郡治下的一个代理县令,让他去配合王允推行授田政策。

    而田丰的话,刘曜是让其进入了军方系统,成为一名营一级的代理长史。

    以上蔡邕是直接兼任国史侍郎,是正职。

    王允就任的豫章郡郡守也是正职,钟繇的县令和田丰的长史都是代理。

    刘曜之所以如此安排,并非是轻视寒门出身的田丰,或者对钟繇有偏见。

    而是他必须坚守一直以来自己定下的规矩,所有原先是白身,或者没有担任过同级别官职的人,一上来只能从副职开始干,任期内政绩良好,方可转为正职,否则只能说拜拜。

    钟繇与田丰虽是代理县令、代理长史,但他们上面却没有正职县令与长史。

    其实等于是有代理的名,却掌握着正职的实权。

    去年刘曜举兵,委任众将领,也皆是副职。

    等他称王之后,原先众人的副职大都转为正职,而且是官方承认带有合法性的职务!

    刘曜举兵之初,只是打着义旗,属于地方势力,没有正统的合法性。

    等他与刘宠、刘虞签订停战协议之后,三人之间互相承认对方的王爵,便等于三人的王国皆是有合法性的王国。

    后来他用创立的帝国时报,将停战协议传遍天下,便是由此告诉天下人,三个王国朝廷是合法的。

    蔡邕、王允等人的官职任命,可不是凭刘曜一句话就完事,还需要走一个任命的流程。

    两汉时期,皇帝下的命令叫“制诏”,并不叫圣旨,也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话。

    制诏属于正式的命令,属于制度、规矩、规定、要求。

    当时诸侯王与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至于“谕”,则是相当于“告诉”的意思,比如晓谕群臣,就是告诉群臣的意思。

    东汉文献《独断》记载:“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

    当然了,两汉皇帝的命令,细分下来的话,其实共有四种。

    一是策书,一般用于封授诸侯王、三公。

    二是戒书,也叫戒敕,通常用于告诫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以上两者,皆用于特定场合。

    三是制书,四是诏书。

    制书一般以“制诏某官”起首,后面紧跟皇帝的命令之辞。

    而且,制书还分为两类。

    一类是面向全国发布的,另一类是下达给特定的官僚机构。

    面向全国发布的制书,一般以“制诏御史”或“制诏丞相御史”为起首,其功能是立法、布政、宣布高官贵族的任免和封除。

    至于下达给特定官僚机构的制书,则通常以“制诏某具体命令的职官”为起首。

    诏书主要由臣民章奏、“制曰”、皇帝批复这三者复合构成。

    相较于诏书,制书更能体现皇帝“令由君出”、“言出法随”的威严,所以两汉皇帝更喜欢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