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汉第三帝国 >

第77部分

汉第三帝国-第77部分

小说: 汉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较于诏书,制书更能体现皇帝“令由君出”、“言出法随”的威严,所以两汉皇帝更喜欢用制书。

    制、诏广泛应用与日常行政之中,所以皇帝的命令通常叫“制诏”便是出自这个原因。

    刘曜不是皇帝,他下的命令还不能叫“制诏”,冠冕堂皇一点最多叫“王之诏令”或“王之命令”,按照两汉的礼制应该叫“令”。

    称王之后,他虽然颁布过不少“王之诏令”,但每一个王之诏令都是经过一套标准的程序之后,才能下发的。

    首先,挂在光禄寺框架下的通政署少卿,需要依照刘曜的意思,起草一份文书。

    若是发布诏令、册封之类,则加盖楚王行玺。

    若是征召大臣、调兵遣将,则加盖楚王信玺。

    若是策拜外藩、祭祀天地鬼神,则加盖楚王宝玺。这一条其实是天子行玺的功能,刘曜还不是天子,只好刻一个楚王宝玺。

    通政少卿起草好文书,刘曜盖好王玺之后,下一步是由通政少卿安排通政使,将此文书送去相台。

    相台轮值的台相需要检查此文书之中是否有错字或漏洞,若有需要立即上报刘曜,若没有则加盖“相台首相印”,然后将此文书交还给通政使。

    接下来,通政使需要拿着此文书,去找御史台。

    御史台轮值的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御史丞必须检查此文书之内容,是否与制定的法律有冲突,若有需要立即上报刘曜,若没有则加盖“公法天下印”。

    到了这一步,加盖了楚王印玺、相台首相印、公法天下印的文书,才能变成具有法律效益的王之诏令!

    然后,通政使需要将此王令转交给专门负责颁布王令的礼部礼官,礼官收到王令后,还要抄录一份留作存档。

    若是王令内容明确说了需要立即执行,那礼官就必须去找相关部门或涉及到的人,直接宣读王令,执行王令。

    若是王令行文之中写有日期,通常情况下是下一次朝议或大朝会的日期,那么该礼官就需要将王令收好,在下一个朝议之时,按照刘曜的示意进行宣读。

    这种加盖了三个印章的王令,由于非常正式和隆重,故而刘曜下面的官员口语习惯称之为“大王诏书”。

    “大王诏书”目前并不常见,从刘曜称王到现在,也就颁布那么十几份而已,都是非常大的政策。

    例如生产队与合作社、编户齐民授田、太学分院建立等制度的执行与推广。

    其诏书的内容基本上是刘曜和众臣工商议过的东西,加盖了王玺之后,再加盖相台与御史台的印章,看似属于走一个流程。

    其实是刘曜借此机会,增加相台与御史台执掌的“印”的威信。

    按他的计划,未来称帝之后,在天下士人数量突破五十万,占到全国人口百分之一的时候,正式的皇帝圣旨,还需要加盖谏议台的“代国民言印”才有合法性!

    除此之外,更多的王令,都是刘曜先与众臣工商议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命通政署少卿程昱起草,然后加盖他的王玺,逢朝议之时直接让程昱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宣读,命令各部门配合执行。

    类似这种王令,刘曜下面的官员口语习惯称之为“大王令”。

    比如对于蔡邕、王允、钟繇、田丰四人的任命,便是常见的大王令。

第154章 白虎() 
“张角,大王召见!”

    第一排四人先后离开,很快轮到了张角。

    当张角起身离开坐席,向书房走去的时候,他的三弟张梁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紧张情绪,取而代之的是一脸坚毅之色。

    张梁与李儒一样,认为张角最多不过会在书房里面待一刻钟。

    但是,当一刻钟过去之后,张角仍然没有出来。

    李儒顿时心生嫉妒,以为张角深得刘曜欢心,否则不可能到现在还没出来。

    贾诩满脸的不在乎,依然淡定的跪坐在原位。

    若不是他时不时伸手去摸下巴上蓄着的短须,真会让人以为是一个雕像。

    张梁心中十分愉悦,他为自己的大兄可以被刘曜赏识而感到高兴。

    又过了一刻钟之后,张角才慢悠悠从刘曜的书房走出来。

    他是目前为止,进入刘曜书房五人之中,待在里面时间最长的一个人。

    张角异常兴奋,出来时,双腿都还打着哆嗦。

    当他经过张梁旁边的时候,给了后者一个莫大的鼓励眼神。

    “大兄——”

    张梁张开嘴,刚想问一问刘曜与张角聊了如此长的时间,究竟聊了些什么话,却被张角一个禁声的手势吓得连忙闭嘴。

    在李儒嫉妒的目光与张梁羡慕的目光注视之下,张角径直走到殿门口,穿上鞋子,出了文成殿。

    他向殿外专门负责引路的侍女说了两句话,接着便跟随侍女离开了大殿。

    这时,朱大鸿从屏风后面走出来,对蠢蠢欲动的张梁道:“张梁,大王召见!”

    张梁进入书房后,不到一刻钟就走了出来。

    他同样满脸兴奋之色,哆嗦着手脚,穿上鞋子,出了文成殿。

    此时,空荡的大殿之中,只剩下了李儒和贾诩。

    片刻后,他们俩依然没有得到刘曜的召见。

    李儒不由得有些心急,问贾诩道:“这该如何是好?”

    “李君莫急,大王政务繁忙,整日操劳,或许正在小憩。”贾诩安慰道。

    李儒见贾诩十分淡定,也不好再多说话,于是选择了沉默。

    “李儒,大王召见!”就在这时,朱大鸿的声音响了起来。

    李儒战战兢兢走入书房,在距离书桌一丈之外的地方停了下来,连忙向刘曜拜了下去。

    “小民李儒,拜见大王!”

    “平身!”

    得到刘曜允许后,李儒慢慢抬起头,保持着半鞠躬的姿态,弓腰站立。

    尽管左右两边各摆着八个椅子,可是刘曜没有让他坐下,他不能也不敢擅自去找椅子就座。

    “你就是李文优?”

    刘曜颇有兴趣的打量着李儒。

    只见他身形瘦长,下巴上蓄着三寸长的胡须,面色发红,双眼炯炯有神,高高的眉骨上,挂着两道细长的眉毛,看起来好像马上就会脱落一般,乍一看他这幅样貌似乎有些滑稽。

    “回禀大王,小民草字文优,正是李文优。”李儒规规矩矩答道。

    刘曜低头看了一眼桌面上那份专属李儒的档案调查,皱了一下眉头,问道:“你十七岁的时候,杀过两个匈奴人?”

    李儒偷偷看了一眼刘曜,发现对方在看桌面上的文件,随即壮着胆子答道:“启禀大王,小民十七岁的时候,的确杀过两个匈奴人。当时是这样的。。。。。。”

    那时的李儒与其父、伯父沿着商道,一同前往朔方倒卖货品,不料半路上遇到五个被冲散而落草为寇的匈奴人。

    双方争斗之中,李儒之父与其伯父杀死了两个匈奴人,重伤了一个匈奴人,但李儒之父也被匈奴人所杀。

    愤怒的李儒小宇宙爆发,拿起他父亲用的短刀,捅死了受伤的那个匈奴人,又趁另外两个匈奴人与其伯父战斗时不备,用刀捅伤了他们,并与其伯父合力杀死了他们。

    “若当时依然只有五个匈奴人,但路上却仅有你一人,你手中有一把短刀,没有弩,也没有弓,你会怎么做?不要撒谎,寡人喜欢讲真话的人。”刘曜抬起头,死死盯着李儒的那张脸,慢悠悠问道。

    李儒不假思索道:“回大王,小民宁死不做匈奴人之俘虏!”

    刘曜点头道:“勇气可嘉!”

    他看得出刚才李儒的反应乃是下意识的,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利弊,纯粹是本能的想法。

    虽然这个假设并不能证明李儒就一定是硬骨头,但刘曜还是决定给李儒一次展露他才能的机会,否则他也不会点名召见李儒。

    “寡人计划成立一个专门刺探匈奴、鲜卑等敌国情报的组织,名曰‘白虎’。你与匈奴人打过交道,寡人欲任命你为‘白虎’的负责人,你可有信心替寡人办好这件事?”

    李儒急忙下拜道:“草民必当万死不辞,为大王办好此事,以报大王之恩!”

    “你若死了,谁替寡人办事?所以,你不能死!而且,从今以后,你便是寡人的臣子!”刘曜打趣道。

    李儒满心欢喜道:“臣儒,必不辱命!”

    刘曜拉开左边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份组建密谍组织“白虎”的草案。

    “你上前来,这个给你!”

    就在刘曜说话的同时,李儒上前从刘曜手中取走了那份草案。

    “此乃构建‘白虎’的草案,你拿下去好生琢磨,琢磨透了之后,可去寻商部尚书刘彪,接下来刘尚书会告诉你下一步该找谁取钱。拿到了取钱的办法之后,你再去拜谒通政署侍郎程昱,他会回答你具体的问题。”

    招兵买马需要用钱,打点关系换取情报需要用钱。故而,组建情报组织,没有钱财是万万不行的。

    “臣领命!”李儒收好草案,躬身行礼道。

    刘曜道:“你下去罢!”

    “喏!臣告退!”李儒激动地退了下去。

    刘曜从抽屉里拿出最后一份档案,低着头对朱大鸿吩咐道:“传贾诩!”

    在朱大鸿去唤贾诩的时候,他又拉开左边的抽屉,从里面拿出另一份有关建立军官学校的草案。

    刘曜知道贾诩是兵家人物,他就像韩信一样,是为了战争而生的人,就该在乱世之中大放异彩。

    可惜刘曜穿越而来,未来不会有乱世!

    贾诩必须将他一身所学兵法韬略,尽数传授出去,为刘曜,也为汉帝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军官。

    这份组建军校的草案,便是刘曜专门为了贾诩量身打造!

    ps:求票票啊!!!!

第155章 匪霸之气()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历史上,他青年时期默默无名,仅有名士汉阳阎忠慧眼如炬,认为他可比汉初的张良、陈平。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陈平是平息诸吕之乱的主要谋臣,阎忠对于他的这番评价,助长了他的声望。

    即便如此,由于他出身中产家庭,并非豪门大家,以至于在最初加入东汉官僚阶层的时候,也只是依附凉州军阀董卓作为起步。

    等后面董卓被王允、吕布设计所杀,他献计董卓生前的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尽管长安因他之计策被攻下,但随后没多久李傕等人自己作死,他见情况不妙,辗转成为了张绣的谋士。

    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他第一次献计,助李、郭夺下了长安,吕布败走,王允身死,长安及周边百姓死伤无数!

    他第二次献计,助张绣击败曹操,赢得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死于这次战役!

    由此可见其谋略之深!

    官渡之战时,他力主曹操与袁绍决战,而后曹操获胜,基本上统一北方。

    从此,他又成为曹操谋士集团的重要一员。

    赤壁之战前,他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曹操的北方军团受到严重的挫败。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他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了魏王世子。

    在辅佐曹操期间,他认为自己并不是曹操的老部下,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

    等到曹丕称帝,他被封为太尉、魏寿乡侯。

    之后曹丕问众臣应先灭蜀还是吴,他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可是曹丕不听,结果征吴无功而返。

    作为一名谋士,先谋己,再谋人。

    他历任数位主公,不仅没有招致杀身之祸,反倒步步荣升,不能不称赞毒士的谋略。

    历史上的他一共活了七十七岁,过世后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刘曜记得,后世的著名学者、教授易中天曾在《百家讲坛》中评论贾诩,认为他能在乱世之中审时度势,不仅自己活得时间很长,还保全了他的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由此看来,他可能才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历史上的贾诩精通兵法,不仅收藏着许多著名兵书,而且还抄录了如《孙子兵法》数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刘曜认为,贾诩犹如张良、韩信一样,乃是为了平息乱世而生,应该在乱世之中施展其绝世谋略,大放异彩,从而名垂青史。

    若没有了乱世,他又该如何施展才华?

    或许,为汉帝国培养合格的军官,从一位军事教官先做起,应该比较合适?

    就在刘曜回想他印象中有关贾诩的历史记载之时,贾诩不卑不亢,举止有度地走了进来。

    他依照礼节,趋步向前,距离刘曜书桌前三米之外停下,躬身拜道:“臣武威待诏孝廉诩恭问大王圣安,愿吾王万寿无疆!”

    话音刚落,便顿首匍匐而拜。

    刘曜称楚王,建立楚王诸侯国之后,曾要求治下中高级将领、官员举荐人才。

    当时被他批准为孝廉的人共有三十多人,贾诩便是其中之一。

    “寡人躬安!”刘曜有些惊讶道:“孝廉请平身!”

    所谓匍匐,乃是像虫、蛇、龟一样躯体贴地的礼拜姿态。

    刘曜召见的八人之中,唯有贾诩一人用了这种匍匐而拜的礼仪。

    这种礼仪,在两汉乃至隋唐之前,通常是新臣首次面见皇帝时所用。

    而且此礼仪往往是新臣面圣之前,经礼官指点之后,才会掌握,属于特定场合使用的礼仪。

    贾诩整这么一出,显然是准备的非常充分。

    见到贾诩的真实样貌之后,刘曜发现贾诩真容与他想象中的差距非常大。

    他想象中的贾诩,应该是文士气质,即类似张良那样比较斯文。

    而眼前的贾诩,有着古铜色的皮肤,一双俊逸柳眉,两只深邃的眼睛,八尺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