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汉第三帝国 >

第92部分

汉第三帝国-第92部分

小说: 汉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到这里,选择了停顿,等待刘曜的点评,以示对楚王的尊敬。

    刘曜点头道:“蔡侍郎所言有理,继续说下去!”

    “本朝之前,对于史书之编修,学者或官吏皆可以私人之名著作,如《晏子春秋》。流传于世之著作,多以私人所著,并非朝廷组织所编修。自世宗起,朝廷开始组织人员修史,但并非禁止私人修史,故而太史公著作《史记》。世祖中兴,班公参考《史记》之体裁而著《汉书》,而后朝廷所组织编修之史。如《史记》、《汉书》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当另归为一类。”

    历史上,东汉明帝时期,班固私撰《汉书》,汉明帝看后很欣赏他的才能,诏诣校书郎,除兰台令史,后又升迁为郎,典校秘书,继续撰写《汉书》。

    在《汉书》的撰写之外,明帝又令班固先后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以及杜抚、马严、刘复、贾逵共同编撰本朝史。

    先行撰成的是《世祖本纪》,后又陆续有光武帝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是《东观汉记》的开篇之作。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

    “臣窃以为,天子秉承昊天上帝之命而生,代天牧民,言出法随,言行事迹皆为天意,乃天命之体现。故而,大王立国史署司职史官,如实记录君主及国家之史实,以明君贤臣之言传身教,为万世榜样,教化后世子孙,实乃圣明无比!”

    蔡邕说着说着,竟然说到了刘曜身上,而且这个马屁拍的顺理成章,让刘曜防不胜防。

    刘曜知道,古代中国流行的“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观念,给史官赋予了一个最为神圣的使命——记录天意。

    天子乃是上天之子,其言行、祭祀、军事等大事,皆为天意与天命的体现。

    记录如有半点不实,等于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即为欺天。

    正因为如此,历史在古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对神的崇拜和对某种宗教的信仰。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朝廷禁止私人著史,私著历史变成重罪之后,也就没人再敢私著历史了,有的也只能算一些文章和笔记。

    北宋时期面世的《资政通鉴》虽然是司马光写的,但其目的并非修史。而是奉了皇命。

    修史权的集中与变化,导致的恶果是皇帝、大臣开始大量篡改历史,为自己粉饰。或用权力,或用收买等方式迫使史官篡改历史,以至于后世之人看到的很多都是“假历史”。

    从唐太宗往后开始,历朝历代篡改的越来越厉害,早期还只是篡改个人形象,到后来连同前朝、乃至之前更早的王朝都遭到了篡改,其中以“我大清朝”最甚。

    秦汉时期的史官,多数都是家族传承之史官,如此才能确保历史记录的传承性和连贯性。

    刘曜这次留蔡邕谈话,当然是为了确定楚王国的史官制度,若未来他登极称帝,依然也会沿用这个史官制度。

    “以年代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编排相关之历史事件的史书,可以称之为‘编年体史书’。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的史书,可以称之为‘纪传体史书’。班公编撰《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此书主要记述了上起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寡人欲使你率领国史署所编之国史,乃上起三皇五帝时代,下至孝灵皇帝熹平二年六月二十日的史事。”

    刘曜听完了蔡邕的观点,也接受了蔡邕对他的赞颂,随即沉吟片刻,开始阐述他对本朝国史的规划与构思。

    “国史当以年代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三皇五帝之前且以昊天上帝命令盘古尊神开辟这方世界为神话时代,不做详细记录,权当概况以一段话的传说作为国史的开篇。而后,三皇五帝时期,即部落方国时代,是诸夏民族之起源形成的时代,也是诸夏共主天子诞生的时代,此为华夏文明上古史,共历六千多年。所谓方国,即一方部落形成之国。”

    “自夏禹传位于启,商汤代夏,再至宗周覆灭,这段时期乃是封建邦国时代,此为华夏文明古代史,共历一千八百多年。所谓邦国,即天子封赏土地给臣子建立的诸侯国。赢秦代周,而至炎汉代秦至孝灵皇帝驾崩,这段时期乃是帝国时代,此为华夏文明近代史。所谓帝国,即皇帝分派官员直接治理天下郡县的大一统国家。熹平二年六月二十日往后,便是现代,故而所记录之历史曰现代史。”

    当然,从严谨的角度来看,刘曜所说的方国、邦国、帝国的概念,与后世的历史学观念并不完全一样。

    上古时期,黄帝擒杀蚩尤,打败炎帝,在河洛建都立国,国家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制”,是由众多酋邦国组成的。

    无论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还是四裔之地,均是方国林立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继黄帝之后,颛顼、帝喾、尧、舜、禹相继为天下共主。

    这一时期,君主即位实行的是所谓的“禅让制”,实际上这些君王都来自黄帝族,是世袭制的一种原始形式。

    君王的权威虽来自于个人的能力,但更需要各方国的拥戴。

    所以说,古代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乃是小国寡民式的邦国,邦国进一步发展则是王国,王国以后,通过中央集权的专制演变成了帝国。

    相较于原始社会的中心聚集部落组织生活的形态,邦国已经有了强制性的权力机构的出现。

    至于邦国与王国的区别则在于有无王权的存在,王权是邦国中强制性的权力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后,进一步集中的体现,只有王权的出现才使得权力系统真正呈金字塔式结构。

    在王国中,君王位于权力的顶点,王与臣下的差别是结构性的、制度化的,这种王权还是在家族或宗族的范围内世袭的。

    由于王权的世袭性、结构性和制度化,才形成了王朝或王权的“正统”意识和“正统”观。

    刘曜对蔡邕所说的“邦国”其实是后世历史学观念上的王国形态,至于他说的“方国”才更像真正的“邦国”。

    至于帝国的概念,要相比之夏商周的王朝分封制来说。

    邦国时代施行的都是封土建国制,讲究以德治国,逐级分封,以礼乐划分世袭贵族等级,维持王朝的统治。

    帝国时代施行的是郡县制,讲究中央集权,天下皆为皇帝所有,以伦理治国,皇帝授权非世袭的官员治理国家,维持皇朝统治。

    “凡是有人类居住的世界,昊天上帝都会钦定一个民族作为该世界的领导,即天选之民。由众天选之民建立的朝廷,即为天朝。天朝的首领,便是天子!假如天子不能很好的治理天朝,让天选之民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后带领天朝人民统治其所在的世界,那么他会被新的天子取代。”

    “比如,夏王朝末代天子不思进取,致天选之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丧失了天子之德,而后被新的商天子取代。再后面商王朝末代天子残暴无比,从而被新的周天子取代。周王朝中后期的天子能力有限,导致各诸侯国混战。诸侯国秦国经历代国君累世修文备武,终于在国君嬴政在位期间,取代了羸弱的周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新帝国。由于秦始皇没能体恤治下的众天选之民,让大半的百姓活不下去,导致其所建立的秦帝国被臣民推翻。高祖顺天应人,打赢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新的天朝——汉王朝。”

    刘曜说到此处,望向蔡邕,问道:“蔡侍郎是否理解了寡人之意?”

    蔡邕恭声道:“臣明白了!无论是夏商周三代,还是秦王朝与本朝,皆为天朝之中的一个历史时期。故而,国史之名,当曰《天朝史》,亦或者曰《华夏文明史》!”

    “然也!天朝一直只有一个民族即华夏族,不论是羌人、匈奴人、鲜卑人等境外之人,皆为诸夏苗裔,同为有历史可查的华夏族,只是暂时还没有得到归化,认祖归宗。华夏族只有一个族长即为天子,天朝奉昊天上帝之命而建立,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国民权益,让国人过上富足的生活,进而统治整个世界!故而,国史名曰《天朝史》最为合适!”

    “此外,为了应对下个月的官考,蔡侍郎可带人先编写一部《天朝史大纲》。这部书不必详细,只需将上古史、古代史、近代史进行总领大纲的概述即可,你可对手下之人进行分工,每人负责一个时间段内的历史编写,以数十人同时编写而论,当在五日之内完成三到五万字的大纲编写,好发行于世,作为朝廷本届官考十科之一国史的考试内容来源!”

    刘曜侃侃而谈道。

    “大王圣明!”

    蔡邕赫然起身,行礼道。

    PS:感谢投月票的书友,感谢支持!本书不会太监的,大家放心!虽然我的身体状态不好,但我依然会让这本书有始有终!

第185章 华夏纪元() 
刘曜与蔡邕的谈话并没有结束。

    既然修史把天朝的概念植入进去,刘曜就绝不会放过把“黄帝纪年”的历法纪年添加到国史之中。

    上古史、古代史、近代史的划分,一定会惊呆那些传统士人的眼睛,而黄帝纪年的确定,却又必然会获得那些传统士人的大力追捧!

    中国历朝历代之中,要问哪个朝代最具有“本国民至上”的观念,汉朝绝对跑不掉。

    汉武帝时期,益州郡治下的滇池还是滇族人生活的地方,当时的滇族人一心想要抱汉朝爸爸的大腿,一直到汉武帝驾崩,他们都没能加入诸夏的这个大家庭。

    在当时的汉朝本国民看来,非我族类,都是用两条腿走路的禽兽,而这个霸道无比的观点竟然也被大多数外族所接受!

    这靠的不仅是文明上的碾压,还有无与伦比的强大军事力量!

    匈奴帝国吊不吊?到最后不还是被汉帝国给撕裂成了南北匈奴,而且南匈奴还跪下来喊爸爸喊得很爽快。

    对这个时代的外族来说,能成为汉国的编户民,简直就像从野人瞬间完成进化,一跃成了文明人。

    比方说,在一个大型网络游戏之中,一个徘徊在新手村很久的菜鸟,得到了某个掌握游戏bug的组织认可,被允许加入该组织,从而瞬间满级,日后更是凭着组织的身份,吊打一切不服者!

    汉帝国周边实力弱小的外族就是新手村的菜鸟,而掌握游戏bug的组织就是汉帝国。

    华夏至上可不是说着玩,而是用强悍的武力、先进的文明支撑这个观念!

    “既然修史,便必不可少的要用到历法纪年,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对比各个历史时期,也为了让后世的史官在记录史事时在时间年度上更精确,那就需要用同一个纪年历法将华夏文明自诞生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排序。蔡侍郎可有想法?”

    刘曜想听听蔡邕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见解。

    蔡邕先是行了一礼,然后叙述了一番言辞,表示赞成刘曜的观念,但他有关纪年的想法还真没有。

    “寡人觉得,为何不把干支纪年开始的那一年,作为华夏文明正式进入干支纪年的元年?那一年乃是干支纪年历法上的第一个甲子年,寡人认为把那一年作为干支纪年元年,往后依次则是干支纪年2年,3年,乃至100年,1000年,10000年!据礼官所说,干支纪年开始那一年,不仅是历法开始的第一年,同样也是黄帝即位的第一年,故而干支纪年也可称为黄帝纪年,又因为黄帝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所以黄帝纪年亦可叫做华夏纪元!”

    黄帝纪年是后世清末章太炎等学者根据黄帝历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即位以及创制历法的时间为华夏纪年元年的纪年方式,因为干支纪年是从黄帝开始的。

    历史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

    一个国家的纪年,应该是民族文明久远的标志。

    会使用历法是一个文明的标识,需要很高深的天文学观察。

    即使在世界各民族中,有能力原创历法的民族只有极其个别,形成系统历法的只有三个民族,更多的民族只是借鉴了其他民族的历法进行改编。

    就算是希伯来历法也是借鉴了巴比伦历法才改编的,连每个月的名字都跟巴比伦相似。

    自从人类文明曙光初现,只有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和华夏人创制的自己的历法。

    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已经灰飞烟灭,只有华夏的历法仍在使用。

    黄帝纪年能够传承华夏的历法系统,让后世子孙不要忘记自己是属于仰望星空精于观察和创造的民族,而不是那些需要借鉴其他民族历法文化的庸碌之辈。

    相关记载汉代史书《汉书·律历制上》就记载了先朝的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汉书·律历制上》“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

    天干最晚在夏朝已经开始,明显的证据是夏朝后期有帝王叫做孔甲、胤甲。另外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

    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

    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

    但是正式将这十个符号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