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 >

第10部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劳动时间;国际分工也造成各国劳动各阶段之间的依赖性和统一性,迫使个别国家的劳动接近国际必要劳动时间。(4)可以降低劳动成本,改进劳动、交通等工具。国际分工打破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对立状态,扩大了各国之间的交往范围,建立起不同国家、地区、部门之间经济联系的必然性,使国际社会物资交流成为再生产的条件。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商品生产增大了投入市场的商品量,这又促使交通通讯工具不断革新,以便把众多的商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一般而言,上述的功能是通过国际商品交换实现的,但其实现的程度与合理性又受到国际贸易技能的制约。在平等互利的贸易基础上,上述国际分工的功能会得到充分、合理的实现;反之,在不平等、控制和垄断的贸易环境下,上述国际分工的利益不会充分、完满地实现,进而影响到一国经济结构的形式。

    3。国际经济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1)国际商品交换的规模影响国际分工的规模。在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一个国家、企业的资金在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分配额,一方面是由生产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商品流通状况。如果国际商品交换渠道通畅,商品适销对路,则会扩大国际分工规模;反之,则会缩小国际分工规模。

    (2)国际商品交换发展速度影响国际分工扩大的程度,国际商品交换发展速度影响着参加国际分工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产品的生产时间是一定的,从而决定资金周转时间的因素就是流通时间。如果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参加国际分工企业的资金通过流通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则较短,如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出售迅速,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购买方便,供应及时,就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这样,就可以减少企业在流通环节占用的资金,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可使等量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其结果,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扩大国际分工的深度。

    4。国际经济贸易可以协调参与国际分工主权国家的分工利益

    国际商品交换可以把各种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结合在一起,实现它们的分工利益。国际商品交换是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分别生产不同商品,在不同国家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的一种经济行为。但是,国际商品交换并不需要特定的国家商品生产者和所有者。也就是说,尽管生产商品的国家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交换产品,实现国际分工下的比较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在国际分工下,各国的商品生产是为了国际交换而生产的。因此,各国生产的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它们的价值能否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成为各国生产者时刻关心的重要问题。如果各国商品生产者不了解国际消费者的需要,或者了解不全面,生产的商品就不易销售,生产就会萎缩,分工就会中断。国际消费者的需求,是通过世界市场上价格变动而反映出来的。价格信息通过国际商品交换传递到各国生产领域,各国企业据此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决定。围绕该决定,各国企业的生产、供应部门等都要作出相应的反应,围绕决定目标采取行动,导致分工形式、方向的变化。

【案例与实践】中美之间的国际分工() 
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双边贸易不平衡基本上属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合理的国际分工,并由中国发挥两个比较优势——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所导致的结果。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排在前五项的商品分别是杂项制品(18。4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0。74%)。单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近年来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经贸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贸易方式,具体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5%,因此,中国对美出口实质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而根据美中商务中心的统计,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飞机、通信设备、显像管。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

    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使美国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案例思考: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是什么?中国应如何发展自己的优势?

    【思考与练习】

    1。什么叫国际分工?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2。试述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3。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5。大机器工业对国际分工的发展有何影响?

    6。案例分析:'冬季玫瑰'

    1996年的情人节,恰好与关键的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日期2月20日相隔不到一周。这一天,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帕特里克·布坎南在苗圃停留,为他妻子购买一打玫瑰。他趁此机会做了一次演讲,谴责美国日益增长的鲜花进口将美国鲜花种植者挤出了该行业。确实,美国的冬季玫瑰有一部分是由南美进口,且所占的市场份额日见上升。但这是一件坏事吗?

    请回答:什么是比较优势?通过冬季玫瑰说明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

4。1 世界市场及其依赖() 
【引子】当今,各国交换商品、服务和技术都离不开世界市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也无论是出口商还是进口商,市场和价格始终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那么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世界市场与价格有一个正确认识,并加深对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理解。

    4。1。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构成

    1。世界市场的含义与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它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在这个市场上流通的内容包括有形商品、资金、科技、服务等。它的发达程度取决于参加国际交换国家的数目、商品交换的数量、规模以及运销信息网络的机制等。

    世界市场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世界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统治地位后才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就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来说,则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因为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出了大量商品,才有可能建立世界市场,而国际分工的发展又有必要建立世界市场。从国际市场的形成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市场的萌芽阶段(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交换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品交换,出现了世界市场的萌芽。地理大发现以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很不全面的,因此当时只有区域性市场,还没有世界市场。在各个区域性市场之间,产品的价格是不统一的,即使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市镇之间,同种产品的价格也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一个国家只有在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之后,才可能逐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价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全国各地的价格完全相同,而是指全国各地通过国内市场的流通使各地的价格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基础。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各个区域性市场不断扩大范围,并使各个区域性的市场彼此联系起来。于是,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许多商品都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上,而其他地方对欧洲国家的各种产品,特别是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这导致国际贸易额的迅速增加,并开始形成了世界市场。欧洲各国为了争夺市场而开展激烈竞争,最终由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取代了原来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成为当时世界市场的中心。里斯本、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变成具有世界商业意义的大都市。与世界性的贸易相适应的海上运输、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和股份公司相继出现。这时候在世界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大多数是奢侈品,占支配地位的是商业资本,它对开拓市场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促使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我们把这一时期看做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期。

    第二阶段:世界市场的扩展时期(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70年代)。

    在世界市场扩展时期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海外市场的扩大,商品需求的激增,提出了生产技术的变革要求,于是发生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及向其他国家的扩展,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各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此时期进入世界市场的商品发生重大变化,如棉纱、纺织机、铁制品、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成品,还有各种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尽管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其经济已越来越按同一市场的运行机制运行。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这段时期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特点是:

    (1)大机器工业只有在经常扩大生产,夺取新市场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因此,这种扩大再生产的压力驱使资产阶级超越已有的市场范围去寻找新市场。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市场来容纳这个新的生产力。事实表明,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每一次新的工业快速增长,都是与国外新市场的开辟,即世界市场的扩大同时发生的。

    (2)大机器工业既需要不断扩大的世界销售市场,同时也需要不断扩大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大机器工业成为吸纳各种农产品和矿产品原料的巨大市场。产业革命以后,英国等国工业迅速增长,使它们越来越多地到世界市场,特别是到殖民地、半殖民地购买大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这样,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把越来越多的原料来源地区卷入到世界市场上来了。

    (3)产业革命以后,工厂规模和数量的扩大使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许多大工业中心城市。这些工业中心城市所需的大量食品及其他消费品,已不可能单靠国内生产来供应,因而需要不断从世界市场去采购输入。

    (4)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加快了人们对荒芜原野的开发。19世纪国际的移民运动有了极大的发展,数以百万计的欧洲移民到了北美、大洋洲及其他地方,中国、印度等国的大批劳动力也以各种形式移往世界各地。这种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无疑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5)大机器工业为加强国内以及国际的经常性经济联系所需的交通运输工具,提供了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工业需要把大量原材料及产品做远距离的运输。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铁路的大发展;轮船取代了帆船;电报的发明极大地便利了世界市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商品生产和交换越来越具有世界的规模,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第三阶段: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产业革命以后的一百年间,世界市场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上还只有英国处于支配地位。西欧、北美诸国属于刚开始工业革命的阶段,这些国家刚刚开始大修铁路,使本国的内地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像中国等亚洲大陆国家来说还刚刚开始,此时还不能认为统一的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之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市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才可以认为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其主要标志为:

    (1)帝国主义列强已把世界瓜分完毕。20世纪初,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已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之下。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在19世纪中期开始的新科技革命中迅速地发展了自己的生产力,使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开始接近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加强了资本输出。为了保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