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 >

第29部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进口替代入手,再根据工业发展水平依次过渡到中间产品进口替代和资本货物进口替代。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二战前已建立一定规模的工业的国家,可直接从中间产品进口替代开始,并逐步向资本货物进口替代过渡。

    发展经济学家基于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直接观察,从理论上论证了进口替代的依据。

    (1)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剥削和控制,避免贸易条件恶化和国际不平等交换的重要途径。普雷维什持这种观点。他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观点出发,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自己生产制成品,这样既可避免受“中心”国家的剥削,又可以建立起国内独立的工业体制。一些激进派学者比普雷维什走得更远,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不断减少从“中心”国家的进口,以至最后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脱钩”,彻底摆脱“外围”国家的依附地位。

    (2)进口替代是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进口替代的工业增长占工业总增长的很大比重,因而认为国内生产对进口的替代是工业化的强大推动力,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世界银行高级经济顾问钱纳里曾指出,在很多情况下,进口替代带来的工业增长因素占工业化的50%。另一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哲指出,经济发展就是从最后的生产阶段不断向前进行进口替代的过程,即从最终产品到中间产品再到基础工业原材料的进口替代的工业化过程。

    (3)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制成品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和初级产品较低的需求收入弹性使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一般比出口需求增长更快,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一方面抑制进口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国内生产,实行进口替代,以解决进口需求与出口需求的不一致,平衡国际收支。

    (4)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通过限制进口实施的进口替代战略,因使国内需求改由国内供给来满足而刺激了国内投资的增加、原有产业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新产业、新企业的建立,相应的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因而能够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

    以上关于进口替代的种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保护贸易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进口替代战略与保护贸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民族工业只有在保护政策的扶植下,才能逐步地发展起来。

    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相继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这一贸易战略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例如,战后初期,泰国只有一些碾米业、锯木业和采锡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到60年代泰国已发展了纺织、制糖、水泥、炼油工业和车辆、电器装配等。

    但是,随着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进口替代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和国际经济学家对进口替代战略持否定态度,认为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偏离了预定目标。(1)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目的未能达到。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进口也相应增加,形成了以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中间产品进口代替消费品进口。结果不仅不能减少外汇支出、平衡国际收支,反而导致了国际收支的恶化。(2)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宗旨难以实现。由于对进口替代工业实行保护政策,产品成本高、价格贵。其作为其他部门的投入,因价格高而减少需求,前向连锁(ForwardLink)减弱。而高估币值则导致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从而减少对国内原料的需求,后向连锁(BackwardLink)也减弱,因此很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带动作用。(3)进口替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难以维持。进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其发展难免遇到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而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加上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发展出口,因而阻碍了进口替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4)非进口替代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得不到正常发展。进品替代产业在政府保护下畸形发展,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使非进口替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处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困境,结果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5)收入不均现象加剧。由于币值高估伴随进口替代实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竞争力因价格提高而削弱,因而打击了初级产品门部,减少了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从而扩大了资本所有者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

    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对通过贸易来促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持悲观的态度。然而,这些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总的来说没有少数推动鼓励出口战略的国家和地区那么成功。于是,就有呼声要求这些国家实施贸易改革,调整贸易战略。但是进行贸易改革并非易事,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8。2。2出口导向战略模式

    出口导向(ExportPromotion)战略,是指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出口贸易上,通过出口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它又分为初级品出口和出口替代战略。

    1。初级品出口战略

    初级品出口战略即出口食物和农矿原料,进口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初级品出口战略是初级外向战略。提出这种战略的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应从政治独立后,人口大多数仍在农村和农矿产品生产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举足轻重地位的实际出发,通过发展初级产品出口来积累工业化资金,同时在此基础上发展农矿产品出口加工工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在历史上确有成功的先例。19世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经济发展时期就是实行这种贸易模式。战后直到6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也都是这种贸易格局。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开发资金缺乏,以及初级品在发展中国家国内连锁效应不能很好发挥等多方面原因,初级品出口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尽管如此,初级品出口目前对很多发展中国家仍有实践意义。其一,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初级品出口仍是进口国民经济必需物品的主要外汇来源;其二,发展中国家由于对粮食、肉类、水果、蔬菜以及咖啡、可可、香蕉等热带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均较高,因此对这些产品的吸收能力较强,加强“南南合作”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其三,初级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大出口有利于劳动就业。

    2。出口替代战略

    为了克服进口替代战略的种种弊端和弥补初级品出口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作用的有限性,发展经济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替代(ExportSubstitution)战略,即发展面向出口工业,以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品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出口替代战略是次级外向战略。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出口替代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如一定的工业基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特殊生产要素,一系列的出口鼓励政策等都是最为基本的。外部条件,如较好的地理位置,与世界市场有较稳固的贸易金融联系,筹措资金较容易等。

    出口替代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初级品加工模式是通过对初级产品进行一定程度加工和提高原有初级产品的加工程度以替代初级品出口。马来西亚、泰国、象牙海岸等国均走过这条路。

    劳动密集型装配和出口加工模式是通过建立出口加工、装配工业,对进口的半成品或零部件进行加工或装配后再行出口。韩国、新加坡等国曾按这一模式发展对外贸易。

    制成品出口模式是在进口替代基础上发展制成品出口,以推动经济发展。韩国、新加坡、台湾、巴西、墨西哥等国或地区从60年代中期起都先后按这一模式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与进口替代战略相比,出口替代具有许多优势:其一,出口替代有利于较为合理地配置资源。在实施出口替代战略时,因推行一定程度的贸易自由化,使本国生产要素能够较为迅速地转向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从而使出口的产品较为客观地体现本国的比较优势。同时,市场的相对开放鼓励了竞争,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迅速提高,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其二,出口替代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出口替代战略,企业和产业面向国际市场,其规模不再受到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因而能够按照生产的技术性质达到经济效益最高的最佳规模,有利于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三,出口替代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出口替代推动的出口增长,尤其是具有较高需求弹性的制成品出口增长可大大增加外汇收入,有效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成为经济发展的资金源泉,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其四,出口替代更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由于出口替代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面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因此,出口替代产业比进口替代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而且由于面对国际市场竞争,不仅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亦趋于合理,劳动力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在20世纪70年代令人瞩目。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及南美的巴西堪称出口导向战略成功的楷模:在1965—1979年间,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都在8。6%以上,人均国民收入1977年大多超过1000美元。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迅速提高,1960——1979年该比重在新加坡由12%提高到28%,韩国由14%提高到27%。同时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逐步转化,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加坡、巴西、韩国的重化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已提高到50%以上,新加坡则达78%,竞争力不断加强。

    但是,出口替代战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国家随着出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出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因而加深了这些经济部门对国外市场、资金和技术的依赖性;其次,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口替代工业部门发展较快,而一些面向国内市场的中小型工业和农业部门却发展缓慢,处于落后状态;第三,发展出口替代工业引进大量外资,使本国主要经济部门为外国资本所控制,从而使大量利润外流,外债急剧增长;第四,实施出口替代战略,收入不均现象同样存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替代工业化只给少数的资产阶级带来利益,广大劳动者仍然很贫困,阶级矛盾尖锐,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综上所述,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含初级品出口和出口替代)贸易战略可以看成一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所采取的相应战略。从初级品出口到进口替代再到出口替代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有的国家对外贸易战略的变换呈现阶段性和连续性,有的国家对外贸易战略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不明显。一个国家一定时期采取何种贸易战略是这个国家这个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总趋势。

    因此,各国应立足于本国的情况走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发展道路。

    8。2。3世界银行的经验性总结

    世界银行的专家们根据各国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不同战略,把41个国家和地区分成四种类型,以考察一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考察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世界银行总结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四种类型是:坚定外向型战略、一般外向型战略、一般内向型战略和坚定内向型战略。

    采取坚定外向型战略的国家在对外贸易政策上,表现为对商品进口和出口采取中性的贸易政策,既不过分鼓励出口,也不严格地限制进口。它们对对外贸易的限制程度较低,很少采取直接的贸易限制和许可证限制,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实行单一汇率。

    采取一般外向型战略的国家偏重于进口替代,表现为对本国市场的实际保护率相对较低,对不同商品的保护程度的差异较小,在某些商品上使用直接的贸易限制和许可制度,但范围有限;对出口的鼓励超过对进口的便利;一般实行两种汇率,即进口贸易的实际汇率超过出口贸易的实际汇率,但差别并不大。

    采取一般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带有明显的进口替代倾向,表现为对本国市场的平均保护率比较高,涉及的商品种类比较多;这些国家广泛实行进口的直接限制和许可证办法;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偏高。

    采取坚定内向型战略的国家坚决实行进口替代,强调发展本国工业,对本国市场有较高的实际保护率,保护的商品范围很广,普遍实行直接的贸易限制和许可制度。对非传统的出口品积极加以鼓励,高估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

    世界银行通过对41个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分类后,对它们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绩作了比较。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比采取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要快,其中采取坚定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