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 >

第5部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外贸易的依赖会递减。但这只是一种直观看法,据资料统计,二战后,伴随着各国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并且其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当今跨国公司的产值已经占到世界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子公司遍布全世界。传统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但是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远远超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传统的贸易理论告诉我们,自由贸易政策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所采取的贸易政策,而实力较弱的国家则倾向于采取保护贸易政策。近年来,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的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手段保护本国市场,同时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相反,发展中国家相继采取了自由贸易政策。

    过去的理论一直认为,伴随着一国经济的开放,其金融市场也应该开放,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其波及面和波及程度是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所没有料到的。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市场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关系的重新思考。

    以上是二战后出现的主要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现象。学好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助于我们对这些新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透过现象观察本质,认识和掌握规律。

    3。有利于我们了解国外企业和国家制定的经营战略和对外经济政策

    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都是以本国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我们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就是要以此为线索,更好地理解各国制定的对外经济政策,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也使我们自己的政策有的放矢。

    总之,通过学习研究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与发展以及贸易利益等问题,揭示其中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为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通过学习国际经济理论、政策、规则与惯例等,掌握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方法,为我国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与实践】中国汽车拉动日本经济() 
2004年2月18日,日本政府公布了统计速报。按年率计算,日本2003年第4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7%,创下1990年以来最快的经济增长率。专家指出,“脆弱”的日本经济比任何时候更依赖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汽车消费市场。

    (1)中国汽车成“动力”。数据显示,在日本经济第4季度的增长中,出口上涨了4。2%,继续扮演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角色。相反,家庭支出仅增长0。8%,对经济增长贡献仍很有限。分析日本的出口结构,中国对日本钢材的强大需求占了很大比重,而这又是中国汽车市场强劲发展的直接后果。国际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全年轿车产量206。89万辆,增幅达到80。67%。

    由于需求旺盛,日本向中国出口的汽车用表面处理钢板等板材大幅增加。日本四大钢铁公司新日铁、住友金属、神户制钢和JFE,2003年上半财年的报告显示,由于中国市场带动,四大钢铁公司赢利大幅增加,比上年同期增长3倍。

    事实上,以汽车为代表的中国需求已成为日本制造业增长的关键,在钢铁出口的“牵头”下,带动电子零部件、机床等对中国出口大幅上扬。

    (2)日本经济依赖程度渐高。尽管日本经济界和政府乐观地认为,高增长率说明日本经济正在切实地恢复。但这种恢复非常“脆弱”。在民间消费、民间投资、公共财政和外部需求这经济增长的四大动力中,只有出口硕果仅存。这种结构的直接后果是,经济依赖外部需求,得看别人“脸色”。

    专家指出,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1999—2003年,中国占日本出口的比重从10。9%上升到18。3%,而同期美国的地位则此消彼长,从30。7%锐减至24。9%。

    同时,日本对中国的依赖方式也在改变。以前日本采用转口贸易的形式,在中国加工后返销日本,依赖的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导致其国内产业空洞化。但现在依赖的却是中国的市场需求。以日本汽车为例,近两年迅速改变战略,加快与中国企业合资的步伐。一方面直接从强劲增长的中国市场获益,另一方面带动本国钢铁、电子零部件等产品出口中国。

    正因为出口成为日本的“经济命门”,所以就不难理解日本会极力鼓吹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有利于其出口,另一方面压制转口贸易,防止产业空洞化进一步恶化。

    案例思考:中国汽车为什么会拉动日本经济?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特征和影响?

    2。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3。说明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点。

    5。国际贸易有哪些主要风险?应如何应对这些风险?

    6。国际贸易的分类有哪些?

    6。什么是国际贸易额?如何计算国际贸易额?

    7。什么是国际贸易量?如何计算国际贸易量?

    8。什么是贸易条件?如何判断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

    9。什么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10。说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1。简述学习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意义?

2。1 国际经济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引子】多少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通过各种机构和协议在全球范围内拆除贸易障碍。美国和它的贸易伙伴都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获益匪浅,许多美国消费者、企业和工人也因此而受益。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6年2月)

    据中国海关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达到21738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23。5%;2008年中国外贸总额达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对外贸易对一国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中国确立世界贸易大国地位的速度令世人惊诧!马克思曾指出:“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自此以后,国际贸易使资本“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页)。面对“地球村”的形成,人们不禁要问: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国际贸易经历了哪些重要的阶段?每一阶段具有哪些特征和问题?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道路还有多远?

    2。1。1国际经济贸易的产生

    国际经济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的产生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间(国家或地区)进行产品(商品)交换。但同时国际经济贸易的产生还需要一个产生基础(必要条件):即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只能依靠共同劳动获取极为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在氏族部落成员之间进行平均分配,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就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更谈不上什么贸易行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不同的产品占有,又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现象,也相应产生了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也逐步扩大和深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超出一国的界限,于是产生了对外经济贸易。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使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得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在氏族公社的部落之间出现了部分剩余产品的交换。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此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不断扩大,产生了货币,产品交换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些直接导致了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超出了国界,于是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经济贸易。

    2。1。2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

    1。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贸易

    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消费,商品生产很少,流通的商品更少;同时,由于交通工具落后,对外贸易非常受限。对外贸易的货物主要是奴隶主的奴隶和奢侈品,如宝石、装饰品、各种织物、香料等;主要贸易国家有腓尼基、希腊、罗马等,而希腊雅典是当时的奴隶贩卖中心。

    我国在夏商时代进入奴隶社会,贸易集中在黄河流域。

    在奴隶社会,对外贸易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扩大。

    2。商品经济萌芽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的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不多;中期,商品生产不断发展,地租由劳役和实物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生长。当时奢侈品仍是主要贸易商品,西方国家用呢绒、酒换取东方的丝绸、香料和珠宝。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较早。公元前2世纪西汉通往中东和欧洲的“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茶、瓷器输往欧洲)、明朝郑和从公元1405年至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在世界贸易史上都是创举。通过对外贸易,我国把四大发明传播出去,同时把欧洲各国的物产输入我国。

    由此可见,对外贸易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1。3商品经济发展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们生产的目的已不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换。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这种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最佳土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种类日益繁多,国际贸易规模急剧扩大,贸易活动遍及全球,成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马克思论断“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其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其内在必然性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对外贸易成为其本身的产物”。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

    封建社会末期,西欧资本主义因素不断扩大,对外经济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16—18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资本的原始积累、工场手工业的广泛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大规模扩展的前提条件已初步具备。欧洲国家为了占领殖民地和争夺国际贸易霸权,从16世纪起发生了多起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他们用武力和欺骗的办法对殖民地区进行掠夺性贸易,使参加国际贸易活动的国家和民族迅速增加,国际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交换的商品种类增多,工业原料和城市居民的消费品成为贸易的主要商品。

    对外经济贸易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例如,由于英国15世纪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羊毛与毛织品,出现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了农民,这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同时,对外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与货币交换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充足货币资本;欧洲殖民主义者16—18世纪先后发动了一系列商业战争,占领旧市场、征服新市场,不仅扩大殖民统治,还扩大和开辟了市场,使非洲和拉美成为宗主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但要注意,对外贸易只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决定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对外贸易是通过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发生作用的。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经济贸易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对外经济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这是因为:(1)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和阻止利润率下降。马克思曾指出“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对外贸易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降低成本、取得超额利润(一部分来自于高于他国的劳动生产率,一部分来自对市场的垄断);通过资本输出,就地设厂,提高利润率(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绕过关税转移定价,外迁工厂节省环保费用)。(2)通过对外贸易,取得国外市场。列宁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需要国外市场。”(3)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两大部类平衡;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有很大的作用:扩大了市场,使得超过国内市场容量的产品有地方出清(英国19世纪中期,一半以上工业品靠国外市场实现,日本造船等重工业产品一半靠出口);有助于实物形态的补偿(发达国家进口的初级产品种类更多、数量更大、来源更广);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更大,作为中间性产品的比重提高,新产品大量出现(半导体芯片);转嫁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4)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刺激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5)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相互联系、互为市场,参加外贸的经济部门对于其他部门有一个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