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 >

第50部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体等皆被列入保护范围。服务贸易方面,很多发达国家在签证申请、投资条件、收入汇回等方面作出保护性限制,以培育和确保自己的优势。

    2。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1)按产品加工程度设置逐步升级的关税,即对制成品半制成品的进口税税率高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以增强保护效果。

    (2)非关税壁垒不断增加,非关税措施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800多种增加到80年代末的2500多种,并且各国纷纷给非关税壁垒施以法律地位,如反倾销、反补贴立法等。

    3。贸易政策措施向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贸易保护制度越来越转向管理贸易制度,不少发达国家越来越把贸易领域的问题与其他经济领域的问题甚至包括非经济领域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而推动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明显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所谓管理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的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磋商,签订各种对外经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是一种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为手段,政府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贸易制度。

    4。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贸易活动在政府的干预下,借助立法、磋商、双边和多边协调等手段,实行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国际贸易矛盾,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保护新兴产业,但它也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如削弱多边贸易体系,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带有一定的歧视性、排他性和不平等性,不利于国际贸易秩序的稳定,加剧了贸易上的歧视性待遇等等。

14。4 当代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14。4。1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特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走出经济低谷,其贸易政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管理贸易日益成为贸易政策的主导内容

    在美国的示范和推动下,管理贸易已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各国政府更加强调政府积极介入外贸的作用。由于贸易结构的不断升级,管理贸易所包括的商品种类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的商品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而且还包括劳务产品、高科技产品和知识产品等。

    2。对外贸易政策与对外关系相结合的趋势在加强

    各国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越来越重要的手段,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美国利用人权、民主、军事控制等问题干扰贸易的举措时有发生。西方国家未来的贸易政策势必与其他经济领域政策和非经济领域的政策更大程度地融合,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3。“公平贸易”、“互惠主义”取代“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

    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贸易的公平性。这种公平贸易与高筑壁垒抑制外国竞争的保护主义或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政策都有所不同,它是指在支持开放性的同时,以寻求公平的贸易机会为主旨,主张贸易互惠的“对等”与“公平”原则。具体表现为:(1)进入市场机会均等,判定的标准为双边贸易平衡,不仅仅以是否满足双方进入要求为标准;(2)贸易限制对等,即以优惠对优惠,以限制对限制;(3)竞争规则公平。

    4。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

    由于发达国家的关税在总体水平上降至较低的水平,正常关税已起不到保护的作用。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措施中,单纯的关税措施以及直接的非关税措施相应减少,但各种新型的更灵活、更隐蔽的非关税壁垒不断出现,成为贸易政策的主体。

    5。政府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和鼓励出口成为推动外贸活动的主导措施

    二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自由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不断加强,许多国家把奖出限入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到鼓励出口。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西方各国纷纷制定了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各国政府都在竞相资助研究开发活动,大力鼓励发展高技术部门。未来西方国家可能会采取更积极的贸易政策,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6。建立经济一体化,实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迅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各种一体化形式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并以联合的经济实力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来对付外界的贸易攻势。

    发达国家一方面推行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上升,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日趋严重。具体表现为:(1)在建设多边贸易体系中,发达国家仍不愿在农产品问题上做出让步,迫使“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止;在反倾销规则谈判中,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意愿明显减弱。(2)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不肯接受其夕阳产业遭受冲击和劳工利益受损、工作机会外流的现实,竭力保护其弱势产业,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止外国并购本国企业。(3)在对外经贸政策上,以所谓的“公平贸易”为借口,在知识产权、劳工、环保等问题上向其他国家施压,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过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达到维护其境内企业和工人利益的目的。(4)在对外经贸关系上,发达国家政治上转向保守主义,从全球化转向本地化,美国进入“经济民族主义”时代,对外态度趋于强硬;欧盟强调以自身利益为核心,淡化互利互惠;法国政府公开宣扬“经济爱国主义”。发达国家种种翻版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要扶持其资本占领国际市场,还要全面维护其劳工利益免受发展中国家冲击。这将为国际经贸合作和关系滋生出更多的矛盾和摩擦。

    14。4。2发达国家贸易政策发展趋势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发达国家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整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对全球贸易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1)保护贸易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彼此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其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贸易措施。

    (2)发达国家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

    (3)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成为全球浪潮,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贸易自由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协议、协定,并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促进全球贸易发展。

    总之,西方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不可能背离贸易自由化这股世界潮流,甚至还会成为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力量。但基于各国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追求自身利益的方式和策略的变化,他们又会进一步采取更为隐蔽和巧妙的手段,出台一些保护色彩较浓的贸易措施。而且极可能推行的是一种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其中,在政策协调的基础上实施某些保护措施,会成为其外贸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和不断装饰的保护贸易政策将长期并存,不仅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且有时交汇融合,共同支配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活动。

14。5 当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从历史上看,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它们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在同宗主国进行的。在以殖民体系为政治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发展中国家成了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经济附庸,作为宗主国的廉价的原料产地和供应者,它们同宗主国的贸易一开始就是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不平等的关系。在宗主国的奴役和剥削下,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自己的贸易政策。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继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开始致力于工业化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对外贸易方面,也逐渐摆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贸易政策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一些国家采取了符合国际经济环境和本国本地区特点的贸易政策,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及时抓住了机遇,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成为战后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如亚洲的“四小龙”和拉美的巴西、墨西哥等。

    14。5。1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基础与目标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有其客观的基础,尽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状况和政治经济独立程度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从整体上看,作为贸易政策选择的基础条件是相似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殖民体系中刚解放出来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单一,几乎没有工业可言。即使是农矿产业,生产手段也极其落后,主要是凭借天赋资源和传统(殖民体系下)的销售链,向发达国家供应廉价原料。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尚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欲发展自己的工业,实现工业化,又缺乏资金和技术。由于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严重。

    2。经济体制的二元特征

    发展中国家在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控制以后,经济上的依附性在经济体制上表现依然突出。一方面是发达资本主义控制的垄断经济;另一方面却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当这些国家将殖民地宗主国所控制的垄断经济收归国有的时候,形成了特有的国家垄断经济成分。尽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基本接受了市场经济模式,但这种市场经济是极不完善的。国内统一市场未形成,价格体系严重扭曲,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其调节作用。因此,国内的经济运作主要还是通过政府行为影响,但政府经济管理调节措施却难以奏效。

    3。国际分工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在旧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从贸易理论上所推导的“贸易利得”显得苍白。首先,在旧的国际分工中,贸易利益的分配明显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致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越来越悬殊。资源的流向也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廉价原料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关系中主要是以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品相交换,经济的单一性及初级产品供给弹性不足等因素,使它与工业品相比,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加之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不稳定,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恶化,从而导致国内经济的不稳定性十分严重。

    基于上述因素,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建立民族工业,真正实现经济独立。为建立本国的工业,需要开放的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开放市场以吸纳它们的工业制成品。第二,改善国际收支和贸易条件。一方面通过发展工业和多样化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同时通过贸易政策措施改善贸易条件,并通过稳定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措施,促进国际经济秩序和贸易利得分配的合理化。第三,消除贫穷、扩大就业和促进收入公平分配。通过政府的调节干预,改善在市场机制不完善情况下所出现的收入不公平分配。

    14。5。2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的特征

    虽然各个国家的资源条件有差异而且特定时期具体目标也不同,但发展中国家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贸易政策倾向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1。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核心是贸易保护,其基础是进口数量限制

    在经历了长期的受剥削的经历后,人们认识到,从利益分配特别是从长期利益角度看,所谓自由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当经济水平悬殊的条件下,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从自由贸易中平等地享受贸易利益。以保护贸易为主的政策体制,是必然的选择。

    发展中国家采用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最主要的依据是保护幼稚工业论,其基本目标是保护本国市场和产品免受外国产品的竞争、建立民族工业。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70年代以后,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先行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转向赞成贸易和发展制成品出口的战略。

    以保护贸易为政策基础的进口替代战略,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二次大战后的初期,泰国只有一些碾米业、锯木业和采锡业。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后,到60年代,泰国已发展了纺织、制糖、水泥、炼油工业和车辆、电器装配等。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则是60年代进口替代成功的典型。

    2。贸易政策的自由化倾向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护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势头也大大削弱。进入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半期,当工业化国家的主要贸易政策是加强实施保护主义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却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朝着外向型和贸易政策自由化转化的趋向。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向外向型和自由化转变的特征,在60年代中期表现为贸易战略的转变,在80年代自关贸总协定的“东京回合”以来,则主要表现为市场开放的贸易自由化趋势。

    3。贸易政策和工业化战略相结合,甚至构成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发展中国家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