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

第3部分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3部分

小说: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kbshge

二、腹穴是脏腑气血结聚于腹部的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在腹部的穴位则是人体脏腑气血输注结聚在腹部的部位。腹部脏腑发生病变,通过经脉可反映到腹穴上,如皮肤颜色改变、压痛、皮下结节、隆起、凹陷等现象。所以,腹穴在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辅助诊断、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skbshge

三、外治法用于腹穴可直接作用于相关脏腑() 
腹穴是与腹部脏器输注在腹部的特殊位置,向腹内通过经络与脏器密切联系,二者之间距离较近,应用各种外治方法刺激穴位,能够调节经气,直接透向腹内脏器,调整脏腑功能。《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论述腧穴为“节之交”时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这些论述说明了经络与腧穴的密切关系,即腧穴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体内脏腑组织器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经络腧穴与脏腑相关,内外相应,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间相互联系成通内达外的关系,脏腑病症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腧穴,在体表腧穴施以针灸类刺激,也能通过调节经络中的经气而作用于脏腑。《千金翼方》说:“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腧穴作为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可以“引气远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刺节真邪》)。在腹穴上进行刺激,可以调整腹部经脉、经气,以调整脏腑功能。

    skbshge

一、穴 类() 
腹穴的穴类即是十四经穴中的腹部腧穴。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许多经脉循行经过腹部。腹部分布有10条经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带脉,此7条脉为在腹部有穴的经脉;冲脉、阴跷脉、阴维脉,此3条奇经亦循行于腹部,但均无穴在腹部。

    虽督脉、足太阳经、手三阳经、手三阴经、阳维脉、阳跷脉10经未直接循行于腹部,在腹部没有腧穴,但它们通过经别、表里关系,以及交叉、交会等关系间接地与腹部有联系。因此,说明腹部的腹穴与全身经络腧穴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腹部的腧穴包括:50个十四经穴,11个经外奇穴,3个小儿推拿腹穴。

    1。 十四经穴

    (1)任脉穴:有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共14个。

    (2)足少阴肾经穴:有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共11个。

    (3)足太阴脾经穴:有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共6个。

    (4)足厥阴肝经穴:有章门、期门,共2个。

    (5)足阳明胃经穴:有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共12个。

    (6)足少阳胆经穴:有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共5个。

    2。 经外奇穴

    在腹部的经外奇穴有*、胃上、脐中四边、利尿穴、气门、提托、维胞、三角灸穴、长谷、脐上脐下、经中,共11个。

    3。 小儿推拿的腹部穴位

    有胁肋、丹田、肚角,共3个穴。

    skbshge

二、类 穴() 
全身腧穴的类穴有10类,即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腹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等。

    腹穴的类穴与十四经穴在头面、胸、背、四肢一样,共有5类,即募穴,络穴,八会穴,原穴,交会穴,尤其是募穴、交会穴,比其他部位较为集中。

    1。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脏腑各有1个募穴,其中有10个在腹部:心募巨阙、肝募期门、脾募章门、肾募京门、胃募中脘、胆募日月、膀胱募中极、大肠募天枢、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

    2。 原穴

    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其中在腹部有2个:膏之原鸠尾穴、肓之原气海穴。

    3。 八会穴

    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其中有2个在腹部:脏会穴章门、腑会穴中脘。

    4。 络穴

    是指络脉从经脉分出部位的一个腧穴,“络”有联络意思,其中有1个在腹部:任脉络穴鸠尾。

    5。 交会穴

    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分布于头面、躯干与四肢部。其中分布在腹部有28个:冲门为足太阴与足厥阴交会穴;大横、腹哀为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府舍均为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通谷、幽门均为足少阴经与冲脉交会穴;章门为足厥阴经、足少阳经交会穴;期门为足厥阴、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曲骨为任脉、足厥阴经交会穴;中极、关元为任脉足少阴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交会穴;阴交为任脉、足少阴经、冲脉交会穴;下脘为任脉、足太阴经交会穴;中脘为任脉与手太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交会穴;上脘为任脉与手足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交会穴;日月为足少阳经、足太阴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带脉、五枢、维道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由于腹部的类穴比其他部位要多,所以腹穴在内病外治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skbshge

一、上腹穴位() 
上腹穴位见图8。

    图8 上腹穴

    1。 下脘

    【别名】 下管,幽门。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任脉与足太阴经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建里下1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脉和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 脘腹胀痛,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足三里,主治食饮不化、呕吐。(《针灸资生经》)

    ②配陷谷,主治腹胀肠鸣。(《百症赋》)

    2。 建里

    【别名】 无。

    【属经】 任脉。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中脘下1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脉和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 胃脘胀痛,饮食不化,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胸闷心痛,身肿。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推拿法:揉、摩均可,3~5分钟。

    【配穴】 配内关,主治胸中之苦闷。(《百症赋》)

    3。 中脘

    【别名】 上纪,太仓,胃脘,中管。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是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上脘下1寸,去心蔽骨与脐之中。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 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呕吐,呃逆,反胃,吞酸肠鸣,泄泻,痢疾,疳积,臌胀,黄疸,便秘,便血,虚劳呕血。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推拿法:揉、摩法均可,5分钟。贴敷法:贴敷相应药物治疗,隔日1次;磁疗法:可贴小至中等剂量磁片;照射法:可用激光针照射法5~10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腕骨,治脾虚黄疸;配上脘,治9种心痛。(《玉龙赋》)

    ②配足三里、气海等穴,主治便血。(《针灸聚英》)

    4。 上脘

    【别名】 胃脘,上管,上纪,胃管。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任脉与足阳明经、手太阳经交会穴。

    【位置】 在巨阙下1寸,去蔽骨3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气化滞,宁神定志。

    【主治】 胃脘胀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饮食不化,腹泻,痢疾,黄疸,惊悸,癫 。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推拿法:揉、摩均可,5分钟。

    【配穴】

    ①配不容、大陵,主治呕血;配中脘,主治寒中伤,胃饱食不化。(《针灸资生经》)

    ②配中脘,治9种之心痛。(《玉龙赋》)

    5。 巨阙

    【别名】 无。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心之募穴。

    【位置】 《甲乙经》:在鸠尾下1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和中降逆,宽胸化痰,宁心安神。

    【主治】 心胸疼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呕吐、呃逆,反胃,吞酸,肠鸣,泻痢,黄疸,噎膈。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寸;推拿法:揉、摩、按法均可,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筑宾,主治癫狂,妄言怒骂。(《千金方》)

    ②配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主治霍乱。(《千金方》)

    ③配膻中,治膈痛蓄饮。(《百症赋》)

    6。 鸠尾

    【别名】 尾翳,骨干。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任脉络穴,膏之原穴。

    【位置】 《甲乙经》:在胸前蔽骨下5分。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和中降逆,清心化痰,宽胸宁心。

    【主治】 心胸痛,心烦,心悸,癫狂,痫证,胸满,咳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0。5~1。0寸;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配大椎,主治痫证。(《千金方》)

    7。 腹哀

    【别名】 肠哀,肠曲。

    【属经】 足太阴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太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日月下1。5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8 肋间动、静脉;布有第8肋间神经。

    【作用】 调理脾胃。

    【主治】 绕脐腹痛,胁肋胀痛,饮食不化,大便脓血,痢疾,便秘。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

    【配穴】 配太白,主治食不化。(《针灸资生经》)

    8。 食窦

    【别名】 命关。

    【属经】 足太阴脾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天溪下1。6寸陷者中。

    【取法】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在第5 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作用】 宽胸利膈,理气和中,健脾助运。

    【主治】 胸胁满痛,咳吐逆气,嗳气反胃,肠鸣,腹胀水肿。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斜刺1~1。5寸;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配膈俞三阳络透郄门、阳陵泉主治胸胁满痛。(《腧穴学》)

    9。 章门

    【别名】 长平,肋髎,胁髎,季肋,脾募,后章门,肘尖。

    【属经】 足厥阴肝经。

    【类穴】 本穴是脾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足厥阴足少阳之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大横外,直季肋端。

    【取法】 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10、11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作用】 疏肝健脾,化积消滞。

    【主治】 腹部胀痛,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疳积,腰背痛不能转侧。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斜刺1~1。5寸;火罐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