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脑中风用药知识与防治 >

第6部分

脑中风用药知识与防治-第6部分

小说: 脑中风用药知识与防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Aspirin(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

    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

    B——B1ood Pressue Cotro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脑中风、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地控制血压可预防心脑中风的复发。伴高血压者可用吲达帕胺每日2。5毫克。

    C——Cho1estero1 1owing(降低胆固醇):血脂异常是脑中风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中风的复发。

    D——Diabetes Contro1(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治疗一般采用糖尿病饮食:低热能、低糖,适当应用降糖药;伴糖尿病者可应用:格列吡嗪2。5~5毫克,每日3次;阿卡波糖50毫克,每日3次;二甲双胍250毫克,每日3次。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非洛贝特100毫克,每日3次;吉非贝齐300毫克,每日2次。

    E——Education(健康教育):合理饮食。吃饭八分饱,多吃蔬菜和水果,特别要注意低盐(每天不超过6克)、低脂(每天脂肪摄入不超过总热能的30%)。限酒紧随其后。每天饮葡萄酒应少于100毫升,啤酒应少于350毫升,白酒应少于25毫升。坚持运动。进行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快走、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最好天天运动。同时注意劳逸结合与保持乐观的心态。

    其中,降压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调脂的他汀类药物是预防脑中风的“三大药物”。

    skbshge

3。 谨防用药不当引起脑中风() 
3

    。 谨防用药不当引起脑中风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多种药物使用不当亦可导致脑中风发生,药物已成为诱发脑中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对此有关专家提醒中老年朋友们在服用药物时应提高警惕,不可盲目服用。具体说来,可引起脑中风的常见药物有以下7类:

    (1)降压类药物:长期患有高血压但又没有发现自己血压高的人,平时已习惯于在较高血压下维持其脑部血液灌流,一旦发现血压偏高,降压心切,便大量使用降压药物,甚至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致使血压在短时间里突然大幅度下降,结果使脑部血供不足,血流缓慢,血液易于凝集,对于已有脑动脉硬化、动脉内膜表面粗糙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发生脑梗死,堵塞血管,招致缺血性脑中风。因此,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合理用药,使血压逐渐下降至理想水平。

    (2)利尿类药物:呋塞米(速尿)、氢氯噻嗪等利尿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利尿类药物剂量过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可导致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加,易导致脑梗死。原有脑动脉硬化、血液黏滞度较高的中老年人应慎用利尿类降压药物。

    (3)解热镇痛类药物:高热患者往往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退热,这些药物均是通过大量散热而使体温下降,继而使人大量出汗,失去水分。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致使机体缺水严重,造成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热时最好不服用此类药物,而以物理降温为好。非用不可时,大量出汗之后应及时通过饮用糖盐水或静脉点滴补液等方法补充水分,切不可大意。

    (4)止血药物:中老年人发生出血性疾病时,常应用酚磺乙胺(止血敏)、氨甲苯酸(止血芳酸)、氨基己酸、卡巴克络(安络血)等止血药。这些药物虽然有止血作用,但过量使用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导致局部急性缺血,出现脑中风。特别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血液更易凝固形成血栓。因此,有血栓形成倾向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禁用此类药物。

    (5)抗凝药物:心脏瓣膜病已行机械瓣置换或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若抗凝药用量过大,容易引起脑出血。因此在服用抗凝药时,一定要加强凝血功能的检测,以防发生意外。

    (6)镇静药物:许多镇静、安眠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在起镇静作用的同时,也可抑制心脏,扩张血管,如用之不当,特别是在超量服用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影响大脑血流量,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发生脑中风。

    (7)滋补保健:中药如人参等,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长期服用时,有发生脑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的可能。因此,切不可盲目滥补。

    skbshge

4。 脑中风患者应药物治疗与康复并举() 
4

    。 脑中风患者应药物治疗与康复并举

    目前,许多人脑中风后只注重药物治疗,有时多种药物同时应用,而对康复治疗的介入认识不足。国内外一些专家研究发现,现代康复治疗早期介入能极大地改善脑中风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疾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什么时候开始康复治疗呢?专家认为,只要病情稳定,越早介入越好,康复治疗在脑卒中的头3个月效果最为显著,且时间宜长些,防止患者回家后功能倒退或衰退。康复治疗是长期的过程,患者在家中也应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正确的康复治疗应从卧床期开始,早期应做到:

    (1)定时体位变换:凡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每2小时由他人帮助翻身1次。

    (2)保持良好肢体位: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下垂内翻的姿势。选择合适的床垫,利用足板固定足位防止足下垂。

    (3)关节活动:每日活动各关节2~3次,每次5~10遍。

    (4)床上活动:患者意识清醒后,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运动,进行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屈曲立于床上,臀部抬离床面的训练,注意骨盆的平行,直至患肢出现自主运动。

    (5)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①坐到站、站立平衡、站立平衡的强化训练。

    ②步行与上下阶梯训练。随着患侧负重能力的提高,即可开始迈步训练,上下阶梯训练。上下阶梯训练应遵循健足先上,患足先下的原则。

    ③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在训练中穿插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餐、洗漱等。

    skbshge

1。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中风预防过程中的作用() 
1

    。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中风预防过程中的作用

    阿司匹林又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其发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全世界广泛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它不仅是解热镇痛药,而且近年来医学界普遍认为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还能够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具有防止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作用。时至今日,阿司匹林用于防治缺血性脑中风已受到普遍关注,并在临床广泛应用,有肯定的预防作用。

    脑中风最常见的病因是血液凝固形成血块,堵塞了脑的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没有血液供应,进而发生坏死,又称为脑梗死。血液凝固的过程中血小板(血液中的一种成分)起着关键的作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起到防止血液凝固,进而预防脑梗死的作用。

    国外统计资料认为,阿司匹林可使脑中风死亡率下降20%~50%。国内临床试验证实,阿司匹林的适宜剂量为75~100毫克/日。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不要长期不间断的用药,有胃病及出血倾向者慎用,不要选择复方阿司匹林。

    skbshge

2。 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中风有讲究() 
2

    。 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中风有讲究

    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明星药物”,冠心病或脑中风患者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能减少冠心病的发生,降低脑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正确用法和某些新用途,因而影响效果。

    (1)健康人不必预防服用阿司匹林:目前认为,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症和有吸烟及心脑中风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适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但对于没有这些疾病的人来说,阿司匹林非但不能让人从中受益,反而会增加出血的危险。因此,没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健康人,不可把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脑中风的保健药。

    (2)长期服用应定期查血小板: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即使是小剂量,亦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并可导致溃疡,进而导致出血或穿孔,尤其是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而可能导致明显的出血,主要表现有食欲缺乏,上腹不适、疼痛感、烧灼感,黑便等症状;还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危及生命;引起皮下出血,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故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应定期复查血小板;有消化系统症状时,应做大便潜血试验,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不可空腹服用:阿司匹林从5毫克起就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至100毫克时血小板全面被抑制,超过325毫克或500毫克时出血危险加大。服用以小剂量为宜,每日1次,每次不超过75~100毫克,且在餐后服用,不可空腹服用。为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服用剂型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佳(每片40毫克),或用水溶片剂(巴米尔片,每片0。1克)。

    (4)服药的时间有讲究: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多是采取晨间一次服药,以安排在早餐后,即早上7~8时较为合适。因在这一时间段血液黏稠度高而流速较慢,是脑中风的易发时段。同时,早餐后服药可减轻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

    (5)高血压患者睡前服药可降压,一举两得:对于高血压患者,如果改在晚间睡前口服阿司匹林,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7毫米汞柱,舒张压平均降低4。8毫米汞柱。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不妨请教医生,把阿司匹林改为夜间口服,或许对降压更为有利。

    健康老年人切莫盲目跟风,滥服阿司匹林。据了解,目前国内现有的健康老年人,甚至少数中年人,听说服低剂量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于是不问自己是否适合服用,也跟风服起阿司匹林来。其实,这与个别媒体宣传时未把问题说清楚,造成误导有关。不久前,就有某报载文说“50岁以上的人,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还说“更年期妇女将阿司匹林当做止痛药来服,可以减低乳腺癌的发病率”。这些说法是缺少科学性的。其实低剂量阿司匹林只限于具备罹患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以及用于防止复发和病情加重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在此特别提醒读者,不要滥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是药三分毒”的说法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因为临床上关于服用阿司匹林后引起胃痛、胃出血、胃穿孔的报告并不少见。

    (6)服药的几点注意事项:一是服阿司匹林期间,不宜饮酒。二是因其他原因需手术者在手术前,需暂停服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手术后出血难止的风险。三是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建议暂停服用银杏叶片、人参制剂、大蒜制剂、深海鱼油制剂,以及抗血凝药物华法林之类。虽然上述各种药物引起出血的作用机制并不完全相同,但难免引起协同作用;如果必须服用,亦应将服用的时间尽量错开,或征求医生意见。

    skbshge

3。 使用阿司匹林的十不宜() 
3

    。 使用阿司匹林的“十不宜”

    (1)溃疡病患者不宜使用。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出血或穿孔。

    (2)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使用,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

    (3)手术前1周应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出血不止。

    (4)哮喘患者应避免使用,有部分哮喘患者可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变态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大发作。

    (5)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6)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不宜使用,有报道,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患流感、水痘或其他病毒性感染,再服用阿司匹林,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症状,虽少见,却可致死。

    (7)孕妇不宜服用。孕后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胎儿异常;定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较大出血危险,在分娩前2~3周应禁用。

    (8)饮酒后不宜用,因为能加剧胃黏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

    (9)药物潮解后不宜用,阿司匹林遇潮分解成水杨酸与醋酸,服后可造成不良反应。

    (10)不宜与某些药同用,与维生素B1

    同服,会增加胃肠道反应;与抗凝药双香豆素合用,易致出血;与降糖药甲苯磺丁脲同用,易致低血糖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与呋塞米同用,容易造成水杨酸中毒。

    skbshge

1。 高血压易引发脑中风() 
1

    。 高血压易引发脑中风

    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我国,随着高血压病发病率的增加,脑中风发病人数也逐年增多,据我国死亡病因调查统计,脑中风已占死亡病因的第一位。60%~70%脑中风患者与高血压有关。血压控制不佳或不恰当地使用降压药引起血压波动等,都容易引起脑中风。

    血压升高可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的痉挛,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血管壁弹性减退,血管硬化。研究发现,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升高都与脑中风的发病及死亡率直接有关,但收缩压与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