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

第11部分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第11部分

小说: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大智找到一个空当,向佛光禅师问道:“分别了二十年,您老人家每天都是这样忙碌吗?您已经上了年纪,不该这样辛苦。难道您从不觉得老吗?”

    佛光禅师听后答道:“我实在没有时间觉得自己老啊!”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一直盘旋在大智的耳际,成为督促他精进修学的座右铭。

    再看看我们周围,有些年轻朋友总觉得自己老了,其实是因为他们自己心力不济,而很多老年朋友反倒是精力充沛,给人一种老当益壮的感觉。其实,勤奋的人就应该有这样的人生观,没时间老,更没时间觉得自己老,因为自己的精力全都放在了如何饶益众生的事情上,自然就不会感觉疲乏劳累了。

    从前,曾有一人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说:“您高寿?”

    老翁仰面答道:“我四岁。”

    老翁自以为过去的七十年都过着自私自利的生活,而这四年来,他因为参禅学佛,学着帮助别人,也懂得了很多道理,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因此,他才觉得只活了四岁,而且没有时间老。

    悄悄地告诉大家,其实我也没觉得自己老,卖萌的人永远年轻。萌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好心态。

    skbshge

第三十七章 砍头落地() 
一天,龙牙禅师对德山禅师说道:“假如我现在手中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我就把你的头砍下来。你觉得这样好吗?”

    德山禅师立即伸出脖子道:“我不会畏缩的,你过来砍吧。”

    龙牙禅师哈哈大笑:“你的头已经被我砍下来了!”

    德山禅师也哈哈大笑:“我的头已经落地了!”

    事后不久,龙牙禅师去参访洞山良价禅师,就把和德山禅师的这段对话说给洞山良价禅师听。

    洞山良价听完,就说:“德山的头没被你砍下,倒是你自己的头已经被德山砍下来了。”

    龙牙禅师辩解道:“我的头还在啊!”

    洞山良价禅师说:“是你自己把头砍下来拿给我看的呀!”

    龙牙禅师这时才真正的大悟了。

    龙牙禅师要砍下德山禅师的头,他已经忘记对方的意念。洞山良价禅师却提醒他要砍下自己的头,那是在提醒他要斩断自己的执着。

    执着可不是啥好习惯,你执着什么往往就会被什么所伤害,许多朋友说自己活得累,焉知不是因为自己惦记太多的缘故?你要车要房要钞票,好吧,这是因为生活需要;你追名追利追功绩,那可不是要把自己原本宽松的心套牢吗?所以说,苦都是由执着而来,放下,放下,且看和尚我笑一笑。

    skbshge

第三十八章 狗子佛性() 
赵州从谂禅师说话幽默风趣,有着“赵州古佛”的美称,在他门下学习禅法的人相当之多。

    曾有个信徒问他:“赵州是什么?”

    赵州禅师回答:“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其实这话一语双关;若是问赵州城这个地方,指的便是它的四座城门;若是问赵州的道风,那就好像这赵州城一样四通八达。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狗子有佛性吗?”

    赵州禅师毫不考虑地回答:“没有!这个真没有!”

    学僧十分不满,就说:“佛经上说,上自诸佛菩萨,下至蝼蚁草木,都是有佛性的。为什么狗就没有佛性呢?”

    赵州解释道:“因为狗儿有业识,所以我说它无佛性。”

    过了几天,另一位学僧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赵州却回答:“狗子有佛性!”

    学僧又不满意了,看吧,你说什么都有不满意的人,所以说做人难,做师父更难。这个学僧说:“狗儿既有佛性,为什么要闯进狗身这皮囊袋子呢?”

    赵州禅师回答说:“因为它明知故犯呀!”

    狗儿有佛性,是因为众生原本平等如一,这话我的小徒弟一定爱听,可即便再有佛性,不经过修行也难以成佛。就好比一些人,他们有能力、有才华,可就是希望不经过锻炼而一跃成名,这不就是开玩笑吗!年轻人慢慢来,好福气都在后面呢!狗儿有无佛性你可以不管,但自己的路要如何走,就看你怎么选择了。

    skbshge

第三十九章 往哪里去() 
洞山良价禅师有个弟子名叫德照,这一天,他听说德照生了重病,就前来探望。

    德照见到洞山禅师,便凄楚地说道:“师父,您忍心看着弟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吗?我生病好难受!”瞧,这家伙多会装可怜。

    洞山良价禅师反问:“你是谁家的子弟?”

    德照回答:“我是大阐提家的子弟。”大阐提就表示无佛性。

    洞山良价禅师两眼逼视德照。德照非常焦急,问道:“四面的高山向我逼近时,师父,我该如何是好?”

    “我以前也是从人家屋檐下走过来的。”洞山回答。

    “我和师父在屋檐下相遇时,要不要互相回避呢?”

    “不必回避。”

    “假如不回避的话,您又要叫我到哪儿去呢?”德照一脸迷茫地说。

    洞山禅师开示道:“五趣、六道、十法界,到处是路,你何必忧虑?如果你不放心的话,可以到田里去种稻粮!”

    德照听了以后,说声:“请师父珍重!”就坐定入灭了。

    禅师叹道:“你虽然能这样出去,但是,不能这样回来呀!”

    德照也算是有修为的禅僧了,可他在临死时仍不免困惑,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条路上走。洞山禅师开示他“到处是路”,可是哪一条才是正路,这就不是人人都能找到的了。能来去自由固然是好,如果做不到,我们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种快乐呢?

    洞山禅师说要“垦地种粮”,就是说我们还要自己种下好因缘,才能收获好结果。人生这一条路,谁没有过艰难坎坷,在困境时不要抱怨或气馁,多想想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未来之路走得更顺畅,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skbshge

第四十章 西来意() 
龙牙禅师有一天向临济禅师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临济禅师看了他一眼,并不回答,只是叫他把香板拿来。龙牙禅师把香板拿给临济禅师时,临济拿起香板就朝龙牙打去。

    “师父,您拿香板打我没有关系,但总要告诉我什么是祖师的西来意呀!”龙牙禅师笑嘻嘻地问。

    临济道:“香板难道没有告诉你西来意的意思吗?”

    后来龙牙禅师又到翠微禅师那里参学,他也问了同样的问题。

    翠微无学禅师听后,叫他去拿一个蒲团来。龙牙把蒲团拿来,翠微接过蒲团就朝龙牙打过去。

    “师父,您打我不要紧,却还没有告诉我什么是祖师的西来意呀!”

    翠微禅师道:“蒲团难道没有告诉你祖师西来意的道理吗?”

    龙牙禅师经过了多少年的参学研究,终于悟出了香板和蒲团的西来意。

    我的小徒弟说,这两个禅师太厉害了,弟子不过问了个问题,就用东西打人,真是让人好怕怕啊!

    我对他说,不懂就别乱嚷嚷,在参禅时,常用法器或法物来象征禅道传衣传钵,用香板打你,其实是告诉你要有所担当;用蒲团打你,是让你借此接触佛心。可见,不论是香板也好,蒲团也好,都可以传递禅心的“西来意”。

    不能参究其中的人,往往觉得禅不可思议,其实,何必要问那么多呢,即便你不懂参禅,不懂什么叫“祖师西来意”,但你用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而且把自己的学问知识和智慧快乐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别人,那么你的生活比了解了那“祖师西来意”还要更有趣。

    skbshge

第四十一章 自己的住处() 
赵州禅师一生疏散不羁,过着随遇而安、随缘随喜的生活,从不安住一处,正所谓“处处无家处处家”。因此,到八十岁时他还在云水行脚。

    有一天赵州禅师行脚到云居禅师参禅的地方。云居禅师说:“你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不找个地方安住下来呢?”

    赵州禅师听后,像什么都不懂似的问:“要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给我做长居安住的地方呢?”

    云居禅师告诉他,山前古寺修复后即可安身。赵州禅师反问:“老和尚,你为什么不自己去住呢?”

    又有一次,赵州禅师到茱萸禅师处,茱萸禅师也问他为什么不找个地方安住下来。

    赵州禅师感慨地说道:“你说什么地方可以安心住下来呢?”

    茱萸禅师说:“你不必问别人,你年纪这么大了,连自己的住处都不知道吗?”

    赵州禅师悚然起敬地答说:“我赵州三十年来随缘生活,想不到今天才被驴子踢了一脚!”

    赵州禅师当初行脚是因为有一个学僧曾问他:“将来劫火焚烧的时候,四大五蕴的身体是坏还是不坏?”

    “会坏!”赵州禅师肯定地说。

    “既然身体会坏,那就随他去了?”学僧又问。

    赵州禅师答:“嗯,那就随他去!”

    就因为自己说过这么一句话,学僧曾表示怀疑,赵州自己也颇为犹豫。所以,他后来就遍历山川,到处行脚,访师决疑,直到八十岁仍然四处云游,以求痛快而已。直到在茱萸禅师那里得到启示,他才结束了四处云游的生活,在茱萸禅师那里安住下来。

    所谓自己的住处,不外是安顿好自己的内心而已。你想安稳,说也容易,只要你两眼朝前看,一心安住当下,不要左顾右盼,也不要瞻前顾后,更不要心猿意马,不要让自己的心灵时刻被欲望牵引着走,那么你的生活就是踏实安稳而快乐的,偷偷告诉大家,我就是这样生活的。

    skbshge

第四十二章 粥与茶() 
赵州禅师非常注重在生活中修行、觉悟,他认为修佛也不能废弃日常生活,还要跟随他学禅的青年从生活里体验禅,从生活里表现禅者的风格。

    有这么一位初来学禅的僧人,他跑来请示。赵州禅师问道:“你吃过粥了没有?”

    学僧回答:“吃过了。”

    赵州禅师即指示:“那洗钵盂去吧。”

    第二位学僧又来请求开示。赵州禅师问道:“你来了多久了?”

    “今天刚到。”这学僧恭恭敬敬地说。

    “吃过茶没有?”赵州又问。

    学僧点头说:“吃过了。”

    “那么就去客堂报到吧。”

    第三位学僧也上前来说:“弟子来禅师座前参禅学道已有十余年了,都从未听到老师指导佛法。今天,弟子想要下山到别处去参禅学道。”

    赵州禅师听了这话,故作大惊:“你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一处我没有指教你?”

    学僧知道赵州禅师在打禅语,便低头用心思想。

    赵州禅师道:“会就会了,如果你用心分别思维,那么就偏离禅道太远了!”

    学僧似有所悟:“那么我该如何保持不刻意而为的状态呢?”

    赵州禅师就指示道:“只要你离开分别、离开妄想,便如同如来一般了。”

    不论是佛是禅,都不能离开生活。让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从平淡变得精彩,这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吃饭睡觉是修行,也是生活。如果你觉得禅道就是故作高深,那么我只能对你说,施主,您想多了!

    skbshge

第四十三章 野狐禅()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百丈怀海禅师的故事,想必很多朋友之前听过了,那么无妨,就当我给大家再温习一遍。

    一天,百丈禅师给众人说法结束后,大家都已经退出经堂,但有一位老人却站着不去。

    百丈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哪一位呀?”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我是一只野狐。在千百年前,我也是一个修行人,曾在百丈山修行。后来有位学僧问我:‘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不落因果。’因为这一句回答,堕了五百世的狐身,至今犹在畜牲道中受苦。我想请禅师给我一句转语,让我超生。”

    百丈禅师准了。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的人还落入因果之中吗?”

    百丈禅师答:“不昧因果!”

    老者闻言大悟,作礼告辞。

    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洞内,以拄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用往生的礼节火葬。

    一个“不落”,一个“不昧”,看起来是一字之差,实际上有着天壤之别。

    “不落因果”,是指所有修行的人都不会受到因果报应,但善恶其实是有报的,所以说,野狐老者说错了。而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才是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都要受善恶因果报应的。

    所以说,还是多行善事吧!你用真诚对待别人,就会收获他人的友谊;你用慈悲对待众生,就会生活在祥和、喜乐的心境中。善良慈悲的人最幸福,大度宽厚的人最快乐,这可不是和尚乱说,有智慧的人都知道。

    skbshge

第四十四章 破布裹真珠() 
佛陀住世时,有所谓十大弟子。这十大弟子各有所长,比如舍利弗,智能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伽旃延,讲论佛教义理第一;大迦叶,修头陀苦行第一。

    一次,唐朝的宰相裴休,来到大安寺,请教僧众:“佛陀弟子各有所长,请问罗睺罗尊者是以什么为第一?”

    僧众异口同声地回答:“罗睺罗是以密行为第一。”密行,就是指修行。不过裴休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于是问道:“此处可有禅师?”

    碰巧龙牙禅师正在寺内园田里种菜,大家就把他请出来。裴休也用同样的问题请教。

    禅师毫不犹豫地回说:“不知道!”

    裴休大喜,随即礼拜并赞叹道:“破布裹真珠!”裴休的意思是,想不到这样一位衣裳破烂的禅者,有这么高的智能、道行。

    既然罗睺罗的修为在于密行,那么大众怎么能说自己知道呢?

    因此说,龙牙禅师的一句不知道,裴休认为是最好的回答,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