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

第12部分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第12部分

小说: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罗睺罗的修为在于密行,那么大众怎么能说自己知道呢?

    因此说,龙牙禅师的一句不知道,裴休认为是最好的回答,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这说明了什么呢?做人做事要有些智能才可以把事情办好。没有智慧的人只是一味地使用蛮力,最后却并不见得有什么好的效果;而有智慧的人,总能从本质入手,给人以巧妙的回答。是不是有智慧,但从为人处世上就能看出一二,而那些低调、谦卑,不喜欢张扬的人,往往也是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所以不张扬的人,我们不可以轻视。

    skbshge

第四十五章 有多重() 
宋朝学士苏东坡,一次与赵觉禅师谈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问题,忽然有所觉悟。因此,作了三首诗表示未参禅前、参禅时以及参禅悟道后的心得。分别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在禅悟以后,苏东坡自觉在佛法上的成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颇为自傲。

    有一天,苏东坡听说荆州玉泉寺承皓禅师禅修道行深厚,机锋难触,心中很是不服气。于是,就来到玉泉寺求见承皓禅师。

    “听说禅师禅悟的功行很高,请问禅师,禅悟是什么?”苏东坡问道。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下贵姓?”

    东坡回道:“我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重?”

    东坡无以为对,做礼而退。

    青原行思禅师曾用三个比喻来形容参禅的三个阶段,谓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参禅悟道以后,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

    所以,参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的一声大喝,即便聪敏如苏东坡,也只能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可见,我们做人做事还是应该谦虚些,不要以为自己聪明能干,有一定的才能就自高自傲,看看自己身边那些平时耍个性的小傲娇,最后人缘都混得不怎么好,反而是那些看起来粗粗笨笨,但做事沉稳的人,往往既能收获成功又能得到好人缘。

    skbshge

第一章 飞来佛() 
禅是对生命信仰的一种笃定,一种思索,一种对纠缠的放手,一种对烦恼的观照,更是对人生的一种积极与幽默,豁达与智慧。

    南京栖霞寺被誉为“六朝圣地,千佛名蓝”,这是因为它自三国东吴建庙开始,多少年来此山就以山石雕刻成的千尊佛像而著名。在千佛像中,有一尊佛像特别*生动,栩栩如生,它就在山的最高处。

    据说以前有个信徒在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这尊佛像,就问引导他参观的卓成禅师那尊佛像叫什么名字。

    卓成禅师答道:“那个叫飞来佛。”

    “既是飞来的佛,为什么又不飞去呢?”信徒好奇地问。

    “一动不如一静。”卓成禅师说。

    信徒又问:“为什么要静在这里?”

    “既来之,则安之。”卓成笑呵呵地说。

    卓成禅师的回答,充满了禅机和启示。“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

    我们在世间行走,往往觉得世间苦多于乐,烦恼多过清净,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不平静罢了。即便在睡觉时,我们的身体不动了,但思维还是在活动。所以说,能够静中有动的人才是会生活,能够平静自心的人才最快乐。

    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以前某位网友吐槽说自己经常因为别人的几句话就特别容易气恼。我回复他:“你就把这些难听的话当作是对自己德行的赞美吧,你看,这么难听的话,世间没几个人能经受住,反而是你能听后不气恼,你的心胸多宽广啊。这么一想,你还会生气吗?”

    skbshge

第二章 心离语言相() 
古时候有个宝通禅师,这一天他去参访石头希迁禅师。

    石头希迁问:“哪个是你的心?”

    宝通禅师答:“见语言者便是。”

    “有见有言即是妄心,在言语的上面,还见不出你的真心。”石头希迁禅师不以为然。

    宝通非常惭愧,从此日夜参究。经过好久,宝通又来到石头希迁禅师这里。

    石头禅师又问:“什么才是你的真心?”

    “扬眉瞬目即是。”宝通禅师自信地说。

    “除却‘扬眉瞬目’以外,你再说一个什么是你的真心。”

    宝通说:“如此,我是没有心可以拿得出来了!”

    石头禅师朗声回答道:“万物原来有心,若说无心,尽同毁谤。见闻觉知,固然是妄心;但若不用心,又如何悟得出道理?你不用见闻觉知的心,又怎能悟到真心?”宝通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禅门所谓的真心,是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动作,即所谓扬眉瞬目相,更要远离一切虚妄心缘相。

    生活不过是一张平铺的画卷,你可以用喜怒哀乐的心情在上面绘画,可是,你也要知道,生活也不过是一张白纸啊!所谓的禅,大概就是那张不沾染尘埃的白纸,任凭你怎么喜怒哀乐,在有禅心的人看来,生活的原本面目并没有什么改变,依旧如此。

    skbshge

第三章 我不识字() 
从前,有这么一位禅者每天都在藏经楼上,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打坐,藏经楼藏主,也就是现今的馆长或图书管理员问道:“大德,你每天打坐,为什么不看经呢?”

    禅者诚恳地答道:“因为我不识字啊。”

    “既然不识字,为什么不请人教你?”这个管理员又发话了。

    禅者反问:“请问要请谁来教我呢?”

    管理员说:“你可以来请教我啊!”

    禅者听后,起立顶礼叉手,站立不动,问道:“请问这是什么?”藏主无言以对。因这姿势的意思,是指自性。

    我们都知道,禅宗不立于文字,因为语言文字不能表达出自性的真实含义,也不能表达出真如,更不能表达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其实也不认识字,但他最终能明心见性,可见,悟道并不是全从语言文字上得来的。

    我的小徒弟听完这个故事哈哈大笑,他说,既然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也能开悟,那么他也可以。

    我听后可真是哭笑不得,要知道,现在这是新时代,你不好好学习,迟早要被别人超过的,还明心见性呢,一会儿就罚你抄写一百遍《心经》。再说了,那藏经楼上的禅者虽然不看经,但却能老实修行,每天只管打坐。可见,踏踏实实地学习、修行,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skbshge

第四章 画饼充饥() 
香严智闲禅师本来在百丈禅师座下参禅,百丈禅师圆寂后,他就到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那里继续参学。

    沩山见到香严便说:“听说当初在先师座前,你能闻一知十、闻十知百。现在,我不问你这许多问题,只问:在我们未出娘胎前,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你试说一句,我为你印证。”

    香严智闲禅师懵然不知应对,沉思了一会儿才说:“请师兄指示。”

    沩山说:“我说的,那是我的见解。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

    香严智闲禅师于是回到僧堂,把自己所拥有的语录经卷全都搬出来,左翻、右翻,定要找到一句答案。

    当然,经典语录里找不到这一句话。因此香严叹息道:“食不能当饱,画饼岂可充饥!”说完就把所有的典籍付之一炬,发誓说:“我这辈子再不研究经义了,免得浪费心神。”

    于是,香严辞别沩山禅师,到南阳慧忠国师住过的遗址潜修。有一天,在割除杂草时,锄头碰到石块发出了声音。在这一声之下,他豁然大悟了。他说了一首偈语:“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知识是知识,悟道是悟道,这两者可不能混为一谈。同样,知识和智慧也不完全是同一类事物。有知识而无智慧的人,也许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专长获得高职位、高薪水以及众人的羡慕,可他始终还是生活得不快乐,处处被捆绑、被束缚,人啊,如果忙得找不到自己的心了,那忙来忙去,又有什么意思呢?

    skbshge

第五章 大喝中的学问() 
径山禅师门下有五百位年轻的学僧,但真正用心参学的,没有几人。所以,黄檗禅师就叫临济禅师到径山那里去参学,希望他能起一些带头作用。

    当临济即将出发时,黄檗禅师问:“到了径山禅师那儿,你该怎样向他请示呢?”

    “到时我自有办法。”临济禅师说。

    到了径山禅师那儿以后,临济禅师直入法堂去拜见径山禅师。径山禅师刚一抬头,临济禅师大喝一声,掉头就走。

    一位学僧在临济禅师走后,上前问径山禅师:“刚才那位年轻法师对您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他敢对您大声吼叫呢?”

    “他是黄檗禅师门下的弟子,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何不自己去问他呢?”径山禅师告诉这个弟子。

    “我们就是不知道怎么去问他!”学僧说。

    “你们难道不会也大吼一声吗?”

    学僧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倒是非常简单!”

    径山禅师闻言大喝一声,问道:“我这一喝是什么意思?”学僧们面面相觑,茫然不知。

    径山禅师说:“那么一喝,上通天堂,下达地府,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你们五百学人,大多放逸散漫,犹如聋哑,怎么能懂得狮子的吼声?”

    五百学僧若有所悟,从此各自分散,安心参学,再不敢生起散漫心了。

    有时候想想,我倒真是感到自己活得很是憋屈,为什么呢?我始终做不到像径山禅师那样去教训自己的小徒弟,我始终认为自己还是用一颗宽厚慈悲的心去教育小徒弟比较好,结果呢,啧啧,我反倒被小徒弟欺负得很无奈。看来我也应该适时地对小徒弟们喝上一喝,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去修行、去学习。

    skbshge

第六章 万法归宗() 
杭州净土院的药山惟俨禅师,禅学素养很高,持律也很谨严。曾接引太守李翱皈依佛法,也曾入朝为唐文宗解释“蛤蜊观音”之事。

    药山禅师生性淡泊,不喜应酬。所以,尽管当朝大臣争相供养,禅师也经常借故推辞。但是,禅师与当朝蒋侍郎却颇有深交。

    有一天,蒋侍郎对禅师道:“明日寒舍文人雅集,多是当代学者名士,希望禅师前来寒舍,普洒甘露,演说妙法。”

    药山惟俨禅师推辞再三,无奈侍郎坚请,不得已勉强承诺前往。

    第二天,蒋侍郎派人前来迎接,药山惟俨禅师已不在寺中,留下一首偈语:

    “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维,为僧只合居岩穴,国士筵中甚不宜。”

    迎者将此偈语呈交侍郎,侍郎非但不怪禅师失信之过,反而对他更加尊敬,认为药山惟俨禅师才是他真正的方外之交。

    修行人,总要有修行人的样子。深入世间为大家说佛法这是好事情,换成其他方式开示禅道,也是智慧的做法。大家看那历史上,那么多出家人他们的性格各有不同,有的发心在世间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被称为“人间比丘”,有的偏偏就喜欢居住在深山丛林,被人们称为“兰若比丘”。其实,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真正地让别人受到启发便是好的。

    修行不是装样子,所以,我也不想在微博里说什么高深的佛法,佛法就在生活之中。我们先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到时候自然会找到生活中的禅道。

    skbshge

第七章 打车打牛() 
南岳怀让禅师在般若寺任住持时,发现一位青年信者每天下午都在大雄宝殿里参禅打坐。看样子,这位青年很有慧根,也很精进。怀让禅师有心接引,就在某天问道:“年轻人,你每天坐在这儿做什么?”

    青年人不喜欢被人打扰,因为他要“打坐”、“静坐”,便勉强答道:“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呢?”怀让禅师又问。

    “是为成佛啊!”青年人很不耐烦。

    “打坐怎么能成佛呢?”

    这位青年嫌怀让禅师太过啰唆,于是就不再回答了。怀让禅师倒不生气,反而拿了块砖头,坐在这个青年身边,开始每天定时磨砖头。

    “请问大师,你每天在此做什么?”这个青年很好奇地问。

    “磨砖头啊。”怀让笑嘻嘻地说。

    “为什么要磨砖头?”青年更加疑惑了。

    “为了做一面镜子。”怀让头也不抬地说道。

    “砖头怎可磨成镜子呢?”青年十分怀疑。

    怀让禅师当即说道:“砖头既然不能磨成镜子,打坐又怎可成佛呢?”

    青年大惊,傲气全消,立刻恭敬起身,顶礼问道:“那么怎样做才对呢?”

    怀让禅师不答反问:“假如牛车不进,是该打牛呢?还是打车呢?”

    青年回答:“当然打牛!”

    怀让禅师这才说:“参禅要用心才能达到三昧的境界。‘心地法门’就像播种,我现在为你讲解法要,就像天降甘露,只等因缘和合,就能见道。”青年终于言下大悟。这个青年就是禅门*马祖道一,也就是和弟子们讨论“平常心是道”的那位。

    禅,不是你打坐就能获得的,开悟也绝对不是念念经文就可以做到的。念经也好,打坐也罢,都不过是开悟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所以,我们做事情也不能颠倒主次。赶着牛车行路,牛车不前进,我们打牛即行,不关车事;参禅悟道,用心即是,这和你如何参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