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虚实之间 >

第13部分

虚实之间-第13部分

小说: 虚实之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们希望由我提出来,取消这次会面,我想他言之有理,便改约老陆在离开北京的前一天再找个地方聚聚。后来那次见面颇为不易,使馆规矩多,出行太费周折,我们俩索性偷偷从使馆后门溜出去,在亮马河上的一条铁皮船上喝了几瓶啤酒。
 
    我们曾经同在南太平洋一座小岛上参加一个论坛,休息期间,我对他说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老陆,现在的你属于这个国家,而不仅仅属于自己,我能想象你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高处不胜寒,你要多保重。”当人处在责任和权力的巅峰,孤独与牺牲在所难免。他让我把“高处不胜寒”几个字写下来留给他,他很喜欢。
 
    为了满足我的虚荣心,他也曾经题词送给我。我说:“虽然家里有跟你的合影,但别人会以为是某次采访的应景之作,还是写几句话给我比较好。”他痛快答应:“那我就借用一下毛主席送给华主席那句,你办事我放心。”
 
    六个歪歪扭扭的字写完,他又稍加演绎,在“你”字下面加了一个“心”。“我喜欢用‘您’这个字。”他说。

37、我现在是“小伙计”
正如老陆所言:“政治很难预料,未来谁知道?”我们相识这七年间,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他曾是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总理,风光无限;然而不到三年,尚未完成首个任期就黯然离任,成为澳大利亚战后最短命的一届政府。
 
    2010年6月,我去多伦多报道G20峰会,以为会见到老陆。按照惯例,他的照片已经出现在峰会的宣传手册里。没想到6月24日,距离峰会召开仅余两天时间,却传来老陆辞职的消息,随后缺席G20峰会。
 
    事实上,陆克文是20国集团最主要的推动者之一。他强大的语言能力使之可以用中文和胡主席交流,用法语和萨科齐会谈,用英语和奥巴马对话,努力促成各国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几次集团峰会召开之后,G20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最重要的论坛。
 
    我从CNN电视直播中看到他发表辞职演说,眼含热泪,几度哽咽。我也一下子泪流不止,想到“高处不胜寒”,替自己的朋友感到难过。
 
    有人说,对矿产资源行业征收资源超额利润税,是陆克文下台的直接导火索,而他的副手吉拉德的突然逼宫则让他措手不及。
 
    待伤感的情绪平复下来,我跟老陆通过一个电话,开玩笑说:“现在我们联系起来就方便了!”此后一段时间,我们还真的联络频繁,似乎是要弥补过去两年多失落的友情,但是很快,他就告诉我他将在吉拉德政府中出任外长,还自嘲道:“我现在是小伙计。”
 
    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自然很吃惊,不知他会如何处理与总理继任者的关系。几个月后他再次来到北京,准备接受我的专访,不同的是这次不再有浩浩荡荡的车队了。采访之前,我们一起喝了几杯酒,叙叙旧,彼此的距离又变得很近。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他愿意回答任何一个“尖锐”的问题。
 
    在正式采访中,我问他,为何会接受吉拉德的邀请,甘做昔日副手的副手。
 
    他说,我也是普通人,不是圣人,因此与她相处并不容易。但是我有才华和能力,面对党内的政治挑战,我的决定是继续做下去,帮忙解决问题,作出贡献。这是充实人生的本质所在,争斗没有意义。至于面子不面子,没那么重要。
 
    虽然我已与他如此熟悉,这番话还是令我感动。他说,那幅“旗开得胜”的书法依然挂在他办公室的墙上,天天看,只是现在的办公室比过去小了。
 
    不当总理的老陆,又可以与我经常见面了。我们最近一次见面是在APEC会议结束之前的夏威夷海滩上,一个角落,几瓶啤酒,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老陆出身于昆士兰州的普通农家。父母亲从小就告诉他:“做出努力,未来是你的。”从议员到总理到外长再回到普通的议员,老陆走了十四年,并且坦然面对每一次大起大落。
 
    我们初次见面时曾经谈到,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从地图上看,它最近的邻居是印度尼西亚,而它的种族以白人盎格鲁撒克逊后裔(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为主,多是新教教徒,以英语为母语。因此它地理上靠近东方,心理上又属于西方,注定将成为东西方对话的桥梁。
 
    今天的老陆身为澳大利亚国会议员,仍在扮演这样一个伟大的角色,用他所熟知的英语和汉语去弥合东方和西方的差距。他说澳大利亚要成为中国的“诤友”。真正的友谊是敢于说出不同意见、能够就争议问题进行有原则的对话的。
 
    陆克文在任总理期间,国人对他存在一些争议,这也很自然。作为朋友,我认为他首先是澳大利亚的总理,其次才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因此他作出的所有决定,首先要考虑澳大利亚的利益,我们不应脱离这一前提,而对他抱以不切实际的期望。实事求是地说,他也曾经为中澳两国的贸易合作做过很多真诚的努力。有些关于他的传闻,也是“演绎”多过事实。
 
    我坚信他对中国人、对汉语、对中国文化的感情是真挚的。
 
    是否有一天,老陆会以某种方式重回澳大利亚的政治舞台,乃至重回世界的政治舞台?一切皆有可能。

38、白宫西翼走出来的时尚红人
我与基辛格博士有幸多次会面,有约见,也有邂逅。
 
    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的一次午餐。一桌人吃饭,我因为做节目来得最晚,千不该万不该。但基辛格博士,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竟然主动站起来向我问好,让我着实受宠若惊。也许是因为疲惫和时差,老人在餐桌上说着说着就把眼睛闭上了,坐在那里像是睡着了,我几次轻声把他唤醒,因为实在是太想听他聊聊过去和现在的中国,美国,还有世界。而了不起的是,醒过来的他竟然可以立刻加入谈话,思维仍然敏锐,见解依旧独特。他还是那么敏锐。
 
    坐在这位老人身边,感觉和历史离得特别近。这位当年影响过世界的人物、中美关系的破冰使者、见证中美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活化石,可能也是唯一还健在的,与毛泽东及其后的每一代中国领导人都有着深厚友谊的美国政治家。
 
    作为晚辈,我缠着老人给我们讲讲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基辛格也就从他浩如烟海的记忆里翻出了几个为我们娓娓道来。这是其中最精彩的一个,以前我从未听过:
 
    基辛格和尼克松最后一次见毛主席。毛主席年事已高,幽默地对尼克松说:“我就要去见马克思了,用你们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去见上帝了。”
 
    尼克松和基辛格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这句话。两人商量片刻,尼克松说道:“您不会很快见上帝的,因为,要想同时容纳上帝和毛主席,天堂还不够大。”(HeavenistoosmallforbothGodandtheChairman。)
 
    最精彩的是毛主席的回答:“我什么时候去见上帝,是中国自己的事。你们这是在干涉中国内政喔!”
 
    寥寥数语,多少羽扇纶巾尽在其中。
 
    午餐结束,我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他的著作《大外交》(Diplomacy)——这是我们大学期间的必修课——请老人帮我把一些始终没弄明白的地方解释了一下,顿时豁然开朗,特别是关于大国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名言。
 
    几天后,竟然还收到了基辛格从纽约寄来的亲笔签名信。这也是很多政治家的习惯,让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觉得很受重视。
 
    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On China)是一部关于中国的鸿篇巨制,根据过去四十年对中国的了解、观察,与中国领导者的对话,以及查阅大量史料,他从远古时代的中华文明,写到21世纪的现代中国,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外交等,作了一场全方位的深入解读。
 
    在基辛格身上,还有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的一面,就是所谓的KissingertheSwinger。他曾是美国的时尚社交圈的大红人,从纽约的沃尔多夫酒店(WaldorfAstoria)到巴黎的丽兹·卡尔顿(Ritz Carlton),从白宫西翼走出来的基辛格出现在各个绚烂多彩的时尚Party上,身边也总有各色美女陪伴。他比任何人都更早懂得如何和媒体打交道,如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社会名流。基辛格明白:在一个大家为名人倾倒着迷的年代,做一个时尚名人会给他带来更多的影响力。
 
    他对男人的魅力有着特殊理解。传说基辛格当年的一位女朋友曾经问他说:“是什么让男人性感?”基辛格回答说:“是权力!权力是最有效的催情剂。”(Power!Poweristheultimateaphrodisiac)我一直没有机会向他确认这段对话的真实性,如果是真的,我理解这里的Power指的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而是广义上的男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这个可爱的颤颤巍巍的老爷爷,直到今天,对美女的兴致依然不减。有时候,他一说话就控制不住地流口水,但见到漂亮姑娘仍会下意识地挺胸收腹,甚至抛个媚眼。跟我们拍照时,他的眼中可没有这般炯炯神采。有一年秋天,在纽约公园大道和第五十几街交界处的一家法国餐厅里,我正在和几个老朋友吃午饭,蓦然回首,发现基辛格就在后面,正和一位身材高大、穿着豹纹紧身衣服、头发染成金色的黑人女性比肩而坐,共进午餐。我走上前去问候,基辛格也把这位女士大方地介绍给我,但我始终没弄明白她究竟是谁。
 
    但Henry永远是Henry,一位了不起的世纪老人。

39、人生悖论:越有钱越焦虑
 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背负着一堆“纸枷锁”。我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谈到生为男人的使命。男人首先要是一个开拓者,冒险家,充满胆识和魄力。第二是士兵,很强壮的人,像施瓦辛格这样,保护弱者,主持公道。第三是技术专家,小到换灯泡、修保险丝,大到装电脑,修汽车,卷起袖子就能干。第四是提供面包的人,能挣钱养家。最后还得是上帝,救赎者,帮助他人脱离苦海。
 
    这些纸枷锁其实一挣就开,但是一辈子都不敢挣开,因为后果太严重。我们的另一半——女同胞,会因此说你不是男人,让你觉得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不过女同胞也有纸枷锁。从小玩着芭比娃娃长大,要求自己胸多大,臀多宽,腰多细,如果不符合标准,照镜子就不能悦纳自己。
 
    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的枷锁又尤其多。人生在世,这些枷锁很难挣脱,但是活到一定年龄之后,就要想办法把它们尽可能地卸掉,否则永远得不到自由。
 
    在我认识的人中,纸枷锁相对少的人不多,张朝阳是其中一个。他曾是我爸爸的忠实读者,非常喜欢他30年前的作品《新来的小石柱》,留学美国时还常用“小石柱”的经历激励自己。我和他成为朋友大概也有这层原因。他从小喜欢挑战现有制度,用他自己的话讲,叫“浑不吝”。在卡拉OK,我们唱歌,他在一旁跳着自创的舞,极其投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高兴就行。
 
    朝阳活在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中,也可以说是“为当下的兴趣而活”,这一个小时不知道下一个小时要做什么。如果我们偶然遇见,聊得高兴,他就会一直聊下去,其后的安排都依次顺延。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他不是这么“成功”,还能如此随性吗?也许不能。不过换个角度看,究竟是因为成功才随性,还是因为随性才成功,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北京,我的一些财务上很富有的朋友,希望跟我一起去纽约,看看那里的“成功人士”如何生活。
 
    尚未成行,我先给他们讲起美国富商格兰的故事。他曾请我去他家度周末,那是位于纽约郊区的一座从洛克·菲勒后人手中买下的庄园,有山川、湖泊、网球场,养着马、百年老龟和大块头的火鸡,一派宁静素朴的田园牧歌。他为客人准备的独栋别墅温馨而舒适,古老的木头房子,屋外有大片绿地和游泳池,空气里弥漫着青草香。他们追求自然,注重环保。不穿PRADA,也不戴劳力士。兴致好的时候,他们会买几头牛,从阿根廷运过来,让它们在庄园里闲散地走一走,然后打电话呼朋引伴,“我们家的牛到了!”大家都来欣赏这道“移动的风景”。
 
    可惜我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新富起来的中国人,都还停留在对奢侈品顶礼膜拜的阶段,豪宅豪车,一掷万金。财富为他们带来了体面,同时套上了枷锁。我有一位老大哥是很有钱的商人,长期焦虑失眠,看见床就恐惧,后来只好去印度一家瑜伽学院学睡觉。为他送行时我还开玩笑说,如果你开悟了,决定留在那里不回来,别忘了把你的红木家具分我几件。英文中用“婴儿般的睡眠”形容一个人睡得香,折腾了半生事业,反而还不如婴儿时期睡得好,这是人生的悖论。
 
    年轻姑娘们也早早给自己套上了枷锁,目标是嫁给有钱人。譬如港台地区那些“德艺双馨的女艺术家”,不嫁入豪门便没法向公众交代,更没法向自己交代。实在进不了豪门,就嫁给外国人。对外国人的评价要纳入另一套体系——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处级干部还是科级干部,住的是别墅还是公寓,做的是上市公司还是小本买卖——好像都不那么重要,因此不失为一条很体面的退路。
 
    我见过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他们用钱买不到快乐。飞机、游艇、豪车、别墅、雪茄……不过如此。有一个经济学术语叫做“边际效应”,通俗地解释,就是吃第一块红烧肉感觉特别香,第二块、第三块“还行”,吃到第五块就腻了。物质带给人的边际效应是极其有限的,快感迅速递减,相当靠不住。层次越高,能够实现的满足感越小。今天开拖拉机,明天开宝马,感觉太好了!连开一个月就审美疲劳,最后只有开飞机了,但是开多了也就那么回事。

40、“名气这玩意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