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宋隐在末世 作者:九溪 >

第67部分

宋隐在末世 作者:九溪-第67部分

小说: 宋隐在末世 作者:九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蓓蓓跟顶顶一般大,这会儿还在幼儿园呢,蒋家里没有帮得上忙的半大孩子,于是变成蒋文辉和刘爽在前面挖,丈母娘跟在后面捡,装满一筐就倒在路边,呆会儿蒋文辉想办法弄回去——经过两个多月的肩挑背磨,两口子都学会了用扁担,就是不能装太多东西,装太多挑不动,这个是天生的,急不来。所以,运送几百斤红薯还是要另外想办法,如果不想被累到半死的话。
    十一点钟丈母娘回家,十一点半给他们送来午饭——馒头夹午餐肉还有一大罐绿豆汤,都是昨天晚上做好放到冰箱里的。这时候大家都由衷地感谢家里的小冰箱,幸好他们有太阳能还有沼气池,至少晚上有电灯,夏天还能用上电冰箱。
    吃完饭丈母娘拎着食篮回家去了,下午气温会升到30度,她年纪大了,两口子都不让她再过来。
    夫妻俩坐在树荫下休息,看着隔壁田里欢笑打闹的一群人,再看看他们田边堆的老高的红薯堆,相顾无言——那是李霞家里的田,一个上午已经收完四亩地,他们却连半亩都没弄完……看看人家的红薯堆,再看看自己家的,人比人当真要气死人的。
    “没事儿,他们人多地也多,还租了二十亩,我们不用像他们那么赶,再干一会儿就回去休息吧,明天上午肯定能干完。”刘爽试图安慰老公,想了想又说,“发现没,产量比我们想象的高出好多,这下子不怕饿肚子了……”
    要不是正在野外,要不是手臂酸胀不堪,蒋文辉都要一把抱起老婆了,他蒋文辉何德何能啊,居然娶到这么好的女人!
    ……
    “喂,先生太太,需要借用我家的豪车吗?”
    两口子还没腻味完,路边传来一声招呼,转过头去,却见齐夏骑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冲着他们笑。齐小哥戴着一顶大草帽,草帽下面还有一副大墨镜,把棕色的脸面掩去一大半,一口白牙于是尤其显眼,整个人看上去怪怪的。
    蒋文辉大喜,刘爽更是一下子跳起来,跑过去:“小夏你们家这就收完啦?”他们当然知道齐夏有一辆三轮车,但大家都是今天收获,齐夏自己还种着两亩地呢,没道理抢过来自己先用吧?
    齐夏意气风发:“全部都收完啦。我们家人多,小冬和洛桑还都是大力士,半天时间,全部入仓!”洛桑两个不当值的哥们都有过来帮忙,仅仅两亩地而已,再弄不完就要遭人笑话了。
    “收成怎么样?”蒋文辉连忙问。
    齐夏用手指比了个七:“亩产过七百,我们家半年都吃不完!”
    蒋文辉突然觉得腰也不痛了,手膀子也不酸了,跳起来抓起锄头就往还没开挖的那半亩地大步而去:“小夏你等我一下,我再挖半个小时就收工。”
    看刘爽也要去拿锄头,齐夏连忙跳下车,先一步把锄头抢到手,摘下墨镜:“嫂子你歇着吧,我过去帮他。”
    刘爽含笑看着前面两个正在挖地的单薄背影,拾起刚刚挖出来的红薯,心里满满都是高兴:这下好了,他们家就算收不到七百,六百总该有吧?六百斤呢,现在是真的不担心饿肚子了……
    幸好留了一亩田!
    ——
    红薯收获十月二日正式开动,到十月五日,所有红薯收获完毕全部存入地窖,他们来到李拐子村的第一个收获季节,就此结束。
    收获结束了,兴奋却才刚刚开始——今年多数人家亩产都在六七百斤,最差的都有五百,听上去好像很惨,要知道红薯的正常亩产是几千斤,像他们这种有专家坐镇的,五千斤一亩妥妥的。但是,面对这个结果,没有人垂头丧气,恰恰相反,所有人(包括吊车尾的)都高兴坏了:远远高于预期啊!
    如今可是灾荒年生,不说断电区,就连江安,庄稼几乎全部都弄到室内去了,也就紧挨河边的人家还种点地,收成嘛,听说一亩三百斤顶天了。最主要是一个壮劳力压根种不下一亩地,因为最热的七八九三个月,天天下午五六十度,一个小时浇一次水都顶不住,水下去不到十分钟田里就干了,一亩苗能有五分之一抽穗就很不错了,至于饱满度……呵呵!
    而且,那可是五六十度,谁有本事顶着太阳挑水去,不要命啦?那些有点收成的,听说都是用了一种叫着“漏管”的装置,但那东西讲究地势,最重要的是必须找到足够的水源——那么热的天,到处都在闹水荒,谁家有水源让你不歇气地往地里“漏”?
    所以,他们这一趟当真是走对了,跟着仙师有奔头啊!
    ……
    这几天大屋小屋都是一片欢声笑语,管委会非常适时地宣布说十月七日下午五点在大屋举办“丰收宴”,敬请所有居民参加。七个小屋的居民们闻风而动,他们不只拖家带口,每家每户还都背来一包红薯,少的三五斤,多的十来斤,大家都把红薯留在餐厅(食堂)门口,每个人都说这是“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管委会没想到居民们会自带红薯,加之防务队凑热闹,也从江里弄来七八十斤鱼,会计和后勤立即算账,把省下来的粮食换算成了等值的火腿香肠,胡大厨临阵换菜,肉食不敢说管够,一个人半斤还是有的,也让两个月没闻到什么腥味的“泥腿子们”畅畅快快大吃一顿。
    解散不到两个月的伙食队又一次碰头,下午五点钟,大屋晒场上摆开四十五张八仙桌,每张桌子当中都是一盆酸菜鱼,旁边红烧肉,土豆烤香肠,笋干火腿,大葱炒腊肉,一共五个主打肉食,再加两个素菜,剩下就是一盘盘红薯了——烤红薯,拔丝红薯,腊肠红薯饭,红薯枣泥饼……最后还上了一大盆甜品——红薯银耳枸杞羹,全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孩子喜欢甜食,大老爷们最爱的却是久违了的烈酒——红星二锅头,一人只有二两,再多没有。管委会还很贴心地为不喝白酒的女士们准备了低度萄葡酒,也不多,半杯而已。
    酒足饭饱,陆华安宣布了今年的“红薯王”——李大福李家。除开自家的二十三亩地,这家子还租种了二十亩,一共种了四十三亩地,其中红薯二十六亩,共收获红薯19760斤,亩产760斤,最高一亩亩产840斤!
    整个晒场炸锅了,早知道李家人会种地,但没想到他们这么能种啊。
    这还不是最激动人心的,接下去管委会宣布说,作为奖励,每季的种植前三名都可以获得宋仙师赠送的一张符篆!
    “哇……”
    这下子已经不能用“炸锅”来形容了,喝了一点点酒的壮汉们甚至都开始想要不要上李家打劫去,好吧,这种事只能想一想……人家现在可是有符在身的人了!
    何况李家的当家人李大福李老爷子非常会做人,颤着手接过护身符后,马上豪爽地表示:捐献五百斤红薯给管委会,请他们用来帮助贫困户,我们农民,也不都是那么自私自利鼠目寸光不懂回报的!
    ……
    热烈的气氛中,当中一桌却有人敲响了杯子,等到气氛稍微平息,一个地中海发型的半老头子站起身,乐呵呵的开口:“诸位兄弟侄子,还有诸位嫂子侄女,兄弟邓安翔恭喜大家迎来丰收,我们这算是开张大吉。邓某不才,一家六口也种了一亩地,收获530斤,好像吊了车尾……”
    众人大笑,宋隐也很疑惑地看向他。这人就是许老爹开侦探所的那个朋友,他一家六口,儿子媳妇正当年,他们老两口也不过五十出头,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女儿,一亩地收获530斤确实没啥好讲的,要知道连蒋文辉家都收了620斤呢。但他站起来想要做什么,总不会是想要找人帮忙吧?
    
    第95章 风波
    
    等大家笑够了,邓安翔又接着往下说:“我知道吊车尾不光荣,不过,兄弟我真的是尽力了,其中缘由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猜得到几分。这里呢,我就想问问有没有跟我家情况差不多的,要不呆会儿都到我家里坐坐,商量商量明年怎么办,怎样才能把日子过好了?都知道如今粮食是头等大事中的头等大事,咱们可得想想法子,大家都要动动脑筋,至少明年要比今年好,是不是?”
    晒场上安静下来,陆华安于一片静默中笑着开口:“邓叔你家里太挤啦,都去会议室吧,放心,会议室今天不收租金,还免费赠送茶水。”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气氛重新热闹起来。
    陆华安紧跟着宣布了几条公告,一是下周要去山里拣秋,为过冬做准备。另外就是农闲时期的训练,训练在大屋进行,每天上午三个小时,要求所有十至五十岁的居民不论男女都必须参加,五十岁以上体检合格的也欢迎参加。陆华安一再申明,这个训练非常重要,关系到大家能不能成功变异,让所有人都认真对待。其实不用他讲,一听说关系到变异,上至70岁老太太下至7岁小豆丁,就没有人不上心的。
    早前的传闻终于要变成现实,肚子中藏了两三个月的各种疑问纷纷被提出来,陆华安一一解答,解答不了的交给许凌风,气氛空前热烈。
    ……
    这顿丰收宴一直吃到月上西天,人群这才带着些微醉意一路谈笑着回家去。
    蒋家一家子回到家已经九点钟了,如今都干体力活,也没电视可看,往天这个时候大家都睡下了,只今天过于兴奋,索性坐到餐桌边上聊天,连原本开始打瞌睡的蓓蓓小盆友都重新清醒过来,赖在爸爸腿上啃红薯片,死活不肯睡觉。
    “过几天要重新签订租佃合同了,妈,要不我们明年多种一亩地吧。你看五月种水稻,七月种红薯,两亩地的话,努把力说不定可以收到三千斤呢,我们一家子怎么吃都吃不完,还会有余粮!”刘爽双眼放光,这两年家里没人挨过饿,但天天生活在饿肚子的阴影中,压力也是山大啊。
    老太太却是直摇头:“两亩地你们肯定能种下来,这个我相信。但看看今年这地种的有多辛苦,没道理明年就轻省了,你们这样子就是在用健康换口粮,没两年身体就会垮掉的,不可取。”
    母女俩的争执蒋文辉从来不掺合,不过今天例外,旗帜鲜明地站到了丈母娘这一边:“刚才邓叔也是这个意思,我们都不是种地的料,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至多混个温饱,必须要找到其它出路才成。”
    刘爽这才想起他去参加了邓安翔的那什么“茶话会”,不过她可不相信喝杯茶聊聊天事情就解决了:“现在除了种地还能干啥?难道他会有什么好办法。你看管委会连个会计都有二十年工作经验,还是注册会计师。教师也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所有课程都要能教,听说招的那两个老师可牛了,这种活我们想都不要想。”
    “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些路不行,可以另辟蹊径嘛……我说你们是不是都忘了,我们还有三亩半牧草呢,不是说明年六月就可以第一次收割吗,听说那东西一年要割好几次,产量非常高。”
    看两个女人都是一副“那东西产量再高有什么用,难道你还能拿给人吃”的样子,蒋文辉给逗乐了:“你们这脑子啊,怎么就转不过弯。我们可以喂几头羊,再养点鸡鸭什么的,只要养好了不比种田差……”
    这下子母女俩终于有了反应,异口同声:“这就是你们商量出来的结果?”
    “不是我们商量出来的,是邓叔提出来的。邓叔的意思,明年想要养鸭喂鸡的人肯定不少,但管委会的牲口就那么多,我们单个去买小崽的话,一是不一定买得到,二来就算买到了数量也肯定上不去,没办法从根本上帮我们走出困境。所以我们这些种粮困难户干脆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互助组或者合作组什么的,抱团去跟管委会谈,把畜牧这一头全部都包圆了,这样子才会有竞争力。”
    母女俩对视一眼,都有些意动。
    认真考虑了一会儿刘爽才道:“这主意听上去不错,等以后畜牧这一块发展起来了,口粮应该不成问题,没准儿还天天都有鸡蛋吃……”
    蓓蓓小姑娘别的没听懂,就听明白鸡蛋了,连忙插嘴:“妈妈,妈妈,今天我们有蛋蛋吃!”
    几个大人被她的童言童语搞的一愣神,片刻过后蒋文辉感叹:“现在这种日子还能保证隔天给孩子们一个鸡蛋吃,真是难为宋哥他们了……”
    “爸爸你又乱叫,顶顶爸爸是仙师,仙师!”他家宝贝女儿非常认真地纠正他,神态很是坚持。
    几个大人抿嘴偷笑,她姥姥表扬她:“对,是仙师,我们蓓蓓比爸爸聪明,一次就记住了,爸爸老是记不住。”
    小丫头郑重点头:“嗯,蓓蓓长大了也要当仙师!”
    一家子全都崩不住,笑了起来。
    姥姥摸摸她的小脑袋:“看看,我孙女可比我女儿出息多了,我孙女要当仙师,我女儿只想着多种一亩地!”
    ——
    如今这年头春秋基本上消失了,就算是李拐子村,十月初最高气温都在30度以上,到了十月中旬气温骤降,等到下旬,就要开始下雪了。秋天至多十来天,什么都种不了,好在群山环绕,大家可以去拣秋,前提是有防务队当保镖。
    十月十一日,聚居点将近三百人浩浩荡荡去“拣秋”,尤其是一群城里人,拖家带口的,不像是拣秋,倒像是秋游。
    落星山他们天天都看到,距离实在说也不太远,十多里地,脚程快的几十分钟就能走到,不过这次拖后腿的人太多,两个小时才到——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地上连路都没有呢,幸好野草也枯的差不多了,不然走在一尺多高的草丛里,两个小时都到不了。
    一上落星山这伙人就被惊住了。他们不是没有见过山林,江安附近就有不少,从江安过来这一路上更是看见了很多,大都逃不过十树六枯的下场,剩下四成也是要死不活的,随时都会死掉的样子,只能远观,完全不能细看。
    这里却不同,山上的死树很少,十几棵中才会出现一棵,多数树木虽然长势不太好,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生机仍存,完全不是那种苟延残喘式的苦苦挣扎。据随行的专家推测,很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在这里属于“渐变”,相对比较缓和,给了植物适应时间,就像他们的红薯一样,长势不好,但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