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都花丛霸王-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化,阴也,主养凡物。”⑴《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认为:“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⑵由此道教形成了一整套的行气法。这套行气法也是对古代方士行气的继承和发展。现存战国时的石刻文《行气玉佩铭》记载了古代方士的行气法,郭沫若用今天通用的文字译述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顺则生,逆则死。”并指出:
“这是古人所说的‘道引’,今人所说的气功。”⑶《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⑷可证战国时代,确实有这一派讲究气功的养生家。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中认为:古之仙道,大别为三,即行气、药饵、宝jing其中以王乔、赤松为代表的行气派“于古为最显”。⑸道教行气即承此派而来。
《太平经》卷四十二提到“食气”,认为:“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⑹此所谓调气、食气即早期道教的行气法。到晋代,道教对行气的论述愈益增多。《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的功用时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吴越有jin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不染”。⑺《抱朴子内篇释滞》也说:“yu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jing行气,服一大药便足”;“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jin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ke,或可以延年命。”⑻《释滞》篇还讲了行气的具体方法、行气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它说:行气的大要在于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yu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放于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行气大要,不yu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强气难闭。又jin恚怒,多恚怒则气乱”。⑼魏晋至隋唐,是道教行气术最盛行的时期,出了许多著名气功家,创造了许多行气法。仅《云笈七签》即用了七卷的篇幅收载宋以前诸家气法,加上《道藏》的其他气法书,数量甚多。现择数种略述于后,以见一斑:
(一)陶弘景六字诀。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云:“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yu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yu嘘呬”;“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脏病者,xiong膈胀满,嘘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痛,忧愁不乐,呵气出之。……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⑽这是道教以疗病为目的的行气法,且种类甚多。
(二)龟鳖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三十四载此法为:“以农复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鼻出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⑾这是模仿动物的行气法。另外还有虾蟆行气法、雁行气法、龙行气法等。
(三)服元气。《云笈七签》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气术》云:“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ke,不饥ke盖神人矣。”⑿同卷《服元气法》云:“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气海者与肾相连,属于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成,必以阳相配。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熏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正气流行,他气自匿。”⒀卷六十《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行气诀》云:“每三连咽,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内元气,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见两条白气,夹脊双引直入泥丸,熏蒸诸宫,……想身中浊恶结滞邪气瘀血,被正荣气荡涤,皆从手足指端出去,谓之散气。……如此一度则是一通,通则无疾。则复调之……如前闭气鼓咽至三十六息,谓之小成。……至一千二百咽,谓之大成,谓之大胎息。”⒁这是与存思结合的行气法。
(四)墨子闭气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五十九载:“长生之道,唯在行气。……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
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yu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⒂道教行气法即今日之所谓气功,其内容十分丰富。实践证明,经初步整理后,推广于社会,确有治病健身的效果。今后进一步加以发掘整理,将对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内视又称内观。为道教早期方术之一。《洞玄灵宝定观经》说:“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注云:“慧心内照,名曰内观。”⑴即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以灭动心。
此术早见于《太平经》。《太平经钞壬部》云:“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内视,以心内理,阴明反洞于太阳,内独得道要。犹火令明照内,不照外也,使长存而不乱。今学度世者,象古而来内视,此之谓也。”⑵《太平经》卷七十云:“思养性法,内见形容,昭然者也;外见万物众jing神者,非也。”⑶这一内见形容法又往往和存思五脏神联合运用,以收治病之效。卷七十二说:“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为人五脏jing神”。⑷画之为人,使王气色、相气色、微气色三合,斋戒居善靖处思念之,“思之当先睹是内神已,当睹是外神也,或先见阳神而后见内神,睹之为右此者,无形象之法也。”⑸内视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有进一步发展。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云:“吾闻之于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可有效也。”⑹《遐览》篇即著录《内视经》一卷。陶弘景《真诰》卷九引《丹字紫书三五顺行经》论内视法:“坐常yu闭目内视,存见五脏肠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也。”又引《紫度炎光内视中方》曰:“常yu闭目而卧,安身微气,使如卧状,令旁人不觉也。乃内视远听四方,令我耳目注万里之外。久行之,亦自见万里之外事,jing心为之,乃见百万里之外事也。”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一引《轩辕黄帝内视法》云:“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⑻可见内视和存思一样,要求所观之对象比较形象地反映在心中,通过具体形象的感觉达到收心入静。
内视又有不动心,即心不为外物所扰的意思。《庄子列御寇》云:“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俞樾注曰:“心有睫,谓以心为睫也。”“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也。”⑼对此,《太上老君内观经》论之甚详。它说:“心者,jin也,一身之主,jin制形神使不邪也”;“人常能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⑽这里,道教的内观修心已引进了佛教义理,颇具理论色彩,由此“内观形容”的内视术即演变为“静神定心”的修心术,当是此术的高层境界。 法器是科仪中的用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供布置科仪坛场之用的幡等物,另一类是科仪过程中使用的法尺、法剑和九节杖等。《道书援神契》和《上清灵宝**》等书,屡有记述其制作和要义。
幡道教“建斋之始,近斋坛空隙地,立长竿,预期扬幡,启闻穹厚,普告万灵”,使得“显幽共睹,鬼神遥瞻”。⑴幡的种类很多,据《灵宝无量度人上经**》称,有引魂明光之幡、接魂洞照之幡、威灵拔度之幡。玉皇赦罪之幡等二十四种。⑵但据南宋道士金允中称,古幡仅二种,即迁神和回耀。迁神宝幡以“绛缯七尺或四十九尺,造幡一首,以朱砂雌黄合研,书日月斗形于幡首,书幡名于幡身,左手书三天内讳,右手书三天隐讳。亡魂睹此则得罪障解tuo,神迁南宫”。回耀灵幡以“白素黄缯,造幡长二十四尺或四十九尺,幡身书青玄全号。左足书太微回黄旗,无英命灵幡。右足书摄召长夜府,开度受生魂。左手书茫茫酆都中云云,右手书功德金色光云云。以长竿悬于坛下,任风吹扬,十方幽魂,睹此灵幡,一念皈依,则夙生罪障,应时消灭,以至尘劳大罪,皆得原除,上生南宫,地狱开泰,死魂更生”。⑶但是明代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认为“世制之幡,皆以荷叶为顶,莲花为坠,鄙亦甚矣”,因此,朱权“更其古制,幡顶用桐梓之木为之,上用日月星辰云霞,内画天尊于二,以表天也。幡腹书天帝之名,脚俱用龙凤。两边带取象于手,皆以云龙飞凤为副之,取象于人也。坠脚亦用桐梓之木,画山河大地,五岳四渎,取象于地也”。⑷不过,此幡的制作并未流传于后。
法尺古人祓除不祥,用桃枝。传说后羿死于桃棒,所以后世驱鬼均用桃木长枝,称法尺。
法剑古之学道者,都有好剑随身。因为宝剑难于铸造,剑身如流矢,故传有神异。唐齐己《古剑歌》云:“古人手中铸神物,百炼百淬始提出。”⑸《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介绍作大剑之法,要“斋戒百日,乃使锻人用七月庚申日、八月辛酉日,用好铤若快铁,作jing利剑。镮圆二寸六分,柄长一尺一寸七分,剑刃长二尺四寸七分,合长三尺九寸”。剑身左右面和镮背上均以金银镂字,要求“此剑恒置所卧床头上栉被褥之间,使常不离身以自远也”。眠卧之时,要祝呼剑之名字,则“神金晖灵,使役百jing,令我长生,百邪不害,天地相倾”。⑹道教科仪中常用法剑召遣神将。
九节杖亦称策杖。《洞玄灵宝道学科仪》称:“凡是道学,当知九节杖,辅老救危,各有名字,不可不知。”⑺九节各以星为名,其顺序为太皇星、荧惑星、角星、衡星、张星、营室星、镇星、东井星、拘星等。《上清灵宝**》载有九节杖制作之法,并称:“须择名山福地、净域灵墟,用吉日取向南净竹一枝,长五尺五寸,通有九节者,奉安净所,选甲午、丙午、丁卯或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将竹第一节左微曲一曲、右微曲一曲,于第三节下四面开四窍,纳以四岳内名,于顶中开一亢,安中岳内名。又实以灵书中篇,各以蜡封固,或专意佩持修用者,则用五帝符入杖中。以黄纹之缯作袋用,长短小大仅可容杖。”在科仪中使用九节杖时,于第二节下悬一小黄幡,长七寸,幡上书十方救苦天尊号及十方玄化符。平时佩受,则去幡。九节杖的功用是“以杖指天,天神设礼;以杖指地,地祇侍迎;指东北方,万鬼束形”。⑻现代道教九幽灯仪,即以九节杖作为召请天尊和破狱之用。
手炉古人灌献之礼用圭瓒。瓒之形如盘,柄像圭。盛酒其中,执瓒则不执圭。道教科仪中多有发炉一项,道士执手炉,内不盛酒而燃香。执炉时则不执简,以行朝礼。
简俗称朝板,有竹制、木制、象牙制等多种。道士在科仪中执之,以行朝礼。其仪法源自古礼,古之公侯皆执圭朝谒,《周礼》有桓圭、信圭、躬圭等说。
令牌即古人之虎符。古军队有铜虎符,上圆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状,背文作一坐虎形,铭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道士在科仪中用令牌画符或击桌喝白以召天将,即沿用古制。
印科仪中的章表奏申、关牒符檄,都要用印。印者信也,因也。《上清灵宝》称:“隆古盛时,人鬼各安其所,阴阳不杂其伦,故道之用唯见于修真炼本,以致轻举飞升。中古以降,慢真日益,正道日晦,邪伪交驰,上下返覆,于是出法以救其弊,表章以达其忱,付降印篆以为信志。故用印之义近同世俗,亦道运因时损益者也。”⑼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区分巴蜀为二十四治时,传称张陵就有印,其文作“阳平治都功印”,其功用类似于衙门公印。随着道教的发展,“印,则各有师传者,yu天地神祇人鬼知所行之法,有所受之也”。于是,印的种类和内容遂趋多样。金允中《上清灵宝》称,印分为通章印,“以此印通诚祖师也”;神虎总印“七玉女之名也,用以印召魂幡而已”;黄神印和越章印“用以布气治病之间而已”;“灵宝**师印”,其文为天章云篆,六字不可皆识,合经二寸五分周尺,灵宝之斋执法之用。⑽ 炼度是超度亡灵的黄箓类科仪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