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上清寺-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曾,这年头泡个MM不容易啊,躲到这里,而且在后半夜,都会被人打扰,重庆城真的是太打挤了。”我向老曾抱怨。
小敏瞪我一眼,连忙说:“曾老师,不要误会,我有很特殊的事情请他帮忙呢,希望您也能帮助我。”
“明白了,不是哥哥泡妹妹,是妹妹泡哥哥,”老曾永远都能成功地把话题搞乱,“说吧,想怎么泡他?我帮你忙就是。”
“情况是这样,”小敏一边笑一边说:“我急着找重庆的上清寺,大哥一路陪我找过来的。”
老曾一拍我肩膀,“你果然是直辖市的模范市民,找上清寺可以找到这里来,佩服佩服!”
“不扯老,曾老师,曾大才子,曾大侠,问你一个正事”我说,“重庆以前的上清寺有一个叫上清寺的庙你知道么?搬到哪里去了?”
“搬到哪里去?上清那个寺已经烧了70多年老,重庆哪个庙我不晓得?现在没有叫上清寺的庙了。”老曾说,“以前的上清寺原址,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口腔科医院背后到检察院之间的那个山坡上面,另一种说法是在渝澳大桥旁边靠江的地方,以前水上派出所那里。我倾向于在水上派出所。”
“那以前里面的和尚呢?”小敏问道。
“和尚?小妹妹,道书上讲:老子一气化三清,上清是典型的道家,上清寺肯定是一个道观嘛”,老曾说,“解放前七星岗上这一大片,从山脚到坡上,有好多道观的。”
“道观那么多,为什么要修一坐佛家的塔来镇邪呢?是不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问。
“有那种可能,七星岗上打抢坝,刘湘杀过的人太多了,古时候张献忠入蜀也杀过数不清的人,七星岗整个地方,太多的冤魂,道观虽然多,老百姓还是传说闹鬼。”老曾摸摸塔的基石,说:“这座塔很灵验,文革破四旧,七星网上的庙都消失得差不多了,这个塔被周围的老百姓保护了下来。”
“对了,你们找手电筒找啥子?”老曾说道。
于是我把故事原原本本向老曾讲了一遍,说:“她家里的遗愿是今天晚上得把这东西交到她叔叔手上,看来不太可能了。”
“也,有点奇怪哦,”老曾问小敏,“上清寺那个寺是30年代烧掉的,你的叔叔今年最多五、六十岁,怎么可能在那里出家?”
小敏也很疑惑:“家里人讲过叔叔是文革时在重庆出的家。”
“文革出的家,在重庆肯定不是上清寺”老曾说:“你最好明天白天向家里的老辈子问清楚,这里有名堂。”
“不行啊”,小敏说,“一是家里老年人都过世了,没有问的,另一个是家里要我今天晚上送到。”
“那个宝贝打火机给我看看”老曾把手电交给我。
小敏把盒子取出来,小心地打开,拿出打火机递给老曾。
老曾左手拿起打火机,用右手食指轻轻弹了一下,“嘣”地一声轻响。
“呵呵,这么多年,应该打不起火老”老曾仔细打量着打火机,我手里拿着两个电筒给他照明,他接着说,“这个打火机形状和功能就和那个评书讲的好象是一样的,而且孔二小姐喜欢的东西,一定会留下刻字,‘令俊’这两个字的写法,和我见过她旧居中的遗物是一样的。”
“问题更多了,”我说,“如果这是那个打火机,为什么一定要在2007年的5月5日晚上,送到她叔叔手上呢?”
“也许是老辈子的讲究或者迷信,是不是这一天是哪个的生辰和忌日?”老曾问小敏。
小敏摇摇头,什么也不知道。
“小姐,现在是凌晨三点,也不是晚上,按你家老人的说法,你已经送不到了。”我插嘴道,“我们不要站在这里说话,下面火锅馆香得我流口水,我们去那里商量一下吧。老曾,这是你的地盘,你请我们吃火锅。”
“呵呵,你小子厉害也,自己泡MM请客,还要我这个电灯泡来出钱,请就请嘛,走!”老曾转身就向塔的出口走去。
小敏说:“好啊,我早就想尝尝正宗的重庆火锅了。”
路过门口的小卖部时,老曾向里面的短发中年妇女微微点了一下头。
金刚塔下的火锅摊旁边有一个菜市场的地名引起了我的兴趣,“老曾,这里叫纯阳洞?”我问。
“是啊,这里是上纯阳洞的地段”
“纯阳洞是典型的道教称呼,那一定以前有一个道观吧。”我说。
“纯阳洞的地盘就是金刚塔占了,现在已经没有了。”老曾选了个位子,招呼小敏坐下。
凌晨雨后的重庆,安静而潮湿,火锅摊是唯一热闹的地方,还有两桌的士司机在小聚。
“老曾,我觉得这事情有点怪,一路上有人给我们引路呢。”我拿出那个胶布条来。
胶布条上,用黑色的笔写着几排小字。
上清寺在哪里(八)
“城头变幻大王旗,箭楼空留守城兵,上清道人何处寻,登高轻敲打火机”。字条上的字迹清灵,有力。
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一句来自鲁迅的诗,是为被国民党抢杀的五个文学青年而作,中学语文课上背过,我不禁念出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写的年代也应该在30年代初,军阀混战最厉害的时候,老曾你看看,这应该是指的哪里?”我把字条递给老曾。
“‘城头变幻大王旗’,在重庆那一定是通远门了,”老曾开始教小敏烫老肚,不紧不慢地分析着。
“军阀混战时期,几路军阀争夺重庆城,都是攻打通远门,打进来的,就插上自己的旗帜,通远门周围的小店主,经常都备着交战两方的旗子,每天枪声一停,就派丘二出门看看通远门,城门上插的是谁家的旗帜,就把店门口换上一样的。”
战乱时期的重庆商人,就那么坚强而灵活地承受着政局的变幻。
“通远门经过很多次翻修,最近这一次动得很大啊,那处箭楼应该是指哪里?”我问。
老曾给我倒了瓶啤酒,说道:“通远门的箭楼,那可不一般,好多国外的军事历史和建筑学家都来研究过,所以几次翻修通远门,都没有动那个箭楼的基础。”
“那个箭楼有什么特殊性?”小敏跟着问。
“一般箭楼,是在城墙上突出的一个方形的小雕堡,有些也修成半圆形的,但这个箭楼,是菱形的平面,突出在城墙上,方形和半圆形的平面,需要三个守卫才能看清敌军的情况,菱形平面,只需要两个守卫就行了,而且在放置狙击手时,更好布置。”老曾用筷子蘸了些酒水,在桌上画出两种箭楼的差异。
菱形箭楼:——◆——
传统箭楼:——■————○——
“中国古城墙很多,但象这样设计的箭楼非常少,所以是珍贵的遗迹,重庆18个古城门,只有通远门有特殊的箭楼,而且也拆得差不多了,如果这首诗是线索,应该在这里。”老曾拿杯子找我碰了一下,一口饮尽。
已经60岁左右的老曾,长得非常年轻,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才40左右,听驴友讲他从小习武,没有人敢和他比酒量。
“‘上清道人何处寻,登高轻敲打火机’,这两句应该是指约见的喑号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吧?”我问老曾。
“上清道人,道家的人经常都这么自称,说不定就是小敏的叔叔,打火机,应该是约会的信物。”
小敏辣得大口大口吹气,还是不断地把锅里的东西向嘴里放,一边说:“太好了,我们快吃吧,吃完就去那个箭楼。”
老曾安慰着:“这里从抗建堂旁边出去,就是外科医院车站的天桥,向下走就是通远门,很近,我带你们去,不要急,慢慢吃。”
“遇到你,真是太感谢了”小敏说。
老曾结过帐,我们一起向通远门走去,凌晨三点多的街道上,已经有清洁工在扫地,偶而有的士车迅速经过,整个七星岗的干道上,很少的行人。
快到通远门洞口时,老曾指着靠皇嘉大酒店一侧的城墙,“那边就是箭楼,但被新修的女墙挡住了,还有些树,看不清楚,我们去上面。”
穿过明代的古城墙,踏上06年铺的青石板,来到一小时前经过的通远门上广场,广场依旧一望无人,尽头处的茶社,门口的招牌灯还红彤彤地孤单亮着。
老曾带我们向茶社方向的角落走去,上几步阶梯,树木掩隐处,路灯下模糊看见一个四方形的小平台,“那就是箭楼,在上面看,感觉是四方形的。”
小敏拿出那个打火机,脚步快起来,我也快步跟上,箭楼平台的黑暗中,隐约有一个人影向我们转过身来。
上清寺在哪里(九)
“蹦”的一声响,那个身影手中一团火亮起来,映出一个老年人的面孔。一个沙哑的声音说到:“你们的打火机呢?”
小敏在自己那把打火机身上也敲了一下,“蹦”的一声,却没有火焰。迟疑地说道:“你是?叔叔?”
“请把打火机给我看看”老人要求。
小敏毫不犹豫地递上那只珍贵的打火机。老人举起来,在周围的灯火中查看了一下,然后笑起来,在夜色中,笑声沧桑而满足。
“哈哈哈哈,你是徐道士的后人吧,等了十年,终于等到你了,不容易啊。”
“我姓徐,叫徐敏,老人家你是?”
我和老曾站在一边耐心地看着,没有打扰。
“你是徐道士的侄女吧?这么年轻漂亮啊。我是你叔叔的好朋友,他去世已经十年了,唉。”箭楼平台上有一条长木凳,显然是老人带来的,他拉着小敏的手一起坐到凳上,一眼也不看我们。
“徐道士生前托付我一件事情,要我每年在他定的一个晚上,到这里来等人,不知道等的是谁,我答应他要等满十年,今年是最后一次,最后一次啊。”老人说,语气中有无数的故事。
老曾悄悄告诉我,“每年不同时间接头,这种约定叫乱码接头,过去陪都时代的情报人员经常用这种方法联络和发报。”我点点头,没有说话。
“我父亲也去世了,他要我来找上清寺出家的叔叔,把打火机交给他,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小敏很失落。
“上清寺出家?呵呵,这个说法有意思,孩子,你的叔叔要我凭这个打火机,把一样东西交给他的后人,现在去我的家吧。”
老人拉着小敏的手站起来,向我们打个招呼。
“二位朋友是陪小敏一起来的吧,我受故人所托,要给这位姑娘一样东西,我家就在这旁边的金汤大厦,但家里狭小人多,不请二位上去了,请二位在这里等等她,几分钟就回来。”老人不由分说,一手拿起长凳,一手牵着小敏的手向通远门下走去。
小敏不好意思地向我摆摆手:“曾老师、大哥,对不起啊,我很快就回来。”
我和老曾相视苦笑了一下,虽然我们都有许多疑问,但知道现在不是问的时候。
老人和小敏离去了,我递给老曾一只烟,“你老人家经历多,分析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老曾说:“首先,那些记号一定是这个老头留下的,目的是给徐家的后人指路,但不想被无关的人搞明白。其次,她叔叔的遗物肯定不简单,我猜和民国时期的宝藏有关系。”
“民国时期的宝藏?是指什么?”我在城墙的石头扶手上坐下来。
“在陪都时代,重庆是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中国最有钱最有权的人,都在重庆居住,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捞钱的机会太多了,很多级别稍高点的人,都有不少财路。可以讲那时候,起码中国的几分之一的财宝都藏在重庆。”
“重庆解放的时候,国民党败退得非常快,解放军进城,国民党只能坐飞机逃跑,级别不够的人,包括一些高官的副官、待卫,都没有资格上飞机,留下了大量的财物,失散在重庆城里。所以一直有传说重庆城里许多地道中,埋藏着数不清的民国宝藏。”老曾扶着城墙,向远处眺望。
“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和这个有没有关系?”我问。重庆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惊险故事,说是国民党撤退出重庆前,在重庆挖了许多地道,放置了炸药,想把重庆城炸掉。
“那个故事是瞎编的,重庆城这么大,是炸不完的,写故事的人是一个外地人,不了解重庆历史,重庆是有许多地道,但绝大部分并不是国民党挖的。”
“一九三几年的时候,潘文华市长是一个喜欢搞城市建设的人,他请德国人来设计了重庆市的地铁,就开始在重庆地下施工,后来因为财力不足,中途就停下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用来做为防空洞。所以重庆老城周围的地下通道,四通八达,非常多。”
我问:“现在重庆的轻轨应该用上了这些地道吧?”
“是用了一部分,但三分之一都不到的。”老曾吸了一口烟,“重庆的地道大的大,小的小,已经有近三千年历史了。你知道秦国的张仪吧?”
“张仪,我知道,是墨家的知名人物,他用‘连横’策略帮助秦国打败六国统一了中国,《鬼谷子》那本书就是他写的。”
“不错,不过他有另一个身份许多人不知道,他曾经做过江州太守,就是那时的重庆市长。重庆最早的古城墙是他修建的,而且”老曾向我挤了一下眼睛,卖个关子,“你应该知道墨家有三样绝学天下无敌,猜猜张仪为重庆留下了什么?”
提示那么丰富,我当然猜得到:“墨家三绝学,是兵法、攻城术和机关术,你的意思难道是张仪在重庆驻守时,留下了装着机关的密道?”
“对了,有野史讲,张仪富可敌国,他把不少财产留在重庆城里,只是谁也不知道在哪里。我研究过重庆非常多资料,还没有找到头绪。”
“从张仪时代,到陪都重庆,诺大一个重庆地下,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大宝库啊。”老曾轻弹着烟灰,烟雾在夜色中飘然消逝。
失踪的上清寺(十)
小敏还没有来,我有点担心了:“老曾,你觉得那个老人和小敏她家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这个只好等小敏来讲,但那个老头可不平常!”老曾眼睛突然一亮,“你注意到没有,那个长条板凳?”
我还真没有留意。
“我的鼻子很灵,闻到那个长条板凳有特殊的香味,象是沉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