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雪定陵 >

第4部分

风雪定陵-第4部分

小说: 风雪定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砩献叻玫钡乩舷纭J柿辏胍业揭坏阆咚鳎嫒绱蠛@陶搿�

  经过几天的探访,工作队决定把目标重点放在“献陵”。

  “献陵”位于长陵西侧一华里的黄泉寺山下,埋葬着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陵园规模较小,距长陵地域最近,入葬时间上前后紧接,从发掘工作考虑,如果试掘,以献陵最为合适。不仅埋葬制度、地下建筑结构,必然有很多可供参考之处,试掘之后还可以直接把设施、人员拉到长陵,工作、食宿解决起来都比较方便。于是对献陵开始了第一步工作:查阅史书,收集资料,实地勘察,寻找线索。

  明成祖朱棣亲率军队第五次出征漠北,在大军班师途中患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多伦西北),遗命把帝位传给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47岁当上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改元洪熙。可他只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10个月,就一命呜呼了,死后谥庙号为“仁宗”,葬于“献陵”。

  把朱高炽称为“仁宗”,这“仁”字用得倒也确切。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像他那样关心百姓疾苦的实在为数不多。洪武28年,他由祖父朱元璋亲自册立为燕世子。定为燕王朱棣的接班人。那时诸王大多数都到藩国去了,有些晚辈却仍留京中。朱元璋把这些孙子留在身边,就是想教育他们将来怎样做藩国的领袖。朱高炽文笔华美,诸王世子中无人与之相比。朱元璋时常让他帮助自己批阅奏章。而朱高炽选批最多的是那些关于百姓生活,特别是各地上报灾情的奏疏,他总是立即让爷爷过目,朱元璋曾不解地问他:

  “怎么你选的尽是些上报灾情的奏文?”

  “孙儿觉得民以食为天。现下有的地方闹灾,民不聊生,乃是最急迫的事情,才请皇爷优先处理。”

  “唔!”朱元璋点点头,又问:“尧在位时闹了几年水灾,汤时七年大旱,百姓又靠什么活下来呢?”

  “靠的是尧、汤圣人有恤民的政策。”

  朱元璋听后大喜:“你这孩子虽然生长在深宫,却关心民间疾苦。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出身,懂得民间疾苦,建国以后,实行了一些较开明的政策,经济得到复苏,因之国库也颇为殷实。但朱棣好大喜功,频繁地进行大规模征战,加之建都北京,疏浚运河等浩大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朱高炽登基当天,第一道命令就是追回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远洋船队,召回在交趾采办珍珠的中使和在西域买马的官员;对将为皇宫进行采购、烧铸、供应等一切花钱的勾当,一律停止。可惜这位雄心勃勃、一心强国富民的皇帝,在位短短10个月就因病去世了。

  献陵和其他各陵都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在祾恩殿和明楼之间有一座小山相隔,把陵墓切割成两块。如今前方大殿已不存在,仅留有山后一片残破的建筑。赵其昌率人在山后的明楼和宝城内外查找线索,仔细辨别、分析当年入葬的隧道口可能留下的痕迹。明朝陵墓制度,一般是宝城内应当用厚实的黄土填满,并筑起高大的宝顶。但献陵的宝顶却掩埋不住宝城内墙,显得极简单和寒酸。赵其昌回想起史料上记载的仁宗朱高炽的遗诏:“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丧制用日易月,皆以二十七日释服,各处总兵镇守备御重臣,悉免赴阙行礼。”儿子朱瞻基遵从父命,献陵的营建,不尚侈华,三个月后就把仁宗埋葬了。看来这段记载确为事实。

  近半个月的勘察仍无线索,工作队开始分头探访。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附近村里存有祖宗留下的《陵谱》,据说上面记载有陵墓的建筑和入葬经过。这些村庄大多是由当年的守陵宫监发展而来,有秘籍存留也许可能。当赵其昌查访三天,终于从当地一富农家中借来《陵谱》时,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所谓《陵谱》所记全是臆说传闻,毫无史料价值。

  30年后,我们采访中有幸读到了《陵谱》中关于献陵的记载:

  ……仁宗朱高炽为太子时,每日在宫中游荡。其时,宫中规矩,凡夜晚宫中妃子门口挂红灯,太子方可进入。挂绿灯,表明内住长辈,不得入内。

  一夜,朱高炽游宫,见一楼内窗棂上挂着红灯,便喝退侍从,径直入楼。待其宽衣上床后,却见床上竟是姨娘……

  此事在皇宫里哗然传开,或曰太子对比其年长几岁之姨娘早有此意。当夜,是其事先将姨娘房门绿灯摘下,于窗棂之上换成红灯;或曰姨娘早对太子有情,是其亲摘绿灯,换上红灯……

  仁宗皇帝驾崩,其子朱瞻基命人将父皇陵墓建于小土山后,使石碑殿堂及明楼宝顶互不能见,意在以小山将父皇仁宗与其姨娘之丑行遮掩。故此小山谓之“遮羞山”……

  老乡们自然不会知道,据文献记载,这座陵墓的建造形制实则与“风水”有关。皇家园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选择“龙脉”,这起伏的山丘就是“龙脉”的象征。献陵建造时,因这小山形如几案,是作为“龙脉”而完好保存下来的,史书上称为“玉案山”,殊不知“风水”反给这位仁宗皇帝蒙上一层不白之冤。

  走进监狱

  史书缺乏记载,《陵谱》只能当作饭后谈资,面对一座座巨大的陵园,却找不到一点可供科学方法发掘的线索。时间一天天过去,吴晗、夏鼐不断派人前来询问,工作队员心急如焚。

  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两位全副武装的公安人员却找上门来。

  “有老百姓报告说,你们前来十三陵盗墓,这是怎么回事?”一个大个子公安人员右手按住挎枪的部位,站在三米以外问道。

  赵其昌望着两名公安人员严肃、紧张的面孔,从口袋里掏出介绍信,风趣地说:“我们这可是公家的买卖,详细情况已和十三陵管理处的负责人谈过。”

  大个子警察接过介绍信仔细看看,严肃的面孔立即堆上笑容,右手自然地放下,递支烟给赵其昌,略表谦意地说:“对不起,由于这里的盗墓案件时有发生,我们听说后就来查看一下真假。”

  这个原本一笑了之的插曲,却给工作队带来新的启示:能不能从被盗的墓葬中发现点线索,或者从盗墓者的口供里判断陵墓玄宫的结构?主意商定,工作队员再度分头行动。

  终于赵其昌从长陵园村得到一点消息。民国十二年,当地土匪侯现文,领18人对德陵和东井、万贵妃坟进行挖掘,由于人少墓大未能成功。事发后,侯现文被关进监狱,终了一生。到民国三十三年秋,长陵园村的程老六拉起百余人的队伍,自称程六爷,占山为王。他重走当年侯现文的老路,在一天深夜,将队伍偷偷拉到万贵妃墓前,开始挖掘。经过三个昼夜的刨、挖、凿、炸,终于将墓顶打透,万贵妃的随葬品被抢劫一空。程老六命人找来六匹马,将金银器物连夜驮到长陵园村进行分赃。当兵的每人分到一两黄金、20颗宝珠,当官的每人分一金罐或相当于一金罐的器物,程老六自然得的最多。

  盗墓后的第三天,程老六便举行大婚,所用车辆浩浩荡荡,宰杀猪羊无数, 其威风与排场为当地百姓未曾所见。筵席之上,程老六的新娘子头戴从墓中盗出的金顶凤冠,趾高气扬,说话拿腔拿调,走路一扭一扭的,俨然一副京剧戏台上皇后气派。

  可惜好景不长。半年之后,程老六和国民党警备部队发生冲突直至混战,被乱枪打死在工部厂村的河套里,其妻妾家产俱被国民党警备部队瓜分一空。

  赵其昌得到线索,立即赶往万贵妃墓地寻踪觅迹。

  万贵妃是宪宗皇帝朱见深的妃子,四岁就从山东诸城被选入宫,尔后充当宣宗孙皇后的宫女。长成之后,就被那时还是太子的朱见深看中,并有了男女私情。朱见深18岁即位时,万氏已是35岁的半老徐娘,可由于她生来姣艳,而且驻颜有术,又为人机警,因此一直受到朱见深的宠爱。为了她,朱见深竟寻找吴皇后的过错从而将她废掉,想借机封万氏为皇后,因群臣竭力劝谏和朱见深母亲的阻挠而未成功。1466年,万氏因生子而被封为贵妃。

  成化23年,59岁的贵妃病死。宪宗朱见深万分悲痛,为她辍朝七日,并打破皇妃不得入葬陵区的常规,在苏山脚下为她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坟墓,以慰藉爱妃的在天之灵。

  然而,现在赵其昌所见到的,却是一片碎砖乱石,地面建筑俱成废墟,只有一个长满荒草古树的大土堆,在这凄凉的山野中形影相吊。

  他围着废墟转了一圈,又爬上墓顶仔细察看半天,竟未找到当年程老六盗墓的一点痕迹。几十年的风雨,早已使那罪恶见证荡然无存了。

  赵其昌直起身,用拳头捶打着酸痛的脊背。面对西沉的红日和远处稀疏的明楼、大殿、宝城,一股焦躁的情绪萦绕在心头。他蓦然觉得自己的行动并不聪明,即是找到程老六的盗墓痕迹又有何益?目前的发掘不同于盗墓,盗墓者在宝顶随便打个洞进入墓室,取出金银宝物就是目的;而发掘明陵是要以科学的考古手段,首先找到地宫入口,沿当年棺椁入葬的通道进入地宫,直至找到死者的尸骨……这才是考古工作者应做的一切。

  就在赵其昌去万贵妃墓寻迹的同时,工作队的于树功拿着介绍信来到昌平县监狱看守所,向负责人说明了自己的任务和意图,他要从这里打开缺口,寻找线索。

  一个身着囚衣,剃着光头的中年汉子,被两名公安人员带进审讯室。

  “你盗过哪些墓?”于树功坐在审讯桌前,急切地问道。

  中年汉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用一种哀求的眼光看看左右人员,结结巴巴地说:“首长,我……我全交待了,我知道坦……坦白从宽,抗……抗拒从严的理儿,我……就盗过一座墓。”

  “在什么地方盗的?”于树功眼中露出喜悦的光。

  “德胜门外一座王……王爷坟。”

  “你是怎么进去的?”

  “我……我是石匠,那伙盗墓的找我,我……我帮他们撬石头。”中年汉子额上渗出油亮的汗珠。看得出,这是个初进监狱的新手。

  “你们是怎么找到墓门的?”于树功站起身盯问着这关键的一环。

  “三个人刨了一会儿,就……就见到了石头。我……我先找到石头缝,连凿带……带撬,大伙没用一个时辰,就……就掀开了墓顶。”中年犯人脸露喜色,似乎又回到了那难忘的夜晚。

  “里面有多大?”于树功皱皱眉头问。

  “黑乎乎,看……看不清。”犯人用手比划着,“大概有这间屋子这么大。”

  于树功听罢,重新坐到椅子上,沉默片刻,示意公安人员将犯人带下。再找来两名犯人询问,同样毫无所获。

  走出监狱大门,于树功才感到这次寻访纯系徒劳,像十三陵这样硕大的陵墓,怎是几个人可以盗得了的?除非像孙殿英那样的大军阀,架起机枪,用炸药把乾隆和慈禧墓炸开。但如此方法对现在的考古发掘又有多大参考价值?真是被任务急昏头了。要想尽快找到线索,必须改变“战术”。

  城墙黑洞的启示

  吉普车沿着崎岖不平的路,向十三陵驶去,车后腾起团团尘雾,车上坐着赵其昌、赵同海和于连增三人。透过迷蒙的玻璃窗,眼望十三陵渐已转绿的原野,赵其昌一言不发,陷入了沉思。

  小赵憋不住先开口问:“吴副市长和夏所长有什么安排?”

  “先在定陵找找看。”赵其昌回答。

  “为什么先在定陵?”小于问。

  “定陵营建年代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

  “吴副市长怎么说?”小赵追问。

  “他说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

  “那我们先从哪里着手呢?”

  赵其昌没有回答。他根本没有听见小于的问话,此刻他已沉浸在初次调查定陵的情况和有关定陵的史料之中。

  定陵虽是明代陵墓中建成较晚的一个,至今只有三百多年,但风雨剥蚀、战乱兵燹,使这座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巨大陵园残破不堪。高大宽厚的朱红色外罗城早已荡然无存,陵墙两处倒塌,那辉煌地象征皇帝权力与威严的黄色琉璃瓦大殿,只残存几排柱础石,似乎在向世间诉说着所经历的劫难。

  据史料记载,定陵曾遭受过三次大火的焚烧,以至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清军入关后,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破坏,并放火焚烧了万历帝的定陵和天启帝的德陵。

  此前不久,李自成率大军逼近京城,从柳沟入德胜口,因居庸关守将投降,十三陵被起义军攻下。李自成下令焚烧十三陵大殿,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宫墙与宫门,整个十三陵“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

  顺治四年(1647)以后,清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缓和民族矛盾,安抚明朝遗老,说江山并非得自朱明王朝,而是取自李自成之手,还对明陵进行了一定的保护。设陵户、给赡田、禁樵采,并对崇祯的思陵进行了修葺。乾隆五十年(1785),高宗弘历在明成祖朱棣的“神功圣德碑”碑阴镌刻“哀明陵十三韵”,略示对明代帝王哀悼之意,并对曾经遭到破坏的定陵、德陵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

  经工作队考察,所谓乾隆帝对十三陵的修缮,只是利用旧料,拆大改小而已,这在定陵的祾恩门、祾恩殿遗迹中反映最为明显。而天启皇帝的德陵,史料虽记有修缮事宜,但实际并未动工。

  民国初年,陵区附近一家姓郭名五的接替陵户,负责十三陵的看管和保护。政府除免其租税外,每年尚略有补助。当地一闲汉王某感到护陵的差使有油水可捞,便找到郭五要当陵户,遭到郭五拒绝后,王某恼羞成怒,趁夜深人静,提一桶煤油悄悄来到定陵,把油泼在祾恩大殿上,放火焚烧。顿时,烈焰冲天,映红了整个陵区,方圆四十里可见烟火升腾。

  三天后,祾恩殿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