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越沧海 >

第250部分

越沧海-第250部分

小说: 越沧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爆发,这些人都有可能跟随。
    当然,或许有人会质疑:李重进的地盘已经略显狭长、十八州土地呈现一个左右对调的“l”字形布局。与赵宋接壤的就占了七个州,如此漫长的边境线,不是不适宜分兵固守么?要是再往北突进,把这个“l”字的这一竖继续加长,岂不是将来防守正面就更加拉长了么?
    其实这种看法也不尽然是对的——如果李重进北上夺取了山东半岛;那么首先,如今还和宋军接壤的泗州、海州就会变成内地州,同时新增的边境州为齐州、淄州,外加青州西北部的一小段,实际上李重进将来要面对的防御正面并没有扩大多少。另一方面,两淮之地和华北平原其实是一个缺少山溪险固的所在,河南河北多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但是李重进打算攻取的山东半岛,在沂州境内有沂蒙山区,在齐州、淄州有泰山及其各个支脉余脉。只要不越过泰山山区去后世济南以东的地方圈地,防守一方的压力其实反而要轻得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重进的兵马在出兵的第一时间,就集中了六万军队以不宣而战的姿态猝然猛攻齐兖之地。而且对于齐兖地区也只是追求克复州城,一旦围城不下之后,宁可继续分兵北上直插淄州。以图贯穿整个山东半岛,把山东半岛东部从赵宋的版图上切下来。
    这种作战态势实在是疯狂得紧,因为大军一线式深入,很容易出现后路被断、军粮辎重跟不上的危险。但是这种作战方式又是李重进和钱惟昱商讨之后的决策——因为只要李重进的先锋打到淄州,面临渤海,那么如今拥有绝对制海权的吴越海军就可以帮助李重进偷偷海路运粮运耗材,支持李重进的作战。
    六月十八,仅仅在李重进出兵后十几天,第一座州城沂州首先陷落到了李重进的手上。李重进仅仅损失了两千多人的新募军攻城伤亡后,就在沂州城内一些故旧的策应下杀进城去,把死硬忠于赵宋的刺史团练防御等人斩杀,降服其余地方兵——柴荣赵匡胤掌握沂州六年,也不过是在高级官吏上撤换一些忠于他们的人,在基层地方军官中,当初李重进做东南招讨使的余温尚没有褪去。
    六月底,淄州也遭了同样的毒手,改旗易帜落入李重进手中。倒是最西面前沿的齐州兖州还在抵抗。而这一个月之内,赵匡胤仅仅只能从其余地方调集厢军围堵李重进,与之激战,防止李重进的糜烂再往西、往北扩散——赵匡胤同样需要保障汴洛这些心脏地带的安全,不可能把汴京城内的精锐全部撒出去。要知道他登基做皇帝还不过半年而已,若是京师彻底空虚了,会再连锁反应产生多少野心家,这将是一个可怕的问题。
    不过对于李重进来说,如今的局面也已经够了。虽然齐州兖州还在激战中,但是他只是分出两三万偏师,就可以先取沂州、淄州以东,已经被割断在山东半岛上的那些无根浮萍了——青州、密州、莱州、登州。这四个组成山东半岛的州府,如今已经和赵宋本土割裂了开来,成为了一块飞地。而且这些地方在战前处于敌后,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像样的兵马。作为这些州府门户的沂州、淄州就好像“势如破竹”中所说的“竹节”,而这四个州就好比是竹节与竹节之间的空心地带。易手,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第367章 安和之变
    
    当今中原,除了吴越国以外的其他几大势力都在一番挑拨促成下,找到了活儿干。相信没个两年的消耗,这场乱战是分不出什么结果来了。原本在继位之初就应该以雷霆手段连灭两股强藩、慑服国内人心的赵匡胤,不得不在泥潭中多晃悠两年。这样,也给了吴越国进一步扩张地盘和巩固后方的时间。
    毕竟,钱惟昱继承吴越国王的王位也还不到两年。南唐的赣北等州落入吴越手中,也才一年。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在敌人自相消耗的时候打好后方基础,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当然,乱世之中不进则退,一味种田而不扩张军事、领土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尤其是吴越扩军的战争机器已经全速运转起来了,本着养着这么多兵不打仗一样每年要消耗钱粮无数的想法,给他们找点儿活干,趁机收割周边小军阀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摆在钱惟昱面前的正统道路,原本是有三条——第一个是进攻武平军的周行逢,彻底把湖南八州给收割了。从军事上来说,这是所有发展路线中最好的一条,因为这可以把吴越国在楚地的防线和领土也彻底推到长江一线,而不再仅仅依靠长江…罗霄山脉的格局防守。
    但是也正如钱惟昱反复考虑的那样,武平军毕竟是华夏腹心之地,一旦吴越国无缘无故动手了,赵匡胤说不定就会再进一步提高对吴越国的警觉性,把吴越当作更主要的敌人。同时湖北江陵的高家仅有区区四州之地,如果吴越打破了如今的均势灭了武平军,赵匡胤肯定以雷霆手段慑服高家彻底归顺北宋——然后吴越就会和赵宋直接接壤了,这不是钱惟昱喜欢看到的,因为说不定到时候李重进也会有保存实力的想法,开始谋划把祸水引向两湖战场。
    所以,假如吴越军队实在是闲着没地盘可以扩张了,那么夺取湖南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目前还有别的路线的情况下,军事还是要为政治服务的。何况钱惟昱还有一个不能对任何文武幕僚说的理由——他知道周行逢会在大约建隆三年的时候病死,就算历史有所改变,这个时间会有增减,但是如果吴越一方尽可能促成的话,这个时间基本是可以保证的。历史上周行逢死了之后,只有十一岁的儿子周保权完全没有实力,武平军的战力也会下降一大半。
    如今,吴越国剩下两条路线:
    第一个,是直接强攻硬啃大理国。因为钱惟昱的四伯父、广州都护钱仁俊在两广已经种田发展了四年。广西邕江流域的航运、屯垦、开发也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年,显德五年时,邕江航运可以支撑四百料平底内河船航行到后世广西百色一代。如果到今年年底,大概水路、陆路修整双管齐下的状态下,大军可以确保行军和辎重粮秣毫无障碍地运送到相当于后世云贵桂三省交界附近了——
    当然,这些蛮荒之地,如今自然是没有地名的,如果非要套用后世的地名,大约就是黔西南的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在。那里距离大理国的入滇咽喉、曲靖只有300里左右的直线距离;从曲靖到大理国首都、也就是如今还叫作羊写蔑称羊苴咩城的昆明,也只有260里的直线距离。考虑到山区的道路曲折,如果吴越国现在对大理国动兵,实际上需要克服的无水路行军距离是700多里。
    为了实现这个准备工作,吴越国财政这几年往这个方向也投了不少资源,不仅广西的壮族、彝族基本上被免除徭役、政府工役银雇佣、摊丁入亩、垦荒免税四重政策交叉夹攻,绝大部分归化成了汉人习俗的定居民族。连贵州五溪蛮地区,也有邕江及南盘江沿岸流域大约两万多户苗人、布依人归化、准许吴越朝廷编辑户口、清丈土地。只是因为受限于地形,吴越在贵州五溪蛮的实际控制领土也只能局限在邕江南盘江两岸那狭长的带状区域内。
    除了拿下鸟不拉屎的大理国之外,还有一条路线,也可以和进攻大理一样,既扩充吴越的国力,而且同样因为地处蛮夷、消息闭塞,完全不会被赵宋注意到,那就是趁势吞并日本——吴越如今拥有东亚地区绝对的唯一制海权,海外发生了什么事情,赵匡胤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
    当然,日本不比大理这些蛮夷之国,日本是有高度文明存在的,一向以“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自居。而且大理国如今虽然看着据有的土地绵延西南、不比日本本土小,实际能够控制的人口却不多。算上那些名义上听从调遣的黑彝白彝土著部落,林林总总不到五十万户,也就是两百六七十万人口而已,剩下的则是完全没有组织的原始丛林人。相较之下,如今的日本有110~120万户,总人口接近七百万,且绝大多数都是驯熟的文明人;再加上大理国立国不过二十四年,日本可是立国一千四百年了,在中央权威和抵抗意志上,日本人绝对比大理国强无数倍。
    因此对付日本,彻底地武力征服是不划算的,那只会把吴越国的资源拖入持久战的泥潭,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切都必须等待日本国内部产生一个合适的机会,把大义名分送到钱惟昱手上,然后才能水到渠成。
    刚刚扩军到十万规模的亲从都,在诸暨日夕秣马厉兵。日渐庞大的吴越水军除了日常训练、为商船队护航之外,也一边每日巡江守备不辍,一边海路帮助李重进军往山东半岛沿岸海路运粮运辎重——当然,这些运输船队和李重进军的基层将士是绝对不会接触的。每次都是只有李重进高层的极个别人知道提前约好的接头海岸,等到吴越人卸货之后再去陆路转运。
    就在这样的筹备中,随着七月的到来,一条东海对岸传来的消息,终于帮助钱惟昱做出了决定。
    ……
    建隆元年七月初一,对应日本国冷泉天皇安和二年七月初一。
    自从去年八月底先帝村上天皇崩御以来,已经过去了约摸十个月了。在村上天皇崩御之前,右大臣藤原师辅已经早于村上天皇两年死于糖尿病。村上天皇死后半年,左大臣藤原实赖也寿终正寝,离开了人世——毕竟,藤原实赖也是七十多岁高龄的人了,哪怕不是常年缠绵病榻的状态,也是随时随地有个小灾小病都会随时说走就走的人。七十几岁,对于这个年代的日本医疗条件来说,已经是很可观的高寿了。
    冷泉天皇,自然便是当初村上天皇嫡长子、登基前宫号宪平亲王的那位了。众所周知,他在小时候就有痴呆症和癫痫症。后来钱惟昱前去日本时带去的药方基本治好了癫痫,对于痴呆却是毫无效果。因此,如今这个白痴天皇已经即位十个月了,虽然论年纪冷泉天皇也有20岁了,但是智商上的硬伤,让他无法对其岳父藤原兼家继续把持朝政做出任何干涉。这也进一步削夺村上天皇在世时曾经略有起色的醍醐源氏势力。
    醍醐源氏的代表角色、村上天皇的庶兄、今上冷泉天皇庶伯父、源高明,在藤原兼家的打击下节节退缩,畿内丹波、近江、美浓等处的大部分原本曾经在村上天皇在位期间归拢醍醐源氏的地方豪族、贵族,纷纷在藤原兼家的强势下转投了他们的寄进效忠对象。所以,两个月前,源高明只能是做了最后一次朝堂上文斗反扑的尝试——上书公议,恳请冷泉天皇逊位,另择贤明宗室传位,以操持国政。
    作为人臣,上书说出这般人主无能、应当退位令选的言辞,无疑是有些大逆不道的。这一举措让源高明在朝野的支持和势力进一步下降。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源高明甚至不得不把原本属于他嫡系的右近卫大将、右近卫中将下属两千多人的宫廷戍卫兵权交出,换取其余朝臣的信任——
    也不是源高明愿意如此,其实交出去的时候他也是心中滴血。但是若是不这么做,作为首倡提出让天皇逊位让贤议论的人,他无法取信于其余中间派的朝臣,也无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对于他是否有私心的质疑。既然兵力本就不如藤原兼家手上的势力,不如孤注一掷赌一把了。
    所幸,在部分宫卫兵权牺牲的条件下,这个提议得到了朝议的通过,加上智商本就不行的冷泉天皇本就对于当不当天皇无所谓,也就准了这个请求,当在宗室近亲中择拣贤名传位。
    冷泉天皇才20岁,还没有儿子。至亲之人,自然是他同父同母的两个胞弟——二弟为平亲王和三弟守平亲王了。
    为平亲王是源高明的女婿;而守平亲王是藤原兼家的女婿。这之间的争夺,自然是水火不容的了。
    事实上,藤原兼家之所以在源高明奏请天皇逊位让贤的时候以退为进,宁可徐徐削夺源高明兵权,也不愿意全力阻击,完全是因为藤原兼家有备胎——历史上,藤原北家是出了名的能生美女。藤原师辅的两个女儿分别是朱雀、村上天皇皇后,藤原兼家的两个女儿超子、诠子分别是冷泉、圆融天皇的皇后。藤原兼家的儿子藤原道长更是可以做到一门三女三皇后——祖孙三代族长所生的女儿,包圆了七代天皇的皇后,随便皇室怎么折腾,总归逃不出他藤原北家的外戚身份。
    于是乎,在七月初一这一天,一场假借着源高明之名的宫廷兵变在平安京内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第368章 平安京大逃亡
    
    安和二年七月初一夜。
    当天白天的朝议上,冷泉天皇已经正式下旨册立三弟守平亲王为皇太弟,择日传位。藤原兼家和源高明的对决,显然是藤原兼家全胜。不过,藤原兼家显然是不满足于这种还不如他父亲藤原师辅在世时、藤原北家全盛之状的局面的。他想要的,还有更多。
    于是,当天晚上,一群约摸上千人规模的黑衣大食国武士通过秘密渠道被送进了平安京,随后在午夜时分打着源高明的旗号,开始假装“清君侧”这伙武士从京都三条一直杀到皇室御所,与当夜轮值戍卫宫廷的右近卫大将源博雅旧部发生了激战,守卫皇宫的日本武士显然不是那些彪悍骁勇地阿拉伯人敌手,加上有少数内应策应,很快就被杀入了宫中。
    这群阿拉伯人赶到清凉殿,杀死了冷泉天皇,然后嘈杂着打出拥立为平亲王的旗号,裹挟着为平亲王继续杀去其他宫殿。一路上杀死村上天皇、朱雀天皇二朝所遗宗室庶子贵戚不下七八人。直到冲到新出炉皇太弟、守平亲王宫殿是,才被“赶来救驾”的藤原兼家率领左近卫兵马及藤原北家私兵重重围住,双方发生了血战。
    从三更天杀到五更天。上千名据说是反贼从海外雇佣来的阿拉伯马穆鲁克武士大半都被杀死。他们裹挟的“篡逆反贼”为平亲王在乱军中被刺成重伤,而后擒获。朱雀、村上两代天皇的子嗣被杀了个七七八八,居然只剩一个被藤原兼家重重保护起来的皇太弟守平亲王安好无恙。
    次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