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大明-第3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苏卷云等人,却也识趣,坐了没半个时辰,也就起身告辞,今天来,本来就不是谈具体的事情,无非是表示个输诚的意思,万一他们自己已经软了,对方却没收到这个讯号,仍然一鼓作气的喊打喊杀,那可不就冤得慌,具体的事情,参照汪将两家,自然他们也会知道怎么做。
倒是钱无病随口提了提半月之后四海楼船队出海的事情,这几人立刻纷纷表示,几家的船队,也是在等候风向,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这是一定要和四海船队一起出海的,一个是为四海船队壮壮声势,另外一个,也是算向这江南注意到这事情的人表明,咱们这几大家和四海船队的关系,可不是你们想的那回事,徐家是咎由自取,和咱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钱无病也大致想到了他们的用意,含笑答允了,反正是赶羊,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到是没什么区别。
……
数天之后,各家船队的数目,货物以及目的地,也如同钱无病要求的那样,在锦衣卫衙门报备了,钱无病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难怪这几家有胆子找四海楼掰腕子呢,几家的海船,凑起来,足足有四五十艘,虽然和四海船队动辄一千料、两千料的海船不能比,但是和在运河里跑的那些船相比,也算是巨无霸了。千料以上的,也足足有十多艘呢!
钱无病有言在先,这货物里,自然就看不到半点违禁的东西了,不过,钱无病关注的不是这个,看着这些名册上的船只,再加上四海船队令人发指的那些武装商船,他心里头,隐隐有了一个想法。
或许,这所有的船只加起来,和当初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船队没法比,但是,这大概也是郑和以后,大明朝最大的船队了吧,尤其是,这一次,这所有的船队满载这货物,要一起出海,这声势也小不了,既然如此,为何不把这目的地,定的远一点,扶桑,琉球,高丽,已经是大明商人自家的自留地了,但是,更远的地方,大明商人们应该很久没有涉足了吧!禁海到现在,朝廷不组织不拿银子去砸,单靠民间某家某户,可绝对组织不出这么大的船队来。
想做就做!钱无病将自己的意思,和这几家的主事人说了说,毕竟,虽然都是海船,因为以前的利益划分,大家的航线还是都不相同的,此刻听到钱无病这么一提,有人就有些犹豫。这海上的买卖,利润大,风险一样的大,海盗、风浪什么的,搞不好就血本无归了,尤其是一条新的航路,开辟出来,虽然意味这就算源源不断的银子,但是,没有开辟出来,那可就是无数财货和尸骨,填了进去。
倒是汪小寒和蒋志清,似乎已经死心塌地的跟着四海楼混了,就算船队全军覆灭,他们也是不担心的,王公公都答应了在其他的买卖上照拂他们两家,他们还有什么后顾之忧的,大不了船队上派出的人手中,家族里重要的人少派点而已。
熙熙攘攘商议了数日,终于,几家达成了一致,钱大人的提议是极好的,既然四海船队愿意这次出海开辟新航路,他们自然也是不甘人后。毕竟四海船队的武力,这个已经是大家都熟悉了的,哪怕有遇见不开眼的海盗,四海船队护得他们的周全,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有了这个共识,接下来,就是航线问题了,此时距离永乐年间,不过是百余年,虽然昔日巍峨雄壮的宝船船队,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当然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还是有很多人知晓的,就算不大清楚,翻一翻《三宝太监下西洋》这本演义,大家心里也都多少有点数了,尽管演义小说,当不得真,大致的路线轮廓,还是拼凑得出来的。
当然,第一次集结出海,就指望跟三宝太监的船队一样,跑到天涯海角去,那不现实,也太过于危险,众人商议航线的结果,就是将目的地定到了天竺,当初三宝太监第一次出海,可不就是以天竺为目标的,从陆地上到天竺,那可不知道要经过千山万水走几万里路了,但是海上,就是跑的慢点,一年总归是够到了吧!而且,按照三宝太监的路线走,这一路上,偌多的番邦小国,也是可以做做生意的嘛,大不了东西卖完了,咱们回家再运就是了,一回生二回熟,多来这几次,这可不就熟悉了。
钱无病一边准备着出海的事情,一边给朱厚照上了折子,这事情,肯定是要禀报朱厚照的,要不然,一个锦衣卫代指挥,哪怕是太后不待见,被撵出京师的那种,一出海就是个一年半载的,这也肯定不成的。当然,对于这次出海的好处,在折子里他更是夸上天去了,一边用永乐年间“扬威四海,万国来朝”的盛况勾引着朱厚照的野心,一面用商路大开源源不断的银子流入大明点出实惠的地方,尤其是,昔日宝船船队出海,花费的可是朝廷的银两,而这一次,纯粹的民间组织,了不得,四海船队可以挂一个皇家船队的名头,朝廷不仅没有拿一两银子出来,反而可以有钱有名!
正如他所料的一样,折子一到北京,朱厚照就被他的天花乱坠的折子说的心动了,银子嘛,谁不喜欢,虽然因为刘瑾被诛,朝廷手里宽裕了很多,但是,眼下的大明,和太宗皇帝那时候,可没法比,太祖太宗那时候,将蒙古人赶到远远的,蒙古人一见大明铁骑就远遁,哪里像如今,坚城高墙,完全处于守势。
朱厚照也是有雄心的,他也是想将蒙古人赶得远远的甚至就此灭掉他们,他也想他统治的大明朝,成为天下的中心,享受一下万国来朝的那份荣光的。
“他要去,就让他去吧!”张太后看着自己儿子递来的折子,脸上没什么表情:“不过,家眷得留在京里,三宝下西洋,那是多久的事情了,外面的天下,没准他看花了眼,就舍不得回来了,咱们可不能让人看笑话!“
第523章 再现盛况
宝太监第一次下西洋,船队由南京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至福州(今福建福州),然后穿越南海,到达南洋(今东南亚一带)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在印度洋上航行了许多天,到达爪哇新村(今爪哇岛格雷西),又到了苏门答腊的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旧港),又穿过今天的马六甲海峡,再次进入印度洋,又到达了锡兰山(约在今天的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附近),后至柯枝、古里。永乐3年开始,直至永乐5年结束,历时一年有余。
仔细的盘算一下,第一次下西洋,郑和实际上走的并不是太远,真要计较起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了也不过是亚洲五个国家(今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和八个地区(占城、新村、爪哇、旧港、马六甲(古满剌加)、今斯里兰卡科伦坡、柯枝)而已。
但是,哪怕是再不远,这也是数十年前的盛况了的,仁宣以后,除了偶有商人到达安南占城,大多数海商的贸易路线,还是高丽,琉球,扶桑,格丽莎之所以万里迢迢随着郦人,从丝绸之路而来大明,也由此证明大明帝国海上的触角,实在没有触及太远。
神圣罗马帝国和大明之间,陆路上阻隔他们的,除了千山万水,还有不想看到这东西方贯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东西方都贯通了,他们横亘在中间吃两边的,还有什么戏唱?而在海上,无须人为,光是那无边的海洋,恶劣的天气,不明的航向,还有长时间航线带来的疾病,就足够将大多数欧洲人的的发财美梦打得粉碎了。
如果有可能,钱无病还是希望将大明的触角,延伸至欧洲的,但是目前看起来,这有些好高骛远了。所以,他不得不谨慎一点,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毕竟,他还年轻不是。
另外还有一个,眼下他拼凑的这只船队,和三宝太监的船队,无论是从实力和规模上,都是远远不能比的,三宝太监的船队,大小船只二百余艘,人员近三万余人,先锋探路船、主船、助济船,护航船各司其职,更重要的是,郑和船队手中有航海图啊!四海船队有什么?了不得有到安南的航线,再往前走,那就是得靠着罗盘,一路走一路摸索了,这其中的凶险,可想而知。
船队远航的消息,慢慢的散布了出去,南京城里,一股莫名的兴奋在涌动着,作为见证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南京人,事隔多年,当初见过的人,如今罕有在人世间的,但是,当日的盛况,可是在坊间流传了下来,这种可以作为向子孙后辈吹嘘的传奇见闻,当初那些见识过盛况的老人不会放过,如今,他们的子孙,也是不会放过的。
各大家的海船,慢慢的朝着龙江码头汇集起来,每天都能看到新的海船进港口,一时间,桅杆如林,白帆如云,除了每天都有远远的到江边来看这盛况的南京百姓以外,每天也都能看到有船队的采买出现在南京城各处的市肆。都是跑老了船的水手船工,自然知道远航需要准备些什么,这事关他们自身的安危,没人会在这上面偷懒敷衍。一时间,南京城里,各处市肆的物价,居然上涨了几分,可见这些采买的东西数量之大了。
更有当日里被锦衣卫们撵到客栈里的那些海商,虽然他不清楚这江南几大家豪族到底和锦衣卫之间达成了什么协议,但是他们也是清楚,像以前那样,一艘船装点货物就出海然后赚个钵满坛满的日子,那不会再有了,锦衣卫虽然没有明着贴出告示来,但是,事关他们的生存,他们也不得不费尽心机去打听。
要么依附眼下已经俨然是一个势力的江南大家族的船队,要么就是依附四海船队,似乎这就是他们面前仅仅能够选择的两条出路。有意思的是,在打听清楚规矩后,他们派出代表,带着厚礼登上了钱无病的门,既然朝廷允许七大家(如今是六大家)能够为四海船队壮壮声势,那么,似乎也能为他们开一个口子。是的,他们不想依附任何一家,虽然他们的实力和这江南六家的实力没法比,但是,联合在一起,却是比起这江南六家任何一家未必差上多少。
对于这些商人的要求,钱无病欣然答允,只要按照他的规矩,受朝廷监管,给朝廷纳税,这当然是好事情啊!
于是,又有十多艘海船,加入了等待出海的行列,这还是船队五百料一下的小船,根本不要,要不然,他们都能凑个三二十艘出来。事发突然,这已经是他们能凑出来的最强阵容了,可以遇见到,这最近一两年内,龙江船厂的买卖,一定会越来越兴旺。
商人们不傻,船队的规模越大,这远航遭遇的风险就越小,这个道理,不用人教他们也清楚的,不过是缴税而已,到哪里不是缴,弄不好,这一次新的航路开辟出来,以后那些人有资格在这些航路上跑,便就成了定例,一步迟,步步迟,早点下手,才是正理。
按说,这么大的动静,哪怕朝廷的反应再慢,十来天之后,也总归是有人会知晓,甚至还会有那些自命清高的官员跳出来,大肆抨击一番。可问题是,就在钱无病等待北京的旨意的这一段时间里,别说朝中有人跳出来大放厥词,就连提这个事情的人都没有,好像南京这么大的动静,朝廷完全都看不到一样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说没有,户部给事中就串联了一批人,准备就此事,狠狠的弹劾一下钱无病,只不过,这个事情,刚刚起了个头,就无声无息的被压了下去,别说他串联的那些清流,就是他本人,一连数日,也告病在家不再见客,这其中的原因,就不为外人得知了。顺便说一句,这个给事中姓徐,和南京“私通反贼案”中自杀身死的徐子厚兄弟,是五服之内的兄弟。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四海船队,迟迟没有出海的打算,钱无病不急,那些商人倒是开始急了。这年前要是不能出海,等到过了年,那就得十五以后了,人倒是能等,但是这老天爷刮的风可不能等啊!这么大的船队,不靠着季风,难道大家一人一块船桨,划着去那些番邦小国去不成!
第524章 “临机专断”之权
钱无病并不以为,南京这边发生的事情,在北京的衮衮诸公一个个都没看见。
实际的情况,也和他想的差不多,凡是有能力知道的,基本上都知道了,只不过,这些知道的人,要么本身就是有利益在这船队里面的,自然不会由此多嘴,要么就是这次船队出海,朝廷真的是一分一文都没花,即使想多嘴的,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多嘴的理由。
你要拿禁海令说事吧,这四海船队不仅仅是陛下的产业,还有一大把勋贵在里面砸了银子,这一张嘴,陛下生厌,同僚不喜,而自己还落不到分文好处,这种事情,谁吃饱了去干它。
按照大明的那些言官们的逻辑,哪怕没有实际的好处,落个清名的事情他们也干啊,这有了名声,难道还怕没有实惠么?
问题是,这事情上,一旦多嘴,连个好名声都落不下,人家不花钱给朝廷找到一条税赋的财路不说,还能为内库赚银子,这多嘴可是从上到下都得罪了,谁会记得他们的好!
所以,朝廷对这事情,视而不见,那就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当然,支持肯定也是不会怎么支持的,除非眼下内阁直接将这废除禁海令的提议,送到陛下的案头还差不多,不过,这事情,可就不是一会半会的事情了,真要是船队从西洋满载而回,诸番邦万国来朝,倒是不能不考虑。
仁宣之后,大明船队下西洋就此断绝,朝廷颁布天下其主要原因是“耗资糜奢!”但是,这话哄哄老百姓也就是了,能够立于在庙堂之上的,哪一个不是人精,哪一个又不会算账。
别的不说,永乐年间,动辄数万人出海疯狂给别人送钱、永乐帝五次几十万大军的队伍出征漠北、三次大规模的征讨安南、万里大迁都、大兴土木修筑京师、疏通大运河、修撰永乐大典,光是折腾这些,就足够大明朝兜兜里比脸上还干净了,极端点,隋炀帝的例子在前面摆着呢,国力不是这么浪费的,亡国那是没商量的事情。
永乐帝靖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