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师中接到枢密院的命令后叹了口气,说逗留怯弱,是从将者的大罪,我从少年即在西边从军,现在老了,岂能接受这种罪名,于是约姚古、张灏分道俱进,自己则留下辎重快速向太原驰进。
种师中的部队由此陷入了金军的包围,一直杀到了离太原二十公里的石桥,但是姚古和张灏的部队没有如约赶到,种师中部转战榆次、杀熊岭,在杀熊岭,种师中陷入金军重围,率亲军与金军死战,最后以身殉国。
姚古的部队一开始也是初传捷报,收复了威胜、隆德府等地,但当种师中约他一起进击太原时,他却接到部属焦安节谎报的军情,说完颜宗翰的主力屯兵太原,导致了他逾期不至,让种师中身陷于绝境。而种师中被吃掉后,女真人转过头来对付姚古,在盘陀(今山西祁县东)与姚古发生了遭遇战,姚古兵退,败守隆德府。
随后女真人又在交城击败张灏部,帝国三路并发救援太原的计划泡汤,并搭上了小种经略相公的命。
此次解救太原的三支部队近十万人,均是西北军精锐,虽然作战英勇,但却缺乏一个统领全局的统帅,再加上东京不懂军事的枢密使们的瞎指挥,最终导致了失败,失去了解太原之围的最好机会。
解救太原失败后,主和派的声音又响亮了起来,李纲竭力反对,而此时,种师道在听到其弟种师中丧命疆场的噩耗后,原本已经很虚弱的身体终于撑不住了,病垮了,不得不以老告病,在靖康元年九月病逝。
主和派们于是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你李纲不是天天喊着要解围太原吗?那你就带兵出征。
于是他们建议由李纲代替种师道任河东河北宣抚使,率兵解太原之围。
李纲很无奈,说我只是一个文人,站出来进行开封保卫战,那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怎么可能天天带兵呢,带兵是武将的事。
赵桓不满意他的回答,因为帝国眼中的顶级文人是进得书房上得疆场的,文武两手都要硬,何况他李纲现在是帝国上下眼中的救星,当年寇老西做的事,他同样得做。
李纲只得担任起第二次解围太原的军事总指挥,其间他多次向赵桓提出缓期出征,而且向皇帝说如果征集大军去解太原之围的话,东京河北一带兵力必然空虚,一定要把各地的勤王部队调集于东京,以防女真人秋后再度举兵南下。
李纲的建议赵桓等人听不进去,只觉得他是为逃避自己出征而找的借口,多次逼迫李纲出兵解太原之围。
李纲只得于靖康元年八月离开开封,去隆德府设置宣抚府,召集四路兵马,制置副使解潜屯兵于威胜军,都统制折可存、张思正屯兵汾州,范琼屯兵南北关,刘韐屯兵辽州。
此次解围太原,赵桓一狠心大出血,四路大军近二十万人马,是太原城下金军的数倍。
结果却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事实证明,让孔夫子来舞大刀是不行的,李纲确实无法有效地指挥这几支部队,各部将领都把在隆德府的宣抚府当成了摆设,各自为政,很快被女真人各个击破。先是刘韐在辽州被金军击溃;随后解潜部与金军在南北关遭遇,也被击败;张思正在文水夜袭金军大将娄室部,大败,几近全军覆灭;折可存部也在子夏山溃败,这位剿灭了宋江起义的西北名将也栽在了女真人的手里。
自此,曾经在西北战场上不可一世的三大世家(种家军、折家军、姚家军)均被金军击败。而北宋帝国最精锐的西北军经过南征方腊、北伐幽云、解围太原三大战事的折腾后,基本损失殆尽。
完颜宗翰(粘罕)进击太原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会在太原城下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让他在东路军主帅的面前颜面尽失。当然,他同时也没有想到,顽强的太原也给他另一个机会,一次次地将北宋方面的援军吞食,给予北宋帝国军事上一次次致命的打击。
太原城下的攻防战成就了金军一次次无意识的围点打援案例。
对于帝国来说,被东路军杀到开封看似惊险,但与女真人的真正角力与较量,其实却在西路,围绕着太原这座赵家兄弟最不喜欢的城。
一方面是一座城小兵弱的弹丸小城如此坚不可摧,另一方面是帝国的几十万大军如此不堪一击,两者的反差太大,让人看不明白。
再坚固的城堡,也敌不过现实的残酷。靖康元年九月,太原城坚守十月后,终于城破。
王禀一直率部抵抗到了最后,城破后率部巷战,身中数十枪,最后投汾河殉国。
张孝纯被俘,降金出任伪齐丞相,很快隐退归田,虽晚节不保,但对比同时代的士大夫们,他骨头硬了很多。
李纲因为太原解围战役的失利,被罢免除去宣抚使的职务,出知扬州。其实他从出开封的那天起,就知道这是他的政敌们为他挖下的一个陷阱,而他却不得不去钻。
开封他再也回不去了。
太原城破,女真人再无顾忌,靖康元年九月,东西两路大军再举南下,完成了合击开封的战略构想。
此时的东京,没有了李纲,也没有了种师道,更没有了昔日英勇的西北军。
帝国的末日,已在眼前。
第十七章赵佶的江山与爱情
引子
靖康二年十一月的金线巷,一片空荡,高空孤挂着一轮冷月,映着李师师的楼阁,一人一灯一影。
昔日的莺歌燕舞已是过眼云烟,而此时只有说不尽的凄凉。
李师师枯坐在古琴前,琴已布满了厚厚的尘。
昔日憎恨那些轻浮放荡的酒客们,师师不止一次地在这里麻木地拨动琴弦,对牛弹琴。
李师师忽然觉得其实人生知己难寻,有“牛”相伴的时光也是一种幸福。
这时候她听到了轻盈的脚步声传来,兵荒马乱的时节,谁还会光顾这青楼小阁呢?
她抬头看见了燕青。
燕青轻声地说姐我来了。
燕青笑了,笑容灿烂得像春天里的花儿,在李师师心里慢慢开了。
小乙你怎么来了,时局如此混乱,你还能想到我这个姐姐,难为你了。师师亦惊亦喜。
燕青说只要姐姐有难弟弟定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师师笑了,说我没白认你这个弟弟。
你知道当日我为何接见你和你大哥宋江几人吗?李师师问。
没等燕青回答,李师师转身指指楼下的庭院,说当日你在院中苦求干娘,那模样让我想起了我童年时的玩伴——我的弟弟。姐姐命苦,童年流落街头受尽凌辱,相依为命的弟弟也不知所踪,我总在想,如果弟弟在那该多好,结果,让我看到了你。
燕青也感叹道,当日如不是姐姐心善,我梁山兄弟也不会如此容易被招安,我知道姐姐并不是为钱,当日我们在赵元奴家,连门槛也没让踏进半步。
但也许没遇上师师,梁山兄弟现在还在山上快活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呢,燕青随即想到。
也许这就是梁山好汉无法逃脱的命运。
他无法去责怪眼前的女人,对她,燕青只有感恩,只有敬畏,还有几分朦胧的爱意。
姐姐跟我走吧,金兵马上兵围开封,再晚就走不了了,我们去南方,打鱼结网,耕田种地,终了一生。
师师笑了。在她的青楼生涯中,曾经无数次梦见挣脱现在的牢笼过着燕青所描述的生活,而眼前的人,确实值得她托付终身。
今生能听到小乙这样说,姐姐这辈子没白活,李师师紧紧抓住了燕青的手。
可是姐姐不能走。
姐还要等一个人。
那个在牢笼里的人。
一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北宋帝国的江山,是宋钦宗赵桓丢掉的,但后世史学家们显然很公正:那真不是在帝国崩塌前临时接手的倒霉孩子的错,帝国之亡,亡于赵佶。
赵佶亡国之君的名头是板上钉钉。
在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赵佶已经公认是最有才华的一个。
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大帝等天之骄子比起来,赵佶的政绩单很羞愧,但如果是矮子们里面拔将军,在亡国同行中比起来,我们依然认为赵佶同学的业务单是很“优异”的。
首先赵佶同学的上台很平和,具有合法性、非暴力性和偶然性的特点。
端王的上台很幸福,天下掉了大馅饼,六哥赵煦英年早逝且无子,老十一赵佶被幸运女神眷顾(女神的名字叫向太后),以一个文艺青年的身份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整个过程平和与偶然,相比较起来,令亡国之君队伍里的哥们羡慕:秦二世胡亥,改遗诏,杀扶苏;西汉末帝汉平帝刘衍,是上任皇帝八竿子打不着的堂兄弟,王莽随便闭着眼睛乱挑出来的;东汉末帝汉献帝刘协则是凉州草莽董卓杀到长安后迎立的;西晋末帝晋怀帝司马炽,是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司马越毒死其白痴哥哥晋惠帝司马衷后扶立的(司马炽是老二十五了,之前的兄弟在八王之乱中大都死掉了);隋炀帝杨广生在太平盛世,可同样得先把太子哥哥杨勇拉下马;唐朝末帝唐哀帝李柷,是朱温干掉其父唐昭宗李晔后扶立的。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讲究的是名正言顺符合正统,这点赵佶可以打满分。
当然,这也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文官政治下的北宋帝国,皇权的传承可谓是平稳安全,竟然没有一位皇帝废立太子,难能可贵(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监势力和后戚势力的严重被打压)。
其次,亡国之君,大多上台之初便权力丧失,大都是权臣、太监篡政,要么指鹿为马,要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生没当家做主过几天,但是赵佶当了二十多年皇帝,他的地盘始终是他自己做主,蔡京也好,童贯也罢,一切皆在掌控之中,去留罢任尽在徽宗皇帝的一纸诏书。末代之君中能掌控天下如赵佶者,唯炀帝杨广与崇祯皇帝朱由检了。
对于封建帝国来说,皇权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定息息相关,从这点来看赵佶得分也很局。
从国力和财政上来看,赵佶从来不差钱,哪怕是在经历征方腊、征辽等一系列大耗国库财力的军事活动后。金军东路军围困开封,开出天价赔偿,最初赵桓说拿不出来,在东京城里大掠民财以满足女真人的要求,但金军撤退的时候,赵桓赔偿给金军的黄金二十万两、白银四百万两却是从国库里支付的(民间收搜的那些不知跑到谁的口袋里去了,成了谜案)。不仅如此,东路军撤退后,帝国随便组织了两次大规模解救重镇太原的军事行动,并没有感到财力的困乏,实在令人吃惊。
事实上,后来南渡的赵氏王室能很快在南边建立稳定的南宋帝国,和各地稳定丰硕的财政收入关系很大。南宋王朝能在失去一半土地的情况下保持高额的财政收入(一度超万亿贯),离不开北宋时期打好的夯实基础。
仅仅官府有钱,当然不算数,还得老百姓吃得上饭,在所有的末代王朝中,北宋帝国的境况弇得上最好的。商业繁荣兴盛,农民也基本吃得上饭(在封建王朝这很不容易),从《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及宋人的一系列笔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一个黄金时代。蔡太师说徽宗皇帝执政的前二十年是繁华太平盛世,倒也不是完全的浮夸,末代王朝流民遍地的情况并没有在北宋帝国末期出现。
更直观一点的是农民起义,比起其他末代王朝铺天盖地的农民起义,如陈胜吴广绿林赤眉黄巾黄巢,徽宗时代的宋江方腊起义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山东巨盗宋江,张叔夜只用数千兵力就轻松搞定,方腊也只不过花了西北王童贯两三个月的时间。
北宋末农民起义规模小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农民都还吃得上饭,只要这样,中国的农民真想去“均贫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并不多。赵佶是典型的文人,性格相对柔和,当政期间除了玩石头有些劳民伤财并逼反方腊是重大污点外,“劣绩”其实并不多。
再来看看帝国的文化。如果赵佶不是皇帝而是任帝国的文化部长的话,他完全是合格的。徽宗时代,各种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官办太学发展到了顶峰,而由于他本人就是一名杰出的书画家,北宋的书画艺术也发展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顶峰。
军事上来说,帝国拥有“百万雄兵”,还有几百万预备役军人,雄踞西北的更有二十万精英部队,在徽宗朝将一向顽固的西夏人压得喘不过气,一改仁宗、哲宗、神宗、英宗四朝以来对夏的颓势。
赵佶二十年的执政生涯如此雄起,确实会令其他王朝的亡国之君们汗颜。
而赵佶从天堂到地狱,只用了一步。
这真是赵佶个人的昏庸所导致的吗?
有人给赵佶假设了很多如果:如果他的老爸赵顼多活四十年,他的七哥赵煦多活三十年,赵佶当不上皇帝,那帝国不会亡;如果不重用蔡京、童贯等奸人,帝国不会亡;如果不利令智昏与女真人结海上之盟灭辽,帝国不会亡;如果不仓促禅让狩猎南方把烂摊子给没有任何经验的胆小儿子赵桓,帝国不会亡。
其实无论怎样假设,当家掌舵的是谁,都无法直面解决北宋帝国真正的几大危机。
第一是在长期的士人政治下,重文抑武和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导致的军事力量的“积弱”。
第二是中后期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上的积弱进行的不成功改革导致新旧两党之争。旧不起来,新不彻底,时新时旧,导致了整个政治局面的反复混乱以及士人集团行政效率的下降和品德的颓败。在军事上则体现为战不彻底、和不死心,随时在战与和之间摇摆,这才是帝国真正的致命伤。
第三是用金钱买回来了宋辽之间百年的和平,使自古以来历代中原王朝最重视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对北军事防线形同虚设。即便没有海上之盟,一旦女真人平灭辽人,这条防线也经不起新兴而强悍的女真人的冲击(所以说其实对于北宋帝国来说,军事上的致命伤不是与女真人联合灭辽,而是帝国过百万有薪水拿的兵士的战斗力和掌控军事指挥权的文官们的军事指挥水准)。
几种危机环环相扣,在女真人的崛起面前爆发,让这个看起来体格强壮的中年帝国顿时暴毙。
赵佶不过是一个不太适合当皇帝的文人,在不合适的时间地点被错误安置在了皇帝的位置上,潇洒而写意地过了大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