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造舰船志-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捕獲砲艦湄雲搭載兵器の部摘載”,录于《陸軍省大日記——明治27、8年“戦役戦利兵器関係書類”》,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档案影印件。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9页。
(5)《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6)《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
(7)《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3页。
(8)《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9)《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4页。
(10)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9页。
(1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上,1957年版,第262…265页。
(1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上,1957年版,第262…265页。
(13)《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4页。
(1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上,1957年版,第266页。
(1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上,1957年版,第266页。
(16)《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页。
(1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上,1957年版,第257页。
(18)(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上,1957年版,第317页。
(1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上,1957年版,第327页。
(2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上,1957年版,第318页。
(2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5,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5…106页。
(2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上,1957年版,第327…328页。
(2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上,1957年版,第401页。
(24)《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25)“筹款修理镇海兵轮片”,《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六十六。
(26)“筹款修理镇海兵轮片”,《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六十六。
(27)《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28)《船政奏议汇编点校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29)《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352…353页。
(30)《孤拔元帅的小水手》,(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2004年版,第20页。
(31)《福州马尾港图志》,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32)“大本営ょり撸涌诘铺ù种盲渭保加凇蛾戃娛〈笕沼洝髦28年10月“27、8年役日記乙”》,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档案影印件。
(33)《李鸿章全集·电稿》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10页。
闽江八杰——“伏波”级炮舰
九月的西沙群岛,海风清冽,举目四望是蔚蓝的天、碧蓝的海,一片澄净的世界,令人有置身天外之感。犹如是洒落在这幅天蓝丝缎上的翡翠,一座瑰丽的珊瑚岛衬映在碧波荡漾中格外的美丽脱俗。终日与安静相伴的小岛今天迎来了特殊的客人,岛上的土著海龟们也探头探脑在海边张望。一群身着白色服装,头戴淡黄色草帽的海军军人来到岛上,挥锹下镐,很快,一面黄色绣有青龙的大旗在新竖立的旗杆上升起,一座石碑也牢固地扎根在小岛上:“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阅至此”。岛上的军人在举行仪式,宣告这里是中华神圣的领土,用港湾中同样飘扬着龙旗的军舰的舰名为这座岛礁命名——伏波岛。(1)
混血“伏波”
1870年6月12日,船政大臣沈葆桢上奏清廷,报告第三号轮船“福星”舰成功下水,同时提及继“万年清”之后船政的又一艘150马力炮舰已经开工建造,并已为其预先定名“伏波”。(2)
这艘名字十分威武的新150马力炮舰在船政制造的军舰序列中排列为第四号轮船,以船政五年计划的最初方案,150马力、80马力两种军舰其实都各只是选择一种舰型进行建造。如此,新造的150马力炮舰应当还是沿用第一艘150马力军舰“万年清”的设计方案。但是通过“万年清”造成后开赴天津汇报的实践发现,如果新造的军舰仍然还要用于运输的话,舰身过长、吃水过深将不利于直接驶入内河驳运。于是在第四号轮船开工之前,沈葆桢即提出应就这一问题对设计加以针对性修改调整。
船政第二代150马力炮舰“伏波”号。
据此,船政的洋员、学生在第一号轮船“万年清”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创制了新的150马力军舰方案。如果单单从参数看,修改主要是在“万年清”的基础上缩减了军舰的长度,为了不影响载货,舰宽则适当加大。经过这样设计出来的“伏波”舰,似乎可以认为是“万年清”的改进型。然而实际上,新的150马力轮船“伏波”不仅仅是做了尺度的调整,其设计的其他很多方面都与“万年清”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属于船政的洋员和中方技术人员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万年清”和“湄云”两级军舰的设计特点而创造出的全新舰型。
“伏波”舰依旧是全木质炮舰舰型,排水量1258吨,主甲板以下的舰体部分外观上和“万年清”非常相似,舰体全长(不含舰首斜桅)69。6米,水线长60。96米,比“万年清”缩短了将近7米,舰宽则比“万年清”加宽了2米左右,达到11。2米。军舰吃水3。51米,舱深5。28米。(3)作为和“万年清”一样同时还兼顾着运输功能的军舰,“伏波”舰上也设计有货舱。令人称奇的是,这艘尺度比“万年清”小的军舰,货舱的容量居然提升到了560吨,远远超过初造时的“万年清”。载货容量的增加,一方面显然是通过加大舰宽所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舰内的其他舱室势必受到了压缩,可以想见舰内的拥挤情形。
船政五年计划载明最先两艘建造的150马力军舰均采用进口轮机,因而“伏波”舰的动力系统和“万年清”几乎如出一辙,装备了和“万年清”同型号的二汽缸往复式蒸汽机,是当初德克碑、日意格从欧洲进口的两套之一,功率虚数150马力,实数600马力。配套使用两座背靠背安装的进口方形低压燃煤锅炉,单轴单桨推进,设计航速与“万年清”相同,也是10节。
主甲板之上,“伏波”舰的舱面建筑和武备配置方式,已完全脱离了“万年清”的影子,反而与80马力炮舰“湄云”级军舰非常相似。“伏波”的桅杆从“万年清”的三根减少至类似“湄云”的两根,前后桅上都带有三根横桁,以便张挂风帆。两根桅杆之间,在主甲板中部安排烟囱、风筒、机舱棚以及飞桥建筑。“伏波”舰的飞桥与烟囱、机舱棚建筑和“湄云”级军舰一样都衔接得非常紧凑,另外为了方便倾倒煤渣,在大风筒两侧的舷外各紧贴着一个类似落水管的煤渣集中倾倒口。由于舰内布置了大型货舱,“伏波”舱面上还有几个“湄云”舰上看不到的巨大的货舱盖。
“伏波”的武备配置形式完全沿用了“湄云”级的设计,即多门按照舷旁列炮法布置在露天甲板两舷的副炮,配合一门口径较大通过换门架式布置法可以转向两舷使用的主炮。稍有区别的是,“伏波”舰比“湄云”多增加了一组设在主甲板前部两舷的副炮。
包括“伏波”级在内的很多船政军舰广泛装备的一种火炮——法华士后膛炮,由英国制造,又译作瓦瓦苏尔。位于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均有实物陈列。
“伏波”舰共装备了阿姆斯特朗114磅(口径160mm)前膛炮一门、阿姆斯特朗40磅(口径120mm)前膛炮两门,法华士120mm口径后膛炮四门。(4)其中六门120mm口径火炮分别布置在前桅之前和后桅附近的两舷,船体中部两舷的火力由160mm主炮担当,主炮的安装位置和“湄云”级完全相同,位于飞桥之前的露天主甲板上,军舰的管带可以站在飞桥上直接向下方的主炮位发号施令,监督操作。与单纯采用船旁列炮法布置火炮的“万年清”相比,夹杂使用换门架大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一门大口径主炮占据了两门并列船舷左右的火炮炮位,看似因此减少了一门火炮的数量,但是这门大口径火炮可以根据需要转向任意一舷,以一当二,总体的火炮数量实际并无损失,而舷侧得到这门大口径火炮的战力后,火力自然大大加强了。
“伏波”和“湄云”级都是船政的双桅军舰,烟囱、飞桥的布置又很相像,从外形上要区分这两艘军舰,除了注意二者尺度不同外,最明显的区别特征有两处。一是舰首线型,“湄云”级的舰首笔直入水,“伏波”则和“万年清”一样,是非常美观的飞剪型。其次是后桅杆的细节,“湄云”级军舰后桅只有斜桁,“伏波”由于舰型较大,后桅与前桅一样,都有用于张挂方帆的横桁。
从现有的照片资料分析,福建船政建造的军舰自第二号轮船“湄云”开始,涂色便不再使用“万年清”那样的法式蓝色涂装,而更改成维多利亚式,即舰体涂刷黑色,在舷墙外壁靠近顶端的位置环绕全舰一周油漆白色装饰线,主甲板上的舱室、飞桥等建筑涂成白色,剩余的桅杆、烟囱等高大建筑则全是黄色。“伏波”舰建成后就沿用了这种涂色方式。有些中西合璧的是,“伏波”的舰首还按照西方传统装饰了舰首像,但具体的表现内容则是一对漂亮的中国式飞龙。
“伏波”舰的龙骨铺上船台时,新生的船政已经拥有了三艘军舰的制造经验,技术人员、工匠等对这艘样式类似“万年清”和“湄云”的军舰应当如何兴工,都是轻车熟路。加之船政大量的车间厂房当时已经陆续落成,设备条件较初创时改良很多,“伏波”舰的建造速度因之相当快捷,在代总工程师安乐陶监工主持下,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基本竣工。相比最初的“万年清”,施工效率有了飞速提高。
1870年12月22日,船政照例为“伏波”舰举行隆重的下水仪式,不过船政大臣沈葆桢当天却没有出现。就在“伏波”舰开工后不久,沈葆桢因为父亲去世而再度申请守制,经清廷夺情将守制时间缩短为一百天,期间船政的大小事务皆由提调夏献纶暂时代理,并随时向福州将军、闽浙总督进行通报。
夏献纶,字筱涛,江西新建人(今江西新建县),监生出身,太平天国战争时代投入左宗棠幕府,和船政早期的几位提调一样,都曾是左宗棠的亲信属下。沈葆桢此次守制时,船政创始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三位提调中,周开锡已经前往陕甘左宗棠军中,吴大廷调往两江,仅剩夏献纶一人还在船政,于是沈葆桢便选择其肩负起了代理船政大臣的重责。未能料想的是,沈葆桢在服完百天丧假后,因为多年的操劳加之丧父的悲痛,染上了重病,迟迟无法返赴船政,以至本来即将去台湾出任道台的夏献纶一直当了近三年的代理船政大臣。这一期间船政建造的舰只大都出自夏献纶的管理之下。
下水之后又经过几个月的舾装、航试,“出洋驾驶甚为灵捷”的“伏波”舰,于1871年4月1日宣告竣工,首任管驾布国炳。(5)从第一号轮船开始经历三年时间,船政的中外技术人员即自行在法国原始图纸上改良设计创制出了略有自己风格的军舰,“万年清”、“湄云”的混血儿“伏波”可以称得上是中法人员在造舰技术领域突破性的合作成果,左宗棠当年满心期望的“中国员匠能自按图监造”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华胄“安澜”
在“伏波”下水前的一个月,1870年11月26日,同式的姊妹舰第五号轮船安放龙骨,也开工投入建造。至1871年1月,第五号轮船的全部89节肋骨就已如数安装组合完毕,开始封钉船壳板,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请示福州将军文煜和闽浙总督英桂,给这艘军舰定了一个与首舰“伏波”寓意相仿的舰名“安澜”。(6)
“安澜”舰与“伏波”相比,船型相同,使用了“伏波”的设计,属于“伏波”级军舰,但是主尺度比“伏波”略小,舰长只有64米,舰宽缩小为9。6米(由于“安澜”舰现在所能依据的尺度数据均出自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的奏报,但夏的奏报中所称的长、宽都是去掉零尾的约数,因而不排除“安澜”与“伏波”实际尺度相差无几的可能),舰首吃水3。2米,舰尾吃水3。8米,舱深5。7米。军舰排水量和“伏波”相同,也是1258吨,货舱容量只有400吨,小于“伏波”。“安澜”舰武备采用的也是一门可以调换炮门的主炮搭配六门舷侧副炮的做法,火炮的型号与“伏波”舰装备的相仿。(7)
船政轮机车间外观。历史上的船政轮机车间平面布局类似“凹”形,“凹”形中左右伸出的两块都是轮机车间,两间轮机车间之间相连的部分是轮机总装车间。在车间之上的二楼,是船政的工程制图场所——绘事院。抗日战争时期因日军飞机轰炸,有一侧的轮机车间被炸毁,现在总装车间、绘事院和抗战中幸存的一间轮机车间均保存完好。
作为“伏波”级军舰的后续舰,且设计并无多少改动的“安澜”,在技术方面似乎本会平凡无奇,但这艘军舰体内却具有一处耀眼夺目的闪光点。从启工之初,“安澜”舰的动力系统配置就引起了中外各方的注意,因为她采用了近代中国放手自造的第一套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