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造舰船志-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些水手突然听到浓雾远处有隆隆的轮机声传来,“万年清”鸣响雾笛提醒来船。未能料想的是,一艘飘扬着米字旗的轮船突然出现在“万年清”面前。虽然来船已经在试图规避,但相距实在过近,而且来船航速过快,船头猛烈撞上了“万年清”的右舷,“万年清”木制的船体无法抵御这样的撞击,立刻进水下沉。15分钟后,福建船政第一号轮船没入水中。
由于事发突然,处于停泊状态的“万年清”根本无法躲避,船只沉没后,“万年清”上放下的舢板抢救了一些人,闯了大祸的英国大英轮船公司的“尼泊尔”轮也急忙施放舢板救人。然而“万年清”下沉速度过快,先后共只救起181人,其余114人不幸身亡。随船而亡的基本都是在露天甲板下的人员,现场只捞获6具遗体,至于搭载的军饷、公文,都淹没殆尽。(46)
得悉噩耗,江海关道龚照瑗急忙赶到现场料理,一面安顿救起的人员,一面带领外国潜水员设法打捞尸体和饷银,同时向上司李鸿章以及台湾巡抚刘铭传通报。经李鸿章转禀,总理衙门也获悉了这件重大海事事故,异乎寻常地作出严肃处理的指示。经江海关道龚照瑗会同上海县令办理,由当时在“万年清”上经历了撞船事件的生还者台湾道台张鸿禄作为证人,聘请上海知名的洋律师担文,和英国轮船公司打起了诉讼官司。(47)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撞击“万年清”的“尼泊尔”轮船属于英国大英轮船公司,中国史料中称其为“英国来申公司轮船”,即到上海来的英国商船,现代一些著作中却把“来申”误作“京申”,以为是英国公司的名称,称“万年清”是被英国京申轮船公司的船撞沉了,引起一段讹传。
《点石斋画报》登载的“万年清”案中国胜诉的报道。
上海是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根据一、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开放条约,对于涉及缔约外国的诉讼、案件,上海县令无权受理,只能由领事裁判管辖。这起针对英国轮船的诉讼案件,由设在上海的英国审判机构大英按察使司衙门(The Supreme Court for China andJapan,H。B。M。)受理。
海难中撞沉的是中国官方的舰只,而且死难人数巨大,受到上海各界乃至全国的关注。1887年2月2日,“万年清”案开庭,中英双方律师首先进行法庭辩论,英国法官宣布将于2月17日正式审判,江海关道龚照瑗担任陪审员。关于当日的法庭辩论情况,北洋大臣李鸿章得到汇报后曾用简洁的语言向总理衙门汇报,“‘万年清’船案,两造律师初十在英按察公堂辩驳,担文理直”。扼要的“理直”二字,透露出的是无限的自信。
经过几轮审判,1887年3月21日,大英按察使司衙门作出宣判,“‘你泊而’轮于迷雾中航速达16节,船舵忽左忽右,漫无一定,错在‘你泊而’,‘万年清’轮放汽笛,拉号灯及停泊在锚地范围内,均与航海定例相符,事实一无错处,‘你泊而’应承担赔偿损失的全部责任。”是为近代中国第一桩胜诉的对外海事诉讼。(48)
判决宣布,沪上震动,华界纷纷奔走相告,当时上海《点石斋画报》对这一事件特别予以图绘报道。新闻标题是虽然简洁,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的“‘万年清’胜”四个字。画面上中西人等围在大英按察使司衙门前观看宣判告示,在这副图画报道上还有一篇文字评论。
“去腊二十六日,我‘万年清’船为‘你包而’公司船撞沉,势不得不入讼,之而竟得直。沪上诸日报论之详且尽,无俟仆赘言,然试思所以能胜之者,未尝无故也。从前中国积弱久,欧西人协以谋我,故难间,近则自强之机日起而有功,而西人以争利故各国猜忌,不似从前之见好,事异而势殊,故得所藉手以告成功,若事在十年之前,恐未必如此之大公无我也……”(49)
“万年清”当可瞑目安息。
后 记
福建船政创制的第一号轮船,如果异处于西方,可能会被永久保留,以作为其工业成就的纪念碑。然而在“万年清”不幸沉没后,近代中国战乱纷纷,很少有人会来关心一条逝去的古船。久而久之,其外观形象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
2004年,即“万年清”问世135年之际,笔者为复制设计“定远”号纪念舰,与海军史研究者方禾先生一起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找相关史料,不经意间,在一档编印的一本画册上发现有张特殊的图片。图中是一条三桅、单烟囱、蓝色船体的轮船,图的右上方竖题有中文“第一号轮船”字样,编录者显然并不知道图中的船是谁,在注解中只是依样写上第一号轮船几个字而已。联系到中国近代史上称为第一号轮船的仅有江南与船政的两艘,而与图中的形象相符的,最可能的便是“万年清”。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破例得到了直接查看舆图原件的机会。工作人员用小车推出一件精装的木匣,木匣表面装饰的宋锦虽然已经陈旧,还能让人想像全新时华丽的景象,打开锁扣,装裱在绫缎上的第一号轮船总布置图、锅炉图、蒸汽机图赫然呈现,一个多世纪过去,画色依旧鲜艳亮丽,线条笔触清晰明朗,恍若还能依稀看见当年工程师们制图的景象。对于判定图纸身份直观重要的档案很快发现,木匣中就带着沈葆桢为第一号轮船北上赴津候验撰写的奏折,由此确定这套图就是当年送入宫中的“万年清”图纸。2006年,笔者受托按照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设计监制一艘“万年清”军舰模型,相别遥远的“万年清”,就这样在现代再生了。
这艘命运坎坷,但却承载着巨大荣耀的军舰注定不会被岁月的长河湮没,与“万年清”的舆图发现相隔约两年,2006年,对中国近代的船政历史充满兴趣的法国友人魏延年先生将一批19世纪的福州老照片带到了马尾,其中几张分别表现船政轮船搭建肋骨、封船壳板、下水的系列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拍摄者极有可能就是船政监督日意格。经过辨识,照片上的船就是当年的“万年清”,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竟然就此被永久定格留存。
福建船政“万年清”军舰技术考证(50)
“万年清 ”历史概述
“万年清”号军舰,是福建船政历史上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化军舰,由船政洋员法国人达士博监造,1868年1月18日开工(51),次年6月10日下水(52),9月25日进行最后一次航试(53)。1869年10月1日在船政提调吴大廷统率下北驶天津接受检验,最终经清政府委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检查后,上奏宣布正式竣工。(54)
作为洋务自强时代国产自造舰船的最初尝试,“万年清”尽管在开工时间上略晚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造的“恬吉”号,但是“恬吉”军舰动力方式采用的是旧式明轮船型,福建船政的首制舰“万年清”选择的是较之先进的暗轮式样,即螺旋桨在船尾水下,且舰船的规模尺度也大于“恬吉”。就舰船建造技术而言,二者在中国造船工业史上具有同样的开荒辟莽的里程碑式地位。
宣布竣工后的“万年清”舰先是于1876年被调拨往山东听用,在东省海面担负巡缉的任务,(55)旋又调返船政,参加船政舰队在基隆、澎湖、厦门等地的台澎海面巡防活动。(56)1881年,以“万年清”舰龄已老,且船型经实用检验并不适合作为军舰为由,经船政留学生着手在主甲板上加盖舱房、舰内拓展货舱,并更换新式复合蒸汽机,改造为商船,(57)用于南北洋之间的运货兼作学生练习所用。在中国的海防前线服务了近20年后,1886年1月20日“万年清”在吴淞口外铜沙洋面与英国商船发生碰撞事故,“万年清”不幸沉没。此后围绕之发生的国际海事诉讼,成为近代中国难得胜诉的国际诉讼案例(58)。
“万年清”外观特征的确认
对于传统历史研究而言,更为看重的是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关于历史军舰的研究也通常大都注意与之相关的事件、人物,因而百年来对于“万年清”军舰的外观造型特征的判断则鲜有人涉及。
而由于时隔久远,“万年清”军舰留下的直观形象资料可谓少之又少,一直以来广为流传的一份“万年清”军舰的图片资料出自于台湾的“中国军舰博物馆”网站(。yaox。/cwm/index。html)。然而图中的军舰只有一根桅杆,与史料中“万年清”装有3根桅杆的记载不符,而且船型完全是一艘欧式的帆船,并无作为蒸汽轮船的重要外观特征——烟囱、通风筒,同时该网站未给出这件图片的来源出处,因而可信度更令人质疑。
台湾“中国军舰博物馆”网站公布的“万年清”图片
2004年末笔者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档案,意外在由一档编辑的名为《御笔诏令说清史》(59)的图书中发现一副尺寸较小的舰船图片。从绘图的技法看属于近代的旧物,图中的船只为三桅蒸汽暗轮船形象,船体上明显可以看到绘有烟囱,而且图上边缘处题有“第一号轮船图”字样。原书对该图的注解只是简单写为“第一号轮船图”,联系到中国近代史上可以称为第一号轮船的自造船只有“恬吉”、“万年清”两艘,但“恬吉”属于明轮船,与图中的船只外型不符,因而最大的可能性即是福建船政的第一号轮船“万年清”。通过直接提档查阅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该图原件,(60)发现随图还附有一份沈葆桢题写的奏片,完全确定了该图就是1869年10月1日沈葆桢上奏清廷“第一号轮船试演渐熟专员监驶入津候派验”折(61)中提到的“呈送军机处以备御览”的“万年清”图纸。
这幅最迟绘制于1869年的船政轮船图纸,给今人提供了至为重要的船政轮船的外观形象特征。
从图中看,“万年清”的船型线型优美,虽然船体中部的烟囱表示军舰已经采用了蒸汽动力,但是外观上很大程度还保留着帆船的特征,军舰舰首有一根两截拼合的斜桅,主甲板上分别矗立三根桅杆,其中前桅装有三根横桁,可以张挂方帆,中桅和后桅则只有斜桁,挂三角帆,在后桅的底部有一根使风杆,单纯以风帆动力航行时,可以横向转动使风杆,驱动后桅斜桁与使风杆之间张挂的风帆来调整船的航向。
“万年清”船体上还有的几处特征分别为:
一、军舰舷侧的舷墙上每侧开有四个炮门和一个登舰口,表示最多可以在舷侧炮位上安装八门火炮。
二、舰体的涂色采用的是19世纪中期法国海军通行的办法,水线以上的船体刷蓝色,间涂以金色线条作为装饰,整体感觉非常华丽,同时也直接说明了船政建厂早期在技术乃至造船风格方面受到的法国影响。由于“万年清”是全木质船体,按照当时通行的建造工艺,为增强船底的耐腐蚀性,水线下的船体都包裹铜皮,因而对应到舆图上水线下的颜色呈现为铜色。
三、为便于水手攀爬上桅杆和横桁进行帆缆操作,前、中、后桅杆的左右两侧都绑结有绳梯,均为四纵道样式,同时绳梯还是加强桅杆结构强度的侧支索。由于三根桅杆采用的风帆不一,中、后桅的绳梯向上只连接到主桅和上桅衔接部,前桅因为上桅顶端还有张挂风帆的横桁,绳梯向上则一直连接到最上端的横桁底部。三根桅杆绳梯的根部连接位置和西式帆船的方法相同,即连接到舷外侧的木制托板上,根部另装有三眼滑轮,以方便调节绳梯的松紧度。
四、从舆图看,“万年清”的舰首和舰尾均装饰有仿西式的雕塑,可以认为是船政早期军舰的一种共有特征。
五、“万年清”在前桅和中桅之间有驾驶台与烟囱两个重要的舱面建筑。驾驶室的形式明显为木质,顶部有露天的罗经舰桥。紧连在驾驶室后方的烟囱为防止应力影响,采用的是略向后倾斜的安装样式,烟囱四边各有一根铁链支索牵拉,用以加强结构强度。
六、“万年清”的中桅和后桅附近的两舷外各有吊艇杆,每舷各悬挂两艘舢板。另外在舰尾还设有一套吊艇杆,悬挂一艘舢板。
七、舆图上还展示了船政军舰独特的旗帜制度。由于军舰没有尾部旗杆,因而按照西方海军的规范将国旗悬挂在后桅斜桁桁端。然而出现在图中的国旗是一面红底金龙三角牙旗,形制极为特殊。联系到当时清政府尚未制定统一的黄底青龙三角旗国旗规范,可以认为这种红底金龙旗也是早期船政军舰上广泛悬挂的样式。除了国旗之外,“万年清”舆图上还有一面更为特殊的旗帜,即悬挂在中桅顶端的长旒旗。长旒旗是典型的欧洲海军旗帜,主要用于代满旗或表示旗舰身份。出现在“万年清”图上的这面长旒旗从上至下由红、黄、蓝三色构成,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中国海军采用长旒旗的直观证据,应当是由福建船政仿照西式自行制定的设计,也是船政军舰上的一大特点。
如此多的欧式设计萃集在船政首制的军舰上,毋庸置疑当时肯定参考了西方军舰的设计。根据西方设计舰船的成例,通常新军舰总会有设计母型,而船政开办之初即引入了大量法国技术,“万年清”的设计母型最有可能的就是法国军舰。经过查找比对,在“万年清”开工十余年前,法国确实建造过一型和之后的“万年清”外形惊人相似的军舰——La Motte…Picquet级。
La Motte…Picquet是法国1858…1859年间开工的一型炮舰的名称,同级军舰共有Coetlogon、La Motte…Picquet、Lutin、Lynx、Tancr ède等5艘,其中La Motte…Picquet的服役时间最久,一直在法国海军中服务到1881年。这型军舰排水量只有672吨,远小于“万年清”的1450吨(62),船长也仅有54。55米(水线长),动力系统为一台蒸汽机,单轴推进,功率150马力,航速7。9…11。25节,火炮武备最初时仅为两门160毫米口径炮,后来逐渐更改为四门140毫米口径炮。
对照La Motte…Picquet和“万年清”的外观,不难发现“万年清”实际就是模仿了La Motte…Picquet的船型,而对比La Motte…Picquet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