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1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可以看到些许水蒸气从注水孔处冒出,于一旁站着的唐浩然,右手托着下巴,肘部垫在左手,最近一段日子,他迷上了机枪——六架从英国购回的马克沁机枪——这是为加强军备购进的。
现在这一划时代的杀人机器,只是刚刚推出,相比于后世电影、老照片中的机枪,这两架马克沁的冷却水管更细,且机匣极为“高大”,准确的来说,他还不甚至成熟。事实也是如此,马克沁机枪中最著名的维克斯、MG08以及M1910,都是1900年之后的产物,其自发明之后的十数年间不断的简化、轻量化改进之后,大名鼎鼎的马克沁机枪才真正成熟起来,成为一战的“大杀器”,而现在的这两架机枪M1891型却远谈不上成熟。
“水冷、水冷……”
唇边念叨着这两个字,尽管心知机枪的重要性,但是唐浩然无论如何都无法说服自己接受水冷机枪,尽管水冷机枪号称“保证冷却水的情况下,近乎无限的持续射击能力”,但它的前提却是保证冷却水,马克沁机枪工作时要不停的“喝水”,为了保证它的射击,除了需要备份枪管以及零件之外,在战场上,许多士兵有时需要贡献出自己的饮用水甚至尿液。
表面上水冷看似不是问题,但实际上,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有时候甚至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都无法保证,更何况是机枪,重机枪没有冷却水打上百余发子弹就会变成摆设,就像历史上于半岛爆发的那场战争一般,如果当上甘岭上的志愿军用的是水冷机枪,在人都喝不到水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机枪的需求?
尽管这是极端的情况,但战场上有着太多的极端意外,在抗战中不止一次出现过机枪手背着水桶到处找水,等回来的时候机枪已经被炸毁了,或者在找水的半路上牺牲了。而且在西北等地区,冷却水更是难以寻觅,显然,水冷机枪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可这个时代,有气冷机枪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个时代并没有气冷机枪,甚至就连哈齐开斯机枪也要等到数年之后才发明,至于捷克式更是……枪机偏移式闭锁?
想到捷克式,唐浩然自然想到曾“研究”过的枪机偏移式闭锁结构,其实也谈不上研究,只是出于对那一抗战电影“神器”的好奇下,曾研究过他的结构,自然对于其改进于哈齐开斯的枪机偏移式闭锁,也是“研究”一番,其结构可谓是极为简单,只是通过导气栓尾部的引导槽挺起或收下枪机与机匣内硬质闭锁支撑面的结合。
“也许……”
于脑海中回忆着捷克式机枪的枪机偏移式闭锁结构,唐浩然又在手中比划着它的结构,曾经被遗忘于脑海中某个角落里的图片和资料,不时于脑海中闪现着。
“似乎结构很简单,可以研究一下……不过,弹匣的容量似乎,若不加大弹匣的容量?”
使用更长的弹匣?
唐浩然立即否决了这个念头,毕竟现在部队需要是火力持续能力强的重机枪,这显然不是捷克式机枪能够满足的,除非解决弹匣和其枪管易过热的问题。
“换重型枪管呢?”
一个念头浮现的同时,唐浩然又想到后世颇有争议的弹鼓,如果用弹鼓取代弹匣,
“似乎有些挡视线,嗯,可以改为左侧供弹……”
唇边轻语时,唐浩然又瞧着那两架马克沁,现在马克沁还不甚成熟,与其仿制这种尚不成熟的机枪,还不如趁着大家都没有意识到机枪的重要性之前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更何况马克沁的价格实在是太过昂贵,按机器局的推测,即便是自产,出厂价也不可能少于1200元,结构简单的气冷机枪总更便宜一些吧!
而且——无论是警察部亦是新军,都需要数量众多的机枪,价格便宜意味着部队可以装备更多的机枪,更多的机枪在这个时代就意味着更为强大的战斗力。
“没错!就这么办了”
反复权衡自研机枪的利弊,做出决定的同时唐浩然又把视线投向靶场附近的新军士兵,目光随之变得凝重起来。
“你们可不能让我失望啊!中国的将来,可全靠你们了!”
(求月票!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
第131章 浮想(第一更,求月票)
雪花飘落着,冬雪于午夜时分于汉城降了下来,一夜下来,汉城和周围的山都被雪花染成了白色,在通往铜雀洞冠岳山的道路上,数千名穿着黑色呢绒大衣的警察排着整齐的队列朝着山上走去。
此时这些警察神情肃穆且凝重,如果路边有人注意到的话,可以看到在他们的冬季军帽下,看不到辫子,剪辫对于警察而言,似乎是一种极为正常的事情,初时还只是自发性的剪辫子,可是现在即便是许多新警刚一入营,就会被勒令剪掉辫子。
从自愿到强制,这是一个过程,其实这同样涉及到民族觉悟,不过这些警察显然与普通的警察有所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帽徽与警察帽徽为梅花和嘉禾环绕下的步枪与横刀,这与警察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警察甚至没有帽徽。
尽管制服相似,但实际上这些人并不是警察,他们是朝鲜军,准确的来说是驻朝军团,这是几个月前,在朝廷的要求下,为加强朝鲜防御统监府编练的第一支新军——朝鲜军团第一镇,随后便从山东、苏北、皖北、河南等地招募了一万五千名壮丁,在过去四个月前,他们在警察训练基地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今天是按照定例前往忠烈祠祭祀。
在他们前方隐约可以看到一座明式的牌坊,牌坊后面是三面环山的谷地,近了,他们看到那牌坊上写着三个大字——“忠烈祠”。
忠烈祠,于朝鲜而言,这是一个极为崇高的存在。两个月前在其落成时。纵是朝鲜王前来拜祭时。亦需行以跪礼。这座忠烈祠规模极为庞大占地达数百公顷。陵园位于山间谷地中。墓地绵延起伏冬季的冰雪覆盖着,在冬日里这座忠烈祠显得有些冷清,在布满冰雪墓地里,一个个白色的墓碑整齐的排列着,有如雪地中的卫兵一般。
那些白色的墓碑上,却不见碑文。这座忠烈祠中埋葬的并不是警察部的警察或者尚未编成的新军官兵,埋葬在这里是前朝的官兵——从汉城周围的十余处移葬而来的前明官兵,他们都是在明万历年间远征时埋骨于此的国人。而这座于去年由朝鲜户部出资50万元建成的忠烈祠,与各地的“天恩祠”、“承恩祠”一般,都是为了祭祀那些为保卫朝鲜牺牲的明朝官兵。而在众多的祠堂中,忠烈祠的级别最高,春秋两祭时,驻朝统监以及朝鲜王以及文武官员都会前来参加。
主峰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式建筑,那似门楼般的建筑正门上赫然写着“日月昭昭”,昂望这四字,和许多人一样吴佩孚的神情显得有些复杂,他的眉宇中似溢着些痛苦。心中更是随着长官的祭文而却发沉重。
“圣人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万物以生人为长。宇内以中土为尊。天地初辟,造神州傲立于中土;三皇五帝,孕华夏乃别于夷狄。稽此我华夏于兹繁衍生息,立万世不拔之基,及至当世五千年矣。虽天数有变、神器屡易,然自古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天尊地卑,自然之理也。上苍有好生之德,四海容生灵所居。故华夏为上亦无恃强而凌贫弱,然四夷居外常怀贪婪而窥中国。昔匈奴为患,汉皇震怒,遣将征讨乃有封狼居胥之美;突厥作恶,唐帝愤然,兴师反击遂成勒石记功之誉。奈何华夏多难、中土数危。晋室南迁,姬汉旧邦尽为五胡所辱;宋纲失祀,衣冠上国皆遭金元荼毒。所幸夷狄之运,不过百年。天生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以布衣之躯,兴义兵除暴元。树汉家威仪于禹域,救炎黄苗裔于倒悬。数年之间,河清海晏……”
在长官大声念着祭文时,吴佩孚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中国历史的辉煌,那种民族的自豪感于心间油然而生的同时,那阵阵的刺痛却随之浮现于心头,偶尔他会把视线投向身边的士兵,这些士兵们虽是初通文墨,绝大多数人都是于营中方才识字,随着长官的祭文,他们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凝重,许多士兵时而皱着拳头。
而相比于那些普通的士兵,在方队中那些面庞年青的士官,他们大都极为年少,长者不过十七八岁,少者不过十五六岁,他们的神情肃然,在过去的四个月中,他们作为班排长,负责这些新兵的训练,可以说,正是他们向这些士兵一次又一次的灌输着民族意识,进而去唤醒这些人。
那种无形的心灵的冲撞,总会一次又一次的影响着这些士兵,民族历史的辉煌、奴役的羞辱感种种心情交错中,这些年青的士兵和军官们总会被影响,甚至就连这看似祭祀抗倭明军的祭文中亦字语鲜明的表达着一个意思——华夏乃别于夷狄。
依如过去前往“天恩祠”一般,当祭祀结束后,于雪地间行走着,吴佩孚的心神凝重,他默默的在墓碑间行走着,这一面面墓碑下埋藏着一具具明朝官兵的无名骸骨,无字的墓碑上只是铭刻着一个徽章。
“你可曾知道,几十年后,大明就成为了历史?”
盯着那徽章,在吴佩孚陷入深思时,他的身边响起了一个声音。
“吴连长可知这徽章之意?”
站在吴佩孚身边的孔庆唐反问一声,作为新军第一标标统的他,于军中还是按照大人的规定,称吴佩孚为连长,而非队长,这是一个文字游,在上报朝廷的新军营制中,驻朝军团的实施的是镇、协、标、营、队的“镇军营制”,而于内部则是师、旅、团、营、连的“陆军营制”。不过因为军官经验的关系,现在尽管驻朝军官编制上有一万五千余人,但却只编成两个标以及十五个独立营,在未来通过不断的演习,待各营长官具备战术素养后,方才会编成步兵团。而作为大人亲信的孔庆唐自然成为了第一标标统或者说团长。
“长官好!”
转身敬礼的吴佩孚听着长官的询问连忙答道。
“这徽章象征着日月,其中为日,十二道光芒为月,对应月映日辉之理,且十二道光芒代表十二个时辰,亦又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虽说这日月徽只有于“忠烈祠”才极为常见,毕竟其是当初忠烈祠征徽时所采用的,可在私下里,到东亚同文学院和东亚学校中现在却已经传开,准确的来说是那面日月旗于青年之中流传着,按照众所周知的说法,这“日月徽”于数月前创自于同文学院某位教员之手,可于“忠烈祠”采用“日月徽”,另一面带着思明之意的日月旗,迅速为那些受《扬州十日记》等文章影响,进而对满清心存敌意的青年所接受,甚至许多朝鲜书生更是光明正大的悬挂日月旗,以全思明之意。
即便是在远离开陆地的讲武堂中,吴佩孚亦见到日月旗的“踪迹”,其被制成印章印于图书馆内的书籍扉页上,而伴着那徽章的还有八个字“日月昭昭,故国中华”。
日月昭昭……于心间默念着这四字,孔庆唐的心思却是一沉,如果说初时对于他来说,之所以投身唐大人门下是为了谋得出身的话,那么现在,在来到朝鲜近两年后,如好友一般,心思早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明朝他谈不上追思,但对满清的不满以至敌意,却是与日俱增的,可在另一方面这种敌意却又于心底所曾接受过的教育有着抵触。
以至于每到夜深人静时,他都会陷入莫名的挣扎中,一方面对满清的敌意,一方面却又是忠君事国的观念,两种观念这般冲撞下,另一个声音却总是不断的于脑海中浮现——我是谁?我是何人?
实际上同样的问题同样困惑着如吴佩孚等读书人出身的军官、警官,尽管他们明知道满清不是中国之帝,其是以夷狄而主中国,但多年的传统却不是一时间能清除的。当他们的仇清、敌满之意愈浓时,他们心中的疑问却更多了。
我是谁?
我是何人?
在这样的反问中,答案总是不断的于心间浮现,而与时同时,忠君事国,似乎成为了一种耻辱,忠君事国,其非中国之君谈何忠君?其非中国谈何事国?
而另一方面,一种渴望却于心底油然而生,中国,什么时候中国才会光复?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念叨着这句话,孔庆塘的眉宇中略带着丝许挣扎,或许对于吴佩孚这样的年青人,他们不知道大人的心思,但是作为大人的亲信,他却清楚的知道大人的想法,也许有一天,这朝鲜军团会跨过鸭绿江,到那时……
雪花落在肩膀上,孔庆塘的双眼盯视着无字墓碑上的“日月徽”。长官的沉默让吴佩孚同样把视线投于墓碑,那日月徽章不断的于他们的眼前跳动着,似乎是在提醒着他们,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谁?
雪依然下着,在那雪地间,一个个黑影屹立在雪地间,似乎每一个人都在思索着,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着答案。
(求月票!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
第132章 锐变(第二更,求月票)
屋外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吹得院间的枯树呜呜地吼,枝上的积雪不时被抖落下来;溅起一团团白雪,院内几只小鸡回来于雪地间觅食。
屋内却是暖烘烘的,临窗的地方,铸铁暖炉的马口铁炉管直伸到窗外,炉上的铜壶盖处微微冒出些热气,而暖炉边的一个青年则趴在书桌上看着书,与往年看书时需要怀揣着炭炉不同,这屋子打从了有那铸铁暖炉便上暖烘烘,有时候甚至让人生出些困意。
这暖炉和蜂窝煤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至少对于沿江的城里人而言,每到冬日时再也无须为薪柴苦恼,廉价煤球和炉子,用起来远比薪柴更方便,尤其是这铸铁炉非但一年四季一开水龙便能接出热水来,到了冬天接上几截铁皮管,便能让房间里变得暖烘烘的,虽不及北方的火坑,可对于习惯了冬季阴冷的南方人来说,这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