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

第19部分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纷纷扑向俑坑,夺过了发掘民工的车子就拉起来,有的挥动铁锨,奋力向外扬土撒
沙。

    这时的马青云没有想到,自己已进入了别人设下的圈套,更没想到他们拉土是
假,沽名钓誉是真。当考古队长袁仲一发现工地多了几个洋人,并在拍摄拉车、翻
土的照片时,才意识到会有不测的事情发生。他立即下坑勒令几个美国人停止拉车
和拍摄,离开发掘现场。
    几个月后,一份外国杂志登载了几个美国人在秦俑坑发掘的照片和文章。随后,
围绕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没有外国人参加发掘,是否中国独立发掘完成这一题目,
在世界上引起一场波澜并为此争论不休。

    这时的马青云才知道自己上当了。面对领导对她的批评和警告,自然是不折不
扣地接受并诚恳地作出检讨。

    当然,美国人发表的文章和对秦俑的探讨,并没有随着马青云的检讨而结束。
1978  年4 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庞大的篇幅,图文并茂地登载了奥黛丽·
托品的文章——

    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

    一尊高六英尺,身佩盔甲的赤陶武士俑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中国第一个统一
王朝的情景,而这尽是数以千计的2200  年前常备军武士之一。当罗马帝国在西方
扩展的时候,东亚一个秦国的国王吞灭了其余各战国国家,并建立了中国国家的核
心。历史上的这位胜利者就是秦始皇帝,他是第一位皇帝,也是万里长城的建造者。
公元前210 年,他被葬于一座称为骊山的,相当于15  层楼高的大丘下。人们很早
就知道陵墓的位置,然而如同中国的其它许多古墓一样,它一直没有被发掘出来。
最近,在距此山丘不到一里处,挖井的人们偶尔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地下墓穴,这是
整个陵墓工程的一部分。现在考古学家正在探索其非凡的珍宝——6000  余个真人
大小的,充作皇帝护卫军的陶人、陶马。

    我们面临的是本世纪以来最为壮观的发掘。看到这些雄壮有力,全部真人大小
的人、马塑像从粗糙、润湿的土地中出现,令人永生难忘。在那儿,在中国渭河河
岸的黄色土壤下,掩埋着千百尊残缺不全,但依旧美丽的赤陶塑像。其中有全副武
装的战士,还有拉着载有士兵的战车战马。这些都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的扈从
我们站在雨中,激动得几乎流下热泪,如同每一个面对伟大艺术品的人。这些塑像
一个个栩栩如生,其中一些还完好无损,直直地站着,摆好了姿势,似乎正在等待
攻击的命令。另外一些则已残缺不全,可怜巴巴地撒落着,这是由于在皇帝死去四
年以后,下一个朝代统治者的士兵们抢劫并烧毁了皇帝坟墓的一部分,这些塑像才
破碎不堪,大批的武器也被偷走了。

    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令人瞠目的考古发现的开端。专家们估计这些塑像是
2200  年前制作的一支6 千人军队的前锋。他们被埋在一个巨大的有门的地道中,
以保卫秦始皇帝的坟墓。就是这坟墓的主人统一了中国、修建了万里长城、烧毁了
孔夫子所珍视的书籍并宣布自己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如此大的考古发现展示了历经战斗与荣耀的中国历史。我们在此处所看到的大
军只是一个历史的开端,在不到三里远的地方才是坟墓的本身和历史的源头。也许
就在那个巨大的坟墓下面埋藏着帝国最大的秘密以及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为瑰
丽辉煌的宝藏。

    此文在详细地介绍了秦陵兵马俑的情况和秦代历史背景的同时,以大幅的模拟
图画对秦始皇陵地下宫殿进行了种种推想,神秘的地宫在推想中更加神秘和诱人,
大有惊心动魄之感。

    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本身,《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的发表,盖过了以
前所有介绍秦兵马俑及秦陵地宫情况的文章。在此之前,中国报刊所发表的有关秦
俑及秦陵情况的文章也无法和它相提并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凭着它在世界报
刊中的崇高声誉和特殊地位,很快将此文推向美国乃至世界,并引起广泛的瞩目。
秦陵兵马俑由此彻底走向了世界,——尽管它难以令人置信。

    1978  年9 月,后来担任法国总统的前总理希拉克经不住秦陵兵马俑这支地下
大军的诱惑,毅然来到骊山脚下的秦俑发掘工地,他向世界宣布:“世界上已有七
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
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世界第八大奇迹,由此成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代名
词。

    美国人的怪招

    本来,美国人依靠《国家地理》杂志,将秦俑军阵及始皇陵地宫的情况全面推
向世界,那么,关于秦俑的出现应当列为世界第几大奇迹的问题,似乎也应由处在
霸主地位的美国人来定。可没有想到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捷足先登,对秦俑毫不推让
地作了第八大奇迹的命名,这显然是有点对霸主不尊重的味道。美国人自然要争回
这个面子。

    1979  年4 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飞抵中国北京,在短暂的小住后,即赶到
秦俑工地现场。面对这支气势恢宏的秦代大军,他作出了“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奇迹”的结论。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挑战。关于秦兵马俑是世界第
几奇迹的命名问题,由此展开了喋喋不休的论争。

    在基辛格回国不到4 个月的1979  年7 月,美国参议员杰克逊又来到了秦俑发
掘现场。他泼墨挥毫,潇洒地在留言簿上留言:“太好了!一周前我看了埃及金字
塔,今天又看到了中国的秦俑,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这段留言实际上是法国前
总理希拉克的思想和论断的延续。可惜他没有沿这种思想脉络延伸下去。随着杰克
逊手中那支笔的不断颤动,一行文字又展现出来:

    “狮身人面像只有一件,秦兵马俑却千姿百态,成千上万,威武壮观,耐人寻
味。”语出惊人,出乎意料。就在杰克逊微笑着放下毛笔的刹那间,他内心的真实
用意已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了。

    杰克逊尚未离开中国, 1979 年8 月29  日,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又来到秦俑发
掘工地。他仍不放心地对基辛格和杰克逊提出的论点作了总结性的补充:“这才是
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到这里看一看。”既然秦俑才是真正的奇迹,那么其
它七大奇迹无疑是虚假和蒙人的。以此推演,希拉克所排列的“第八大奇迹”无法
成立,自然是不攻自破。蒙代尔把美国人的用意推上了极至,秦兵马俑的身价也随
之升入顶峰。

    蒙代尔之所以把秦俑看作是“真正的奇迹”,除了他在政治上的考虑外,显然
已经透过兵马俑军阵庞大、恢宏的表层,洞察到了潜藏在军阵中的深邃内含和无穷
奥妙,领悟到研究这部活着的《孙子兵法》,对未来战争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对美国
军队的益处。实际上,蒙代尔是站在一个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的双重角度上来看待
秦俑和评价秦俑的。或者说,他更偏重于军事上的观察和感悟才作出如此结论。

    既然秦俑军阵的内在奥秘,在所有前来参观的外国人中最先被美国人所感知,
那么,他们就不会放过研读这部活着的《孙子兵法》的任何机会。所以,继副总统
蒙代尔之后,美国的卡特、里根、尼克松三位在任或卸任总统都前后来到秦俑博物
馆参观。与此同时,美国陆、海、空三军的数十名高级将领,分别前来,对秦俑军
阵作出详细地考察和研究。几乎每一位国防部长和国防大学校长,都要到秦俑馆对
这支军阵的布局和战略战术思想作深入的研究和适当的借鉴,把秦俑军阵的思想精
髓应用到美国国防力量布署和高级将领的教学之中。为彻底吃透秦俑军阵战术精神,
美国人不惜破费大量金钱,于1986  年3 月,干脆让空军少将克里斯·迪维率领空
军本部、海军陆战队组成的一个庞大的训练观察团,前来秦俑博物馆参观、考察。
如此之气度,是当今世界任何其它国家所难以做到的。

    当然,极度聪明的美国人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所有在中国秦俑博物馆考察所
造成的经济消耗,都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加倍地捞回。这个宝他们是押准了。

    当我首次穿过披着皑皑白雪的黄土高坡,来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采访时,
海湾战争的炮火正在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透过朦胧的硝烟,人们都在对这场几十
年后仍将意义非常的世纪末之战,作出各自的判断和推测:伊拉克与美国,萨达姆
与布什,到底谁胜谁负?即使参观的人们面对这支秦代的地下大军,在观赏之余也
不时地议论着海湾战争的局势。也许,置身于这弯弓执剑、驾车骑马的兵马俑前,
人们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气氛,更能想到海湾战争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与古
代战争的相同与差异之处。在秦俑馆采访的日日夜夜,我在密切关注着海湾战况的
同时,也在思考着萦绕在心中的一个问题:美国人不惜钱财对秦俑军阵以及这部活
着的《孙子兵法》苦心孤诣地研究,所领悟的阵法与战术精髓,能否在海湾战争中
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回答竟是肯定的。

    自海湾危机爆发以后,中东地区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军事集结。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凌厉的军事手段,首先采取了“以压促变,不战而屈人
之兵”的战略思想,力图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这个被称为“沙漠盾牌”的军事
行动持续了5 个月多而未达到预期目的。终于在1 月17  日凌晨格林威治时间零时
6 分,也就是联合国限令伊拉克撤军的期限仅超过19  个小时后,举行记者招待会
的美国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说出了一句话:“女士们,先生们,解放科威特的行
动开始了。这个军事行动的名称叫‘沙漠风暴’……”伊拉克懵了。面对多国部队
空军对伊拉克大规模的空袭,我把目光从电视屏幕转移到秦俑军阵,窥探二者的内
在联系。秦俑军阵前大量的弩兵,已向人类提供了它的战法:随着开始的号令,这
支大军最先必是万箭齐发,弩兵张而复出,射而复入,更发更止,番次轮回,以达
到“弩不绝声,敌无薄我”,最后使敌军“绝行乱阵”的目的。

    海湾战争参战部队所用的兵器,自然不会是两千年前的强弩劲弓。但多国部队
空军的轮番轰炸以及得到的战争效果,分明又让人看到了强弩劲弓的影子。这种在
海陆大规模进攻前所采取的空袭轰炸的战法,无疑是秦俑军阵战术思想的发展和延
续。

    由此,我想起了萨达姆·侯赛因这位注定要引人瞩目的人物,我在秦俑馆的留
言簿上寻找他的姓名,我想知道他来没来秦俑馆和他对这支地下军阵奥秘的理解和
感悟,以作出对这场战争胜负的进一步推断。

    然而,我没有找到他。就像多国部队费尽心机,仍然见不到他的踪影一样。

    我不得不把视线转到另一个闪光的名字——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

    这位联合国秘书长是1987  年5 月11  日来到秦俑馆参观的,据当时接待他的
工作人员马青云讲:“德奎利亚尔来秦俑馆时显得很匆忙,只呆了不到半个小时就
走了。也难怪,世界上有那么多大事在等待着他去做。他的气质和言谈不同于一个
国家的领导人,很有些胸怀世界,放眼全球的样式。”我相信马青云的眼力和判断,
德奎利亚尔的气质和言谈当然与他的职业有关,这一点在他的留言中可以看到:
“作为联合国的秘书长,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军队都像西安的兵马俑军阵一样。”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军队”自然包括美国和伊拉克。但美国和伊拉克的军队不可能
都像西安的兵马俑军阵一样,否则,怎么去分胜负?

    也许德奎利亚尔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于1991  年1 月12  日深夜抵达巴格达,
为避免这场海湾战争作最后一次努力。

    当他在伊拉克阿齐兹外长的陪同卞,坐车去下榻的宾馆时,巴格达这座拥有400 
多万人口的千年古城弥漫着战争的气氛。城市虽然一片漆黑,但街头士兵、军车却
不住地晃动、奔跑,总统府前的高射炮管直指天空,武装直升机的轰鸣不时传来。

    早在他来巴格达之前,他就曾对美国、伊拉克和科威特驻联合国大使说过:
“我不敢说此行是争取和平的最后机会。这只是我个人对和平解决海湾危机所作的
最后贡献,我有道义上的责任去竭尽全力避免战争的爆发。”第二天,德奎利亚尔
便直接与萨达姆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谈。会谈的结果同他的担心一样终于在萨达姆强
硬的姿态中宣告失败。这位秘书长此时的心情,通过他在巴格达机场接受记者采访
的电视转播,让全世界都清楚无误地感受到了,强抑住眼中的眼泪登上飞机离开了
巴格达。

    在多国部队空军猛烈轰炸伊拉克时,远在东海岸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开始了
近海登陆演习。伊拉克根据种种迹象,作出了盟军将在东海岸登陆的判断。并迅速
将主力部队和精良武器投入到东海岸进行防御,而在西线的伊沙边境只留下一个师
防守。

    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充当“打头阵”的角色而著称于世。这支军队一直保持着高
度的待机战备状态。因此,美国政府在处理历次危机中,也总是派海军陆战队去
“打头阵”。自1945  年以来,海军陆战队共执行作战任务101 次,而陆军和空军
分别为34  次和54  次。看来,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再次在地面进攻中
“打头阵”已是无疑。正因为如此,伊拉克才调集主力来阻止这支军队登陆。

    然而, 1991 年2 月24  日盟军发起的大规模地面进攻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却
突然在波斯湾西北部的科威特海岸登陆,大批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