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现在要跟刘和全面合作,那楼索性请刘和来帮自己出主意,看如何发展壮大部落。
左右无事,刘和的心里正好有一些想法,便让那楼取来笔和纸张,洋洋洒洒的写下了数千言的《兴族方略》。
陪在刘和身旁的郭嘉生怕这位主子一时头脑发热,把一些不该教会乌桓人的王霸之策也抖落出来,一等刘和写完一页,就赶紧拿起来仔细审阅一页,还美其名曰为“抢先拜读”。
郭嘉越往下看,脸上的表情就越精彩,到了后来他都忍不住想爆粗口了。
刘和写的这特么的哪里是让乌桓人兴族的策略,分明就是把上谷郡的乌桓人变成汉人打手的“分化方略”!
不过。郭嘉虽然能够看出来刘和写的这玩意有哪些深远影响,但那楼却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刘和从头到尾都是站在帮助乌桓人兴旺的角度上来出谋划策的,字里行间绝对看不出什么问题,就算是头脑最聪明的乌桓人看了,也不会觉得刘和有什么阴谋。这世上能有几个人比郭嘉还聪明?
刘和给那楼提出的兴族方略,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立宗法、编户籍、修礼教、重农耕、习百技、强体魄。对于其中每一条,刘和都列出了这么做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去做,不仅条理分明,而且易于执行操作。
比如。刘和强调为什么要“立宗法”时就说宗族法规是维系一个家族团结凝聚的根本,像乌桓人以往那种全凭族内首领的好恶定规矩的做法很危险,一旦遇上个没脑子的家伙,就会把整个部落带进坑里面去。刘和这个说法没错吧?
至于怎么订立族内的宗法,刘和就把汉人世族那一套陈腐的玩意照搬照抄过来,总之都是跟三纲五常那些学说有关。刘和才不会告诉那楼,一旦他在部落里实行汉人现有的宗法制度,就会极大的束缚年轻人的手脚,使得族人渐渐分化、离心离德。最终不得不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分裂。
因为汉人世家的宗法制度是以维护家族的正统为核心,族内的嫡出子弟会享受最好的资源,而其他庶出的子弟就是后娘养的,跟家族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萌生另起炉灶的想法。如果从那楼的角度来看,刘和提出的这一条无疑是非常利于他的统治,符合他的后人利益。但是那楼绝对不会想到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北方的苦寒之地顽强生存下来,正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狼性。部落的头领不是看谁嫡出和谁庶出,而是以能者居之,而汉人世家的那些宗法规矩却是在培养后代的奴性!
又比如。刘和在分析为什么要“编户籍”时就列出了设立户籍制度便于收取税赋、便于控制人口进出,便于统计实力等种种好处,但他绝对不会告诉那楼“万恶”的户籍制正是固化族内阶层的最大帮凶,一旦乌桓人采纳了户籍制,今后他们所有人就被绑在了上谷郡,想要迁徙离开的时候,就会遇到严重的阻碍!
而且,户籍制还能让刘和准确摸清乌桓人的底细,为今后控制和管理他们提供重要的参考。
还比如,刘和建议乌桓人要跟汉人学习礼仪教化,克服身上那些野蛮粗鲁的习气,培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各种美德,看似理由充分,让人觉得理当如此,实际上却是藏着私心。
试问,当铁木真率领蒙古骑兵南下屠戮汉人的时候,他有没有跟族人们讲过要对宋人“温良恭俭让”?当努尔哈赤率领女真骑兵入侵大明朝的时候,他有没有跟大明王朝讲过“仁义礼智信”?
在民族生存的丛林之中,从来就没有什么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只有赤果果的丛林生存法则!刘和怂恿乌桓人学习礼仪教化,就好比给恶狼喂食甜美的糖果,等到时间一长,狼牙被蛀虫腐蚀之后,再想咬人就不行了……
当然了,刘和这么心胸广阔的人,也不会一味的想着坑害乌桓人,他给那楼提出的这些兴族建议,在中短期来看,都是可以取得明显效果的。只要乌桓人按照这条路子发展下去,慢慢的他们就会跟北方的那些老邻居们彻底不同,等过个一百来年之后,估计也就被同化的差不多了。
第二五二章 好大一笔年货
刘和从居庸县离开的时候,可谓是大获丰收,十分的风光。
一百头成年耕牛、五百匹上等战马、一千只肥硕活羊、三千个乌桓奴隶,外加一千名乌桓战士,这是一笔令人眼红的财富,足以让幽州任何一个平常百姓人家瞬间成为州内一流的富户。
且不说那些牲畜和战马的价值,单就说三千个奴隶,便是三千个老实听话的精壮劳力,用来种田或做工都可以为主人家创造出持续不断的财富,更何况还有一千名有钱难买的乌桓士兵。
不过,对别人而言炙手可热的这笔财富,在坐拥了幽州七郡的大公子看来,实在算不得什么。这次从那楼的部落内打的这点秋风,相对于幽州四百多万的人口和近十万的大军,不过是杯水车薪,连塞牙缝都不够。刘和真正看重的并非上谷郡内近十万乌桓人能够给他提供多少财富和兵源,他需要的是这里的乌桓人真正的归顺和可靠。
换句话来说,居庸县这一带的乌桓部落就是刘和推行他自己民族政策的一块试验田,也是向其他各郡乌桓人展示的一个窗口,只要把这里搞好了,搞兴旺了,今后再对其他郡的乌桓人进行拉拢和分化,也就多了许多把握。
队伍浩浩荡荡的出了居庸县之后,并未沿着刘和来时的路线返回居庸关,而是折向了西南方向距离居庸县七十里外的沮阳县。
沮阳县位于灅水北岸,从这里顺着灅水一路向东南方向行进,就可以抵达蓟县,比从军都山中穿行要节省不少的时间。前几年夏侯兰和赵云从蓟城向马城押送粮草,就是走的这条道路。
居庸关守将尾敦为刘和精心准备的两千步兵并未派上用场,他们被田畴带回关内还给了尾敦,而刘和则是在一百名近卫死士和一千名新收的乌桓士兵的护卫下,让三千奴隶拉牛牵羊一路返回蓟城。
一开始。徐晃和慕容平坚持让田畴带着两千居庸关内的步兵护送刘和返回蓟城,而不是让乌桓战士和奴隶一起跟着刘和同行,却被刘和拒绝了。刘和不想让居庸关内那两千士兵为了自己而来回折腾,同时他对自己的威信和号召力也很有信心。
徐晃和慕容平担心新收的这一千乌桓战士不服从管束,万一在路途当中叛逃甚至是对刘和发动袭击,那可就是个很大的威胁。另外,那三千奴隶也是个问题。他们原来都是听令于乌桓人,现在忽然换了主人,一时之间还没有转换脑筋,说不定被一千乌桓战士暗中挑唆和利用。那就更加危险了。
为了打消两位武将的担忧,刘和向乌桓士兵和三千奴隶宣布了两个消息,结果彻底收服了人心,一路上平安无事,没有发生半点意外。
刘和告诉一千乌桓士兵,等开年之后,他们当中表现优异者将会被补充到赵云麾下,今后成为威震中原的幽州骑兵当中的一员,从此得到世人的敬仰和部队的供养。这样的一条消息。对于想要当兵吃粮的乌桓战士而言,绝对是求之不得,所以他们对于刘和热情拥护的态度瞬间爆棚,直接超过了随队伍同行的那乌康宁。
那乌康宁这次随刘和返回蓟城。直接进入幽燕书院学习,亲耳聆听大学士蔡邕的教导。刘和给了酋长那楼十个名额,这只老狐狸为了确保那乌氏在部落内的统治地位,只派了自己儿子一人前往蓟城求学。至于其他九个名额,则被他主动降低了一个档次,并入了另外二十个进入燕京大学的名额之中。
如果打个比方。蔡邕亲自主持的幽燕书院好比是大学里面的研究生院,虽然也属于燕京大学的一部分,但培养的人才层次显然比广泛招收学生的“本科生”院要高出许多。只要有蔡邕这块金子招牌在,今后大汉各地想要进入幽燕书院求学的士子肯定是要挤破头的,刘和能给那楼部落十个名额,应该属于照顾性质。
当然了,刘和一开口就给那楼十个学习的名额,未尝没有藏着别的一些心思。只不过,那楼这个没啥文化的“土鳖”显然也不傻,宁可白白浪费九个名额,也不愿意部落内今后出现几个可能与自己儿子竞争的对手。
那楼虽然拂了刘和的好意,但他把大儿子送往蓟城求学又等于是变相的交出了质子,因此刘和也就没有在这件事情上纠缠,打着哈哈算是同意了。
除了让一千名乌桓战士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刘和也让三千原本浑浑噩噩活着的乌桓奴隶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刘和告诉这些奴隶,他们当中干活勤快、忠诚老实的一部分人将有机会成为中原士子们的家仆和下人,另外一部分身强体壮的人将有机会成为伤亡将士家中的佃农,剩下的则会被送往马城屯田。
对于这些奴隶而言,就算结局最差的前往马城屯田,也比呆在居庸县内给乌桓人当奴隶要好出许多。因为护乌桓校尉府有明文规定,所有参与屯田的青壮劳力,生命都受到官府的保护,任何人无权轻易的剥夺,更不提他们还能吃上饱饭,一年到头还有一些粮食可分。
这些乌桓奴隶在乌桓部落内就是两只脚的牛羊,主人家可以随意宰杀和贩卖,没有任何的生命保障和生存权利。
至于成为幽州伤亡将士家中的佃农,甚至成为刚刚来到蓟城的中原士子们的家仆,对于这些奴隶而言,那就等于是再次投胎了。
佃农虽然没有土地,但却拥有组建家庭和养育子嗣的权力,而且佃农的子女未必还要种田,他们可以去当学徒,可以从军,可以经商,这可比当奴隶的结果要好上百倍。
如果能给中原来的读书人当家仆或下人,那就更加令这些奴隶们向往。谁都知道大公子从洛阳带回幽州的那些读书人今后的身份都是贵不可言,万一出个郡守和州牧,就算是府中仆人也是身份尊贵,从此也算有了依靠。
刘和的这一手并不显得如何高深,不过是给了大家一个希望和目标,但效果却非常的明显。乌桓士兵一路上对刘和的命令言听计从,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一个人违抗行军纪律。乌桓奴隶的表现更加积极,他们负责替刘和牵牛、赶羊和喂马,为了不让这些牲畜掉膘生病,奴隶们恨不得抱着羊走路,抬着牛马赶路……
一直旁观的郭嘉忍不住对刘和说:“公子现在收买人心的手段越发高明了,不过是两个许诺,竟然让这些桀骜不驯的乌桓士兵如此规矩听话,让犹如行尸走肉一般的奴隶们眼神之中散发出了光彩。”
刘和不以郭嘉此言为忤,若有所思地说:“希望便是人活下去的最大动力,若是有朝一日我能让大汉子民人人眼中都看见希望,那么大汉也就真正有了兴盛和强大的希望!”
“想让人人都看到活下去的希望……何其之难啊!”郭嘉长叹一声,年轻的脸庞上难得出现了几分老气横秋的味道。
腊月二十这天,在蓟城销声匿迹一个月的大公子忽然出现在了蓟城的西门外,让进出城门的百姓和城头的守军着实是吃了一惊。
刘和也知道这次返城动静搞得有点大,几千人和数千的牲畜足足在城外排了两里多长,想不让人看见都难。本着财不外露的原则,刘和让把守西门的都尉赶紧去将鲜于银给喊过来,他本人则躲在马车里面不出面。
不一会,已经基本康复的鲜于银骑着一匹马冲出西门,直奔刘和所在的车驾而来。
“公子,你这是哪家富户给抢了?”甫一见面,鲜于银就掩不住吃惊,神神叨叨的问刘和。
刘和没好气地告诉鲜于银:“滚蛋!这是上谷乌桓酋长那楼送给我的过年礼,本公子是哪种打家劫舍的人么?”
“公子派人喊我前来,有什么事情要做?”
“待会我跟奉孝和公明两人直接进城,等我走远了之后,你和慕容平带着这些乌桓士兵、奴隶和牲畜直接前往前端时间空置出来的北军营内,先把他们全都安顿下来!记住了,这些乌桓士兵、奴隶和牲畜都是本公子的财产,你可得给我看好了,要是少了一个人,一头牛、一匹马,我就不让你出任度辽将军之职!”
鲜于银一脸欠揍的表情,讪讪地问:“公子,要是少了一头羊呢?”
“瞧你那熊样!本公子就算再小气,过年的时候还能少了你的羊肉吃?”
刘和说完这话,放下车帘,让徐晃亲自驾车,与郭嘉一起入城远去。
半个时辰之后,鲜于辅亲自在前面带路,将大公子此行的“收获”妥妥的送进了北军营内,然后立即调派了三百士兵将军营给守了起来。
眼看就要过年了,这几天从附近各县前来蓟城采买年货的百姓和商贾明显增多,许多人都看见了数量如此巨大的一批牲畜被人牵着进了城,还有那些身材结实脸上被烙着标志的上等奴隶也是让人眼红的不行,大家纷纷议论究竟是谁家有如此的气魄,竟然一口气从北方采购回来这么大一笔年货!
第二五三章 “慷慨”的大公子
刘和进府的时候,正巧遇到了韩馥、赵该和齐周三人往外走。
“韩州牧、赵别驾、齐治中,三位今日一起来府中所为何事?”刘和跃下马车,向三人打招呼说道。
三人见是刘和归来,顿时露出一副如释重负的表情,他们依次上前向刘和见礼,然后由赵该说道:“大公子忽然在蓟城消失了一个多月,眼看年关将近,又找不到你人,所以韩州牧只好带着我和齐治中一起来拜见太傅大人,想请示一下今年州里的年节怎么操办。”
刘和略一思索,说道:“原来是为了这件事情啊,你们先不急着走,等我入府与父亲商议之后,立即给你们一个答复。”
刘和说完这句,一阵风般去了中院刘虞办公的地方,郭嘉则陪着韩馥等三人在前院的会客厅内喝茶等候。
“父亲,孩儿回来啦!”刘和兴冲冲地来到刘虞的书房,脸上带着喜色。
“看你这一脸的得意,这次北访很顺利?”刘虞面色温和,既不激动,也不疏远,符合他一贯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