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3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徒。而黄巾起义的结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规模战乱。这是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人口锐减,就是其中的代价之一。
而这个时候,华夏的自然天气,也进入了“反常”阶段,中原各地纷纷闹灾,比如豫州的旱灾,按照正史的记载,一次性就饿死了300多万人,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在当时,中央政府都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得了老百姓?后来董卓在关东诸侯的打击下逃离洛阳,将整个洛阳的人口全都迁到了长安,结果活着到长安的,只有区区10万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毙在了路上。
刘虞从幽州回到洛阳主持朝政已有半年时间,一开始他忙着理顺朝堂上的官员职位,补充年轻的官员充任僚佐属官,把朝堂上的架子搭好。被吕布扣在安邑的官员,刘虞没打算多用,按照儿子刘和的建议,这次刘虞大量启用了从燕京大学和幽燕书馆完成了学业的士子。
朝堂上的官员还未补充结束,袁术又在寿春闹着称帝,刘虞又把精力放在对袁术的声讨和逼迫袁术周边势力讨袁上,等到袁术覆灭之后,刘虞本来打算按照儿子的建议,对大汉各州现有的人口进行一次清查,结果各地雪片一般上报来的各种灾害和混乱,让刘虞应接不暇,愁眉不展。
并州方向报告,全州大旱,河水断流,人畜连饮水都无法保证,更不谈播种耕耘。
陇西郭汜报告,湟中发生瘟疫,人畜死伤无数,大量百姓向东迁移,只恐瘟疫会传到关中乃至整个司隶。
兖州曹操报告,东郡发生地震,房屋塌陷数万间,百姓死伤数万。
荆州刘表报告,长沙发生洪灾,淹没良田数十万顷,几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益州刘璋报告,南中蛮人作乱,杀官夺城,已经蔓延数郡。
江东孙坚报告,豫章、会稽境内山越为祸,侵掠汉民,屡次镇压未能奏效。
就连一向平稳的幽州,近日也向洛阳方向报告,发现蝗灾和旱灾的迹象
……
太傅府中,刘虞仰头叹息,他很想学儿子刘和那样,冲着天空做一个动作,那就是直直地竖起中指,然后大骂一句:贼老天,你到底还让大汉活不活?
第四七三章 又见人吃人
各地上报给朝廷的灾害和民乱报告,虽然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目的是为了让朝廷减免本州郡的岁赋数目,但大部分却是真实发生了的,甚至情况还在不断的恶化之中。
春夏之际,本来是播种耕耘的时节,但因为各地频频发生的旱灾、地震、蝗灾、水灾和瘟疫,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民变和动乱,导致各州开始涌现大量的流民,他们盲目地朝着可能会找到食物的地方移动,其中最集中的几个方向便是幽州、洛阳、襄阳和成都。
并州的灾民毫无例外地选择向幽州逃难,冀州勉强可以自保,暂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流民潮出现,关中和河东地区的饥民,则选择涌向洛阳,江淮地区的饥民大部分向西逃向荆州,还有一部分北上进入徐州,凉州一带受灾的百姓向南迁徙,逃往物产丰富的益州谋生……
大规模的流民潮开始在各地出现,此时却能看出曹操、刘表和孙坚等人的不同。
兖州各地虽然也遭受了程度不等的灾害,但因为曹操效仿了刘和在北方的做法,一直致力于兴修水利和屯田垦荒,所以储备了不少的粮食,兖州全境因此而保持了稳定。豫州的情况要比兖州还要糟糕,尤其是靠近江淮的一些郡县,但因为曹操目前实际控制着豫州,在流民开始出现的时候,他便从昌邑派出了大量官员前往豫州各地,一方面督促当地大户开仓救济百姓,另一方疏导流民前往兖州就食,所以在豫州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民潮。
曹操在后世虽然被人称之为乱世之枭雄,但实际上他在内政治理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因为有他的存在,兖州和豫州几乎不用朝廷费心,只要刘和不在这个时候南下攻打曹操,他就可以顺利地渡过难关。
刘和当然不会在这种时候对曹操下刀子,只要老曹卖力解决兖州和豫州的问题。刘和甚至愿意帮他出谋划策,提供一批幽州发明生产的新式水利和农业工具。对于打内战,刘和向来都是缺乏兴趣和热情的。
刘和的视野从来就没有局限在幽州和冀州这么一小块地方,他所追求的短期目标是大汉的复兴,而长期目标则是汉民族能够覆盖这个星球的每一个板块,不仅五胡乱华的惨剧不会发生,而且还要让汉民族成为整个星球的主宰。
荆州的情况喜忧参半。刘表控制的地盘实在太大。整个荆州涵盖了后世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全部、重庆、安徽、贵州、江西、广东和广西的一部分。这么大的疆域,不可能处处风调雨顺。也不可能同时遭受灾害,刘表所能做的就是把粮食往守在的地方运,把受灾之后无家可归的流民往没有遭灾的地方安置。对于从江淮地区逃难过来的百姓,刘表的态度是来多少接收多少,并不在通往荆州的路口和渡口上设置节截流的关隘。
江东地区此时还不像后世国家开放之后那般繁华富庶,尤其是粮食产量还没有提高上来,江南和江东因为地质构造的原因,在汉代时这里的土地都是含铁和酸较多的红土,真正用来耕作的良田其实并不多。汉代时人口密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以北。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域的水量充足,土地适合耕种。
孙坚父子如今虽然控制着长江下游以南的地盘,搞掉袁术之后还把触角伸到了江淮地区,但袁术留给他们的可不是一块金钵盂,而是一个巨大的包袱。江东本来就是世家豪族林立的地方,孙坚父子虽然控制了这里,但因为立足时间不长。所以对这些豪门士族也是投鼠忌器,不敢像刘和在北方那样毫无顾忌地动刀子。
世家大族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在他们的坞堡当中储藏着足够家族中人吃上好几年的粮食,灾害降临的时候,他们依托坞堡而自守,坐视没有粮食吃的堡外饥民一群又一群地经过。然后变成迁徙道路中随处可见的饿殍。
孙坚父子打仗绝对都是好手,但在治理内政方面那就显得经验欠缺,面对各郡层出不穷的灾害,还有不时出来捣乱的山越人,父子两个愁得连饭都吃不下。幸好江东多才俊,孙坚父子虽然内政不行,但他们的阵营里面内政高手却是挤了一堆。张昭、张紘、吴景、朱治、虞翻、诸葛瑾、薛综……另外还要加上一个最近才投效过来的鲁肃。如此众多的内政高手,帮着孙坚父子解决江东的问题,不过是小菜一碟。
首席谋士张昭向孙坚提议,可以向江东豪门士族借粮,条件是从这些士卒家族当中选拔一批品行学问上佳的子弟到各地为官。说白了,这等于是变相的卖官鬻爵,只不过交易的等价物从金钱变成了粮食。张昭还指出,这么做还可以笼络住江东士族豪门的心,把这些世家牢牢地绑在孙氏战车上面。
孙坚的内心虽然不想向世家豪族低头,但形势危急也就顾不得那么多,先把境内的流民问题妥善解决了才是当务之急。
谋士张紘向孙坚建议向南方扩展地盘,把流民向靠近交州的地方转移,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眼目时下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也为今后控制交州进行了铺垫。
孙坚虚心采纳众谋士的意见,一方面用官位来向当地豪族换取粮食救济饥民,另一方面又派出军队和水师护送流民向南开拓,解决江东吃粮的压力。在这双管之下,江东的流民问题得以缓解,孙坚父子于是安心呆在江东积蓄力量,静待时局发生新的变化。
远在益州的刘璋,属于坐享其成的典范,四川盆地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适合耕种和蚕桑,加之群山阻隔,所以瘟疫霍乱等病毒不易从外面传播进来,刘璋只需派两员大将分别在汉中和上江上游守住入川的门户,便可以据敌于外,安心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
上面提到的几处地方,因为主政者的能力或是地利因素,百姓尚可活命,其他地方的百姓,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关中地区这些年经过连番大战,原本繁华富足的三秦大地满目疮痍,一场罕见的旱灾将领之后,当地百姓毫无抵御能力。很多穷苦百姓吃完了家中的粮食之后,开始吃树皮草根,吃地底下的老鼠、蛇,甚至是蟑螂,这些活物也被吃完之后,便开始吃观音土,然后腹胀而死。也有不愿意吃观音土的,便趁着天黑偷偷出来吃饿死的人身上的肉,因为死人的肉不够吃也不好吃,便出现了两家人互相交换子女来吃的惨剧。
关中开始易子相食的时候,多灾多难的并州男人们吃别人的婆娘,别人又来吃这个男人的婆姨……江淮地区新开的一些饭店门口,竖起了许多大木桩,这些木桩不是用来栓骡马牲畜的,而是用来绑“菜人”。所谓的“菜人”,便是用来当下饭菜食用的活人。
“这位客官,您来点什么肉?大腿还是手臂?”
“给我来半斤胸脯肉吧,大腿肉太贵,吃不起!”
“小二,给我来一对耳朵!”
……
当刘虞看到这些关于人吃人的汇报时,他只觉得心如刀绞,几乎是泣不成声。
“大汉,又开始人吃人了……都是我无能,无能啊!”
身为太傅府长史,李严不忍看着刘虞这样仁厚的长者太过悲恸,他安慰劝解说道:“这怎么能怨太傅您呢!自从您来洛阳主持大军以来,每晚都是三更之后才能睡下,每顿只吃一荤一素两个菜,最近更是连荤菜都不吃了,只吃一个素菜。如果天下还有一个人在为黎民百姓考虑,那就是太傅您啊!”
刘虞摇头,阻止了李严继续往下说。
“正方,你说错了。真正为黎民百姓考虑的人,却是有的,但却不是我,而是世仁。你这些年在洛阳,不知道前几年那场覆盖了幽、并、冀三州的大旱和蝗灾有多可怕,可就是在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因为世仁的预见和提前准备,在幽州居然没有饿死一个人,更不会出现人吃人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
“太傅说的是,我在洛阳也是听说了那场大灾。虽然未曾亲眼见识,但我却是知道公子的能力,只要有他在,一定会想出办法来的。我听说,当时为了节省粮食,世仁居然发动全州百姓去抓蝗虫,然后官府出钱收购,只是不知道这些晒干的蝗虫,最后去了哪里?”
“去了哪里?呵呵,全都装进各军将士的肚子里面了!”刘虞说道这里,忽然觉得心情好了一些。
当时刘虞得知刘和居然下令把蝗虫晒干之后磨成粉充当军粮和饲料,十分担忧,结果刘和却是笑着向他解释,说什么这才是真正的“纯天然,无添加的绿色食品”,将士和战马食用了之后,不仅不会出事,还能补充“蛋白质”。
“正方,替我给世仁传讯,就说是我说的,让他立即拿出一整套解决各地饥民问题的方案来,十天之后必须送到我的案头!”
第四七四章 心怀天下
邺城,骠骑将军府,田畴面带忧色地向刘和汇报了最近各路传回的消息。刘和听完,紧锁眉头,一语不发,转身盯着挂在墙壁上的大汉疆域图。
“子泰,以你的估算,今春各地遭灾的人口大概有几成?”
“保守估计,至少三成。”
“如果不保守估计呢?”
“四成,甚至是更多!”
“嘶——!四成,算下来就是上千万人啊,这回真的麻烦了。”
“来人,去将袁涣和程秉两位从事喊来,我要问话!”
刘和口中提到的袁涣,便是当年在进攻徐州时,被俘的那位军师,后来被卢植点醒,暂时隐姓埋名到了幽州,就在蓟城为刘和做事。如今袁术已成冢中枯骨,袁涣对外恢复了身份,成为将军府中的一位高级幕僚,专门负责民政方面的事务。
另外一位叫做程秉的,也是卢植在徐州挑选出来的人才,特意送到幽州来接受蔡邕和郑玄等人的教导,刘和担心程秉跟着两位大儒只读死书成了呆子,便软磨硬缠地从岳父那里把程秉给要了过来,从此留在身边做事。
刘和把将军府搬到邺城之后,留守蓟城的不少人便随刘和南下到了邺城,如今刘和的身边不仅有郭嘉和田畴这两个臂膀,还有李儒、徐邈、夏侯兰、陈逸、甄俨、袁涣、程秉这些人辅佐,也算得上人才济济,精干高效。
不多时,袁涣和程秉来到刘和的书房。
刘和问袁涣:“幽州去岁储存的粮食有多少石?”
袁涣回答:“共计一千四百五十七万石。”
“辽州的粮食储备有多少?”刘和再问。
“四百二十二万石。”
“冀州的粮食储备有多少?”
“五百三十二万石。”
“辽州初建,粮食储备少一些倒也说得过去,冀州为何储备只比辽州多出来一百万石?”刘和皱眉,有些不解。
程秉在一旁解释说道:“冀州去岁真正有余粮储备的只有北部的四郡,南边的几个郡当时还在袁绍控制之下,加之振威、振武两营出州作战,粮草消耗很大,因此冀州去岁的粮食储备并不丰富。”
“嗯。你们现在就算一下,能从幽州、辽州和冀州最多抽调出来多少粮食。”
袁涣和程秉立即坐下来,一人手握一支炭笔,埋头计算起来。炭笔虽然没有毛笔写字那么丰润耐看,但却胜在简捷和高效,如今已经成为刘和手下必会的几项技能,所以袁涣和程秉也是适应了这种硬笔书写的方式。
趁着两位幕僚在埋头计算的时候。刘和仔细回忆后世看到过的一些数据。
“按照后世史学家和农业专家权威的统计分析,大汉在人口鼎盛的时期。每年粮食产量大概有320亿斤,平均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年500斤口粮。如果按照此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计算,约为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年产粮2000斤左右,一个五口之家大约是5000斤。幽州现在的人口大约有580万,我在幽州兴建水利已经有八年,推广各种新式农具和龙骨脚踏水车也有六年,四处开荒屯田也坚持了七年,这些因素加起来。大大提升了单个劳动力的年产粮食数量,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