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75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75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法正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样做,张松就不着急,就暴露不了,刘璋就不翻脸,那法正还得继续和刘备在葭萌关苦熬下去。法正踩着张松的尸体,只为了早一点登上欲望的巅峰。
  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哥们啊,对不起了,朋友本来就是用来牺牲的!
  不要相信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友谊。利益是需要权衡的,而友谊是无需权衡的。
  防得了小人做得了君子——
  刘备斩杀刘璋派的部将杨怀和高沛,入据白水关。然后,刘备带领黄忠、卓膺、魏延等人南下,一路杀戮,踩着滴血的尸体前进,进逼成都。安宁的益州,血雨腥风。这才是应该有的效果嘛!法正笑了,他似乎看到高官厚禄在向他招手。
  刘璋这时才知道被法正出卖了,被刘备欺骗了。他下决心与小人斗争到底,可是,与小人的战斗,向来是很麻烦的。
  从事郑度却说不麻烦。他献策说:“刘备悬军袭击我们,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做军粮,军无辎重。最好的计策是把巴西、梓潼的百姓迁徙到涪水以西,那里的仓廪野谷,全都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敌军请战,决不答应。耗不过一百天,刘备就会自己退走。敌退我追,追则必胜。”
  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刘备当时是“悬军”远征,在刘璋的地盘上打刘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如果败了,进退无据,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悬”在空中做孤魂野鬼。
  郑度的建议引起了震动,传到了刘备军中。刘备“恶之”,因为这一建议抓住了他的要害。刘备感觉末日来临。
  法正却依旧跷着二郎腿,喝着大茶,很休闲的样子。刘备向法正讨主意,法正呷一口茶,慢悠悠地说:“郑度的意见,刘璋不会采用的,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刘备不敢相信:这么好的法子,刘璋不用他傻啊!刘备这一生,胜仗打得不多,最出彩的一次是火烧博望,那时刘备毫不犹豫地放火,打退了曹军。(详见


第三章。)
  可是,刘璋不是刘备。这时的刘璋考虑的不是自己的胜负,而是百姓的安危。他说:“我听说过拒敌是为了安民,没听说过通过扰动百姓来躲避敌人。”在刘璋看来,郑度的计策,想想都是犯罪,更不用说实施了,他当场对郑度施以撤职处分,而且规定永远不得异地复职。刘璋无疑是三国霸主中的“稀有动物”,可惜不是“保护动物”而是“濒危动物”。有人因此看不起刘璋,说他是无能之辈。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里就说他“暗弱”。可是,如果当时所谓的“英雄”,都有刘璋那样一颗善良的心,三国的历史,是不是会少一些血腥呢?
  不是刘璋错了,而是时代错了。那个时代是属于法正和刘备这类人的。法正不正,玄德无德。在法正的指引下,刘备的屠刀在益州挥舞,益州血肉横飞。刘璋的善良没能保护益州。
  刘璋的儿子刘循镇守雒城(位于今四川省广汉市雒城镇辖区),刘备以三四万人的大军,打了将近一年还没打下来,还赔上了高级军事顾问庞统。(详见


第四章。)法正说:还是我试试吧。
  他给镇守成都的刘璋写了一封劝降信。这封信,法正啰里啰嗦说了不少,毕竟忽悠人是需要拐弯抹角说废话的,信里面的大致意思是:
  益州人说我没良心,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换老板(“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所有人都不为益州做长远规划(“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只有我才是为益州谋幸福的好人。刘璋你和刘备无法比(“兵将势力,实不相当”),马上就要挂了(“此事不可复成”)。大家都说我不忠不义(“获不忠之谤”),可是我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心自谓不负圣德”),想一想大家都不接受我(“顾惟分义”),我郁闷得要抓狂(“实窃痛心”)。我出于好意,希望你要知道好歹,抓紧投降,这样才能保住全家。
  无耻!无赖!刘璋虽然温仁,但是面对这封寡廉鲜耻的信,却强硬了起来:要老子败给你这个小人,没门!
  可是,他的强硬来得太晚了一些。雒城还是失守了,刘璋和益州军民的栖身之地,只剩下了成都。人心大乱,小人早早地现了原形,“君子”也慢慢地露出了真面目。蜀郡太守许靖,就是一个国家级的“君子”,他的堂兄就是给曹操做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评价的许劭。他与许劭齐名,都是各类人物品评会的点评嘉宾,“有人伦臧否之称”,谁能感动中国,谁是形象大使,基本上许劭说了就算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公众人物,在成都最危急的时刻,却打算逾城投降,但是被人发觉,被拦截了回来。公众人物的艰辛就在于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眼睛里,
  建安十九年(214年),甲午年,马年,一个姓马的三国风云人物来到了成都城下。马超当时归附刘备,刘备大喜:“我得益州矣!”刘备把自己的军队交给马超一部分,全都插上马家军的旗帜,然后由马超率领,浩浩荡荡地开到成都城北。成都更加危险了,“城中震怖”。
  精明的刘备还是想以最低投入获得最大收益,又用起了劝降计策。法正的劝降信很可能早就被成都人做了手纸,看来让益州人鄙夷痛恨的法正是不灵了。刘备派简雍进城劝降。这时,成都尚有精兵三万人,吃的穿的坚持一年没问题,吏民都想死战到底。绝不能让小人法正得逞!可是,刘璋还是决定放弃了,他说:“我们父子统领益州二十余年,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百姓苦战三年,暴尸荒野,实在是因为我刘璋的缘故,我怎能安心!”
  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豪杰多如过江之鲫,有谁为百姓而主动放弃地盘?这样的一个仁主,硬是被小人法正欺骗,出卖。
  防得了小人做得了君子。刘璋最终没能成为英明的霸主,在后世落下了一个“守户之犬”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防备法正这个小人。
  ①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评价这件事情,“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
  ②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第三节 睚眦必报
  真小人的逻辑——
  感谢法正。在漂泊奋战了大半生之后,刘备终于在益州找到了栖身之地。益州的新任“家长”刘备,第一件事情就是发红包。刘备推出了四个超霸大礼包: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到底谁有资格获得这个超霸大礼包呢?
  关羽和张飞,他俩无可争议。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大牌,要是不享受最高待遇,那刘备就是打自己的脸。还剩下一个,给谁呢?
  法正!
  有人不愿意了,找到刘备抗议:他未曾血染征袍,未曾攻城拔寨,凭什么呢?刘备说了一句话就把大家的嘴封住了:要是没有法正,大家就都死在入蜀的山路上了。
  刘备手下,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将”,可谓人才济济,唯独缺少一个敢说敢做又刁钻精明的狠角色。对待不服气的益州人,一个字:狠,两个字:狠毒。这一点,诸葛亮是不够资格的,但是法正绰绰有余。再就是“大桑树集团”(见


第一章)在益州,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也需要一个“蜀中通”来掌握全局情况。
  一个高明的老板,不但善于利用君子,更善于利用小人,因为小人往往比君子还具有能量。刘备让法正担任蜀郡(治所就在成都)太守、扬武将军,地方军队大权在握。刘备完全信任一个真小人,不得不佩服他用人的策略。
  其实,小人是最容易对付的——你只要给他好处就行了。要是当初刘璋拜法正为将军,给法正一支部队,让他去汉中攻打张鲁,没准法正还真能成事。能把狼使唤成狗,这就是刘备的本事。人们都认为刘备的第一谋士是诸葛亮,其实刘备的第一谋士,入蜀时是庞统,入蜀后庞统战死,第一谋士的席位就是法正的了。诸葛亮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政务上,是决策层权威,而执行层方面,法正是绝对权威,“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刘备入蜀,第一件事情就是组建自己的团队,除了诸葛亮、法正、“五虎将”之外,魏延、糜竺、马良、马谡等旧部都得到提拔,而且,刘备还重用一大批刘璋旧部,刘璋任命的益州太守董和、主簿黄权、护军李严等人都得到重用,就连眼高手低的愤青彭羕,在刘璋时代本来是施以髡钳之刑的劳改犯,也被任命为治中从事。
  刘备把法正看成活的益州人事档案,他往往是根据法正的意见决定对益州旧部的任命。彭羕就是他着重推荐的。可是,当法正把大名人许靖这个名字提出来时,刘备却连连摇手,直作呕吐状。刘备说许靖弃城而逃,叛主不忠,让人恶心,为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不能让这样的败类混进来。
  法正的恶心指数得是许靖的多少倍呢!刘备其实是看不起许靖这个中看不中用的人才品评专家。当时,刘备需要的是打仗的、治国的行家,而不是为歌舞升平做点缀的“专家”。
  法正对刘备说:“天下有虚名而无其实的人,就是许靖。可是现在主公刚开始创业,不可能去挨家挨户地游说,而许靖的名声,流传四海,如果对他不好的话,那天下之人就会以为主公在忽视贤者。主公应该对他敬重,以此来忽悠各处的人,这样就能起到过去燕王礼待郭隗的效果①。”
  法正的意思很明显,不要管许靖是不是小人,他只要是有用处,那就得任用他。法正看中的不是许靖的能力,而是他的品牌价值,正如有的公司招了博士生去,却只是一个电脑打字员,但是在合同谈判时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产品是博士生造出来的!”法正无疑是我国比较早懂得广告学的人。既然许靖是花瓶,那为什么不摆起来呢?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让许靖担任左将军②长史,相当于刘备的首席秘书了。既然是花瓶,谁不愿意把花瓶摆在自己的桌子上呢?
  人才品评专家许靖接到再就业的通知,内心很纠结:要是人们要我如何品评法正,我该如何说呢?把他说成能吏,砸了专家的牌子;把他说成小人吧,可是他也做出了一些君子也难以做到的事情。
  刘备不仅仅在人事任免上听法正的,而且在太太的选择这样的私事上,他也听法正的。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取益州,自领益州牧。
  刘备得到了益州,却失去了太太。在荆州时,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和刘备成了亲戚。孙权联合妹夫攻打益州,妹夫死活不愿意,还撂下狠话说;“你如果非取蜀不可,那我就让你妹子守活寡去(‘吾当被发入山’),我可是说到做到,不失信于天下。”孙权担心妹子的婚姻质量,更是因为通不过刘备这一关,孙权就放弃了取蜀念头。可是,刘备最后却不声不响地自己进入了益州,孙权破口大骂:无赖,竟敢这样骗老子!二话不说,派人把妹妹接回了娘家。
  天下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是。就是嘛,堂堂益州牧,连个太太也没有,只有几个二奶(妾),成何体统!益州牧的太太当然应该是益州最好的女人。谁是蜀中一枝花呢?不行,这是选太太,不是选二奶,不能按照美色标准来选。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么谁是刘备身后的伟大女人呢?大家争论纷纷,那认真的程度,就像是给自己选太太。几轮角逐后,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刘瑁寡妻吴氏。吴氏能够入选,全是因为她有旺夫相(“善相者相后当大贵”)。刘瑁是刘璋的三哥,当时已经死了,其实即使他不死,也耽误不了大家把他的太太推荐给刘备,因为刘瑁是随时可以死的,只要是刘备需要。
  刘备却很犹豫:不好吧,我和刘瑁一个老祖宗呢!大家本来都指望吴“旺旺”能让刘备发达起来,大家也都能水涨船高地跟着升官。领导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领导的太太就是大家的太太,大家都很为刘备的迟疑而失望。
  看着伪君子刘备装模作样的样子,真小人法正暗笑:你和人家一个祖宗,别抢人家的地盘呀!法正对刘备要做小人却推推挡挡、做了小人却遮遮掩掩的做派很不赞同。他对大家说:看我的,保准让主公今晚入洞房。
  真小人出马了,开门见山地对刘备说:“你和刘瑁的亲疏,与晋文公和子圉的关系相比怎么样呢?”
  法正找刘备之前,肯定是做足了功课,检索了春秋战国那些事儿,搬出了晋文公娶侄子子圉妻的典故。晋文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重耳,子圉是他的亲侄子。重耳的哥哥晋惠公夷吾在位时,与秦国交战被俘,后来以儿子子圉为人质,他才得以回国。子圉在秦国做人质,秦君把同宗的女儿嫁给子圉,但是并没有留住他的心,子圉还是逃回了晋国。秦君对圉的逃离十分恼恨,就把当时在楚国流亡的重耳迎到秦国,并把原来子圉的妻子嫁给重耳。
  刘备其实早就看上了吴氏的旺夫相,只是碍于和刘瑁是同宗,下不了手。法正这么一说,刘备觉得自己先前的犹豫确实是没必要的,人家重耳这个亲叔公公可以娶亲侄媳妇,他为何不能娶刘瑁的太太呢?他和刘瑁只不过在三百多年前有个共同的祖宗——汉景帝罢了。
  其实,法正找的这个前人榜样,并不恰当。重耳娶侄媳妇,是迫于秦君的压力,秦君是通过这种方式,逼迫重耳与晋室彻底断绝关系。而刘备呢,并没有人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逼他上同宗刘瑁媳妇的床。刘备其实也明白法正是在为自己找台阶。禁不住旺夫相的诱惑,在法正的教唆下,刘备娶了吴氏,并在称帝后封其为皇后,死后还和她合葬在惠陵。
  汉朝,婚姻不是房子车子,而是“人伦之始,王化之本”,是社会秩序的体现。刘备娶吴氏,按照当时的观点看,就是乱伦。但是,在法正看来,这个世界,只有利益,没有道德,只有欲望,没有追求。法正的逻辑很简单:只要能像重耳一样称霸,只要是旺夫,哪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