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仕途 >

第119部分

北宋仕途-第119部分

小说: 北宋仕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整的治国方案,与王安石相比,理财上更是短处。这一点,沈欢深知,他再也不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了,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利用后世的知识,慢慢形成一套完全的方案,以之与王安石相抗衡,免得为赵顼所弃。

    当然,改革这东西,不是说想就有地,饶是沈欢比这个时代地人物多了一千年的见识,也比不上王安石这般惊才绝艳!对于政策谋划,他越来越感到急迫了!看了看身旁地司马光,沈欢暗叹,又是该为他擦屁股的时候了——大力举荐王安石的是他,以后抵制王安石最出力的也是他!

    浮想得远了,沈欢突然想起一事来,不由问道:“陛下,对介甫先生该如何起用,陛下已经有个打算了吧?”

    赵顼说道:“朕是有个想法了,不过还要你们帮忙斟酌斟酌。你们说,朕以翰林学士相诏王介甫,可行否?”

    “可行可行!”韩绛急着说道,“陛下,翰林学士是文人最大的荣耀,又在陛下身边,能时常问策,臣觉得可行!”

    “真的?”赵顼也为自己的想法满意,“司马参政,你认为呢?”

    司马光沉吟着说道:“就是不知介甫那边如何作想。陛下,当年王介甫辞退,不无心灰意冷!”

    沈欢嘿嘿直笑,他挑起话头,不就是要兜售自己的注意吗?王安石为人如何,沈欢不想做太多的评价,至于这个屡诏不起,沈欢也不想以对方是否以权术之略来形容,总之,这个时代,文人最注重的是那所谓的风骨。王安石因为屡诏不起,在士人心里赚足里他高大形象的分数!

    印象里,历史上王安石面对宋神宗的第一次起用诏书,还是拒绝了的。既然已经改变不了赵顼起用王安石的决心,沈欢觉得自己有必要让王安石一次就接受这个诏书,免得再让对方的名望更高了。嘿嘿!

 第一百五十二章 诏书

    大宋治平三年五月中的时候,官家赵顼终于坚定了改革的决心,通过种种手段,也遴选出主持变革的人选。/王安石,由于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令赵顼生起了起用他的信心。而起用诏书,也在这个时候给他派了出去。

    为了显示他对王安石的自尊,诏书没有经过驿站,而是直接由他派寺人从京城出发,快马加鞭赶往江宁王家宣读诏书。这道诏书,显示了赵顼迫不及待地心思,并没有通过政事堂商议,直接就发了下去。

    王安石接到到诏书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底了。这时候的江宁,已经有了初夏的痕迹,烈日经常高悬,炽考着大地。夏虫轰鸣,叫嚣不已,也徒令王安石多增了几分闹。他感到很为难,自接到诏书后这两日,坐立不安,寝食不妥,总也难以做出个决定来。

    这日傍晚,日头已经西落,王安石再一次召集了王家说得上话的人过来商议。其实人也不多,王安礼与王旁还在京城未回。排除了女性,那么除了王安石,也就王安国与王两人而已。

    三人围坐在后院的一张石桌旁,桌上放着一卷黄绫,正是那起用诏书!

    王安石一身青衫,领子都有点发白了,依然是不修边幅的模样,指着桌上的黄绫,他操着沉重的嗓子说道:“平甫、元泽,这是官家起用某的诏书,你们说,某该接下来么?两日了,某为此烦闷了整整两天,是时候做出决定了!宣读诏书之人还等着答复呢!”

    那日接诏书的时候王安国与王都在场,诏书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再也明白不过了。闻言相视了一眼,最后由王安国小心地道:“大哥心里是否已经有了决断了呢?”

    王安石苦笑道:“为兄还是举棋不定,第一次如此为难呢!”

    “大哥为难什么呢?前两次大哥也都拒绝过起用诏书了!”王安国疑惑地问,英宗朝的时候。官家也下过起用王安石的诏书,不过都给他以丁忧为由拒绝了。

    王安石道:“以前以丁忧为由,可以名正言顺地拒绝。如今三十个月已过,丁忧已经不能成为理由了!再说……唉!”

    “再说父亲也想一展壮志!”王在家随便惯了,看父亲停顿不好说下去,立刻接上话来。“父亲大人既然也想一展心中所学,何不干脆接下诏书呢?”

    王安石还是苦笑:“为父之所以辞官,不无心灰意懒之感慨,当年关节确实没有让为父一展所学的魄力。如今……为父还是敢确定!”

    王果断地道:“父亲,若您真的问孩儿意见,孩儿觉得您该是大施才学的时候了!以您今时今地的声威与地位,比之当年范希文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朝中亦上能人相助。一旦居庙堂之高,一定能成就当年商鞅变法之盛况。到时,父亲也会名留青史。成为大宋中兴功臣!”

    “中兴……”很显然,王的话击中了王安石心中的软肋。他虽然以儒成名,在天下士人眼中,是一代大儒。但是,他心中却也知道,自己所学,倾向于法家,心里也经常以宋代商鞅自比。而成就商鞅变法令秦国一跃成为战国诸雄之首,也是他毕生地愿望。王作为他的儿子。所学亦是差不多。因此一开口,就令王安石心动不已。

    “可是……”王安石犹豫着说道。“为父前两次都拒绝起用,这次若是贸然接下,成功尚罢,如果失败,名声可就臭极了!”多次拒绝高官的诱惑,也是他能在士林获得赫赫声望地原因之一,毕竟文人可都注重风骨的。

    “父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王坚定地劝道。在江宁快要三年,他已经二十出头,获取功名的心思也越来越盛,再也不肯安然蛰伏在这个远离京城的地方。这次官家再次拉下脸面起用自己地父亲,就是他向上攀登的机会!在机会面前,若是白白浪费,那可就真的对不住自己了。王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正人君子,只要有机会一展所学,成就功名,他什么都顾不得了!

    “平甫,你的意思呢?”王安石还是下不了决心,转头问起王安国。

    王安国没有一时回答,反而摊开石桌上的诏书,自顾自地说道:“大哥,小弟知道你最大的担心就是生怕官家不是明主,不能让你一展所学。是吧?”

    “正是!”王安石干脆地点头,“古人不单主选臣,就是臣也要择主。而今普天之下都是王臣,但若主上不明,臣下也可以选择做陶渊明隐退一方!为兄最担心的就是平甫所说的情况,若一番折腾又没有结果,也不过是浪费一番心血罢了,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

    王安国笑了,摆了摆手中地诏书,道:“大哥,这次官家所下的诏书,可是直接任命你为江宁知府,这与之前只以馆阁之职相招大不相同。你说,这是否意味着别样的什么呢?”江宁知府,不错,诏书里就是招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地意思。与赵顼本来打算以翰林学士相招有了很大的差别,其中改变,当然是沈欢这个人从中作梗了:历史证明王安石对江宁知府这个诏书是感兴趣地,沈欢提前让它出现,免得王安石对其他不注意再次拒绝,那样的话弄不好他的声望又会莫名其妙地升上一大截!

    “平甫,你的意思是……”王安石还有点疑惑。

    王安国看了一眼王,不知何意地摇摇头,淡然说道:“大哥,至于你是否接下诏书听命起用,小弟不敢断然建议。只是小弟也知道,你这两年多隐居江宁,过的是教书育人的活,但是你的心思,并不能真的从朝中退下收起来。观你这两年频繁与朝中诸位大臣好友书信往来就可知了!另外,小弟也知道大哥对于治国之道,心中自有一番锦绣文章,若是一昧蒙尘,则是大过可惜!因此,小弟认为大哥若有机会,还是试一试为好!”

    “平甫,你也赞同为兄接下诏书?”王安石不大肯定地问道。

    “对,父亲,叔父就是这个意思!”王迫不及待地说道。

    王安国笑了,他对功名地心思,并没有王这个侄子那般重,因此在此事上显得并不急噪,缓缓地道:“大哥,接不接下,就看你是怎么想地了。小弟猜想,大哥这几年一心培育人才,也不是白白浪费时间之举吧。若时机一到,那些学生,也该是大哥的臂助?呵呵,大哥,官家让你做江宁知府,看来也是看中你地治国能力,并不是那虚无的文人名声而已!这一点,还不是暗示了他的决心吗?”

    “对!”王又接口说道,“父亲,看来官家是想看看您的治国方略了,诏您为江宁知府,不无试探之意,若父亲在此能有成效,须臾即可进京了!而以父亲您的能力,区区江宁一府,管理起来,还不是小菜一碟吗?”

    王安石倒是笑了,道:“你这孩子,也太过目中无人了!天下之大,能人无数,又岂是为父一人有大才而已?再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之教,你又岂会不知?这个天下,是那般容易治的吗?”

    王一脸笃信地道:“孩儿相信父亲一定有能力把这个天下治理得妥妥当当!当然,前提是父亲要个自己一个机会!”

    王安石既是点头,又是摇头,接着笑了笑,转头对王安国说道:“平甫,你的意思,为兄已经明白了!是呀,当今帝国,弊端横多,再不思进取,则危矣。这些年,为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苦于无处施救,如今机会真的来了,为兄还能等吗?三年啊,人生又能再有几个三年!”

    王安国嘘了一口气,叹道:“看来大哥真的是做出决断了!至于前途,大哥可以宽心,您看这次相随诏书来的,不也有朝中几位大臣的书信吗,像韩家兄弟,还有司马君实,都劝你以天下为重,出山为国效力,说明他们都是支持你的。还有二哥之前来信也说新任官家年轻有为,奋发图强,变革决心都闹得京城人人皆知了。也许,大哥期望的明君贤臣的济会就要来临了!“君臣相得!”王安石整个人都激动起来,“啪”地一声,拍得整个石桌轰然作响,手掌也给震得通红,却完全无视那些须的麻痛,心里只有一副想象中的美好图景。

    王家会话结束了,翌日王安石准备妥当,给了宣读寺人回京的答复,上面只有一句话,几个字:

    “陛下,臣奉诏!”

 第一百五十三章 扎子

    王安石从新出山走上仕途之路!王安石奉诏出任江宁知府的消息是在六月开始的时候传回京城的。 /沈欢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不知好坏的消息,赵顼也不知道为什么,接到消息,直接找沈欢过去说了出来。

    看到赵顼振奋的样子,沈欢实在说不出打击的话来。再说他已经决定闷下头来钻研应对这个时代的一些缺陷的法子,至于王安石,他已经没有了开始时候的处处提防反正阻止也阻止不了,还不如顺其自然。王安石破坏力那是一等一的厉害,有他冲在前头打头阵,也许能让这个时代的更多隐蔽弊端暴露出来也说不定!

    王安石的五月底奉诏为江宁知府,沈欢不清楚他何时会调回京城。如果按照历史轨迹,才升为江宁知府没几个月,他就光荣地进京了,不过现在历史已经有所改变,至少事件已经提前一年,沈欢已经难以确定王安石会走哪一步了。

    苦苦地笑了一下,沈欢放下手中的典籍,低声叹了一口气。他看的是司马光修史的校对稿,《通志》修订已经进入尾声,基本定稿,只差校对完毕即可上献朝廷了。这可是正正经经的《资治通鉴》,自己能参与其中,沈欢也感到一股骄傲!

    “唉!”沈欢又叹了一口气,今日本来是他公休,不过他并不敢出去,只能窝在家里。京城里有关变革图强一事已经吵得沸沸扬扬了,虽然已经起用王安石,他也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变法人选,不过这只是上层政治的活动,民间士子,并不了解实情,依然激动地参与讨论。还是像之前一样。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莫衷一是,好不激烈。

    文人都是好清谈的说白了就是爱凑热闹!本来大家还不能集中视线,不过由于杂志《文艺》的参与,这个事情的热闹程度就上了好几个档次。《文艺》如今沈欢遭已甩手不管,交由欧阳发与司马康两人负责。因为有沈欢的指点,前些时候倒也办得有模有样。它和一开始地几个月不同,成为了真正的月刊。一个月只发行一次,都是月初上市。

    欧阳发与司马康都是家学渊源,是年轻一代的榜样。在京城里也有着不小的威望,特别是在年轻一辈当中,倒也与沈欢苏轼等人齐名。他们也有着年轻爱看热闹的性子,这不,上一次。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无师自通,竟然能趁着这次大讨论的时机摸索出发行增刊的形式,月底时候把好多人写的有关变革的策论收集起来。经过遴选,整理成集,一道发在了《文艺》地增刊上。

    因为上面有反对也有赞同的,就像笔仗一般。这更调起了这帮无聊文人的兴致,不单参与讨论,还期待增刊地下一期发行,而编辑部里更是收到了不少策论,把欧阳发司马康两人累得够戗。好在他们看情况不妙,从一些好友中选取了两个临时编辑,一同参与杂志文章审核。这才解决了人才不够的危机!

    增刊据说卖得很火。让杂志又大赚了一笔,这更坚定了他们把增刊发行下去的决心。直到大讨论有个定论才结束。这让沈欢很无奈,很明显,增刊上很多是年轻人的热闹,而年轻人又大多是赞同变法的,这隐隐让文艺杂志成了变法派地战场。像苏轼这个大嘴巴,就是一力倡导变革的,而他笔力非凡,一篇文章,做得锦绣非常,感染力极强,让不少读者成了他的铁杆支持者!

    沈欢对此倒是有点担忧,别人也就罢了,他与这个时代之人不同,他深深懂得舆论地功力,是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杂志上大是变法派的论调,无形中为即将上台的王安石打下了群众基础啊。不过担忧归担忧,沈欢也没有阻止,毕竟杂志已经交给欧阳发、司马康两人,他们如此规划,也有他们的道理,他没有打击地必要;再说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也许以后对自己有用处也说不定,现在就当他们预演吧,能扩大杂志的受众范围,总是好事。再说能见到后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