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仕途 >

第178部分

北宋仕途-第178部分

小说: 北宋仕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季给沈欢盯得有点心虚了,怯怯地道:“为兄不明白你说什么?”

    “真不明白?”

    “不明白!”周季硬挺着脖子说道。

    “好好,脸皮果然厚到刀枪不入了!大有小弟的风范!”沈欢哈哈笑道。

    “你们在打什么哑谜?”欧阳发大是不解,想了想,有点眉头了。指着周季,失声了,“子贤,难道你们是在说水泥的价格?”

    沈欢笑道:“伯和兄也是明眼人嘛!可惜,这家伙坑了人家姜老大人了!”

    欧阳发更惊了:“难道说水泥不值五贯钱一百斤这个价?”

    “屁五贯钱!”沈欢嗤笑不已,“这家伙,今早还与小弟说百斤一贯钱。除去成本。一年下来就可以赚个五万贯前了!现在是五贯钱百斤,伯和兄。你说,他赚回多少了?”

    “一贯?五贯?什么。一年赚二十多万贯钱!”欧阳发看向周季的目光也凌厉许多了,就像狼在看着小羊地模样,“周兄,你……你可真是太黑了!”

    周季不以为然地道:“这关周某什么事?我本来打算开价一贯钱地,谁知道姜大人自己说五贯钱,明显是那些商贾地心理价钱嘛。周某若是再黑点的话,说不得还能提高几贯钱地价格,很明显,姜大人的神情,是说还可以升价。周某立刻改口五贯,已经是仁义了!”

    “黑!”沈欢只有一个字地评语了,***,本以为一贯钱就大有赚头了,三年下来,估计也能拿走二十万贯作用,算是赢利了;而一贯钱的价格,按大米价格来算,也已经远远高出后世水泥十倍以上的价钱了。没想到还要乘以五的倍数,暴利啊,抢劫啊!

    周季怒道:“子贤,你别尽说我!刚才我也是拿眼色看你的,见你点头,我才说是五贯钱的价格。若是你摇头,我敢同意吗?”

    “胡说!”沈欢大尴尬,心也虚了,“沈某爱民如子,怎么会让你如此痛宰大宋百姓呢?”

    “周某杀地是那些商贾肥羊!”周季也驳道。

    欧阳发看清是怎么一回事了,叹道:“原来你们都是一丘之貉!都一样的黑!一年二十多万贯呀!娘的,这比抢劫国库还要快得多!”

    周季不满地道:“也没有这般多的!现在是五贯钱一斤,等时间长了,需求少了,价格肯定要降下来。”

    欧阳发道:“建筑这东西,哪里不需要,哪时不需要,需求少得了?”

    沈欢帮着解释:“伯和兄,话也不能这样说。老实和你说吧,水泥这东西,技术含量不高,靠着保密严格,还能领先几年;可是别人看有利可图,花下力气去做,凭着百姓的智慧,看着成品,不难分析出制法,到时制水泥的多了。价格肯定要降许多!慢打慢算,几年下来,也就几十万贯而已!”

    “那也是几十万贯啊!”欧阳发瞪着眼喝道,“商贾也就罢了,可是你也知道,江南多海岸,都要建海坝,是为了百姓民生,其他州县过来,你也是这个价格。不是与百姓过不去么?子贤,这与你说地一切为了大宋百姓不相符合呀!”

    沈欢笑道:“政……官府采购,当然自有他们的手段。其实说白了吧,伯和兄。你不要想着天下的官员都与你一样清白正直。现在市场定价是五贯钱,如果你少了钱给那些官府采购之人,他们回去,一样上报是五贯钱,多出的去哪里了呢?当然是进他们自己的腰包!沈某信不过那些官员,还不如让周兄这位有良心的人多赚点,起码可以回报天下的也就多一点!”

    欧阳发大是郁闷:“好官还是很多地,子贤,你也要想差了!”

    “伯和兄说这话心虚吗?”沈欢笑着问道。好官若是多,当年范仲淹何必冒着得罪天下地危险做什么官吏改革呢?好官若是多的话,几十年之后,岳老大又何必说要天下好起来,就需“文官不爱财”呢?

    欧阳发沉默半晌,叹道:“好吧。这事为兄就不理你们了!”

    沈欢不忍他萧索,想了想,道:“伯和兄,刚才小弟说了,报纸要办大,需要钱,需要固定地产业。不能只靠卖报。你想想。就是你一个月卖出去一千万份的报纸,两三文钱。一个月也就得钱一两万贯而已,除去成本。所剩无多,又岂有余财到别地扩大规模呢?”

    “好了,子贤,你所说地广告,为兄会考虑的!”欧阳发哭笑不得地说道。

    沈欢却道:“其实广告也不一定就保险了。伯和兄,你也知道,小弟准备公开印刷机器了,到时办报地也许多起来,到时市场饱和了,广告到处可见,又岂能保证是份高额的收入呢?”

    “那么该怎么做?”欧阳发也不客气了,他知道沈欢自来多计,干脆问了起来。

    “还是投资实业为好!”沈欢答道。

    “实业?”欧阳发愣了。

    沈欢酝酿了下语言,道:“就像水泥作坊这样的经营嘛!”

    “子贤的意思是……”这次论到周季疑惑了。

    沈欢看了看两人,道:“伯和兄,云飞兄,你们千里迢迢从京城跟小弟到海州,说是为了事业,其实不无相助小弟的意思。小弟又岂能让你们吃亏。这样吧,伯和兄,《海州日报》基本上是你自己的产业了,那就以日报的名义,入股水泥作坊吧。”

    “入股?”欧阳发有点疑惑。

    周季却明了,道:“子贤,就像我等以前做的那样?”

    “是的!”沈欢答道,“云飞兄,小弟在朝堂,钱多了反而是麻烦,这作坊,分为十份,云飞兄占六分,小弟与伯和兄各占两分吧。”

    “那怎么行!”周季与欧阳发皆是惊道。

    周季惊地是:“子贤,以前都是你家与我家各占一半,现在要分,也要三人平分嘛!不能让你吃亏!”

    欧阳发则道:“为兄于水泥无半点功劳,怎能要份额!”

    沈欢大是感动:“伯和兄,这不是给你的钱,这是给《海州日报》的,小弟也想看看这日报最后能发展成什么规模,没有钱,你办不成。再说了,现在日报每天都报道水泥建筑之事,算是广告,怎说没有功劳呢?小弟猜想现在很多商贾来询问水泥怎么卖,不少都是看了报纸才来的吧。云飞兄,这样分日报一份,你没有意见吧?”

    “当然没有!”周季答道,“这广告的威力,子贤,你难道认为为兄看不出来吗?”

    沈欢笑了:“那就好。至于云飞兄说的要平分,云飞兄,小弟不是说了,在官场,没钱不行,但钱多了反而是祸事。这水泥作坊一年二三十万贯地收入,很多人会眼红的,明眼人要是打听到我家占了三四分,少不得会使出各种手段来攻击呢。现在降为两分,一年只得四五万贯,还比不上那些大家族呢!所以啊,云飞兄,你说要平分,是要害小弟啊!”

    “可也能能让你吃亏!”周季嚷道,“所经营的东西,都是用沈伯母的名义,与你何干?”

    沈欢怒道:“总之就这样定了!小弟会让人写成明文,人手一份!”

    “惭愧啊!”欧阳发叹道,可也知沈欢自来就有主张,难以改变他的决定,想想果真是为了报纸着想,也就惭愧接下了。

    看到周季还要说话,沈欢又道:“云飞兄,一份水泥,就让你如此计较了?”

    “什么意思?”周季大惑不解。

    沈欢嘿嘿笑道:“水泥现在这样赚钱,大出小弟意料。虽然三年下来,也有数十万贯,可与小弟许你的十倍家财,还差得远呢!”

    “子贤的意思是你还有很好地项目?”周季果然给吸引了注意,双眼大放光芒,盯着沈欢,生怕放过任何一个表情。

    沈欢笑了,很灿烂:“若是没有准备,小弟岂敢选择来海州?云飞兄,这个项目,就快要进行了。如果你有兴趣,过些日子就跟小弟到东海一趟吧!”

    “有兴趣,有兴趣!”周季像饿狼遇见了羔羊,“为兄心急了,子贤可否告知要做地到底是什么?”

 第二百○九章 海盐

    沈欢最终还是没有向周季透露他到底要干什么。// ~~。 ~~在去东海几县之前,他还有一番要忙,而且还是天昏地暗的那种。

    首先就是免役法的实施。他把王安石的募役法改良了一番,最大的特色就是符合在裁掉厢军的计划内。那么,改编厢军便成了迫在眉睫之事。是免役法得以推行的最大保障,他已经考虑到,免役法的推行,按人口不论等级户口,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一些阶级的利益;如果没有另一个受惠群体顶上来,那么激起议论与反对,是不可避免的事。

    事实上王安石变法的一系列法令中,这一条应该是他最得意的法令了,以至于司马光上台废掉之后,他会发出“以至于斯”的感慨。沈欢心想,如果不是王安石其他法令的拖累,此法如果实行下去,已经与明代的一条鞭法差不多了,当然,这是对于土地百姓来说的。

    而王安石对于此法的应用,最大的缺陷就是太过急功近利了,得罪那些等级高的阶级之后,他竟然连女户与僧侣出家人都要纳一半的助役钱,为了财字,严迫至此,难怪人家会非议反对了。

    前车之鉴,沈欢有了教训,想来想去,最终把它与厢军挂钩。借裁厢军的名义,推行此法,好处就是反对的声音应该小一点,缺点就是收入少了许多,七八成收入都用于安置厢军去了。毕竟这些家伙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军籍,待在那里都能一年领到三十多贯钱,现在要他们去做建筑之类的重工,如果价格不更高一些,应该没人会傻到去受累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换句话说,就是人人都是贪财的。都是图利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人乎!果然。在重利的允诺下,海州的一千厢军,基本上都头同意了知州大人建议地组建工程施工队,每年去做海州百姓的徭役。沈欢与姜谦等人商议计算,决定把每年给厢兵地价钱是四十五贯,足足比他们在厢军领的军饷多出十几贯。

    十几贯钱。足够一家五口过个三五个月了。何况厢军一人入了军籍,全家都是军户,不得再经营其他,连土地都没有了。除了能够勉强过日子外,如果要宽裕,则不大可能。现在可以脱离军籍,还保障一家的生活,虽然累了一点。不过却解放了家庭的劳力,如果大家再勤快一点,找点事做,那么家庭不说富裕,却也会宽裕起来,至少日子不必再过得紧巴巴的了。

    另外,在《海州日报》的新闻大事上。一连几期。都在宣传知州大人地免役法令。大肆吹嘘此法一旦在海州实行之后会产生的利益。其中最吸引广大百姓的便是有徭役之人,只要出个两贯钱。便能免却一年几个月的徭役,从此可以自由生产。不再受时间地拘束了。淮南几路相较而言,是大宋数得上号的富裕之路,百姓多财,一两贯钱,不算什么。关键是这个自由的字眼,给了他们莫大的兴趣。

    有了充足的时间,不再每年都去受徭役,想去哪里就哪里,不必担心每年都给征集去服役,这等好事,都让海州百姓心头蠢动起来。加上《海州日报》观点鲜明地支持,一定程度上也在舆论上引导了民众的感情与思考。一时间,除了那些有着等级的大户人家,超过八成以上的百姓是赞同此法的。

    八月中下旬的时候,姜谦奉了沈欢的命令,看准时间,一举在各县府衙推出收集免役钱地办事处。还由县令排人到各村去宣传,征集免役钱,以自愿为主,只要交了钱,就由官府只人登记在册,以后征人徭役,交了钱地就不须去做了。

    短短十天的工夫,就有超过六成地百姓交上了免役钱,共得钱十二万贯,使得拿着统计数据的姜谦呵呵笑个不停,又一次赞叹了知州大人敛钱地高超本领。为了让那些厢军甘心服役,沈欢二话不说,让姜谦立刻就把钱转发给他们,算是一年的俸禄。四十多贯钱在手,厢兵也自是乐个不停,看到这种情况,本来还有些不愿去做建筑之事的厢兵也忍不住了,嚷着要加入。沈欢也二话不说,大手一挥,统统收了,进来都发钱,当然,前提是以后做徭役一定要勤奋,不能偷懒,如果做得好,也许年终还能领到奖赏。这一制度,又让这些厢军嚷着要开工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海州的一千厢军,从这个时候起,再也不是军籍了,转而为民。大宋百年的厢军制度,也在这一刻,有了松动。

    姜谦最后一计算,好吧,发了厢军的钱,竟然还剩七万多五钱贯!也就是说,如果还按往年的计算,海州今年的赋税,一举突破了二十万贯钱。是大宋建国以来,海州最高的成就了。当官的最需要的是什么,政绩!而对于朝廷来说,有什么政绩比上交更多的钱还要来得大呢?何况这些钱的得来,手段光明,便民之极,并没有引起民愤,这就是大大的本事了!

    有了七万多贯钱之后,沈欢突发其想:本来他与周季是打算出十万贯钱修海坝与一条东海县到海州城的水泥路。现在海坝筑成,还有五万多贯钱,大概可以修一条几十里路的水泥路。现在多出七万多贯,何不把海州四县的四个县城都修上水泥路,方便交通呢。

    要致富,想修路。路这东西,在后世,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古代这种交通极其落后的时代,路更是一种发达的象征。向岭南之地,大家为什么那么怕他,还不是地势险恶,修路困难吗?

    再说了,水泥作坊也不可能完全免费供应海州的建设,怎么说它也是赢利机构。人家周季看在自己的面上不好说什么,但自己也不能太不知好歹,总是让人家破费。何况现在水泥作坊的股份已经作了新的分配,他与欧阳发的日报只占了四成,周季才是占了六成的大头。周季怎么说也只是一个商贾。不能做亏本生意。人家都免费了五万贯钱了,现在用这七万多贯去购买水泥。也算是回报人家。有了钱,水泥作坊才能更好投入,才能更好产出,才能有利于海州地发展。

    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把这一计划说予姜谦知道海州的前任太过倒霉,是出了事才离职地。相应的也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